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实,理解其性质及意义
2.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阶级局限性
《马关条约》的签订
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危机,该如何救亡?
戊戌变法
下层
义和团运动
一、资产阶级的抗争——戊戌维新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1、戊戌维新运动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上:康梁维新思想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
阅读历史纵横p102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怎样的救亡主张?有何特点?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
特点:托古改制,即把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维新派的主张、特点
一、资产阶级的抗争——戊戌维新运动
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策略:封建势力强大,减小变法的阻力;
思想:当时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
个人:与个人经历、学识素养有一定的关系
康有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进行托古改制?
民族资本主义
材料一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三 他(康有为)的家教和他的先生朱九江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合作探究
一、资产阶级的抗争——戊戌维新运动
1895年,“公车上书”
序幕
高潮
百日维新
开端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失败
戊戌政变
3.戊戌维新运动过程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囚禁光绪帝
杀害“戊戌六君子”
废止改革措施(除保留京师大学堂)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揭开了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4.戊戌维新运动作用
一、资产阶级的抗争——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5.性质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具体原因:①缺乏严密的组织;②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
④守旧势力强大;
⑤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合作探究
6.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口号
1、原因
扶清灭洋
“扶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但是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
“灭洋”具有强烈反帝爱国倾向,但是具有盲目排外性
猪→天主
羊→洋人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美】《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性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 1900年9月7日
剿
抚
剿
控制、利用
维护统治
4、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
则各国于此一役,知民气之不可辱;有此数功,则我国民精神可从此振刷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
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乱拳笔记》
5、评价
孙中山评价义和团“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进步性:
①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
③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局限性:盲目排外;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灭亡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廊坊大捷
2、经过
1900.06.10 廊坊阻击战
1900.06中旬 天津保卫战
1900.06.21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1900.07.14 天津陷落
1900.08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下令铲除义和团。
八国联军处死被俘的义和团
慈禧出逃西安
3、八国联军的罪行
八国联军监斩中国官员
占领紫禁城
北京被占领之后头3 天公开允许的抢劫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东南互保”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内地各省;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思考:如何看待“东南互保”?
① 客观上保证南方安定;
② 昭示中央权威式微和地方势力扩张,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5、签订《辛丑条约》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惩办
赔款
划界
驻军
双禁
阅读书本105页内容,归纳概括《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近代中国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03
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02
1856年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01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4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华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以华治华
方式
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课堂小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
斗争
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阶级的变法强国——
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的革命救国——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借口
1.梁启超指出:“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指太平世);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意在
A.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B. 提倡封建伦理观念
C. 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 D. 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
2.近代中国有一 批人把孔子描述成一位改革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这一批人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D
C
过关检测
3.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B.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C.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D.英法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圆明园文明遗产
B
A
4.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5.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是指不平等的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6.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