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目录
A高频考点·深度巩固
考点0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重点) 1
考点02 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 2
考点03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重点) 5
考点04 地球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 6
B综合攻坚·能力跃升
考点0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
A.一天 B.十天 C.一年 D.两年
【答案】1.A
【解析】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地球自转方向是( )
A. B. C. D.
【答案】2.B
【解析】2.图A中箭头方向自东向西,不符合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方向,A错误;图中箭头方向自西向东,符合地球自转方向,B正确;从北极上空看,C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而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应是逆时针,C错误;从南极上空看,D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而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应是顺时针,D错误;故选B。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3.A
【解析】3.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在北极上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CD错误;在南极上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A正确,B错误;故选A。
4.如图表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甲乙丙丁四处所见的经纬网与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答案】4.D
【解析】4.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读图可知,图①与乙处观察到的吻合,图②与在丙处观察到的吻合,图③与在甲处观察的相吻合,图④与在丁处观察的相吻合。故根据题意选D。
考点02 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5.正在吃早餐的小林给在美国出差的妈妈打电话,妈妈却在吃晚餐,这是由于(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形状 D.月球绕地球运动
【答案】5.A
【解析】5.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导致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时差)。中国和美国分属不同时区,北京(东八区)和纽约(西五区)相差约13小时。当小林在中国吃早餐时,美国纽约可能处于前一天的傍晚,因此妈妈在吃晚餐,A正确;地球公转主要影响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B错误;时差和地球的形状、月球绕地球运动无关,CD错误;故选A。
6.下列城市中,每天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乌鲁木齐 B.兰州 C.北京 D.拉萨
【答案】6.C
【解析】6.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自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一般来说,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地球上的时间就有了早晚,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四个城市中,北京位于最东端,最先看到日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地球自东向西不停地自转
【答案】7.B
【解析】7.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等现象,太阳和星星不会绕着地球转。ACD错误,B正确。所以选B。
8.下图示意某酒店大堂挂钟,不同城市挂钟所显示的时间不同,原因是(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经度差异 ④纬度差异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8.A
【解析】8.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题干中描述的时间差异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的,是东西经度差异造成的。②③正确,A正确。时间差异与地球公转和纬度差异无关,①④错误,故选A。
9.王老师打算于2024年五一期间去看望在美国洛杉矶读研究生的儿子。儿子为爸爸网购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直飞(跨太平洋)洛杉矶(西八区)国际机场的机票,并提醒爸爸机票上的时间是“当地时间”,机票信息如下。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
A.4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38小时
【答案】9.B
【解析】9.上海(东八区)比洛杉矶(西八区)早16小时,上海浦东机场21时起飞时,洛杉矶当地时间是21-16=5(时),从起飞(洛杉矶当地时间5点)到落地(洛杉矶当地时间17 点),飞行时间是17-5=12(小时),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越洋电话:“畅畅:姨妈,晚上好!姨妈:畅畅,早上好!”产生图漫画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B.地球自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C.地球公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D.地球公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答案】10.A
【解析】10.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自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一般来说,地球上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地球上的时间就有了早晚,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题干中描述的时间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和经度差异形成的,与公转和纬度位置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观察地球日照图,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位于中纬度地区 B.B处即将进入黎明
C.C处此时为当地正午时间 D.D处有极昼现象
【答案】11.C
【解析】11.低纬度范围是 0° - 30°,中纬度范围是 30° - 60°,高纬度范围是 60° - 90°。图中 A 处的纬度是低纬度A 项错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B 处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将进入黑夜,而不是黎明,B 项错误;C 处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此时为当地正午时间,C 项正确;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图中 D 处不在极圈内,没有极昼现象,D 项错误。故选C 。
考点03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2.地球自转和公转唯一的相同点是( )
A.方向相同 B.周期相同 C.中心相同 D.现象相同
【答案】12.A
【解析】12.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因此,地球自转和公转唯一的相同点是方向相同,A正确,周期、中心、现象都不同,BCD错误;故选A。
13.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 )
A.地轴 B.北极星 C.太阳 D.赤道
【答案】13.C
【解析】13.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不是公转的旋转中心,A 错误。北极星是地球北极指向的一颗恒星,与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无关,B 错误。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运动,太阳是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C 正确。赤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假想圆圈,不是公转的旋转中心,D 错误。排除ABD,选C。
1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24小时 B.12小时 C.一年 D.一周
【答案】14.C
【解析】14.地球绕太阳转,叫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约365天),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故选C。
15.地球公转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顺时针旋转 C.自南向北 D.自西向东
【答案】15.D
【解析】1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D正确,排除ABC,故选D。
考点04 地球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16.如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年变化曲线图,图中甲为春分日。读图完成问题。
若小满节气在5月20日,这一天位于图中(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戊段
【答案】16.A
【解析】16.甲乙段表示从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过程,5月20日在这个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北半球且向北靠近北回归线,A正确。乙丙段表示从夏至日到秋分日(9月23日左右)的过程,此时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B错误。丙丁段表示从秋分日到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的过程,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C错误。丁戊段表示从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的过程,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赤道,D错误。故选A。
17.小明家要在淄博买房,为出行方便准备买一楼,但爸爸担心房间的光照不好。小明建议元旦假期去看房。如果这几天光照条件好,那整年都不会有问题。根据这段材料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小明建议元旦去看房的理由是( )
A.这几天天气凉爽、阳光明媚,出行方便
B.这几天昼长夜短,看房时间充裕
C.正值假期,看房的人多,可以相互讨论、共同杀价
D.这几天淄博的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小值,楼房的影子较长
【答案】17.D
【解析】17.淄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冬至与元旦接近,淄博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小值,楼房影子较长,如果元旦当天正午楼房能有太阳光照,即全年正午基本上会有光照,故元旦看房可以更清楚房屋全年光照情况,D正确。元旦时淄博正值冬季,天气寒冷,A错误。元旦处于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而非昼长夜短),B错误。“看房人多、讨价” 是社交或市场因素,与 “光照的地理规律” 无关,C错误。故选D。
18.南、北回归线之间为( )
A.热带 B.北寒带 C.南温带 D.北温带
【答案】18.A
【解析】18.据所学知识,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五带中,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即南、北回归线之间,A正确;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B错误;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C错误;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D错误;故选A。
19.在上海市,通常太阳光照条件最好的房间窗户朝向是( )
A.朝北 B.朝南 C.朝东 D.朝西
【答案】19.B
【解析】19.上海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朝北的窗户基本无法直接获得太阳光照,光照条件差,A错误;朝南的窗户能够直接面对太阳所在的南方天空,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多,光照条件最好,B正确;朝东的窗户只有在上午能获得一定光照,下午则无法获得充足光照,C错误;朝西的窗户只有在下午能获得一定光照,上午则无法获得充足光照,D错误;故选B。
20.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中午,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圆满完成近180天的在轨任务返回,在轨期间创造了单次出舱9小时的世界纪录。返回当天,辽宁省昼夜长短状况及未来一个月的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B.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C.昼夜等长且昼渐短 D.昼夜等长且昼渐长
【答案】20.A
【解析】20.神舟十九号返回时间是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辽宁位于北半球,返回当天昼长夜短。未来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因此辽宁昼渐长夜渐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下图示意在北极点放置的中国结的照片。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最可能是( )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C.12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答案】21.B
【解析】21.图中照片在北极点有影子,是极昼时期。3月21日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北极点无极昼现象,没有影子,A错误;8月20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点处于极昼,此时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B正确;12月22日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点处于极夜,无法拍摄到影子,且在北极点上方向都为南,不是东南,C错误;9月16日接近秋分日,北极点虽有阳光,但在北极点上中国结影子应指向正南,不是东北,D错误。故选B。
22.下图阴影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杭州最有可能的景象是( )
A.红桃绿柳垂檐向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22.B
【解析】22.根据地球按照逆时针旋转,说明此图为北极的俯视图,此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此时为夏至,可能出现荷花开放的景象,B正确;桃花开放出现在春季,A错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出现在秋季,C错误;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比喻的是雪花,出现在冬季,D错误。故选B。
23.上海某地理兴趣小组同学观察校园车棚中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如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该地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面积最小的时段( )
A.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B.昼夜平分
C.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早 D.昼最短,夜最长
【答案】23.A
【解析】23.上海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面积最小时,正处于夏至日当天。当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路灯照明时间最短,A正确。夏至日这一天上海的昼最长、夜最短,B错误。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早,CD错误。故选A。
24.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1°N,100°E)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读图,发射当天,无锡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D.以上都不对
【答案】24.B
【解析】24.10月3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无锡位于北半球,所以发射当天无锡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一、单选题
(2025·湖南湘西·模拟)小明同学制作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图示意简易地球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仪自转一周,演示地球经历( )
A.一时 B.一天 C.一月 D.一年
2.地球自转导致了(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五带划分 D.季节变换现象
【答案】1.B 2.B
【解析】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叫地球的自转,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所以地球仪转动一圈演示地球经历所需时间为一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B正确,A错误;五带划分和季节变换现象是地球公转引起的,CD错误,故选B。
(2025·吉林长春·三模)下图是吉林省长春市某学校小红,3月20日(春分)的清晨走进学校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时小红的影子朝向(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4.细心的小红发现,一天中自己的影子长短在不断变化。与产生该现象原因相同的是( )
A.家乡一年中有四季的变化 B.我国北方的楼间距一般都大于南方的楼间距
C.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D.长春的学生早读时美国纽约的学生在吃晚饭
5.这天以后的两个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
A.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 B.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
C.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 D.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
【答案】3.B 4.D 5.A
【解析】3.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春分日早晨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故此时小文的影子朝向为西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一天中自己的影子长短在不断变化,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家乡一年中有四季的变化,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A错误;我国北方的楼间距一般都大于南方的楼间距,是由于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楼间距大才能接受到足够的阳光。太阳高度角不同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B错误;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C错误;长春的学生早读时美国芝加哥的学生在吃晚饭,是时间的差异,是地球自转造成的,D正确。故选D。
5.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以后的两个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继续向北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5·湖北恩施·模拟)新情境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调整
我国某中学(34°N)国庆节假期开学后(10月8日)对下午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下表示意该中学此次调整前后下午作息时间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调整前 调整后
下午第1节课 14:30-15:10 14:00-14:40
下午第2节课 5:20-16:00 14:50-15:30
下午第3节课 16:10-16:50 15:40-16:20
下午第4节课 17:00-17:40 16:30-17:10
6.该中学位于( )
A.北半球 B.热带 C.南半球 D.寒带
7.经过调整,该中学( )
A.下午上课时长变长 B.下午上课时长变短
C.下午上课时间变早 D.下午下课时间变晚
8.该中学调整下午作息时间的原因主要是当地( )
A.受地球公转影响,昼长变长 B.受地球公转影响,昼长变短
C.受地球自转影响,昼夜交替 D.受地球自转影响,出现时差
【答案】6.A 7.C 8.B
【解析】6.由材料可知,该学校位于34°N,位于北纬,属于北半球,A正确、C错误;热带范围为23.5°N-23.5°S,寒带纬度高于66.5°,34°N属于北温带,BD错误。故选A。
7.读表,调整前后下午总时长均为3小时10分钟,AB错误;调整后第一节课从14:30提前至14:00,C正确;调整后下午结束时间从17:40提前至17:10,D错误。故选C。
8.受地球公转的影响,10月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长变短,A错误;国庆后北半球昼长逐渐缩短,需提前上课以适应光照变化,B正确;昼夜交替由自转引起,但非作息调整主因,C错误;时差与该中学调整下午作息时间无关,D错误。故选B。
(2025·湖南娄底·三模)经常跑步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压力。你在运动时观察到地理现象了吗?下图为长沙市市民小雨2025年3月20日的晨跑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市民晨跑的方向大致为(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10.接下来两个月,他迎着日出晨跑的时间( )
A.先提早后变晚 B.先变晚后提早 C.逐渐变晚 D.逐渐提早
11.同一地点,日出时间会发生变化,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交替 D.气温升高
【答案】9.A 10.D 11.B
【解析】9.3月20日接近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日出正东方向。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太阳在前方,说明市民是朝着太阳的方向跑,所以晨跑方向大致为向东,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3月20日之后的两个月,即从3月20日到5月20日左右,这段时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变长意味着日出时间会逐渐提早,所以迎着日出晨跑的时间逐渐提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导致同一地点在一年中不同时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进而日出时间发生变化,B正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AC错误。气温升高与日出时间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B。
(2025·山西吕梁·三模)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古人便可根据日影长短来量化时间。在中原之地,古人将一根九尺高的立表垂直于地面,再将圭尺于地面南北放置。正午时分,利用圭尺上的影长判断节令,用于农事安排,这就是“立竿见影”的由来。下图示意古代圭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一年中,圭尺上日影长度达到最短的节气是( )
A.秋分 B.冬至 C.春分 D.夏至
13.圭尺上日影长度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赤道 B.南回归线 C.极点 D.北回归线
14.古人发明圭尺用以指导农事活动,其形成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大小 C.地球公转 D.地球面积
【答案】12.D 13.B 14.C
【解析】12.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圭尺上日影长度达到最短,D正确;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适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排除ABC。故选D。
13.圭尺上日影长度最长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对于北半球来说,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长,B正确;太阳直射赤道时是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不符合实际情况;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此时日影较短,ACD错误。故选B。
14.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进而产生四季更替和节气变化。不同节气的气候、光照等条件不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古人通过圭尺测量日影判断节气,以此指导农事活动,C正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等现象;地球大小和面积与农事活动的节气指导并无直接关联,ABD错误。故选C。
(2025·山东青岛·二模)先秦典籍《鹖冠子 环流》一书中描述了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与四季变化的关系(下图),提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当斗柄指向正东方时为北半球春分日前后。这对我国大部地区物候变化有显著指示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古人在每日初昏时观测斗柄指向变化从而掌握一年中的节令,图中北斗七星绕北极星的运动( )
①呈逆时针②呈顺时针③与地球自转无关④与地球公转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下列现象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成因相同的是( )
A.昼长的变化 B.星辰的升落 C.海水的涨落 D.月相的变化
17.斗柄指向正西时,我国物候变化表现为( )
A.北京香山红叶满山 B.华北平原麦浪滚
C.东北大地银装素裹 D.江南桃花笑春风
【答案】15.B 16.A 17.A
【解析】15.在北半球夜空中,北斗七星绕北极星呈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地球公转使得不同季节夜晚同一时刻北斗七星位置不同,所以与地球公转有关,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16.“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是因为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引起四季变化。昼长的变化也是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移动造成的,A正确;星辰的升落主要是地球自转导致,B错误;海水涨落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C错误;月相变化是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变化导致的,D错误。故选A。
17.斗柄指向正西时,对应北半球秋分日前后。北京香山红叶满山是秋季景观,A正确;华北平原麦浪滚一般是春末夏初小麦收获前景象,B错误;东北大地银装素裹是冬季景观,C错误;江南桃花笑春风是春季景观,D错误。故选A。
(2025·湖南株洲·一模)河南省登封观星台大约位于34°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每日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人们通过观察长堤上横梁影子的位置来判断季节。下左图为观星台景观照片,右图示意某日观星台横梁影子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根据观星台的纬度,可知该地( )
A.位于热带地区 B.位于北温带地区
C.有太阳直射现象 D.有极夜现象
19.每日正午,横梁的影子投在长堤上时,太阳位于观星台( )
A.正上方 B.东偏南 C.西偏南 D.正南方
20.导致一年中横梁影子位置不同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气候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答案】18.B 19.D 20.B
【解析】18.热带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范围大致在23.5°N至23.5°S之间,北温带地区的纬度范围大致在23.5°N至66.5°N之间;读材料可知,河南省登封观星台大约位于34°N,位于北温带地区,A错误,B正确;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34°N不会有太阳直射现象。C错误。极夜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圈内(66.5°N以北),34°N不会有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B。
19.读材料可知,河南省登封观星台大约位于34°N,观星台位于北半球,太阳不会位于正上方,而是偏南。每日正午,横梁的影子投在长堤上时,太阳位于观星台正南方。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0.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一年中横梁影子位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因为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引起影子的位置在一年中发生变化,B正确;与地球自转、气候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无关,ACD错误。故选B。
(2025·山东济南·二模)仰仪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主体为铜质半球面,在其南部放置东西向横杆和南北向缩杆,缩杆末端延伸到半球中心,并装有一块中间有小孔、可以旋转的小方板。观测时,让小方板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通过小孔在球面上形成光点,读取球面内刻度可以判断太阳的位置。图1为仰仪模型示意图,图2为仰仪 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若用该仰仪测量济南夏至日日出的地方时,则缩杆末端的方板朝向为( )
A.正南 B.正北 C.东偏南 D.东偏北
22.某日正午,广州的小明观察到光点在铜质半球中心,该日大约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3.春分日正午时刻,北京、杭州光点位置是( )
A.B.C. D.
【答案】21.D 22.B 23.B
【解析】21.济南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仰仪测量日出地方时, 需让小方板正对太阳,所以缩杆末端的方板朝向为东偏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某日正午,广州的小明观察到光点在铜质半球中心,说明太阳光垂直射入小孔,太阳直射点位于广州。这种情况发生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即夏至日。因此,该日大约是夏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杭州比北京纬度低,位于北京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杭州比北京大,正午太阳光点投影位置应在北京正午太阳光点投影位置的下方,故B正确,A错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北京和杭州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仰仪投影应在北方,故CD错误。故选B。
(2025·四川内江·模拟)2025年清明内江各级团组织累计组织超8000名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让青春信仰与英烈精神同频共振。读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轮回一次需要( )
A.一天 B.一周 C.一月 D.一年
25.清明节当天,下列关于内江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春季 B.昼短夜长 C.正午的日影最长 D.白天达12小时
26.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种植冬小麦是“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则是“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降水 B.霜冻期 C.光照 D.热量
【答案】24.D 25.A 26.D
【解析】24.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轮回一次也是一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清明节一般在4月5日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从季节划分来看,3-5月为春季,4月处于春季,A正确;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内江昼长夜短,B错误;内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短,清明节时不是正午日影最短的时候,C错误;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白天为12小时,清明节不是春分日或秋分日,白天不是12小时,D错误。故选A。
26.与北京相比,河南、山东纬度较低、热量条件相对好,种植小麦的时间要晚于北京,主要是受热量因素的影响,与降水、霜冻期、光照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解答题
27.(2025·云南昭通·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两个节气之间大约相差15天,反映了地球的周期运动过程。它对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谚语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谚语二:昼夜均,寒暑平。一场雨,一朝寒。草木染青黄,蝉噤荷残。
材料二:南极上空俯视图、二十四节气及相关地理示意图。
(1)图1所示这一天,正值北半球的 (节气),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填序号)附近。
(2)材料一中,谚语一的“清明”节气时,太阳直射在 (选填“南”或“北”)半球;据谚语二的描述推断,该节气可能是 。
(3)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3中的甲、乙所示。若甲、乙两图为开发商在北京夏季和冬季正午采光测绘结果,属于夏季正午光照的是 图,不同季节正午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27.(1)冬至日 ②
(2)北 秋分
(3)乙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不同(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27.本大题以南极上空俯视图、二十四节气及相关地理示意图为材料,涉及二十四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1)读图可知,图1所示这一天,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②处,①是夏至。
(2)材料一中,谚语一的“清明”节气时,大致为4月初,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据谚语二的描述推断,该节气昼夜平分,而且气候逐渐变冷,应该是秋分。
(3)读图3可知,甲图的房子影子较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较低,为当地的冬季,乙图的房子影子较短,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较高,为当地的夏季。故不同季节正午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不同。
28.(2025·吉林四平·模拟)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常用工具,观察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
(2)用手拨动地球仪,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就是 ,将地球仪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最早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A、B、C、D中的 点。
(3)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绕地球一圈的圆圈叫做纬线圈。最长的纬线是 ,图中A、B、C三点所在纬线长度最短的是 点所在纬线,与30°N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是 纬线。
(4)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写一个)。
【答案】28.(1)自西向东 一天
(2)地轴 C
(3)赤道/0°纬线 A 30°S
(4)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的变化等
【解析】28.本题以地球仪为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地球的自转、公转定义及其产生的现象,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2)地球自转绕地轴运动,用手拨动地球仪,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就是地轴;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影响,位置最偏东的C点最早消失在视线中。
(3)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是最长的纬线;A、B、C三点所在纬线长度最短的是距离赤道最远的A点;与30°N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是30°S纬线。
(4)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29.(2025·云南昆明·二模)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国很多道路沿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用于夜晚的照明。读“我国四个城市的资料统计表及某太阳能路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纬度 夏至日昼长 冬至日昼长
广州 23°08′N 13小时33分32秒 10小时42分51秒
武汉 30°35′N 14小时07分42秒 10小时10分07秒
北京 40°N 15小时08分47秒 9小时09分02秒
哈尔滨 45°48′N 15小时43分42秒 8小时40分03秒
(1)导致表中各城市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一年内该路灯开启时长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
(2)表中四城市中,一年中白昼时间变化最小的是 。
(3)为了达到更好地利用效果,表中四城市太阳能光伏硅板的安置方向应朝 。
(4)为最大程度地吸收太阳光热,四城市光伏硅板安装角度最大的是 ,请说明原因。
【答案】29.(1)公转 夏季短,冬季长;从夏季到冬季逐渐变长,从冬季到夏季逐渐变短。
(2)广州
(3)南方
(4)哈尔滨 纬度高,太阳高度角较小。
【解析】29.本题以我国四个城市的资料统计表及某太阳能路灯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太阳能的应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及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1)读我国四个城市的资料统计表可知,导致表中各城市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路灯通常在日落至日出时段开启,太阳能路灯的开启时长直接取决于夜间时长,而表中数据显示夏至日昼长明显长于冬至日,说明夏季夜晚时间短、冬季夜晚时间长。一年内该路灯开启时长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短,冬季长;从夏季到冬季逐渐变长,从冬季到夏季逐渐变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高(如哈尔滨),昼夜长短差异越大,路灯开启时长的季节变化越显著,读我国四个城市的资料统计表可知,表中四城市中,一年中白昼时间变化最小的是广州(夏至13小时33分32秒,冬至仅10小时42分51秒),其他三个城市,一年中白昼时间变化都比广州高。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位于北半球,为了达到更好地利用效果,表中四城市太阳能光伏硅板的安置方向应朝南方,可以最大化接受太阳辐射。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伏板最佳安装角度通常与当地纬度相同(使板面与太阳光线垂直),读表格可知,哈尔滨纬度最高(45°48′N),太阳高度角较小,为最大程度地吸收太阳光热,需要更大的倾斜角度以匹配较高纬度的太阳高度角,增大安装角度可减少光线入射角,提高光热吸收效率。广州(23°08′N)、武汉(30°35′N)、北京(40°N)纬度低,安装角度相应减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素养提升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为某地理小组所做的地球自转演示实验。在暗室中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仪上的受光区域及其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的正确方法有( )
A.面向赤道,由东向西拨动 B.面向赤道,由西向东拨动
C.从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拨动 D.从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拨动
2.图示四地,即将由黑夜进入白昼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通过该实验可发现,图示四地中昼夜长短相同的是( )
A.甲地与乙地 B.甲地与丙地 C.乙地与丙地 D.丙地与丁地
日晷(guǐ)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下图为济南某学校的学生在一天中同一位置不同时刻拍摄的三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拍摄照片时,该同学站在日晷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5.三幅照片中,拍摄时间在上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无法确定
6.一天之中晷针影子位置的移动,主要是因为(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海陆的变迁 D.四季的变化
某日,陕西西安(34°N,109°E)某中学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同学们参观了赤道式日晷,并利用自制的日晷进行了计时实践活动,体验了“做中学”的乐趣。左图为学生自制的日晷简易模型及日晷资料,右图为研学当日太阳光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古代人类利用日晷计时,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不停地自转 D.海陆分布不均
8.一天中,测得的晷针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为( )
A.由短变长 B.先变长再变短 C.由长变短 D.先变短再变长
9.下列诗句描写的现象,与研学当日(右图)实际相符的是( )
A.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B.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C.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D.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时,地球运行至上图中的(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11.航天员在空间站遥望地球,可见( )
A.经纬线相互交织 B.地球表面的海洋与陆地 C.地球绕月球公转 D.地球绕地轴自东向西转
12.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时,黄河下游( )
A.河面封冻 B.水位最高 C.水量最大 D.含沙量较小
2024年2月9日,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惊喜“现身”春晚,向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送来新春的美好祝愿。中国空间站沿轨道顺着地球自转方向飞行,每1.5个小时就绕地球一圈。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中国空间站的飞行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4.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和①之间
15.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当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昼短夜长 B.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C.全球昼夜平分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下图示意“地球运动演示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灯泡模拟太阳,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正确的( )
A.太阳是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B.太阳是行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C.太阳是恒星,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D.太阳是行星,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17.以下演示地球运动正确的是( )
A.手指顺时针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B.手指逆时针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C.围绕灯泡顺时针移动地球仪演示公转 D.围绕地球仪逆时针移动灯泡演示公转
18.图中所演示的日期大约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无法判定
地理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探究地球运动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图是演示过程中的一幅光照图,回答下面小题。
19.通过演示观察,小明对地球上每天的昼夜更替现象做出了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与地球自转有关 ②与地球公转有关
③与地球上五带有关 ④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地球一小时”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2018年3月24日,参与活动的民众于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一小时,以此支持该项活动。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活动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熄灯早于B地 B.A地熄灯晚于B地
C.A地和B地同时熄灯 D.A地和B地同时结束活动
21.在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B.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
C.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D.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今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太空讲开学第一课。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地球公转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夏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C.冬至日,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3.航天员在太空讲开学第一课,地球公转在( )处
A.① B.② C.③ D.④
24.9月1日,福州昼夜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昼现象
25.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北回归线 B.赤道→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赤道 D.南回归线→赤道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甲图中,A地的纬度是 ,C地的经度是 。(2分)
(2)甲图中,从南、北半球看,A地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来看,B地位于 半球;从低、中、高纬度看,C地位于 纬度地区。(3分)
(3)甲图中,A地位于B地的 方向;一天中,A、B两地更早迎来日出的是 地。(2分)
(4)甲图中,A点所在纬线比C点所在纬线的长度 (填" "或"短")。(1分)
(5)当太阳直射C地时,地球公转至乙图中的 处(填数字代码),此日北半球是 (节 ),北极圈内会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4分)
(6)请在图乙中适当位置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27.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点火发射。图1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分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题。(11分)
(1)读图1,文昌位于 地区(填“高/中/低纬度”),据图分析文昌气候终年炎热的原因是 。(2分)
(2)据图1分析,酒泉和太原更早迎来日出是 ,原因是 。(2分)
(3)运载火箭发射当天,地球大致位于图2公转轨道中的 位置(填①/②/③或④),这一天文昌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4)长征5号发射当天,身处澳大利亚的小明观看了直播,此时澳大利亚正值 (季节)。(1分)
下图为北京某学校兴趣小组在同一位置拍摄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正午时树影的记录。
(5)说出图中属于夏至日拍摄的图片序号 。图中树影都朝向 方向。(2分)
(6)下图为该学校夏至日和冬至日两天的正午时刻太阳照射示意图,其中表示夏至日正午时刻太阳照射示意的是 (填“甲”或“乙”)物体影子较 (填“长”或“短”)。(2分)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写出图a中两点的经纬度:A ,D 。(2分)
(2)A﹣E各点中,一年中阳光可以直射的是 ,位于五带中温带的是 。(2分)
(3)A﹣E各点中,位于中纬度的是 ,位于高纬度的是 。(2分)
(4)A﹣E各点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1分)
(5)图a表示的是图b中的 ,日期是 ;这一天昼夜平分的点是 ,昼短于夜的是 (填a图中字母)这一天北半球朝南屋子照射进的阳光面积是一年中 的一天。(5分)
(6)11月初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昼夜变化情况为 运行在图b中的 段。(3分)
(7)今天是1月15日,你推算我们将要经历的下一个节气为 。(1分)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冬至
29.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实生活。青岛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为主题,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完成题目要求。(10分)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记载,三千年前,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下图中左图为河南登封观星台大型圭表,右图为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变化状况示意图。
古人观察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确定了二分二至日。一年中,正午“表”影最长至a线位置时,是
节气,正午“表”影最短至b线位置时,是 节气,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造成“表”影在一年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3分)
二十四节气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年间,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2)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运动 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约 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2分)
(3)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据图按时间顺序写出中国传统夏季包含的所有节气。(2分)
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目录说明书”。 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左河水《春分》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谢逸《点绛唇》
(4)“白天黑夜两均分”是因为春分时太阳直射 (重要纬线),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风清露冷”寓意秋分过后即将迎来 (节气),渐渐风寒水凉。(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目录
A高频考点·深度巩固
考点0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重点) 1
考点02 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 2
考点03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重点) 5
考点04 地球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 6
B综合攻坚·能力跃升
考点0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
A.一天 B.十天 C.一年 D.两年
2.“地球自转方向是( )
A. B. C. D.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4.如图表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甲乙丙丁四处所见的经纬网与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考点02 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5.正在吃早餐的小林给在美国出差的妈妈打电话,妈妈却在吃晚餐,这是由于(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形状 D.月球绕地球运动
6.下列城市中,每天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乌鲁木齐 B.兰州 C.北京 D.拉萨
7.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转 B.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C.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 D.地球自东向西不停地自转
8.下图示意某酒店大堂挂钟,不同城市挂钟所显示的时间不同,原因是( )
①地球公转 ②地球自转 ③经度差异 ④纬度差异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王老师打算于2024年五一期间去看望在美国洛杉矶读研究生的儿子。儿子为爸爸网购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直飞(跨太平洋)洛杉矶(西八区)国际机场的机票,并提醒爸爸机票上的时间是“当地时间”,机票信息如下。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
A.4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38小时
10.越洋电话:“畅畅:姨妈,晚上好!姨妈:畅畅,早上好!”产生图漫画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B.地球自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C.地球公转,各地纬度位置不同 D.地球公转,各地经度位置不同
11.观察地球日照图,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位于中纬度地区 B.B处即将进入黎明
C.C处此时为当地正午时间 D.D处有极昼现象
考点03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12.地球自转和公转唯一的相同点是( )
A.方向相同 B.周期相同 C.中心相同 D.现象相同
13.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 )
A.地轴 B.北极星 C.太阳 D.赤道
1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24小时 B.12小时 C.一年 D.一周
15.地球公转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顺时针旋转 C.自南向北 D.自西向东
考点04 地球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16.如图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年变化曲线图,图中甲为春分日。读图完成问题。
若小满节气在5月20日,这一天位于图中(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戊段
17.小明家要在淄博买房,为出行方便准备买一楼,但爸爸担心房间的光照不好。小明建议元旦假期去看房。如果这几天光照条件好,那整年都不会有问题。根据这段材料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小明建议元旦去看房的理由是( )
A.这几天天气凉爽、阳光明媚,出行方便
B.这几天昼长夜短,看房时间充裕
C.正值假期,看房的人多,可以相互讨论、共同杀价
D.这几天淄博的正午太阳高度接近最小值,楼房的影子较长
18.南、北回归线之间为( )
A.热带 B.北寒带 C.南温带 D.北温带
19.在上海市,通常太阳光照条件最好的房间窗户朝向是( )
A.朝北 B.朝南 C.朝东 D.朝西
20.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中午,神舟十九号乘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圆满完成近180天的在轨任务返回,在轨期间创造了单次出舱9小时的世界纪录。返回当天,辽宁省昼夜长短状况及未来一个月的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B.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C.昼夜等长且昼渐短 D.昼夜等长且昼渐长
21.下图示意在北极点放置的中国结的照片。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最可能是( )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C.12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22.下图阴影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杭州最有可能的景象是( )
A.红桃绿柳垂檐向 B.映日荷花别样红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千树万树梨花开
23.上海某地理兴趣小组同学观察校园车棚中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如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该地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面积最小的时段( )
A.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B.昼夜平分
C.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早 D.昼最短,夜最长
24.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1°N,100°E)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读图,发射当天,无锡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D.以上都不对
一、单选题
(2025·湖南湘西·模拟)小明同学制作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图示意简易地球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仪自转一周,演示地球经历( )
A.一时 B.一天 C.一月 D.一年
2.地球自转导致了(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五带划分 D.季节变换现象
(2025·吉林长春·三模)下图是吉林省长春市某学校小红,3月20日(春分)的清晨走进学校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时小红的影子朝向(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4.细心的小红发现,一天中自己的影子长短在不断变化。与产生该现象原因相同的是( )
A.家乡一年中有四季的变化 B.我国北方的楼间距一般都大于南方的楼间距
C.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D.长春的学生早读时美国纽约的学生在吃晚饭
5.这天以后的两个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
A.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 B.位于北半球,向南运动
C.位于南半球,向北运动 D.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
(2025·湖北恩施·模拟)新情境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调整
我国某中学(34°N)国庆节假期开学后(10月8日)对下午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下表示意该中学此次调整前后下午作息时间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调整前 调整后
下午第1节课 14:30-15:10 14:00-14:40
下午第2节课 5:20-16:00 14:50-15:30
下午第3节课 16:10-16:50 15:40-16:20
下午第4节课 17:00-17:40 16:30-17:10
6.该中学位于( )
A.北半球 B.热带 C.南半球 D.寒带
7.经过调整,该中学( )
A.下午上课时长变长 B.下午上课时长变短
C.下午上课时间变早 D.下午下课时间变晚
8.该中学调整下午作息时间的原因主要是当地( )
A.受地球公转影响,昼长变长 B.受地球公转影响,昼长变短
C.受地球自转影响,昼夜交替 D.受地球自转影响,出现时差
(2025·湖南娄底·三模)经常跑步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压力。你在运动时观察到地理现象了吗?下图为长沙市市民小雨2025年3月20日的晨跑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市民晨跑的方向大致为(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10.接下来两个月,他迎着日出晨跑的时间( )
A.先提早后变晚 B.先变晚后提早 C.逐渐变晚 D.逐渐提早
11.同一地点,日出时间会发生变化,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交替 D.气温升高
(2025·山西吕梁·三模)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古人便可根据日影长短来量化时间。在中原之地,古人将一根九尺高的立表垂直于地面,再将圭尺于地面南北放置。正午时分,利用圭尺上的影长判断节令,用于农事安排,这就是“立竿见影”的由来。下图示意古代圭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一年中,圭尺上日影长度达到最短的节气是( )
A.秋分 B.冬至 C.春分 D.夏至
13.圭尺上日影长度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赤道 B.南回归线 C.极点 D.北回归线
14.古人发明圭尺用以指导农事活动,其形成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大小 C.地球公转 D.地球面积
(2025·山东青岛·二模)先秦典籍《鹖冠子 环流》一书中描述了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与四季变化的关系(下图),提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当斗柄指向正东方时为北半球春分日前后。这对我国大部地区物候变化有显著指示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古人在每日初昏时观测斗柄指向变化从而掌握一年中的节令,图中北斗七星绕北极星的运动( )
①呈逆时针②呈顺时针③与地球自转无关④与地球公转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下列现象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成因相同的是( )
A.昼长的变化 B.星辰的升落 C.海水的涨落 D.月相的变化
17.斗柄指向正西时,我国物候变化表现为( )
A.北京香山红叶满山 B.华北平原麦浪滚
C.东北大地银装素裹 D.江南桃花笑春风
(2025·湖南株洲·一模)河南省登封观星台大约位于34°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每日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人们通过观察长堤上横梁影子的位置来判断季节。下左图为观星台景观照片,右图示意某日观星台横梁影子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根据观星台的纬度,可知该地( )
A.位于热带地区 B.位于北温带地区
C.有太阳直射现象 D.有极夜现象
19.每日正午,横梁的影子投在长堤上时,太阳位于观星台( )
A.正上方 B.东偏南 C.西偏南 D.正南方
20.导致一年中横梁影子位置不同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气候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2025·山东济南·二模)仰仪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主体为铜质半球面,在其南部放置东西向横杆和南北向缩杆,缩杆末端延伸到半球中心,并装有一块中间有小孔、可以旋转的小方板。观测时,让小方板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通过小孔在球面上形成光点,读取球面内刻度可以判断太阳的位置。图1为仰仪模型示意图,图2为仰仪 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若用该仰仪测量济南夏至日日出的地方时,则缩杆末端的方板朝向为( )
A.正南 B.正北 C.东偏南 D.东偏北
22.某日正午,广州的小明观察到光点在铜质半球中心,该日大约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3.春分日正午时刻,北京、杭州光点位置是( )
A.B.C. D.
(2025·四川内江·模拟)2025年清明内江各级团组织累计组织超8000名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让青春信仰与英烈精神同频共振。读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轮回一次需要( )
A.一天 B.一周 C.一月 D.一年
25.清明节当天,下列关于内江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春季 B.昼短夜长 C.正午的日影最长 D.白天达12小时
26.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种植冬小麦是“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则是“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降水 B.霜冻期 C.光照 D.热量
二、解答题
27.(2025·云南昭通·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两个节气之间大约相差15天,反映了地球的周期运动过程。它对农事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谚语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谚语二:昼夜均,寒暑平。一场雨,一朝寒。草木染青黄,蝉噤荷残。
材料二:南极上空俯视图、二十四节气及相关地理示意图。
(1)图1所示这一天,正值北半球的 (节气),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 (填序号)附近。
(2)材料一中,谚语一的“清明”节气时,太阳直射在 (选填“南”或“北”)半球;据谚语二的描述推断,该节气可能是 。
(3)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3中的甲、乙所示。若甲、乙两图为开发商在北京夏季和冬季正午采光测绘结果,属于夏季正午光照的是 图,不同季节正午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 。
28.(2025·吉林四平·模拟)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是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常用工具,观察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
(2)用手拨动地球仪,它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这根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就是 ,将地球仪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最早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A、B、C、D中的 点。
(3)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绕地球一圈的圆圈叫做纬线圈。最长的纬线是 ,图中A、B、C三点所在纬线长度最短的是 点所在纬线,与30°N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是 纬线。
(4)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写一个)。
29.(2025·云南昆明·二模)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国很多道路沿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用于夜晚的照明。读“我国四个城市的资料统计表及某太阳能路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 纬度 夏至日昼长 冬至日昼长
广州 23°08′N 13小时33分32秒 10小时42分51秒
武汉 30°35′N 14小时07分42秒 10小时10分07秒
北京 40°N 15小时08分47秒 9小时09分02秒
哈尔滨 45°48′N 15小时43分42秒 8小时40分03秒
(1)导致表中各城市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一年内该路灯开启时长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
(2)表中四城市中,一年中白昼时间变化最小的是 。
(3)为了达到更好地利用效果,表中四城市太阳能光伏硅板的安置方向应朝 。
(4)为最大程度地吸收太阳光热,四城市光伏硅板安装角度最大的是 ,请说明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素养提升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为某地理小组所做的地球自转演示实验。在暗室中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仪上的受光区域及其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的正确方法有( )
A.面向赤道,由东向西拨动 B.面向赤道,由西向东拨动
C.从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拨动 D.从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拨动
2.图示四地,即将由黑夜进入白昼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通过该实验可发现,图示四地中昼夜长短相同的是( )
A.甲地与乙地 B.甲地与丙地 C.乙地与丙地 D.丙地与丁地
日晷(guǐ)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下图为济南某学校的学生在一天中同一位置不同时刻拍摄的三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拍摄照片时,该同学站在日晷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5.三幅照片中,拍摄时间在上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无法确定
6.一天之中晷针影子位置的移动,主要是因为(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海陆的变迁 D.四季的变化
某日,陕西西安(34°N,109°E)某中学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同学们参观了赤道式日晷,并利用自制的日晷进行了计时实践活动,体验了“做中学”的乐趣。左图为学生自制的日晷简易模型及日晷资料,右图为研学当日太阳光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古代人类利用日晷计时,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不停地自转 D.海陆分布不均
8.一天中,测得的晷针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为( )
A.由短变长 B.先变长再变短 C.由长变短 D.先变短再变长
9.下列诗句描写的现象,与研学当日(右图)实际相符的是( )
A.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B.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C.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D.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时,地球运行至上图中的(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11.航天员在空间站遥望地球,可见( )
A.经纬线相互交织 B.地球表面的海洋与陆地 C.地球绕月球公转 D.地球绕地轴自东向西转
12.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时,黄河下游( )
A.河面封冻 B.水位最高 C.水量最大 D.含沙量较小
2024年2月9日,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惊喜“现身”春晚,向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送来新春的美好祝愿。中国空间站沿轨道顺着地球自转方向飞行,每1.5个小时就绕地球一圈。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中国空间站的飞行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4.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和①之间
15.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当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昼短夜长 B.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C.全球昼夜平分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下图示意“地球运动演示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灯泡模拟太阳,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正确的( )
A.太阳是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B.太阳是行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C.太阳是恒星,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D.太阳是行星,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17.以下演示地球运动正确的是( )
A.手指顺时针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B.手指逆时针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C.围绕灯泡顺时针移动地球仪演示公转 D.围绕地球仪逆时针移动灯泡演示公转
18.图中所演示的日期大约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无法判定
地理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探究地球运动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图是演示过程中的一幅光照图,回答下面小题。
19.通过演示观察,小明对地球上每天的昼夜更替现象做出了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与地球自转有关 ②与地球公转有关
③与地球上五带有关 ④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地球一小时”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2018年3月24日,参与活动的民众于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一小时,以此支持该项活动。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活动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熄灯早于B地 B.A地熄灯晚于B地
C.A地和B地同时熄灯 D.A地和B地同时结束活动
21.在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B.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
C.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D.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今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太空讲开学第一课。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地球公转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夏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C.冬至日,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3.航天员在太空讲开学第一课,地球公转在( )处
A.① B.② C.③ D.④
24.9月1日,福州昼夜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昼现象
25.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北回归线 B.赤道→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赤道 D.南回归线→赤道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甲图中,A地的纬度是 ,C地的经度是 。(2分)
(2)甲图中,从南、北半球看,A地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来看,B地位于 半球;从低、中、高纬度看,C地位于 纬度地区。(3分)
(3)甲图中,A地位于B地的 方向;一天中,A、B两地更早迎来日出的是 地。(2分)
(4)甲图中,A点所在纬线比C点所在纬线的长度 (填" "或"短")。(1分)
(5)当太阳直射C地时,地球公转至乙图中的 处(填数字代码),此日北半球是 (节 ),北极圈内会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4分)
(6)请在图乙中适当位置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27.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点火发射。图1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分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题。(11分)
(1)读图1,文昌位于 地区(填“高/中/低纬度”),据图分析文昌气候终年炎热的原因是 。(2分)
(2)据图1分析,酒泉和太原更早迎来日出是 ,原因是 。(2分)
(3)运载火箭发射当天,地球大致位于图2公转轨道中的 位置(填①/②/③或④),这一天文昌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4)长征5号发射当天,身处澳大利亚的小明观看了直播,此时澳大利亚正值 (季节)。(1分)
下图为北京某学校兴趣小组在同一位置拍摄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正午时树影的记录。
(5)说出图中属于夏至日拍摄的图片序号 。图中树影都朝向 方向。(2分)
(6)下图为该学校夏至日和冬至日两天的正午时刻太阳照射示意图,其中表示夏至日正午时刻太阳照射示意的是 (填“甲”或“乙”)物体影子较 (填“长”或“短”)。(2分)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写出图a中两点的经纬度:A ,D 。(2分)
(2)A﹣E各点中,一年中阳光可以直射的是 ,位于五带中温带的是 。(2分)
(3)A﹣E各点中,位于中纬度的是 ,位于高纬度的是 。(2分)
(4)A﹣E各点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1分)
(5)图a表示的是图b中的 ,日期是 ;这一天昼夜平分的点是 ,昼短于夜的是 (填a图中字母)这一天北半球朝南屋子照射进的阳光面积是一年中 的一天。(5分)
(6)11月初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昼夜变化情况为 运行在图b中的 段。(3分)
(7)今天是1月15日,你推算我们将要经历的下一个节气为 。(1分)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冬至
29.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实生活。青岛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为主题,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完成题目要求。(10分)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记载,三千年前,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下图中左图为河南登封观星台大型圭表,右图为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变化状况示意图。
古人观察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确定了二分二至日。一年中,正午“表”影最长至a线位置时,是
节气,正午“表”影最短至b线位置时,是 节气,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造成“表”影在一年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3分)
二十四节气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年间,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2)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运动 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约 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2分)
(3)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据图按时间顺序写出中国传统夏季包含的所有节气。(2分)
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目录说明书”。 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左河水《春分》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谢逸《点绛唇》
(4)“白天黑夜两均分”是因为春分时太阳直射 (重要纬线),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风清露冷”寓意秋分过后即将迎来 (节气),渐渐风寒水凉。(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用手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 )
①地球的自转②地球的公转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上显示的四城市中,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东京 B.悉尼 C.北京 D.雅加达
3.造成城市时间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①经度不同②纬度不同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公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如图是一个地球仪演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演示内容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四季变化 D.天气变化
5.图中P点地区,此时( )
A.太阳直射 B.处在半夜 C.早晨日出 D.夕阳日落
6.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周期为一天 B.方向为自东向西
C.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D.产生了四季变化
如图示意某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情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如图说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现象是( )
A.四季变化 B.五带划分 C.昼夜更替 D.昼夜长短变化
8.若A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A点的半球位置是( )
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9.此日,最接近以下我国节日中的( )
A.端午 B.元旦 C.清明 D.国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一天 B.一星期 C.一月 D.一年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昼夜更替 D.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12.从乙到丙的过程,昆明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夜现象
早期天象观测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是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古书《鹃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反映了地球的( )
A.自转运动 B.公转运动 C.形状 D.大小
14.斗柄南指时,下列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河南省的居民穿羽绒服 B.云南省无太阳直射现象
C.北京市的昼夜时间相等 D.昆明市的居民上山捡菌
15.当斗柄由“北指”到“东指”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B.我国正午影长越来越长
C.北半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节气由春分过渡到冬至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17.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到返回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为( )
A.昼逐渐变长 B.昼先变长再变短
C.昼逐渐变短 D.昼先变短再变长
18.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形状 D.地球大小
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降旗时间与日出日落时刻同步。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升旗 05:09 05:08 05:07 05:06 05:05 05:03 05:02
降旗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2024年5月某周内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记录表
19.表中记录时段,北京白昼( )
A.没有变化 B.越来越短 C.越来越长 D.先变长,后变短
20.表中记录时段,地球位于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一乙 B.乙-丙 C.丙一丁 D.丁一甲
21.天安门广场每天升旗时间设定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变化 D.天气变化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9°19'0.18"N,109°48'0.15"E)发射。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经纬网局部图中,与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最接近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嫦娥六号返回地面当日,地球运行在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到乙之间 B.乙到丙之间 C.丙到丁之间 D.丁到甲之间
24.嫦娥六号自发射至返回地球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
A.昼短夜长,昼将越来越长 B.昼短夜长,昼将越来越短
C.昼长夜短,昼将越来越短 D.昼长夜短,昼先渐长后渐短
25.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意义有( )
①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 ②彰显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
③推动人类太空探测科学技术发展 ④利于人类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1分)
(2)当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3分)
(3)当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全球昼夜 。(2分)
(4)当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3分)
(5)当地球公转至D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此时株洲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6)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1分)
(7)从今天(假设考试当天)到夏至日,地球公转的位置逐渐靠近图中的 (填字母)。(1分)
27.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轮转,这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与地球的运动密不可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主题一: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某学校同学们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如图1)。
(1)同学们用灯泡模拟太阳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用手不停地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同学们发现昼和夜会不断地 。(2分)
(2)下列演示地球公转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1分)
①应始终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 ②应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③向下俯视时,顺时针围绕灯泡转动 ④应同时保持自西向东自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 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移动地球仪,公转一周。我们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填字母)(2分)
A.23.5°S~23.5°N B.66.5°S~66.5°N C.90°S~90°N D.始终直射赤道
主题二:地球运动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丰富细腻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说明书”。图2是二十四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示意图。图3是夏至与冬至我国40°N地区示意图。
(4)“二十四节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自转、公转)运动。(1分)
(5)读图2、3,每年的6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 (纬线),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 (纬线),自这一天起,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 ,黑夜开始变 。(5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石家庄版“九九歌”“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八十一天。八十一天过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6)冬至前后往往是感冒、流感等疾病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 )(填字母)(1分)
A.白昼变短 B.降水增多 C.气温下降 D.光照增强
(7)冬至前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填字母)(1分)
①注意适当运动 ②注意防寒保暖 ③居家避免外出 ④合理安排作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结合图文材料,探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分)
探究1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手电筒光线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下表为该组同学根据观察完成的记录表,结合该实验完成下列小题。
观察内容照射角度 光线散布面积 亮度
光线直射(90°) 小 强
光线斜射(45°) 大 弱
(1)甲、乙、丙是我国某地一年中不同时刻的正午太阳光照射状况,结合上面实验案例,完成观察记录表。(4分)
知识卡片: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的光线。
观察内容照射角度 太阳光照射角度(填度数) 地面获得的热量比较(填多、中、少)
甲 ① ③
乙 ② 中
丙 43° ④
(2)根据观察可知,太阳光照射角度(0°—90°)与地面获得的热量关系是: 。(1分)
(3)一天之中,太阳光照射角度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清晨、正午、傍晚三个时刻中,太阳光照射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时刻是 。(1分)
探究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夏至日,太阳直射23.5°N,这是正午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冬至日太阳直射23.5°S,这是正午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又在次年春分回到赤道。
(4)根据太阳直射位置的移动规律,补充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1分)
知识卡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即太阳光照射角度为90°)时称为太阳直射。地球表面太阳光垂直照射的地点是太阳直射点。
(5)观察上图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 、 之间往返移动,这两条纬线之间的地点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现象。(2分)
(6)雅安位于28°N—31°N之间,一年当中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请说明判断理由。(2分)
(7)请判断雅安(28°N—31°N)正午太阳照射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季节,并说明理由。(2分)
(提示:正午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光的照射角度越大)
29.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材料二甲图和乙图。
(1)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地球大致位于( )之间(1分)
A.B到C B.C到D C.D到A D.A到B
(2)②③两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点 。位于五带中的 带。(2分)
(3)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此时我县的中学生们明显感觉到昼夜长短情况是 。(1分)
(4)在北半球,每年的 (节气),地球公转到图乙中A处,此时,太阳直射在 (填纬线名称)上。(2分)
(5)如图甲所示的太阳直射图,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地球公转至图乙中 (填字母)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这段时间,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 (填季节)。(4分)
(6)如图乙中的D节气过后,太阳直射点向 (填“南”或“北”)移动,我国的昼开始慢慢变 (填“长”或“短”)。(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基础过关(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A B D D C A B D A B B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B C A B C B D A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答案】26.(13分)
(1)(1分)
(2)北回归线(23.5°N) 夏至 极昼(3分)
(3)赤道(0° 纬线) 平分(等长)(2分)
(4)南回归线(23.5°S) 冬至 极昼(3分)
(5)赤道(0° 纬线) 昼夜平分(等长)(2分)
(6)一年(约365天)(1分)
(7)A(1分)
【答案】27.(13分)
(1)一半 交替(更替)(2分)
(2)B(1分)
(3)倾斜 A(2分)
(4)公转(1分)
(5)北回归线(或23.5°N) 昼(最)长夜(最)短 南回归线(或23.5°S) 长 短(5分)
(6)C(1分)
(7)B(1分)
【答案】28.(12分)
(1)90° 66.5° 大 小(4分)
(2)太阳光照射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1分)
(3)正午(1分)
(4)(1分)
(5)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2分)
(6)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雅安位于23.5°N以北,不在太阳直射范围,所以没有太阳直射。(2分)
(7)夏季;夏季雅安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近,太阳光照射角最大,获得的热量最多(2分)
【答案】29.(12分)
(1)D(1分)
(2)② 热(2分)
(3)昼长夜短(1分)
(4)春分日 赤道(2分)
(5)夏至 B 极昼 冬季(4分)
(6)北 长(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素养提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A D B A C D D C B D B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B B A D A B A C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答案】26.(13分)
(1)60°S 60°E(2分)
(2)南 东 低(3分)
(3)正西 B(2分)
(4)短(1分)
(5)④ 冬至 极夜 昼短夜长(4分)
(6)(1分)
【答案】27.(11分)
(1)低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2分)
(2)太原 酒泉位于太原的西侧,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太原更早迎来日出(2分)
(3)② 昼长夜短(2分)
(4)秋季(1分)
(5)B 北(2分)
(6)乙 短(2分)
【答案】28.(16分)
(1)150°W、20°S 60°W、66.5°N(2分)
(2)ACE B(2分)
(3)B D(2分)
(4)ACDE(1分)
(5)② 6月21日前后 C A 最小(5分)
(6)昼短夜长 昼变短夜变长 ③﹣④(3分)
(7)A(1分)
【答案】29.(10分)
(1)冬至 夏至 公转(3分)
(2)15 15(2分)
(3)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2分)
(4)赤道 平分 寒露(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用手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 )
①地球的自转②地球的公转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上显示的四城市中,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东京 B.悉尼 C.北京 D.雅加达
3.造成城市时间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①经度不同②纬度不同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公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A
【解析】1.由图可知,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①地球的自转④昼夜更替现象,D正确;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造成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变化等,②③错误,ABC错误。故选D。
2.地球自转造成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总是东边先看到日出,由图可知,图上显示的东京、悉尼、北京、雅加达四城市中,悉尼位于最东边,最早看到日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地球自转造成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总是东早西晚,①③正确,A正确;时间差异与纬度位置关系不大,②错误;地球公转不是造成东西时差的主要原因,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如图是一个地球仪演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演示内容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四季变化 D.天气变化
5.图中P点地区,此时( )
A.太阳直射 B.处在半夜 C.早晨日出 D.夕阳日落
6.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周期为一天 B.方向为自东向西
C.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D.产生了四季变化
【答案】4.B 5.D 6.D
【解析】4.读图可知,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自西向东旋转,是地球的自转运动,B正确;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A错误;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的结果,C错误;天气变化是大气运动的结果,D错误。故选B。
5.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图中P点位于晨昏线上,将迎来日出或日落,AB错误。沿地球自转方向,过P点后将进入黑夜,故此时P应是夕阳日落,C错误、D正确。故选D。
6.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A错误;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B错误;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转动,叫地球自转,自转产生了时间差异,C错误;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D正确。故选D。
如图示意某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情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如图说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现象是( )
A.四季变化 B.五带划分 C.昼夜更替 D.昼夜长短变化
8.若A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A点的半球位置是( )
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9.此日,最接近以下我国节日中的( )
A.端午 B.元旦 C.清明 D.国庆
【答案】7.C 8.A 9.B
【解析】7.由图可以看出,地球自转运动过程中,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本身不发光,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C正确。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排除ABD。故选C。
8.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读图可知,A点位于赤道以北,位于北半球;因为位于本初子午线上,故位于东半球;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9.读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选项中,端午节(农历5月初五)在6月份,元旦是1月1日,清明在4月上旬,国庆节是10月1日,根据其时间可判断,此时最接近元旦,故选B。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一天 B.一星期 C.一月 D.一年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昼夜更替 D.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12.从乙到丙的过程,昆明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夜现象
【答案】10.D 11.A 12.B
【解析】10.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是公转的周期,这个时间大约是365天,也就是一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A正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更替和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BCD错误。故选A。
12.结合图示,从乙到丙也就是从秋分日到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昆明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昆明市无极昼极夜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早期天象观测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是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古书《鹃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反映了地球的( )
A.自转运动 B.公转运动 C.形状 D.大小
14.斗柄南指时,下列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河南省的居民穿羽绒服 B.云南省无太阳直射现象
C.北京市的昼夜时间相等 D.昆明市的居民上山捡菌
15.当斗柄由“北指”到“东指”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B.我国正午影长越来越长
C.北半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节气由春分过渡到冬至
【答案】13.B 14.D 15.C
【解析】13.读图文资料与题干分析可知,古书中斗柄指向对应不同季节,是因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导致季节变化,反映了地球的公转运动,B正确;四季与自转、地球形状无关,材料没有体现昼夜变化,ACD错误。故选B。
14.读图并根据所学分析可知,斗柄南指时是夏季,河南夏季气温较高,居民无需穿羽绒服,A错误;云南省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夏季有太阳直射现象,B错误;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京市昼长夜短,C错误;昆明夏季降水丰富、温度适宜,山林中菌类生长,居民会上山捡菌,D正确。故选D。
15.读图并根据所学分析可知,斗柄由“北指”到“东指”期间,节气由冬至过渡到春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A错误;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影长应越来越短,B错误;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增多,气温呈上升趋势,C正确;此期间节气是由冬至过渡到春分,D错误。故选C。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17.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到返回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为( )
A.昼逐渐变长 B.昼先变长再变短
C.昼逐渐变短 D.昼先变短再变长
18.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形状 D.地球大小
【答案】16.C 17.D 18.B
【解析】16.10月26日地球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位置之间,读图可知③段位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位置之间,排除ABD。故选C。
17.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到返回期间,此期间地球运行在秋分(昼夜等长)→冬至(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昼夜等长)→夏至(昼最长,夜最短)之间,位于北半球的我国北京市昼先变短,再变长。故选D。
18.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B正确;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A错误;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形状、地球大小无关,CD排除。故选B。
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降旗时间与日出日落时刻同步。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升旗 05:09 05:08 05:07 05:06 05:05 05:03 05:02
降旗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2024年5月某周内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记录表
19.表中记录时段,北京白昼( )
A.没有变化 B.越来越短 C.越来越长 D.先变长,后变短
20.表中记录时段,地球位于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一乙 B.乙-丙 C.丙一丁 D.丁一甲
21.天安门广场每天升旗时间设定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变化 D.天气变化
【答案】19.C 20.A 21.B
【解析】19.由表可知,周一至周日升旗时间越来越早,降旗时间越来越晚,根据材料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降旗时间与日出日落时刻同步,所以在该周内,北京的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则白昼越来越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根据上题该周白昼越来越长,则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计算可得该周每日的昼长大于12小时,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甲(春分日)—乙(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北京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A正确;乙(夏至日)-丙(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北京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B错误;丙(秋分日)-丁(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北京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C错误;丁(冬至日)-甲(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北京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D错误,故选A。
21.每天升旗时间的不同说明昼夜长短在不断变化,产生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运动,B正确。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昼夜交替现象,A、C错误。天气变化不会产生昼夜长短变化,D错误。故选B。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9°19'0.18"N,109°48'0.15"E)发射。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经纬网局部图中,与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最接近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嫦娥六号返回地面当日,地球运行在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到乙之间 B.乙到丙之间 C.丙到丁之间 D.丁到甲之间
24.嫦娥六号自发射至返回地球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
A.昼短夜长,昼将越来越长 B.昼短夜长,昼将越来越短
C.昼长夜短,昼将越来越短 D.昼长夜短,昼先渐长后渐短
25.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意义有( )
①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 ②彰显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
③推动人类太空探测科学技术发展 ④利于人类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2.C 23.B 24.D 25.A
【解析】22.赤道的纬度是0°,是纬度的起始线,赤道以北,纬度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经度数值向东增大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据此可知,①位于(10°N,90°E)附近,②位于(20°S,110°E)附近,③位于(20°N,110°E)附近,④位于(10°N,120°E)附近。读题可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地理位置为(19°19'0.18"N ,109°48'0.15"E ),与③最接近,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3.根据所学可知,甲是春分日3月21日,乙是夏至日6月22日,丙是秋分日9月23日,丁是冬至日12月22日。嫦娥六号返回地球当日为2024年6月25日,该日期在乙夏至日6月22日与丙秋分日9月23日之间,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4.嫦娥六号探测器从发射(5月3日)到返回(6月25日)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京地处北半球,因此也是昼长夜短,AB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短。5月3日到6月25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再向南移动,期间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从5月3日—6月22日昼渐长,6月22日之后开始逐渐变短,即昼先渐长后渐短,D正确,C错误。故选D。
25.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意义有:①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 ,②彰显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③推动人类太空探测科学技术发展,①②③正确。探月工程并不利于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1分)
(2)当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3分)
(3)当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全球昼夜 。(2分)
(4)当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3分)
(5)当地球公转至D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此时株洲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6)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1分)
(7)从今天(假设考试当天)到夏至日,地球公转的位置逐渐靠近图中的 (填字母)。(1分)
【答案】26.(1)(1分)
(2)北回归线(23.5°N) 夏至 极昼(3分)
(3)赤道(0° 纬线) 平分(等长)(2分)
(4)南回归线(23.5°S) 冬至 极昼(3分)
(5)赤道(0° 纬线) 昼夜平分(等长)(2分)
(6)一年(约365天)(1分)
(7)A(1分)
【解析】26.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公转特征、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1)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公转轨道上表现为逆时针方向。绘图如下:
(2)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3)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4)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5)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株洲也昼夜等长。
(6)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
(7)夏至日时地球公转到A位置,所以从考试当天到夏至日,地球公转位置逐渐靠近A。
27.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轮转,这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与地球的运动密不可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主题一: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某学校同学们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如图1)。
(1)同学们用灯泡模拟太阳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用手不停地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同学们发现昼和夜会不断地 。(2分)
(2)下列演示地球公转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1分)
①应始终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 ②应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③向下俯视时,顺时针围绕灯泡转动 ④应同时保持自西向东自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 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移动地球仪,公转一周。我们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填字母)(2分)
A.23.5°S~23.5°N B.66.5°S~66.5°N C.90°S~90°N D.始终直射赤道
主题二:地球运动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丰富细腻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说明书”。图2是二十四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示意图。图3是夏至与冬至我国40°N地区示意图。
(4)“二十四节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自转、公转)运动。(1分)
(5)读图2、3,每年的6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 (纬线),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 (纬线),自这一天起,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 ,黑夜开始变 。(5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石家庄版“九九歌”“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八十一天。八十一天过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6)冬至前后往往是感冒、流感等疾病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 )(填字母)(1分)
A.白昼变短 B.降水增多 C.气温下降 D.光照增强
(7)冬至前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填字母)(1分)
①注意适当运动 ②注意防寒保暖 ③居家避免外出 ④合理安排作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7.(1)一半 交替(更替)(2分)
(2)B(1分)
(3)倾斜 A(2分)
(4)公转(1分)
(5)北回归线(或23.5°N) 昼(最)长夜(最)短 南回归线(或23.5°S) 长 短(5分)
(6)C(1分)
(7)B(1分)
【解析】27.本题以地球运动为背景材料,设置7道小题,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产生的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地球上的各地不断地经过昼和夜的区域,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所以用手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时,会看到昼和夜不断交替。
(2)演示地球公转的正确操作是:应始终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应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应同时保持自西向东自转。向下俯视时,地球应逆时针围绕太阳转动,而不是顺时针,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面成 66.5° 的夹角,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即 23.5°S~23.5°N 之间,故选A。
(4)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从而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这些变化规律来划分的,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5)每年的6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一年中的最长,夜达到一年中的最短。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自这一天起,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长,黑夜开始变短。
(6)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下降明显,寒冷的天气使得人体的抵抗力相对减弱,病毒和细菌等更容易入侵人体,从而导致感冒、流感等疾病高发,故选C。
(7)冬至前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注意适当运动、注意防寒保暖、合理安排作息。居家避免外出过于绝对,不利于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28.结合图文材料,探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分)
探究1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手电筒光线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下表为该组同学根据观察完成的记录表,结合该实验完成下列小题。
观察内容照射角度 光线散布面积 亮度
光线直射(90°) 小 强
光线斜射(45°) 大 弱
(1)甲、乙、丙是我国某地一年中不同时刻的正午太阳光照射状况,结合上面实验案例,完成观察记录表。(4分)
知识卡片: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的光线。
观察内容照射角度 太阳光照射角度(填度数) 地面获得的热量比较(填多、中、少)
甲 ① ③
乙 ② 中
丙 43° ④
(2)根据观察可知,太阳光照射角度(0°—90°)与地面获得的热量关系是: 。(1分)
(3)一天之中,太阳光照射角度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清晨、正午、傍晚三个时刻中,太阳光照射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时刻是 。(1分)
探究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夏至日,太阳直射23.5°N,这是正午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冬至日太阳直射23.5°S,这是正午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又在次年春分回到赤道。
(4)根据太阳直射位置的移动规律,补充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1分)
知识卡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即太阳光照射角度为90°)时称为太阳直射。地球表面太阳光垂直照射的地点是太阳直射点。
(5)观察上图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 、 之间往返移动,这两条纬线之间的地点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现象。(2分)
(6)雅安位于28°N—31°N之间,一年当中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请说明判断理由。(2分)
(7)请判断雅安(28°N—31°N)正午太阳照射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季节,并说明理由。(2分)
(提示:正午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光的照射角度越大)
【答案】28.(1)90° 66.5° 大 小(4分)
(2)太阳光照射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1分)
(3)正午(1分)
(4)(1分)
(5)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2分)
(6)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雅安位于23.5°N以北,不在太阳直射范围,所以没有太阳直射。(2分)
(7)夏季;夏季雅安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近,太阳光照射角最大,获得的热量最多(2分)
【解析】28.本大题以太阳光照射角度与地表获得光热的关系实验探究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探究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光照射角、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素养。
(1)读图分析,从图中可以直接获取甲、乙、丙对应的太阳光照角度,甲为90° ,乙为66.5°。太阳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越多。甲的太阳高度角是90°,为直射,地面获得热量多;丙的太阳高度角为43°,相对较小,地面获得热量少。
(2)当太阳光线直射地面时(即太阳高度角为90° ),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随着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辐射在地面分布的面积增大,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减少。
(3)清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斜射,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热量少;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大,接近直射(在有太阳直射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能达到90° ,无直射地区也在一天中达到最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热量多,所以正午时太阳光照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
(4)绘制方法:在春分(3 月 21 日前后)时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在夏至(6 月 21 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3.5°N);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在秋分(9 月 23 日前后)再次直射赤道;接着继续向南移动,在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23.5°S);次年春分又回到赤道。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直射点,如图:
(5)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这两条纬线之间的地点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现象。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移动,雅安位于28°N—31°N之间,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一年当中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7)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获得热量最多。雅安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28°N—31°N),夏季时正午太阳照射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
29.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材料二甲图和乙图。
(1)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地球大致位于( )之间(1分)
A.B到C B.C到D C.D到A D.A到B
(2)②③两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点 。位于五带中的 带。(2分)
(3)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此时我县的中学生们明显感觉到昼夜长短情况是 。(1分)
(4)在北半球,每年的 (节气),地球公转到图乙中A处,此时,太阳直射在 (填纬线名称)上。(2分)
(5)如图甲所示的太阳直射图,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地球公转至图乙中 (填字母)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这段时间,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 (填季节)。(4分)
(6)如图乙中的D节气过后,太阳直射点向 (填“南”或“北”)移动,我国的昼开始慢慢变 (填“长”或“短”)。(2分)
【答案】29.(1)D(1分)
(2)② 热(2分)
(3)昼长夜短(1分)
(4)春分日 赤道(2分)
(5)夏至 B 极昼 冬季(4分)
(6)北 长(2分)
【解析】29.本大题以中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及地球公转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公转图的判读、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地理对知识应用能力地理思维能力。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为4月25日,故地球公转位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与夏至日(6月21日前后)之间,即AB之间,D正确,C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ABC错误。故选D。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地处赤道上的②有太阳直射现象,③点无阳光直射现象,②位于五带中的热带。
(3)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因而我县的中学生们明显感觉到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4)A为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时全球昼夜平分。
(5)如图甲所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1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至图乙中B处;北半球昼长夜短,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这段时间,北半球处在夏季,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冬季。
(6)D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南端,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我国的昼开始慢慢变长,到春分日昼夜平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素养提升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为某地理小组所做的地球自转演示实验。在暗室中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仪上的受光区域及其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的正确方法有( )
A.面向赤道,由东向西拨动 B.面向赤道,由西向东拨动
C.从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拨动 D.从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拨动
2.图示四地,即将由黑夜进入白昼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通过该实验可发现,图示四地中昼夜长短相同的是( )
A.甲地与乙地 B.甲地与丙地 C.乙地与丙地 D.丙地与丁地
【答案】1.B 2.D 3.A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因此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的正确方法是面对地球仪,自西向东拨动,A错误,B正确。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C、D错误。故选B。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会出现昼夜更替现象,由图可知,甲地和丙地处于深夜,乙地已经处于昼半球、已经天亮,丁地即将进入昼半球、进入白天,排除ABC,故选D。
3.通过该实验可发现,图中甲地和乙地处于同一纬度位置,昼夜长短相同,丁地的白昼时间最长,丙地其次,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日晷(guǐ)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下图为济南某学校的学生在一天中同一位置不同时刻拍摄的三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拍摄照片时,该同学站在日晷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5.三幅照片中,拍摄时间在上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无法确定
6.一天之中晷针影子位置的移动,主要是因为(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海陆的变迁 D.四季的变化
【答案】4.D 5.B 6.A
【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日晷的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照片中晷针上端指向该同学,所以该同学站在日晷的北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在北半球,太阳东升西落。观察图可知,①图中晷针影子在晷面的东北方,说明太阳在西南方,所以拍摄时间在下午,A错误;②图中晷针影子在晷面西北方,说明太阳在东南方,所以拍摄时间在上午,B正确,D错误;③图中晷针影子在晷面中间附近,是正午左右,C错误。故选B。
6.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一天中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晷针影子的位置也随之不断移动,A正确。地球公转主要产生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和晷针影子位置移动无关,B错误。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和晷针影子位置移动无关,C错误。四季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导致的,不是晷针影子位置移动的原因,D错误。故选A。
某日,陕西西安(34°N,109°E)某中学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地理研学活动。同学们参观了赤道式日晷,并利用自制的日晷进行了计时实践活动,体验了“做中学”的乐趣。左图为学生自制的日晷简易模型及日晷资料,右图为研学当日太阳光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古代人类利用日晷计时,运用的地理原理是(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不停地自转 D.海陆分布不均
8.一天中,测得的晷针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为( )
A.由短变长 B.先变长再变短 C.由长变短 D.先变短再变长
9.下列诗句描写的现象,与研学当日(右图)实际相符的是( )
A.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B.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C.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D.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
【答案】7.C 8.D 9.D
【解析】7.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一天时刻的工具。一天之中,太阳的位置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的。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太阳看起来东升西落,从而太阳照射日晷指针产生的影子位置和长短也随之不断变化,C正确。地球绕太阳公转主要影响的是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等,A错误;地球是个球体、海陆分布不均与利用日晷计时的原理无关,BD错误。故选C。
8.日出时,太阳高度角小,日晷晷针影子长;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太阳高度角增大,晷针影子逐渐变短;到正午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晷针影子最短;之后太阳高度角又逐渐减小,晷针影子再次变长。所以测得的晷针影子长度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故选D。
9.从图中看到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这是北半球冬至日的特征。“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描述的是春分日,A错误。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描述的是秋分日,B错误。“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描述的是夏至日,C错误。 “晚来风稍急,冬至日行迟”描述的是冬至日,D正确。故选D。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时,地球运行至上图中的(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11.航天员在空间站遥望地球,可见( )
A.经纬线相互交织 B.地球表面的海洋与陆地 C.地球绕月球公转 D.地球绕地轴自东向西转
12.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时,黄河下游( )
A.河面封冻 B.水位最高 C.水量最大 D.含沙量较小
【答案】10.C 11.B 12.D
【解析】10.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时是2023年10月26日,这个时间在秋分(9月23日前后)和冬至(12月22日前后)之间;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③段是从秋分(9月23日前后)到冬至(12月22日前后),所以地球运行至图中的③段,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1.经纬线是人们为了方便研究地球而假想出来的线,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看不到经纬线相互交织,A错误;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航天员在空间站遥望地球,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表面的海洋与陆地,B正确;是月球绕地球公转,而不是地球绕月球公转,C错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而不是自东向西转,D错误;故选B。
12.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时是2024年4月30日,此时为北半球的春季。黄河下游河面封冻主要是在冬季,春季气温回升,河面早已解冻,A错误;黄河下游水位最高、水量最大一般是在夏季降水较多的时候,春季降水相对较少,BC错误;春季黄河流域降水少,河流流量小,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弱,所以含沙量较小,D正确;故选D。
2024年2月9日,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惊喜“现身”春晚,向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送来新春的美好祝愿。中国空间站沿轨道顺着地球自转方向飞行,每1.5个小时就绕地球一圈。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中国空间站的飞行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4.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 D.④和①之间
15.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当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昼短夜长 B.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C.全球昼夜平分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答案】13.B 14.A 15.A
【解析】13.根据素材可知,中国空间站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同向,即自西向东,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2月9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大致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与春分日(3月21日)之间,故位于图中①②之间,排除BCD,选择A。
15.2月9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现身”春晚,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地区存在极夜现象,我国此时昼短夜长,排除BCD,A正确,选择A。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下图示意“地球运动演示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灯泡模拟太阳,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正确的( )
A.太阳是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B.太阳是行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C.太阳是恒星,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D.太阳是行星,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17.以下演示地球运动正确的是( )
A.手指顺时针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B.手指逆时针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
C.围绕灯泡顺时针移动地球仪演示公转 D.围绕地球仪逆时针移动灯泡演示公转
18.图中所演示的日期大约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无法判定
【答案】16.A 17.B 18.B
【解析】16.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是恒星,A正确,B错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CD错误;故选A。
17.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正确的演示方式是用手指逆时针拨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A错误,B正确;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不断地公转,正确演示地球公转应该是围绕灯泡逆时针移动地球仪,CD错误;故选B。
18.12月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B正确,AD错误;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C错误;故选B。
地理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探究地球运动基本原理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图是演示过程中的一幅光照图,回答下面小题。
19.通过演示观察,小明对地球上每天的昼夜更替现象做出了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与地球自转有关 ②与地球公转有关
③与地球上五带有关 ④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地球一小时”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2018年3月24日,参与活动的民众于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一小时,以此支持该项活动。下列关于图中A、B两地活动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熄灯早于B地 B.A地熄灯晚于B地
C.A地和B地同时熄灯 D.A地和B地同时结束活动
21.在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B.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
C.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D.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答案】19.B 20.A 21.D
【解析】19.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面对太阳的一面为白天,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黑夜;再加上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绕地轴自转,才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①④正确。昼夜更替现象与地球公转和地球上五带无关,②③错误。故选B。
20.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就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且总是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更早。读图可知,A在B的正东方向,A地时刻比B地时刻更早,所以先熄灯,也先结束活动。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地球在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而且它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A不符合题意;在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光源表示的是太阳,故应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B不符合题意;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今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太空讲开学第一课。下图为二分二至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地球公转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B.夏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C.冬至日,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3.航天员在太空讲开学第一课,地球公转在( )处
A.① B.② C.③ D.④
24.9月1日,福州昼夜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昼现象
25.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北回归线 B.赤道→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赤道 D.南回归线→赤道
【答案】22.A 23.B 24.A 25.C
【解析】22.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A正确;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错误;冬至日,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C错误;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D错误;故选A。
23.由题干可知,航天员在太空讲开学第一课时间是9月1日,时间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地球公转在②处,B正确;故选B。
24.9月1日,时间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的福州处于昼长夜短时期,A正确;故选A。
25.9月1日这一天,时间处于夏至与秋分之间,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9月1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C正确;故选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甲图中,A地的纬度是 ,C地的经度是 。(2分)
(2)甲图中,从南、北半球看,A地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来看,B地位于 半球;从低、中、高纬度看,C地位于 纬度地区。(3分)
(3)甲图中,A地位于B地的 方向;一天中,A、B两地更早迎来日出的是 地。(2分)
(4)甲图中,A点所在纬线比C点所在纬线的长度 (填" "或"短")。(1分)
(5)当太阳直射C地时,地球公转至乙图中的 处(填数字代码),此日北半球是 (节 ),北极圈内会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4分)
(6)请在图乙中适当位置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方向。
【答案】26.(1)60°S 60°E(2分)
(2)南 东 低(3分)
(3)正西 B(2分)
(4)短(1分)
(5)④ 冬至 极夜 昼短夜长(4分)
(6)(1分)
【解析】26.本题以经纬网和地球公转图为材料,考查经纬度的定位、定向、半球及纬度的划分,纬线的特点,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同位置时的地理现象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经纬网及地球运动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1)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中A地的经度位于向东增大上,纬度是位于向南增大上,经纬度是(60°S、20°E);B地的经度位于向东增大上,纬度位于向南增大上,经纬度是(60°S、60°E);C地的经度位于向东增大上,纬度是位于向南增大上,经纬度是(23.5°S,60°E)。
(2)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纬度划分,0°~30° 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可判定,从南、北半球看,A地位于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B地位于东半球;从低、中、高纬度看,C地位于低纬度地区。
(3)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向,A地位于C地的西南方向。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定,一天中,东边的地点更早迎来日出,A、B两地更早迎来日出的是B地。
(4)依据纬线的特点,纬线从赤道向南北两极越来越短,可判定,A点所在纬线度数更高。比纬度更低的C点所在纬线的长度短。
(5)当太阳直射C地(南回归线) 时,地球公转至乙图的④处,此日北半球的节气是冬至;北极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市(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
(6)地球绕太阳旋转为公转,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答案如下图:
27.2024年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点火发射。图1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分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题。(11分)
(1)读图1,文昌位于 地区(填“高/中/低纬度”),据图分析文昌气候终年炎热的原因是 。(2分)
(2)据图1分析,酒泉和太原更早迎来日出是 ,原因是 。(2分)
(3)运载火箭发射当天,地球大致位于图2公转轨道中的 位置(填①/②/③或④),这一天文昌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4)长征5号发射当天,身处澳大利亚的小明观看了直播,此时澳大利亚正值 (季节)。(1分)
下图为北京某学校兴趣小组在同一位置拍摄的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正午时树影的记录。
(5)说出图中属于夏至日拍摄的图片序号 。图中树影都朝向 方向。(2分)
(6)下图为该学校夏至日和冬至日两天的正午时刻太阳照射示意图,其中表示夏至日正午时刻太阳照射示意的是 (填“甲”或“乙”)物体影子较 (填“长”或“短”)。(2分)
【答案】27.(1)低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2分)
(2)太原 酒泉位于太原的西侧,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太原更早迎来日出(2分)
(3)② 昼长夜短(2分)
(4)秋季(1分)
(5)B 北(2分)
(6)乙 短(2分)
【解析】27.本大题以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场地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文昌的经纬度大约为(110°E,20°N),属于低纬度(0°~30°)的范围,因此位于低纬度地区;文昌位于低纬度地区,靠近赤道,因此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较长,太阳直射会导致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高,使得全年气温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导致东边的地点相对于西边的地点会先看到日出,因此越往东的地点,日出越早。读图可知,太原位于酒泉的东侧,故太原先看到日出。
(3)由材料可知,火箭于5月3日发射,地球公转示意图中,①是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②是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6月21日前后的夏至日,③是6月21日前后的夏至日~9月23日前后的秋分日,④是9月23日前后的秋分日~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故发射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②,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且文昌位于北半球,此时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
(4)长征5号于5月3日发射,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北半球处于春季,而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相反,故此时澳大利亚正处于秋季。
(5)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当正午时,太阳总是位于北京的南方,此时当地的树影朝向北方,且在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对应图B。
(6)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值夏至日,此时该学校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为乙,物体影子较短。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写出图a中两点的经纬度:A ,D 。(2分)
(2)A﹣E各点中,一年中阳光可以直射的是 ,位于五带中温带的是 。(2分)
(3)A﹣E各点中,位于中纬度的是 ,位于高纬度的是 。(2分)
(4)A﹣E各点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1分)
(5)图a表示的是图b中的 ,日期是 ;这一天昼夜平分的点是 ,昼短于夜的是 (填a图中字母)这一天北半球朝南屋子照射进的阳光面积是一年中 的一天。(5分)
(6)11月初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昼夜变化情况为 运行在图b中的 段。(3分)
(7)今天是1月15日,你推算我们将要经历的下一个节气为 。(1分)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冬至
【答案】28.(1)150°W、20°S 60°W、66.5°N(2分)
(2)ACE B(2分)
(3)B D(2分)
(4)ACDE(1分)
(5)② 6月21日前后 C A 最小(5分)
(6)昼短夜长 昼变短夜变长 ③﹣④(3分)
(7)A(1分)
【解析】28.本题以地球运动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经纬网定位、地球公转等知识,考查学生使用地理工具的能力和素养。
(1)在经纬网上,纬度向北增大则为北纬,用N表示;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用S表示;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度,用E表示;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度,用W表示。因此A经纬度为(150°W、20°S);D经纬度为(60°W、66.5°N)。
(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有阳光直射,阳光可以直射的是ACE;温带是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区域,图中B位于温带地区。
(3)中纬度是指纬度在30°-60°之间,B位于中纬度。高纬度是指纬度在60°-90°之间,D位于高纬度。
(4)西半球是指地球上西经20°以西到东经160°的区域,可知ACDE位于西半球。
(5)图a北极圈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图b中②为夏至,日期为6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位于赤道上的C昼夜平分;南半球的A昼短夜长。这一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朝南屋子照射进的阳光面积是一年中最小的一天。
(6)11月初太阳直射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北京的昼短夜长。直射点向南移动,北京昼变短夜变长。此时地球位于图中③-④。
(7)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可知,将要经历的下一个节气为A秋分。
29.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实生活。青岛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为主题,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完成题目要求。(10分)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记载,三千年前,周公旦在河南登封县设置过一种以测定日影长度来确定时间的仪器,称为圭表。这当为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下图中左图为河南登封观星台大型圭表,右图为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变化状况示意图。
古人观察正午时“表”的影子的长短,确定了二分二至日。一年中,正午“表”影最长至a线位置时,是
节气,正午“表”影最短至b线位置时,是 节气,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造成“表”影在一年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 运动。(3分)
二十四节气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年间,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2)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运动 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约 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2分)
(3)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据图按时间顺序写出中国传统夏季包含的所有节气。(2分)
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目录说明书”。 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左河水《春分》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谢逸《点绛唇》
(4)“白天黑夜两均分”是因为春分时太阳直射 (重要纬线),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风清露冷”寓意秋分过后即将迎来 (节气),渐渐风寒水凉。(3分)
【答案】(1)冬至 夏至 公转(3分)
(2)15 15(2分)
(3)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2分)
(4)赤道 平分 寒露(3分)
【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相关图文材料,设置6道小题,涉及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二四十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1)读圭表测量正午日影变化状况示意图可知,一年中,正午“表”影最长至a线位置时,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为冬至日。正午“表”影最短至b线位置时,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为夏至日。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2)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份为15度,每份对应一个节气,即地球绕太阳公转每运动15度就产生一个节气,每两个节气间隔约15度左右,公转一周产生24个节气,时间为1年。
(3)立夏为起点,立夏至立秋之间为中国传统夏季,读图可知中国传统夏季包括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4)“白天黑夜两均分”指的是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读图可知,“风清露冷”寓意北半球的秋分日过后迎来的下一个节气寒露,寒露过后渐渐风寒水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八年级上册地理单元检测卷(中图版2024)
第一单元·基础通关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用手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 )
①地球的自转②地球的公转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上显示的四城市中,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东京 B.悉尼 C.北京 D.雅加达
3.造成城市时间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①经度不同②纬度不同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公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如图是一个地球仪演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演示内容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四季变化 D.天气变化
5.图中P点地区,此时( )
A.太阳直射 B.处在半夜 C.早晨日出 D.夕阳日落
6.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周期为一天 B.方向为自东向西
C.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D.产生了四季变化
如图示意某日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情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如图说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现象是( )
A.四季变化 B.五带划分 C.昼夜更替 D.昼夜长短变化
8.若A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上,A点的半球位置是( )
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9.此日,最接近以下我国节日中的( )
A.端午 B.元旦 C.清明 D.国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一天 B.一星期 C.一月 D.一年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昼夜更替 D.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12.从乙到丙的过程,昆明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夜现象
早期天象观测中,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是古人判断季节的重要依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古书《鹃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反映了地球的( )
A.自转运动 B.公转运动 C.形状 D.大小
14.斗柄南指时,下列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河南省的居民穿羽绒服 B.云南省无太阳直射现象
C.北京市的昼夜时间相等 D.昆明市的居民上山捡菌
15.当斗柄由“北指”到“东指”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B.我国正午影长越来越长
C.北半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节气由春分过渡到冬至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点火发射。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时,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17.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到返回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为( )
A.昼逐渐变长 B.昼先变长再变短
C.昼逐渐变短 D.昼先变短再变长
18.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形状 D.地球大小
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降旗时间与日出日落时刻同步。读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升旗 05:09 05:08 05:07 05:06 05:05 05:03 05:02
降旗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2024年5月某周内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记录表
19.表中记录时段,北京白昼( )
A.没有变化 B.越来越短 C.越来越长 D.先变长,后变短
20.表中记录时段,地球位于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一乙 B.乙-丙 C.丙一丁 D.丁一甲
21.天安门广场每天升旗时间设定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变化 D.天气变化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9°19'0.18"N,109°48'0.15"E)发射。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经纬网局部图中,与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最接近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嫦娥六号返回地面当日,地球运行在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到乙之间 B.乙到丙之间 C.丙到丁之间 D.丁到甲之间
24.嫦娥六号自发射至返回地球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
A.昼短夜长,昼将越来越长 B.昼短夜长,昼将越来越短
C.昼长夜短,昼将越来越短 D.昼长夜短,昼先渐长后渐短
25.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意义有( )
①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 ②彰显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
③推动人类太空探测科学技术发展 ④利于人类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1分)
(2)当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3分)
(3)当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全球昼夜 。(2分)
(4)当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3分)
(5)当地球公转至D位置时,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此时株洲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6)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1分)
(7)从今天(假设考试当天)到夏至日,地球公转的位置逐渐靠近图中的 (填字母)。(1分)
27.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轮转,这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与地球的运动密不可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主题一: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某学校同学们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如图1)。
(1)同学们用灯泡模拟太阳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用手不停地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同学们发现昼和夜会不断地 。(2分)
(2)下列演示地球公转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1分)
①应始终保持光源的位置和高度不变 ②应保持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③向下俯视时,顺时针围绕灯泡转动 ④应同时保持自西向东自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地球公转时,地轴是 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移动地球仪,公转一周。我们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填字母)(2分)
A.23.5°S~23.5°N B.66.5°S~66.5°N C.90°S~90°N D.始终直射赤道
主题二:地球运动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国诗词歌谣对时节和气候丰富细腻的描述堪称二十四节气的“文学说明书”。图2是二十四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示意图。图3是夏至与冬至我国40°N地区示意图。
(4)“二十四节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自转、公转)运动。(1分)
(5)读图2、3,每年的6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 (纬线),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 (纬线),自这一天起,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 ,黑夜开始变 。(5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石家庄版“九九歌”“数九”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八十一天。八十一天过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6)冬至前后往往是感冒、流感等疾病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 )(填字母)(1分)
A.白昼变短 B.降水增多 C.气温下降 D.光照增强
(7)冬至前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填字母)(1分)
①注意适当运动 ②注意防寒保暖 ③居家避免外出 ④合理安排作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结合图文材料,探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分)
探究1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手电筒光线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下表为该组同学根据观察完成的记录表,结合该实验完成下列小题。
观察内容照射角度 光线散布面积 亮度
光线直射(90°) 小 强
光线斜射(45°) 大 弱
(1)甲、乙、丙是我国某地一年中不同时刻的正午太阳光照射状况,结合上面实验案例,完成观察记录表。(4分)
知识卡片: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的光线。
观察内容照射角度 太阳光照射角度(填度数) 地面获得的热量比较(填多、中、少)
甲 ① ③
乙 ② 中
丙 43° ④
(2)根据观察可知,太阳光照射角度(0°—90°)与地面获得的热量关系是: 。(1分)
(3)一天之中,太阳光照射角度在时刻发生着变化,清晨、正午、傍晚三个时刻中,太阳光照射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时刻是 。(1分)
探究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夏至日,太阳直射23.5°N,这是正午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夏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冬至日太阳直射23.5°S,这是正午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又在次年春分回到赤道。
(4)根据太阳直射位置的移动规律,补充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1分)
知识卡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即太阳光照射角度为90°)时称为太阳直射。地球表面太阳光垂直照射的地点是太阳直射点。
(5)观察上图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 、 之间往返移动,这两条纬线之间的地点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现象。(2分)
(6)雅安位于28°N—31°N之间,一年当中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请说明判断理由。(2分)
(7)请判断雅安(28°N—31°N)正午太阳照射角度最大、获得热量最多的季节,并说明理由。(2分)
(提示:正午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光的照射角度越大)
29.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材料二甲图和乙图。
(1)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地球大致位于( )之间(1分)
A.B到C B.C到D C.D到A D.A到B
(2)②③两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点 。位于五带中的 带。(2分)
(3)神舟十八号发射当天,此时我县的中学生们明显感觉到昼夜长短情况是 。(1分)
(4)在北半球,每年的 (节气),地球公转到图乙中A处,此时,太阳直射在 (填纬线名称)上。(2分)
(5)如图甲所示的太阳直射图,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地球公转至图乙中 (填字母)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填“极昼”或“极夜”)现象。这段时间,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处于 (填季节)。(4分)
(6)如图乙中的D节气过后,太阳直射点向 (填“南”或“北”)移动,我国的昼开始慢慢变 (填“长”或“短”)。(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