期中检测卷 (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检测卷 (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21 08:35:40

文档简介

期中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会估测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下列小明估测的结果最接近实际的是
( C )
A.乒乓球台高约为760 cm
B.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0 mm
C.成年人正常行走1.2 m用时约1 s
D.近几年广州市夏季平均气温约为50 ℃
2.学校艺术节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小明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观众听到的歌声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过来的
C.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歌声只能传递信息
3.小明住在四季分明的哈尔滨,下列他一年四季见到的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C )
A.初春,松花江面冰雪消融
B.盛夏,香炉山间浓雾消散
C.金秋,太阳岛公园花草上出现露珠
D.寒冬,江畔公园树梢上结了霜
4.神舟十九号飞船与核心舱对接完毕后,相对核心舱静止的是
( A )
A.神舟十九号飞船 B.在舱外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C.月球上的“嫦娥六号”着陆器 D.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B.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们能分辨出笛子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6.电冰箱通电后,制冷剂被压缩机从蒸发器内吸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随后进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循环,实现制冷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制冷剂需选用不容易汽化的物质
B.制冷剂需选用汽化吸热能力弱的物质
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出热量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
7.如图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D )
A.物体在0~2 s内做变速运动
B.物体在2~4 s内的运动速度是5 m/s
C.物体在前2 s内和后2 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 s内的平均速度是2.5 m/s
【解析】由题图知,在0~2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在2~4 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根据v=可得,其速度为零,故B错误;物体在前2 s内运动的路程为5 m,后2 s内运动的路程s2=15 m-5 m=10 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则物体在前2 s内和后2 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物体在6 s内的平均速度v===2.5 m/s,故D正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力来吹,使笛管中的 空气柱 振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图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其中图 乙 是噪声的波形.
 【航天主题】我国航天航空水平达到世界前列,成功发射了众多火箭,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请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完成9~10题.
9.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所示,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安装好的防护装置为参照物,空间站是 静止 的,以航天员B为参照物,空间站是 运动 的,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
10.搭载神舟十九号的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前,发射台下的水池内需注入大量的水.点火升空时,发射台周围出现大量的“白雾”(如图所示),这是水先 汽化 后 液化 (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箭体外壁涂的防热材料在高温下熔化、汽化时 吸收 热量,加之隔热层的保护,从而使舱内温度可保持在30 ℃左右.
11.女高音放声歌唱时男低音低声伴唱,男低音与女高音相比较,男低音的响度 小 (选填“大”或“小”),女高音的音调 高 (选填“高”或“低”).在模仿秀中,演员模仿他人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 音色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相似.
12.北方的冬天,下雪前或下雪时有时会降落一些小冰粒,这种小冰粒叫作“霰”,“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因此在霰粒形成的过程中,需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霰粒的直径大约为5 mm (选填“mm”“cm”或“m”).
13.如图所示,在击鼓传花游戏中,鼓响花传,鼓停花止,这主要是利用鼓声来传递 信息 (选填“信息”或“能量”).当用较大的力敲鼓时,鼓声的 响度 会增大.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的 音调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4.如图是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时向东行走的v-t图像,乙的速度是 10.8 km/h,以甲为参照物,乙向 西 运动,经过7 s甲、乙两同学相距 4 m.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在甲前面10 m处出发,t=5 s时,甲通过的路程s甲=25 m,乙通过的路程s乙=25 m-10 m=15 m,则甲的速度v甲===5 m/s,乙的速度v乙===3 m/s=10.8 km/h;由于甲、乙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时向东出发,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行驶.由图像可知,甲、乙在t=5 s时相遇,5~7 s内,甲行走的距离s1=v甲t'=5 m/s×2 s=10 m,乙行走的距离s2=v乙t'=3 m/s×2 s=6 m,所以经过7 s甲、乙两同学相距s'=s1-s2=10 m-6 m=4 m.
三、作图题:本题3分.
15.图甲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相应的速度(v)—时间(t)图像.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17小题各6分,第18小题7分,共19分.
16.(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2.05(2.04~2.06) cm;如图乙所示,此时秒表的读数为 337.5 s;如图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26.0 ℃.
(2)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①如图丁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发声体在振动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
②如图戊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比较两种情况,发现第一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高,这说明音调与 频率 有关.
17.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
(1)本实验的原理是 v= .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缓 (选填“陡”或“缓”),目的是 使小车运动得慢些,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
(3)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算出AB段的速度偏 大 (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中,测得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下滑到C点所用时间tAC=0.8 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1 m/s.
(5)如图所示,与小车下滑过程中所做运动相符的图像是 C (填字母).
18.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甲的装置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A组同学在安装中间铁圈前,酒精灯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从图乙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低于100 ℃,产生原因可能是水面气压 低于 (选填“低于”或“高于”)标准大气压.
(3)B、C组同学利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质量 不同.
(4)图丙是两杯正在加热的水,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时,示数保持不变的是 a (选填“a”或“b”).
(5)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陶土网和烧杯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 .
(6)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7分,第20小题9分,共16分.
19.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其中甲的含义是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80 km/h,乙的含义是此地距离顺德城区60 km.
(1)汽车从该交通标志牌处到达顺德城区最快要多长时间?
(2)若汽车以60 km/h的速度从陈村镇开往大良镇用了0.4 h,请问陈村镇到大良镇的路程是多少?
解:(1)汽车从该交通标志牌处到达顺德城区最快需要的时间
t===0.75 h
(2)陈村镇到大良镇的路程
s1=v1t1=60 km/h×0.4 h=24 km
答:(1)汽车从该交通标志牌处到达顺德城区最快要0.75 h;(2)陈村镇到大良镇的路程是24 km.
20.香海大桥落成贯通,全长29.8 km,缩短了香洲至斗门的行驶时间,小明一家驾车到斗门游玩,途经香海大桥某段时,观察到大桥设置了限速100 km/h的标志牌,如图甲所示.若汽车的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前0.05 h汽车行驶了3 km.求:
(1)若全程按最高速度行驶,通过大桥需要的时间;
(2)汽车在前0.05 h内的平均速度;
(3)汽车在0.2 h内行驶的总路程.
解:(1)由题图甲知,汽车的最大速度v最大=100 km/h
则汽车通过香海大桥的时间
t===0.298 h
(2)汽车在前0.05 h内的平均速度v1===60 km/h
(3)由题图乙可知,匀速行驶的时间t2=t3-t1=0.2 h-0.05 h=0.15 h
匀速行驶的路程s2=v2t2=90 km/h×0.15 h=13.5 km
汽车0.2 h内行驶的总路程s3=s1+s2=3 km+13.5 km=16.5 km
答:(1)若按最高速度行驶,通过大桥全程需要0.298 h;(2)汽车在前0.05 h内的平均速度为60 km/h;(3)汽车在0.2 h内行驶的路程为16.5 km.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22小题各6分,第23小题8分,共20分.
21.小明同学在观察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琴弦振动时猜测:在琴弦松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琴弦的粗细、长度及材料有关.于是小明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琴弦,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琴弦的编号及参数、材料情况如下表所示.
琴弦的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30 0.3
B 钢 30 0.6
C 尼龙丝 40 0.5
D 铜 50 0.5
E 尼龙丝 50 0.5
(1)小明同学选琴弦D和E,是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琴弦 材料 的关系.
(2)小明同学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选下列选项中的 D (填字母).
A.C和E B.B和D C.A和C D.A和B
(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步骤:
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
你认为小明要完成本实验的探究过程,采用的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③①②④ (填序号).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控制变量法 .
(5)通过查阅资料,小明知道琴弦的振动频率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小明的实验无误,则可确定的是编号为 C 的琴弦一定比编号为 E 的琴弦振动时音调高.
【解析】(1)琴弦D、E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则选用D、E可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
(2)要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相同,故编号为A和B的琴弦符合题意,故选D.
(5)弦松紧是一定的,在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需控制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根据图像可知,在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弦越长,弦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由表中数据知,C和E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C较短,音调较高.
22.某科技小组为了比较“泡沫塑料和棉花的保温性能”,用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计时器、热水等器材进行实验.把小烧杯放进大烧杯中,在两个烧杯之间塞满保温材料,将热水倒入小烧杯中,盖好插有温度计的盖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要控制两个小烧杯中热水的 质量 和初温相同.
(2)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方格纸上画出了装置甲中的热水温度与时间的图像,并描出了装置乙中的热水温度与时间的坐标点.
①请在方格纸上,将装置乙中的热水温度与时间的图像补充完整;
②根据图像可知,保温性能好的材料是 泡沫塑料 ,理由是 由图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装置甲中的热水温度比装置乙中的降低得慢,因此泡沫塑料保温效果好 .
(3)分析图像,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由图像可知,当温度降到20 ℃时,温度不再变化,所以室温为20 ℃(答案合理即可) (写出一条即可).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
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 mm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 ℃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
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撒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不必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心存疑虑.碘化银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因此利用碘化银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升华 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急剧遇冷而 凝华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 熔化 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上面的文章内涉及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 凝华 、 液化 、 凝固 .
(3)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选填“信息”或“能量”).
(4)面对缺水,试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办法: 洗菜水用来浇花(或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答案合理即可) .期中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会估测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下列小明估测的结果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乒乓球台高约为760 cm
B.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0 mm
C.成年人正常行走1.2 m用时约1 s
D.近几年广州市夏季平均气温约为50 ℃
2.学校艺术节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小明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观众听到的歌声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过来的
C.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歌声只能传递信息
3.小明住在四季分明的哈尔滨,下列他一年四季见到的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
A.初春,松花江面冰雪消融
B.盛夏,香炉山间浓雾消散
C.金秋,太阳岛公园花草上出现露珠
D.寒冬,江畔公园树梢上结了霜
4.神舟十九号飞船与核心舱对接完毕后,相对核心舱静止的是
(   )
A.神舟十九号飞船 B.在舱外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C.月球上的“嫦娥六号”着陆器 D.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B.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们能分辨出笛子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6.电冰箱通电后,制冷剂被压缩机从蒸发器内吸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随后进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循环,实现制冷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冷剂需选用不容易汽化的物质
B.制冷剂需选用汽化吸热能力弱的物质
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出热量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
7.如图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A.物体在0~2 s内做变速运动
B.物体在2~4 s内的运动速度是5 m/s
C.物体在前2 s内和后2 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 s内的平均速度是2.5 m/s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力来吹,使笛管中的 振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图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其中图 是噪声的波形.
 【航天主题】我国航天航空水平达到世界前列,成功发射了众多火箭,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请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完成9~10题.
9.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所示,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安装好的防护装置为参照物,空间站是 的,以航天员B为参照物,空间站是 的,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10.搭载神舟十九号的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前,发射台下的水池内需注入大量的水.点火升空时,发射台周围出现大量的“白雾”(如图所示),这是水先 后 (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箭体外壁涂的防热材料在高温下熔化、汽化时 热量,加之隔热层的保护,从而使舱内温度可保持在30 ℃左右.
11.女高音放声歌唱时男低音低声伴唱,男低音与女高音相比较,男低音的响度 (选填“大”或“小”),女高音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在模仿秀中,演员模仿他人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相似.
12.北方的冬天,下雪前或下雪时有时会降落一些小冰粒,这种小冰粒叫作“霰”,“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因此在霰粒形成的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霰粒的直径大约为5 (选填“mm”“cm”或“m”).
13.如图所示,在击鼓传花游戏中,鼓响花传,鼓停花止,这主要是利用鼓声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当用较大的力敲鼓时,鼓声的 会增大.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4.如图是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时向东行走的v-t图像,乙的速度是 km/h,以甲为参照物,乙向 运动,经过7 s甲、乙两同学相距 m.
三、作图题:本题3分.
15.图甲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像,请在图乙中画出相应的速度(v)—时间(t)图像.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17小题各6分,第18小题7分,共19分.
16.(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 cm;如图乙所示,此时秒表的读数为 s;如图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
①如图丁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②如图戊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比较两种情况,发现第一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高,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17.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
(1)本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陡”或“缓”),目的是 .
(3)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计算出AB段的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中,测得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下滑到C点所用时间tAC=0.8 s,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5)如图所示,与小车下滑过程中所做运动相符的图像是 (填字母).
18.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甲的装置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A组同学在安装中间铁圈前,酒精灯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从图乙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低于100 ℃,产生原因可能是水面气压 (选填“低于”或“高于”)标准大气压.
(3)B、C组同学利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4)图丙是两杯正在加热的水,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时,示数保持不变的是 (选填“a”或“b”).
(5)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
(6)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7分,第20小题9分,共16分.
19.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其中甲的含义是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80 km/h,乙的含义是此地距离顺德城区60 km.
(1)汽车从该交通标志牌处到达顺德城区最快要多长时间?
(2)若汽车以60 km/h的速度从陈村镇开往大良镇用了0.4 h,请问陈村镇到大良镇的路程是多少?
20.香海大桥落成贯通,全长29.8 km,缩短了香洲至斗门的行驶时间,小明一家驾车到斗门游玩,途经香海大桥某段时,观察到大桥设置了限速100 km/h的标志牌,如图甲所示.若汽车的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前0.05 h汽车行驶了3 km.求:
(1)若全程按最高速度行驶,通过大桥需要的时间;
(2)汽车在前0.05 h内的平均速度;
(3)汽车在0.2 h内行驶的总路程.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22小题各6分,第23小题8分,共20分.
21.小明同学在观察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琴弦振动时猜测:在琴弦松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琴弦的粗细、长度及材料有关.于是小明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琴弦,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琴弦的编号及参数、材料情况如下表所示.
琴弦的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30 0.3
B 钢 30 0.6
C 尼龙丝 40 0.5
D 铜 50 0.5
E 尼龙丝 50 0.5
(1)小明同学选琴弦D和E,是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琴弦 的关系.
(2)小明同学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选下列选项中的 (填字母).
A.C和E B.B和D C.A和C D.A和B
(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步骤:
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
你认为小明要完成本实验的探究过程,采用的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填序号).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
(5)通过查阅资料,小明知道琴弦的振动频率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小明的实验无误,则可确定的是编号为 的琴弦一定比编号为 的琴弦振动时音调高.
22.某科技小组为了比较“泡沫塑料和棉花的保温性能”,用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计时器、热水等器材进行实验.把小烧杯放进大烧杯中,在两个烧杯之间塞满保温材料,将热水倒入小烧杯中,盖好插有温度计的盖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要控制两个小烧杯中热水的 和初温相同.
(2)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方格纸上画出了装置甲中的热水温度与时间的图像,并描出了装置乙中的热水温度与时间的坐标点.
①请在方格纸上,将装置乙中的热水温度与时间的图像补充完整;
②根据图像可知,保温性能好的材料是 ,理由是 .
(3)分析图像,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写出一条即可).
2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
地表水变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粒直径只有0.01 mm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为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小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飘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水滴,水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 ℃的暖区就熔化为水滴,便下起雨来.
有云未必就下雨是因为冰晶的数目太少了.运用云和降水的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称为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撒播催化剂,影响云的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用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不必对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心存疑虑.碘化银作为人工降雨的物质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因此利用碘化银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1)施行人工降雨时,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而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急剧遇冷而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 成小水滴落下来.(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上面的文章内涉及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 、 、 .
(3)听到雷声知道将要下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4)面对缺水,试说出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办法: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