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富饶的
西沙群岛
语文三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主要岛屿有永兴岛、东岛、中建岛等。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吧!
相关资料
西沙群岛:西沙群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雨量充沛,岛屿附近海域的水温年变化小。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西沙群岛奇特的景观。
西沙群岛上栖息着四十多种鸟类,素称“鸟的天堂”。它还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那里有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四百余种。每到渔汛,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
字词乐园
yán
岩
富
yōu
优
qiǎn
浅
cuò
错
xiā
虾
tǐnɡ
挺
gǔ
鼓
fù
hòu
厚
bǎo
宝
ɡuì
贵
数
shǔ
组词
富饶 丰富 富丽堂皇
字词乐园
富
fù
组词
求饶 富饶 不依不饶
饶
ráo
组词
玫瑰 瑰宝 稀世瑰宝
瑰
ɡuī
组词
美 优秀 品学兼优
优
yōu
组词
岩石 岩浆 千岩万壑
字词乐园
岩
yán
组词
人参 海参 参辰卯酉
参
shēn
组词
龙虾 虾球 虾兵蟹将
虾
xiā
组词
比划 划船 划来划去
划
huá
组词
威武 武术 文韬武略
字词乐园
武
wǔ
组词
粪便 粪土 视如粪土
粪
fèn
组词
祖辈 辈分 人才辈出
辈
bèi
组词
建设 假设 想方设法
设
shè
词语解释
瑰丽
异常美丽
懒洋洋
没精打采的样子
威武
力量强大;有气势
成群结队
结成一群群、一对对
形容人多
五光十色
形容色彩光泽明亮艳丽
花样繁多
蠕动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字词乐园
表示
“多”
的成语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五花八门
五彩缤纷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近义词
瑰丽---
美丽
庞大---
巨大
茂密---
茂盛
栖息---
休息
反义词
富饶---
贫瘠
庞大---
微小
茂密---
稀疏
字词乐园
多音字
参
shēn(海参)
cān(参加)
cēn(参差不齐)
字词乐园
课文理解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课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被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课文理解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西沙群岛将来会更加美丽和富饶。
重点解析
中心句: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是个可爱的地方。
总体写西沙群岛的特点。
海水
海底
海岛
海里
海滩
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来说明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仔细阅读2-6自然段,找出答案吧!
重点解析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
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排比
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各种鱼的外形特征,非常好看。
重点解析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强调了西沙群岛鱼多的特点,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
重点解析
夸张
说明西沙群岛不但贝壳多,而且很美,可以任你挑选。
重点解析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重点解析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为什么说“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这句话和文章第一自然段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重点解析
写作手法
首尾
呼应
含义
文章开头和结尾内容相仿,相互接应。本文开头说西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结尾升华,“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这就是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好处是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运用
注重叠词积累和运用的确切性,选择恰当的叠词增强表达效果。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
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 )的森林( )的峡谷 ( )的山崖( )的海龟 ( )的贝壳( )的物产
茂密
有趣
低陷
高耸
美丽
丰富
课堂练习
2.按提示,改变句式,意思不变。
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是因为
。
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
海底高低不平,
从海面看,色彩不同
2.运用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一处景色。
1.搜集一些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谚语诗句,表达一下自己的爱国之情。
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