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0 21: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展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结构化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从“读到”与“没读到”的角度提问
1.自由朗读课文,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读到”内容出发提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的过程中可以划一划你觉得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边读边想:有哪些问题想提出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观察)
师:好,读完了吗?现在请大家举手,谁愿意先来提一个问题?
生:老师,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她是不是好起来了?
师:这个问题很好,你是从故事的结局角度来提问的,关注了故事里的人物命运。那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我觉得她应该好起来了,因为第五粒豆子在窗台发芽了,给小女孩带来了希望。
师:嗯,这是你的理解。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我们今天的问题要从“读到”和“没写到”的两个角度来思考。刚刚这位同学的问题,其实是在“读到”的部分,但我们可以继续追问,比如:她为什么能好起来?仅仅是第五粒豆子的功劳吗?
生:那第五粒豆真的有魔法吗?它为什么偏偏就发芽了?
师:哎,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你是从“没写到”的角度来提问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种提问方法。我们不仅要问“写到了什么”,还要问“没写到什么”——这样才能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生:那第四粒豆最后去哪儿了呢?课文里好像没写。
师:太棒了!你抓住了一个“空白点”来提问,这就是我们说的“从没写到的地方提问”。这样的问题,别人可能没注意,但你却能想到,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思考!
2.借助课后第二题,梳理提问角度,引导学生认识“部分提问”与“全文提问”
师:刚才我们从读到的内容和没读到的内容中,提了不少问题。现在,请大家翻到课文后面的第二题,看看编者老师给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清单”,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齐读课后第二题)
师:谁愿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很短,像“这个词什么意思?”有的问题很长,像是在问整个故事。
师:你说得真清楚!那你能说说,这两种问题分别叫什么吗?
生:我觉得短的问题是在问字词句,长的是在想整个故事。
师:说得很好!我们就把这些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部分提问,比如对字、词、句子的疑问;另一类是针对全文提问,就是读完整篇之后的思考。
师:那你们觉得哪一类问题更容易提出来?
生:我觉得部分的问题更容易,因为看到不懂的词就可以问。
师:是的,这类问题我们叫它“快思”问题,就是快速反应就能想到的。而“全文提问”呢,就需要我们“慢想”,要停下来想一想,甚至还要联系生活、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
3.小组合作整理问题,分类归纳,提升学生提问能力
师: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整理一下,试着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字词句类的“部分提问”,一类是读后思考类的“全文提问”。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分类结果?
小组代表:
我们组一共提了八个问题。其中三个是问“豌豆”“窗台”这些词语的意思,属于部分提问;另外五个是像“小女孩为什么会好起来?”“如果第五粒豆没发芽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是我们读完整个故事之后才想到的。
师:太棒了!你们不仅分类准确,还提出了很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这是很有深度的思考。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不要总是围着课文写到的内容打转,比如“小女孩好不好了?”其实我们还可以问得更远一点,比如“如果换了另一粒豆子,还能救小女孩吗?”这样,我们就能提出更多独一无二的问题。
4.引导学生从“写法”和“生活”角度拓展提问,提升思维深度
师:其实,除了从“有没有读到”的角度提问,我们还可以从“写法”和“生活”两个角度来提问。
师:比如:“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五粒豆不同的结局?”这就是在问写法;再比如:“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相信第五粒豆能救你吗?”这就是在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问。
师:谁愿意尝试从这两个角度来提一个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作者只写了第五粒豆子的故事,其他四粒豆子的故事写得很少?
师:这个问题就很有“写法”的角度,说明你开始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生:我觉得第五粒豆发芽这件事,其实生活中也有可能发生,比如植物真的能给人带来希望。
师:你已经把故事和生活联系起来了,这说明你读得很有感情,也很有思考!总结一下:
一是从“读到”与“没读到”的角度提问;
二是从“部分”与“全文”的角度提问;
三是从“写法”和“生活”的角度提问。
活动二:读懂与没有读懂——在提问中走进童话的深意
师:同学们,继续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是一篇童话,也是一篇寓言式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读懂它的表面意思,还要学会从“读懂”和“没有读懂”的角度,去提出更深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安徒生的内心世界。
师:还记得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是阅读策略。阅读不仅仅是读完一段文字,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那我们今天就从“读懂与没有读懂”这个角度,来学一学怎么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题目——《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题目本身就藏着很多信息呢?
师:谁能先来读一读题目,然后说一说,你对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这五粒豆是不是一家人?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
师: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五粒豆在一个豆荚里,确实像一家人。那你觉得,他们是兄弟姐妹吗?
生:应该是的!那他们为什么过的生活不一样呢?有的飞走了,有的被吃掉了,还有的种在窗台上?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说明你已经开始思考文章背后的意义了。有没有同学也想从题目出发,提一提自己的疑问?
生:老师,为什么是五粒豆呢?不是四粒、六粒?这五粒豆是不是代表什么特别的意思?
师: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我们常说“三三两两”,但这里偏偏是五粒。你们有没有发现,五这个数字在童话中经常出现,比如《五只小猪》《五个愿望》……是不是也暗示着五种不同的命运、五种不同的人?
师: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刚才大家是从题目出发提问的,那如果我们从整篇课文出发,又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叫做“学习单”。老师已经提前给大家准备好了,我们一起看看这张学习单上有哪些内容。
学习单上列出了五粒豆分别的经历:飞到哪里了?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是一张线索图?
师:老师先来提一个问题,看看你们能不能也照着这样的方式来提问。
比如:这五粒豆的生活态度是一样的吗?他们出发时的状态、目标、结果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目标不一样,比如有的想飞向世界,有的只想被吃掉,还有的想长成花园。
生:那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呢?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选择吗?
师:你们说得越来越深入了。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五粒豆其实可能代表着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安徒生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是不是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选择不同,命运也不一样?
师:真聪明!这其实就是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师:接下来我们聚焦一个关键问题:哪一粒豆是主角?
生:应该是第五粒吧,它最后长成了花园,而且治好了小姑娘的病。
师:那我们就来聚焦这第五粒豆的经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飞到了哪里?
生:它飞到了一个穷人家的窗缝里,那里有一个生病的小姑娘。
师:那小姑娘的病情和这粒豆有什么关系呢?她真的病了吗?还是她只是心情不好?
生:我觉得她是真的病了,但可能心情也很差,所以看到豆子长出来,她才慢慢好起来。
生:那是不是第五粒豆有魔力?
师:这是个很有趣的猜想。有没有同学愿意从这个角度继续提问?
生:第五粒豆真的有魔力吗?还是它只是给了小姑娘希望?
生:小姑娘为什么那么喜欢这粒豆呢?她每天都去看它吗?
师:你们的问题越来越接近文章的核心了。其实,这粒豆的生长不仅仅是植物的生命,更是一种希望的力量。它带给小姑娘信心,也带给了这个家庭希望。
师:我们再回到整篇文章,再整体梳理一下这五粒豆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粒豆都有一条线索:它去了哪里?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在学习单上画出五条线索)
师: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能从线性的阅读走向结构化的思考。不是只读一遍就完了,而是要把信息打散、重组、对比,这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师:那你们能不能再提几个问题,试着从整体上去思考这篇文章的意义?
生:为什么同样是兄弟姐妹,他们的命运差距这么大?
生:小姑娘的病真的和第五粒豆有关系吗?是不是只是巧合?
生:安徒生是不是也在说,不管我们出生在哪里,只要努力,都能带来希望?
师:太棒了!你们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接近作者的心声了。安徒生是一个非常关注底层人民的作家,他用这五粒豆,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希望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从题目出发,学会了如何从“读懂与没有读懂”的角度去提问;我们通过梳理五粒豆的命运,学会了从整体上去分析课文;我们还围绕第五粒豆,深入探讨了它与小姑娘、与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
1.提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思考;
2.五粒豆的命运不同,其实是安徒生在表达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3.第五粒豆虽然落到了窗缝里,但它却带来了希望,这告诉我们:不管起点如何,只要努力,都有可能带来改变;
4.阅读不只是“读”文章,更是“读懂”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5.通过学习单的梳理,我们可以把线性阅读变成结构性思考,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活动三:读出滋味,问出思考——多维度解读五粒豆的“人生”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读完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但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读懂”,而是要“读出”更多的东西。读出文章中的滋味,读出自己的想法,也读出你没有读懂的地方。谁来说说,你从这篇课文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第五粒豆最善良,因为它让小女孩好起来了……
师:哎,这个“善良”用得真好!你不是说它“救了”小女孩,而是“让”小女孩好起来,这说明你读出了豆子的温暖。那你是怎么读出这个“善良”的呢?在哪儿看出来的?
生:就是在最后,豆子发芽、开花,小女孩的病就好了,我觉得它好像有魔力一样。
师:哦,你说它有“魔力”啊?那其他同学有没有也读出了“魔力”的味道?
生:我觉得小女孩的病其实不是豆子治好的,是她自己慢慢好起来的。
师:嗯,你这个想法就很有意思了!你是说,豆子只是一种陪伴,是小女孩心里的希望?你这个“希望”一词用得特别好!有没有同学也觉得,豆子不是真的有魔力?
生:对,我觉得是小女孩每天看着豆子,心情变好了才有力量站起来的。
师:你们太会读书了!这就是我们说的“读出滋味”,不是光看字面,而是能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你已经从“豆子”看到了“人”。其实,安徒生写这篇童话,不只是写豆子,更是在写人。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假如我是……”的游戏。你们可以扮演豆子、小女孩、妈妈,甚至安徒生本人,提出一个你想到的问题,或者续写一个你感兴趣的情节。
生:假如我是第五粒豆,我会不会也觉得孤单呢?因为我一个人在窗台,没人说话。
师:这个问题特别真实,也很温柔。你能想到豆子的心情,说明你已经走进了故事里。那你觉得,它会孤单吗?
生:我觉得它不会,因为它知道小女孩在看着它,它在陪着她。
师:多有爱的回答啊!你已经不是在读故事,而是在跟豆子对话了。
生:假如我是小女孩,我为什么一开始不想动呢?后来为什么又想动了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你是在思考人物的变化。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试着回答她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她一开始生病了,没力气动,后来是因为看到了豆子发芽,心里有希望了,所以才会慢慢好起来。
师:你这个“心里有希望”说得好极了!我们说的“精神力量”就是这样——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改变一个人的状态。
生:假如我是文中的妈妈,我为什么要给豌豆搭支架呢?是不是因为我也希望它能活下来?
师:你这个妈妈的视角真温暖。你们有没有发现,妈妈其实也在默默陪着女儿,她搭支架,其实是在给女儿一个希望。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读了五粒豆的故事,还走进了他们的生命,也走进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回答也很真实,有些同学的回答甚至让我感动。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粒“第五粒豆”,它可能不耀眼,但只要坚持、善良、有爱,就一定能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