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2025八下·南海期末)任务一:和美之风·承古传今。以下是同学们为建设“和美校园“文化墙辑录的古诗文,请你补全。
天之和 自然之美 “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了洞庭湖的活力生机。 “ ,白水绕东城“(《送友人》),青山流水,动静结合。
人之和 人情之美 “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友情升华到更高境界。 “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描绘出理想社会美好的人情世态。 “ , “(《子衿》),运用夸张手法,表达思念之切。
心之和 修养之美 常建的“ ,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飞鸟怡然自乐,表达诗人宁静的感受。 陆游以“ , “(《卜算子·咏梅》),表明自己虽屡遭排斥,仍能坚持正义的品质。
(2025八下·南海期末)任务二:和美之韵·文润心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我们翻开一本本经典著作,就仿佛开启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zhuī sù文学发展的长河,从诗词的韵律之美,到小说的跌宕情节,无数精彩瞬间lì lì zài mù。那些经典作品____的精神力量,至今仍yíng rào在读者心间。时代不断____,文学的魅力不但没有褪色,反而____,只有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触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huī sù lì lì zài mù yíng rào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付与 迁徙 川流不息 B.付与 迁徙 历久弥新
C.赋予 变迁 历久弥新 D.赋予 变迁 川流不息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受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B.只要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触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C.它既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受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D.它既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触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2025八下·南海期末)任务三:和美之声·共建和谐。班级举办“以和为贵·礼韵流芳“主题活动,请回答问题。
5.下列标语,不适合用来宣传班级活动的一句是( )
A.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B.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6.从下列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活动海报,并结合图片内容阐述理由。
(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嚜①解与之,挽车而去。后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初至县,吏人笑之,邻城皆蚩其不能。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迁为京部丞,密人涕泣随送。诏曰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封褒德侯。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嘿:同“默“。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嚜解与之/选贤与能
B.乃诣府送马/诣太守,说如此
C.口无恶言/货恶其弃于地也
D.教乃大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⑵初至县,吏人笑之,邻城皆蚩其不能。
9.请用三条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诏 曰 卓 茂 束 身 自 修 执 节 淳 固 诚 能 为 人 所 不 能 为
10.【甲】文阐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表达了杜甫的理想。请结合内容,分析两者理想的相同之处。
11.“选贤与能“是【甲】文中选拔人才的标准。你觉得【乙】文的卓茂能否称为“贤能“者?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熊争艳
①蛇年春晚上,10多台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上舞台,与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转手绢,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人们惊呼,人形机器人来到普通人生活了。
②从《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偶“的记载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在日本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行业发展起起伏伏,总体发展较慢。如今,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会突然加速?
③长期以来机器人开发以编程为基础,2022年AI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如今,人们可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
④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也得益于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29万台,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应用程度最高。我国已培养出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2016年教育部批准“机器人工程“作为本科专业,至今已有超过300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⑤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出台支持政策。
⑥人形机器人主要由“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协同支配。以让人形机器人接一杯水为例——要拆解指令、识别环境、规划路径,就要求“大脑“具备多层级决策能力;要完成走、拿、倒、递等具体动作,则需“小脑“精准控制。当下限制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大脑“。软件方面,面向跨场景的高质量、大规模数据比较缺失。硬件方面,面向机器脑的专用芯片还需进一步研发和普及。
⑦人形机器人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应用?近来,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等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少人认为很快可以买一台机器人当保姆了。多名业界专家对此态度谨慎。
⑧家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可能有老人、小孩和猫狗;不同地面的平整度、摩擦力不一,人形机器人行走时有倾倒风险。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不能是现有机械、电子结构的堆叠,而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未来,人形机器人必须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
⑨人形机器人要进入更广泛的真实应用,必须先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上百名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机器人做家务——叠衣服、收拾碗筷、倒茶……每个动作需要机器人重复数百次。这些训练场把实际生产生活的场景抽象出来,通过人工操作机器人完成任务,采集多维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具身智能模型,成熟后再将模型部署到机器人,使它获得新技能,这是人形机器人未来几年发展的核心工作。
⑩人形机器人如果得到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可以取代人类从事危险、重复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决未来社会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但人们会担心机器人不知何时会失控,人类的权利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还担忧机器人的行为无法追查和问责。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于机器人及其技术的接受程度。如何对机器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应该成为机器人设计者、生产者、应用者乃至社会管理者都关注的问题。
这场人机共舞才刚刚开始,它的舞步将关乎文明未来的律动。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春晚机器人表演开篇,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销量大。
C.人形机器人大脑的发展,会受限于跨场景数据缺失和芯片研发不足。
D.选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人形机器人从古至今发展历程及未来应用前景。
13.结合选文,概括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的原因。
14.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需要做哪些努力?请结合选文进行阐述。
(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马岭河峡谷记
马永红
①退去尘世繁华,远离人群喧嚣。寻一处幽静之地,将心驰骋于峡谷之间,随溪水静静流淌,不再追问人生何去何从。
②我们的车,沿山梁盘旋,从一个山口下来,远远就望见了一座山峰,矗立在马岭河峡谷之中,原来是仙女峰。传闻七仙女为解旱情,与阿牛下凡化峰守泉,如今峰姿绰约,犹似庇佑苍生的女神,续写着千年传说。游马岭河峡谷,与其说是游,实则是不知也在此静候了我们多久。殊不知,马岭河峡谷在千年的等待中,沧桑了多少与她擦肩而过的“有情人“,而她依然怀着少女般的清纯与美丽,恬静与幽思,只为兑现曾经那深情款款的誓约。
③“此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便是马岭河峡谷的位置了,一条蜿蜒曲奇的坡道直通谷底,四处望去,只见那昨夜的雨水冲出坡路的清新面目来,深沟纵道,如虫蛇爬行。坡下郁郁葱葱的野林子,荒径两旁草木盎然,脚下露出湿淋淋的石梯,行经几处外表酷似林木修建的平桥,终听到了那一跃而下的瀑布欢啸声,心在那一刻异常清凉甘美。人在逐梦的路上,常与馨香撞个满怀,那风雨兼程的行旅艰辛,以及未来前路是何模样,也无需细辨了。
④行往峡谷深处的路渐显陡峭,到了眼前“清泉石上流“这平缓之地,也就离谷底更近了。眼前崖壁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块亮晃晃的平坦巨石,远眺峡谷深处的瀑布如白练垂落,滑入谷底那盈绿翡翠盘子中央。晨雾从山巅两旁缓缓弥漫开来,缭绕于苍翠的树与树之间,林木各显脾性,或落籍于山腰,或挺立于崖岸两旁,或斜逸旁出于峭壁,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幻象便由此而生。玉石上清泉泠泠,林间鸟鸣清脆,崖涧瀑声轰鸣,共同和弦完成这峡谷笙歌。此时山河静美,只源于眼前万物生灵皆放弃了贪念与伪装。
⑤谷底有清溪浅滩,坐在青石上,掬水浣面,亦可濯足洁心,让一股清凉逼走这体内浊气。如我不曾陶醉于尘世,此时又怎能感悟这涧水赐予我以冷冽。我仍是一位满身尘土、土里土气的旅人,一路漂泊行经此地,脚后跟沾着旧尘,脚前迎着新泥。一刹那了悟,在人生路上,曾一心想要追寻的终点,以为等同于幸福,然不知幸福藏于沿途沾衣的晨露里,藏于迎风赶路的脚步里。
⑥涉水至崖瀑之下,碧潭之滨,感受流水生风的清凉,水势之大自崖顶泻落,滴在崖边青石上,生成颗颗跳跃的明珠,或飘落脸颊,或隐于身上,此时内心是绿色饱满且富有的。闭目倾听,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此处高山四面围合,有“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孤寂,亦有“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欢悦,平静下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情怀。此处水深深几许,恐怕要问这一跃而下的瀑布了,或当初只为探测水的深浅,山高便已成就了它。若无跃崖的勇气,何以自成溪流,哺育山村人家,归入北盘江。临水自照,看不清自己面目之外的命运。有时在圆月如明镜之夜,有时在弯月如镰刀之夜,当世界沉寂下去,我开始叩问自己的内心,叩问无法探询的天机,追寻一切人世间的源头。
⑦秋风奔忙,是为了成全平地的空旷;松涛奔忙,是为了给山谷送来清凉;崖瀑奔忙,是为了寻找这世间的真相;但是,忙碌的旅人,到底在祈求什么?在人生旅途中,一路跛行,能观,能闻却不能一语道破。
⑧当晨露穿过高山密林,我知道那是通往人间的路;当路人行至谷底涧边,我知道那是崖瀑的路;作为旅人,我的路依然在清风的袍袖中,在夕阳的咽喉里。
⑨山水定能映照出内心的宁静。古人之心、今人之心,皆无不同。泰然自若般登上向往的山顶,闭目捂耳聆听那内心深处的声音,清洗这满身路过人世沾上的污垢,直抵生命的高处。
(有删改)
15.选文以游踪为线索,叙写作者从“坡道“到 ,再从“青石“到 的游览过程。
16.作者游览峡谷,为什么先写仙女峰及其传说?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结合上下文,从视角转换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眼前崖壁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块亮晃晃的平坦巨石,远眺峡谷深处的瀑布如白练垂落,滑入谷底那盈绿翡翠盘子中央。
⑵第⑥段画线句在叙述中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其作用。
闭目倾听,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
18.作者在第⑦段写到“人生旅途中,一路跛行,能观,能闻却不能一语道破“,“不能一语道破“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5八下·南海期末)按要求回答问题。
19.下面是根据《经典常谈》做的书签,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0.请结合名著内容,补全读书会发言稿提纲。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题: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品质一: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依据:①
品质二: 钢铁般的意志 依据: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肉体疼痛,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用另一种方式为革命事业奋斗。
品质三: 顽强奋斗的品质 依据:②
21.(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自然的怀抱中徜徉,感受山川的壮丽;在浩瀚的书籍中徜徉,汲取无尽的智慧;在亲情的港湾中徜徉,体悟细腻的牵挂……
请以“在▲中徜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补全标题;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波撼岳阳城;青山横北郭;天涯若比邻;黄发垂髫;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波撼岳阳城” 以 “撼” 字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势浩大,波涛汹涌仿佛能撼动岳阳城的壮阔景象,尽显洞庭湖的磅礴活力与自然伟力,契合 “天之和” 中自然之美的主题,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和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是李白《送友人》中的诗句,“青山横北郭” 中 “横” 字写出青山静立的姿态,“白水绕东城” 中 “绕” 字体现流水动态,青山的静与流水的动相互映衬,勾勒出山水相依的优美画面,体现了自然景物间动静和谐的 “天之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天涯若比邻” 将遥远的距离化为近在咫尺的亲近,表达出真挚的友情不受空间限制的豁达境界,使友情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凸显了 “人之和” 中友情的美好。陶渊明《桃花源记》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 指老人,“垂髫” 指小孩,诗句描绘出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理想社会中老幼安康、人人自得的和谐人情世态,是 “人之和” 的生动体现。《子衿》中的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将一天的分别夸张成三个月那般漫长,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恋人之间深切的思念之情,用夸张手法强化了情感的浓度,体现了人情中真挚的牵挂之美。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 写出山间景色让鸟儿欢悦自在,“潭影空人心” 则描绘潭水倒影使人心境空灵纯净,诗人借飞鸟的怡然和潭影的空灵,传递出内心的宁静平和,展现了人在自然与禅意中获得的心灵和谐,契合 “心之和” 的修养主题。陆游《卜算子 咏梅》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即使凋零飘落、被碾成尘土,香气也依然不变的特质自喻,即便遭受外界的排斥与打压,坚守正义的品格和内在的芬芳也不会改变,体现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与心灵坚守,是 “心之和” 中修养之美的深刻表达。
故答案为:波撼岳阳城 ;青山横北郭 ;天涯若比邻 ; 黄发垂髫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追溯;历历在目;萦绕
3.C
4.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zhuī sù” 对应的词语是 “追溯”,“追溯” 指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在文中指探索文学发展的源头,符合语境中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探寻。②“lì lì zài mù” 写作 “历历在目”,“历历” 指清楚分明的样子,“在目” 表示在眼前,该成语形容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文中用来形容经典作品中的精彩瞬间清晰可见,贴合对记忆中精彩内容的描述。③“yíng rào” 是 “萦绕”,指盘旋往复、往复缠绕,常用来形容声音、思绪等在心中或周围环绕,文中指经典作品的精神力量在读者心间环绕不散,符合情感和精神留存的语境。
故答案为:①追溯 ②历历在目 ③萦绕
3.【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 第一空,“付与” 强调给予对方的动作,对象多为具体事物;“赋予” 指给予、交给,通常搭配抽象事物,如 “精神力量”“使命” 等,文中搭配 “精神力量”,应选 “赋予”。第二空,“迁徙” 指迁移,多用于动物或人口的迁移;“变迁” 指事物的变化转移,文中描述时代的变化,用 “变迁” 更合适。第三空,“川流不息” 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历久弥新” 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有生命力,文中强调文学魅力随时间推移不仅未褪色反而更有活力,“历久弥新” 符合语境,因此选 C。
故答案为:C
4.【分析】 A.“只要…… 又……” 搭配错误,可排除。
B.“只要…… 又……” 搭配错误,可排除。
C.正确
D .“感触” 与 “精神脉搏” 搭配不当,“感触” 强调内心的感受,“感受” 指体会、感想,与 “精神脉搏” 搭配更恰当,即 “感受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选项中 “感触” 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5.B
6.示例:图一呈现师生围坐、共同研读“和”文化相关内容的场景,与班级“以和为贵 礼韵流芳”主题高度契合。画面中师生互动、氛围融洽,直观展现班级活动里大家交流学习“和”文化的情境,能让参与者感受到“和”在班级交流、文化传承中的体现,感染力强。
【知识点】漫画释义;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宣传标语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5.【分析】ACD.适合
B. “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等级服从关系,带有封建等级色彩,与班级活动倡导的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符,不适合作为班级活动宣传标语。
故答案为:B
6.【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选择海报时需紧扣 “以和为贵 礼韵流芳” 主题,突出 “和” 与 “礼” 的元素。若选择同学间相互行礼的图片,理由可从画面内容与主题的关联展开:画面中的行礼行为体现了 “礼韵”,同学间的友好互动体现了 “和为贵”;这种场景贴近班级生活,能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礼仪对构建和谐班级的作用,强化活动主题的感染力。解析时需明确图片场景、与主题的契合点及传递的理念,确保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示例:图一呈现师生围坐、共同研读“和”文化相关内容的场景,与班级“以和为贵 礼韵流芳”主题高度契合。画面中师生互动、氛围融洽,直观展现班级活动里大家交流学习“和”文化的情境,能让参与者感受到“和”在班级交流、文化传承中的体现,感染力强。
【答案】7.B
8.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⑵刚到县里时,官吏和百姓都嘲笑他,邻近县城的人也都讥讽他没有才能。
9.诏曰 / 卓茂束身自修 / 执节淳固 / 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10. 两者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定与民生的保障。【甲】文的大同社会强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注各类人群的生活需求,追求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安定秩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希望天下贫寒之人都能有安身之所,同样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二者都蕴含着对公平、和谐社会的追求。
11.“贤能” 需具备良好品德和治理能力。卓茂在马被误认时的宽容体现了高尚品德;担任密令时,尽管初期被嘲笑,但他坚持教化,最终使地方 “道不拾遗”,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坚守节操的品质,完全符合 “选贤与能” 的标准,因此能称为 “贤能” 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7.【分析】 A.“嚜解与之” 的 “与” 是 “给予” 的意思,指卓茂默默地把马交给对方;“选贤与能” 的 “与” 通 “举”,意为 “推举”,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B.“乃诣府送马” 的 “诣” 是 “到…… 去” 的意思,指马主到府衙送回马;“诣太守,说如此” 的 “诣” 也是 “到…… 去” 的意思,指渔人到太守那里讲述情况,二者意思相同。
C.“口无恶言” 的 “恶” 是 “坏的、不好的” 意思,指卓茂不说不好的话;“货恶其弃于地也” 的 “恶” 是 “厌恶” 的意思,指人们厌恶财物被丢弃在地上,二者含义不同。
D.“教乃大行” 的 “乃” 是 “才” 的意思,指教化才广泛推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 “乃” 是 “竟然” 的意思,指桃花源中的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二者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B
8.【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⑴翻译时,“是故” 译为 “因此”,“谋闭” 指图谋之心被闭塞,“兴” 是 “兴起”,“盗窃乱贼” 指盗窃、作乱害人的行为,“作” 是 “发生”。整句话通过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描述,展现了大同社会中没有欺诈、没有战乱的安定景象,翻译时要准确传达出这种社会状态的和谐与安宁。⑵“初至县” 译为 “刚到县里的时候”,“吏人” 指官吏和百姓,“笑之” 是 “嘲笑他”,“蚩” 通 “嗤”,译为 “讥讽”,“不能” 指 “没有才能”。这句话描绘了卓茂初到任时不被理解的情景,翻译时要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轻视态度,同时保证语句通顺自然。
故答案为: 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⑵刚到县里时,官吏和百姓都嘲笑他,邻近县城的人也都讥讽他没有才能。
9.【分析】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诏曰” 是引出诏书内容的固定表述,其后应断开;“卓茂束身自修” 描述卓茂约束自身、加强修养的品德,结构完整,其后可断开;“执节淳固” 进一步说明他坚守节操、淳朴坚定的品质,与前一句并列,其后也应断开;“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是对卓茂能力的评价,作为句子的结尾部分。
故答案为: 诏曰 / 卓茂束身自修 / 执节淳固 / 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10.【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甲】文的大同社会理想强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注社会中各类人群的生活保障,追求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和谐安定秩序,核心是社会公平与民生安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发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呐喊,希望天下贫寒的士人都能有安身之所,免受饥寒之苦,体现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两者都将民生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追求一个没有贫困、没有动荡、人人都能得到关怀的和谐社会,蕴含着对公平、正义、安定社会的共同向往。
故答案为: 两者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定与民生的保障。【甲】文的大同社会强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注各类人群的生活需求,追求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安定秩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希望天下贫寒之人都能有安身之所,同样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二者都蕴含着对公平、和谐社会的追求。
11.【分析】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卓茂符合 “选贤与能” 中对 “贤能” 者的要求。从品德方面,当有人误认他的马时,他明知对方错误,却 “嚜解与之,挽车而去”,不与对方争执,展现出宽容大度、不与人计较的高尚品德。从能力方面,他担任密令时,“劳心谆谆,举善而教,口无恶言”,用心教化百姓,推行善政;即使起初 “吏人笑之,邻城皆蚩其不能”,他也坚持不放弃,最终使 “教乃大行,道不拾遗”,体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诏书评价他 “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说明他注重自身修养,坚守节操,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些都充分证明卓茂是一位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 “贤能” 者。
故答案为: “贤能” 需具备良好品德和治理能力。卓茂在马被误认时的宽容体现了高尚品德;担任密令时,尽管初期被嘲笑,但他坚持教化,最终使地方 “道不拾遗”,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坚守节操的品质,完全符合 “选贤与能” 的标准,因此能称为 “贤能” 者。
【答案】12.D
13.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的原因包括:①AI 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大脑,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②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大,且培养了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多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③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及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14.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需要做的努力有:①解决家庭复杂环境带来的问题,借助新材料研发新一代的 “肌肉、骨骼”,适应不同地面状况,降低行走倾倒风险;②降低成本,提升智能,做到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而非现有机械和电子结构的简单堆叠;③进入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数据采集员 “手把手” 教学,让机器人重复练习叠衣服、收拾碗筷等家务动作,采集多维数据输入具身智能模型,再部署到机器人使其获得新技能。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事物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2.【分析】 ABC.正确。
D.选文先由春晚现象引出问题,再分析发展加速的原因、当前瓶颈、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因此 D 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3.【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③段指出 “2022 年 AI 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如今,人们可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这是技术层面的原因;第④段提到 “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 29 万台”“我国已培养出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超过 300 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属于行业基础与人才储备原因;第⑤段 “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印发……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出台支持政策”,是政策支持原因。
故答案为: 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的原因包括:①AI 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大脑,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②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大,且培养了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多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③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及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14.【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的努力方向,需聚焦文中相关阐述。第⑧段提到家庭环境复杂,“人形机器人行走时有倾倒风险”“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必须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说明需解决环境适应、材料升级、成本与智能问题;第⑨段指出 “人形机器人要进入更广泛的真实应用,必须先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数据采集员教学、重复练习、采集数据输入模型等方式让机器人获得新技能,这是技能培养方面的努力。
故答案为: 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需要做的努力有:①解决家庭复杂环境带来的问题,借助新材料研发新一代的 “肌肉、骨骼”,适应不同地面状况,降低行走倾倒风险;②降低成本,提升智能,做到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而非现有机械和电子结构的简单堆叠;③进入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数据采集员 “手把手” 教学,让机器人重复练习叠衣服、收拾碗筷等家务动作,采集多维数据输入具身智能模型,再部署到机器人使其获得新技能。
【答案】15.清泉石上流平缓之地;崖瀑之下(碧潭之滨)
16.作者先写仙女峰及其传说,为马岭河峡谷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和浪漫的神话氛围,让峡谷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历史传说的厚重感;同时,传说中七仙女 “庇佑苍生” 的形象与峡谷 “怀着少女般的清纯与美丽” 的特质相呼应,暗示峡谷如女神般守护着这片土地,为下文描写峡谷的静美与灵性做铺垫,激发读者的游览兴趣和想象空间。
17.⑴该句运用了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先近距离描写眼前崖壁上 “亮晃晃的平坦巨石”,突出巨石的醒目与平坦;再将视角拉远,“远眺” 峡谷深处的瀑布 “如白练垂落”,并细致描绘瀑布滑入 “盈绿翡翠盘子中央” 的景象。这种视角转换,既展现了近处景物的具体形态,又勾勒出远处瀑布的壮阔与柔美,层次分明地呈现出峡谷不同空间的景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峡谷景物的丰富与立体。 ⑵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 通过抒情直接抒发了作者聆听瀑布声时内心的细腻感受,将听觉转化为情感体验;“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 则融入议论,由瀑布声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境遇。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不仅生动描绘了瀑布声的特点,更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联系,深化了文本的情感内涵,使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8.“不能一语道破” 的是人生的真谛与自然的奥秘。作者在峡谷游览中,感受到山河静美源于万物放弃贪念与伪装,领悟到幸福藏于沿途而非终点,体会到瀑布跃崖的勇气与生命的奔流不息,这些感悟关乎内心的宁静、幸福的本质、生命的力量等人生深层道理;同时,峡谷的晨雾缭绕、林木百态、瀑声和弦等自然景象如梦如幻,其蕴含的和谐与灵性难以用言语完全诠释。这些关乎人生与自然的深层内涵,只能在体验中感受,难以用简单的语言精准表达,因此 “不能一语道破”。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5.【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④段明确提到 “行往峡谷深处的路渐显陡峭,到了眼前‘清泉石上流’这平缓之地,也就离谷底更近了”,这是游览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第⑥段则写 “涉水至崖瀑之下,碧潭之滨”,由此可梳理出从 “坡道” 到 “清泉石上流平缓之地”,再从 “青石” 到 “崖瀑之下(碧潭之滨)” 的游览过程,准确填写对应的地点即可。
故答案为:清泉石上流平缓之地;崖瀑之下(碧潭之滨)
16.【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仙女峰的传说为峡谷注入了文化元素,让自然景观与神话故事相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说中仙女庇佑苍生的形象与峡谷的守护感相契合,为下文描写峡谷的静美、清纯做了情感上的铺垫,使读者对峡谷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想象,从文化和情感层面增强了文本的吸引力。
故答案为: 作者先写仙女峰及其传说,为马岭河峡谷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和浪漫的神话氛围,让峡谷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历史传说的厚重感;同时,传说中七仙女 “庇佑苍生” 的形象与峡谷 “怀着少女般的清纯与美丽” 的特质相呼应,暗示峡谷如女神般守护着这片土地,为下文描写峡谷的静美与灵性做铺垫,激发读者的游览兴趣和想象空间。
17.【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⑴视角转换是描写景物的重要手法,第④段画线句先聚焦近处的巨石,再转向远处的瀑布,通过眼前与远眺的视角变化,清晰地展现了不同距离的景物特征,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读者能跟随视角的移动感受峡谷的景致变化。 ⑵表达方式的分析需结合语句内容,画线句中对瀑布声的抒情描写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而对人生起伏的议论则提升了文本的深度,二者结合使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人生思考相互融合,让文章不仅有景物之美,更有思想之味。
故答案为:⑴该句运用了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先近距离描写眼前崖壁上 “亮晃晃的平坦巨石”,突出巨石的醒目与平坦;再将视角拉远,“远眺” 峡谷深处的瀑布 “如白练垂落”,并细致描绘瀑布滑入 “盈绿翡翠盘子中央” 的景象。这种视角转换,既展现了近处景物的具体形态,又勾勒出远处瀑布的壮阔与柔美,层次分明地呈现出峡谷不同空间的景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峡谷景物的丰富与立体。 ⑵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 通过抒情直接抒发了作者聆听瀑布声时内心的细腻感受,将听觉转化为情感体验;“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 则融入议论,由瀑布声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境遇。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不仅生动描绘了瀑布声的特点,更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联系,深化了文本的情感内涵,使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8.【分析】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全文通过游览峡谷的所见所感,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交织,作者在山水间体会到的宁静、幸福、勇气等人生道理,以及自然本身蕴含的和谐、灵性等奥秘,都是难以用单一语言完整表达的深层内涵。这些感悟需要在体验中领会,而非简单的言语阐释,因此 “不能一语道破”,体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故答案为: “不能一语道破” 的是人生的真谛与自然的奥秘。作者在峡谷游览中,感受到山河静美源于万物放弃贪念与伪装,领悟到幸福藏于沿途而非终点,体会到瀑布跃崖的勇气与生命的奔流不息,这些感悟关乎内心的宁静、幸福的本质、生命的力量等人生深层道理;同时,峡谷的晨雾缭绕、林木百态、瀑声和弦等自然景象如梦如幻,其蕴含的和谐与灵性难以用言语完全诠释。这些关乎人生与自然的深层内涵,只能在体验中感受,难以用简单的语言精准表达,因此 “不能一语道破”。
【答案】19.C
20.①保尔在革命战争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多次英勇作战,即使头部受重伤、身体遭受严重创伤,仍坚持回到战斗岗位,把自己的生命与革命理想紧密相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毫不畏惧牺牲。 ;②保尔在筑路工程中,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严寒、暴雨)、艰苦的劳动条件(缺乏物资、疾病蔓延),始终坚守岗位,即使双脚冻伤、身体累垮,也没有退缩,与同志们一起奋力完成筑路任务,展现出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分析】ABD.
C.有误,“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
故答案为:C
20.【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品质一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需要体现保尔为革命理想不惜牺牲自我的行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参加红军后,积极投身革命战争,在战场上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头部中弹,昏迷了很久才苏醒,但他醒来后首先想到的仍是回到战斗中去,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把革命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种在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为理想奉献一切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因此①处填此依据。 品质三 “顽强奋斗的品质” 要突出保尔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奋斗过程。筑路情节是体现这一品质的典型场景,当时保尔和同志们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修筑铁路,严寒冻裂了他们的手脚,粮食和衣物短缺,还面临着疾病的威胁,但保尔始终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忍着伤痛坚持劳动,即使身体濒临崩溃也咬牙坚持,用顽强的意志和实际行动克服了重重阻碍,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不放弃、持续奋斗的表现,完美诠释了顽强奋斗的品质,所以②处填此依据。
故答案为:①保尔在革命战争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多次英勇作战,即使头部受重伤、身体遭受严重创伤,仍坚持回到战斗岗位,把自己的生命与革命理想紧密相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毫不畏惧牺牲。 ②保尔在筑路工程中,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严寒、暴雨)、艰苦的劳动条件(缺乏物资、疾病蔓延),始终坚守岗位,即使双脚冻伤、身体累垮,也没有退缩,与同志们一起奋力完成筑路任务,展现出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21.【答案】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
老家的老屋藏在巷子深处,青瓦土墙爬满了爬山虎,每次回老家,我总爱在老屋的时光里慢慢徜徉。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的石榴树便映入眼帘。树干上布满了岁月的裂纹,却依然枝繁叶茂。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奶奶总爱在树下摆一张竹椅,我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她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温厚,像老座钟的滴答声,把我带入那些遥远的时光。
走进老屋,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有爸爸小时候光着脚丫的模样,有奶奶年轻时梳着麻花辫的笑脸。八仙桌上放着一个青瓷茶杯,杯沿还留着淡淡的茶渍,仿佛还能闻到昨日的茶香。我轻轻抚摸着桌面的木纹,那凹凸不平的触感里,藏着无数个家庭聚餐的热闹,藏着奶奶深夜缝补的灯光。
屋后的小菜园是我的乐园。篱笆上缠着豆角藤,紫色的豆花悄悄绽放,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奶奶提着竹篮摘茄子,我跟在后面踩着泥土,脚下软软的,带着青草的湿润。摘下一个红透的番茄,擦一擦就咬下去,酸甜的汁水溅在嘴角,那是阳光和土地的味道。傍晚时分,炊烟从烟囱里袅袅升起,混着饭菜的香气飘满院子,爷爷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雾在暮色中慢慢散开。
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岁月的宁静。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藏着温暖的故事。在这里,我能触摸到时光的纹路,感受到亲情的温度,那些慢慢流淌的时光,像奶奶泡的菊花茶,清淡却余味悠长。
如今每次回到老屋,我依然会在院子里、屋子里慢慢走,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让心灵在温暖的回忆中得到安宁。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围绕 “徜徉” 展开,核心话题是在不同场景中徜徉所获得的体验与感悟,通过自然、书籍、亲情等例子,说明徜徉能带来壮丽感受、智慧汲取、牵挂体悟等,强调在特定环境中沉浸体验的价值。
【题干分析】 ①材料中 “在自然的怀抱中徜徉,感受山川的壮丽;在浩瀚的书籍中徜徉,汲取无尽的智慧;在亲情的港湾中徜徉,体悟细腻的牵挂” 通过排比句式阐释了 “徜徉” 的含义,即沉浸在某种环境或氛围中,享受过程并获得情感或精神上的收获。“徜徉” 强调的是一种悠然、沉浸的状态,而非匆忙的路过,突出与所处对象的深度连接。 ②写作思路可从 “是什么” 角度入手,明确所徜徉的具体场景(如自然、书籍、亲情场景等),细致描绘场景中的环境、细节;从 “为什么” 角度阐述在该场景中徜徉的原因,如环境的吸引力、带来的心灵放松等;从 “怎么做” 角度体现徜徉过程中的行动与体验,如观察、阅读、互动等。写作时易出现的误区是 “徜徉” 感不足,需避免写成简单的事件叙述,要突出沉浸其中的状态,通过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展现体验。开头可采用场景引入法,直接描绘徜徉场景的画面;事例素材可选取自然景物、书籍阅读、亲情互动等,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沉浸过程;结尾可升华主题,点明徜徉带来的成长或感悟。
【立意提取】
1.在山间晨雾中徜徉
2.在旧书摊的墨香中徜徉
3.在奶奶的菜园里徜徉
【点评】 文章紧扣 “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 展开,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营造出浓厚的 “徜徉” 氛围。开头以老屋的环境引入,青瓦土墙、爬山虎等细节奠定怀旧基调。中间部分从院子、屋内、菜园三个场景入手,运用视觉(斑驳光影、泛黄照片)、听觉(麻雀叫声、奶奶的声音)、触觉(木纹触感、泥土湿润)、味觉(番茄酸甜)等多感官描写,展现了在老屋中沉浸体验的过程,突出了 “徜徉” 的悠然状态。对奶奶、爷爷的描写融入场景,让亲情成为时光里的温暖底色。结尾升华主题,点明在老屋时光中徜徉带来的心灵安宁,呼应开头且情感真挚。文中无真实姓名和校名,符合写作要求,语言质朴生动,将时光与场景融合,体现了徜徉中的感悟与成长。
1 /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2025八下·南海期末)任务一:和美之风·承古传今。以下是同学们为建设“和美校园“文化墙辑录的古诗文,请你补全。
天之和 自然之美 “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了洞庭湖的活力生机。 “ ,白水绕东城“(《送友人》),青山流水,动静结合。
人之和 人情之美 “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使友情升华到更高境界。 “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描绘出理想社会美好的人情世态。 “ , “(《子衿》),运用夸张手法,表达思念之切。
心之和 修养之美 常建的“ ,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飞鸟怡然自乐,表达诗人宁静的感受。 陆游以“ , “(《卜算子·咏梅》),表明自己虽屡遭排斥,仍能坚持正义的品质。
【答案】波撼岳阳城;青山横北郭;天涯若比邻;黄发垂髫;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波撼岳阳城” 以 “撼” 字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势浩大,波涛汹涌仿佛能撼动岳阳城的壮阔景象,尽显洞庭湖的磅礴活力与自然伟力,契合 “天之和” 中自然之美的主题,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和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是李白《送友人》中的诗句,“青山横北郭” 中 “横” 字写出青山静立的姿态,“白水绕东城” 中 “绕” 字体现流水动态,青山的静与流水的动相互映衬,勾勒出山水相依的优美画面,体现了自然景物间动静和谐的 “天之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天涯若比邻” 将遥远的距离化为近在咫尺的亲近,表达出真挚的友情不受空间限制的豁达境界,使友情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凸显了 “人之和” 中友情的美好。陶渊明《桃花源记》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 指老人,“垂髫” 指小孩,诗句描绘出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理想社会中老幼安康、人人自得的和谐人情世态,是 “人之和” 的生动体现。《子衿》中的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将一天的分别夸张成三个月那般漫长,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恋人之间深切的思念之情,用夸张手法强化了情感的浓度,体现了人情中真挚的牵挂之美。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 写出山间景色让鸟儿欢悦自在,“潭影空人心” 则描绘潭水倒影使人心境空灵纯净,诗人借飞鸟的怡然和潭影的空灵,传递出内心的宁静平和,展现了人在自然与禅意中获得的心灵和谐,契合 “心之和” 的修养主题。陆游《卜算子 咏梅》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即使凋零飘落、被碾成尘土,香气也依然不变的特质自喻,即便遭受外界的排斥与打压,坚守正义的品格和内在的芬芳也不会改变,体现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与心灵坚守,是 “心之和” 中修养之美的深刻表达。
故答案为:波撼岳阳城 ;青山横北郭 ;天涯若比邻 ; 黄发垂髫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5八下·南海期末)任务二:和美之韵·文润心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我们翻开一本本经典著作,就仿佛开启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zhuī sù文学发展的长河,从诗词的韵律之美,到小说的跌宕情节,无数精彩瞬间lì lì zài mù。那些经典作品____的精神力量,至今仍yíng rào在读者心间。时代不断____,文学的魅力不但没有褪色,反而____,只有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触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huī sù lì lì zài mù yíng rào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付与 迁徙 川流不息 B.付与 迁徙 历久弥新
C.赋予 变迁 历久弥新 D.赋予 变迁 川流不息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受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B.只要它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触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C.它既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受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D.它既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得宁静,又能让我们感触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
【答案】2.追溯;历历在目;萦绕
3.C
4.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zhuī sù” 对应的词语是 “追溯”,“追溯” 指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在文中指探索文学发展的源头,符合语境中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探寻。②“lì lì zài mù” 写作 “历历在目”,“历历” 指清楚分明的样子,“在目” 表示在眼前,该成语形容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文中用来形容经典作品中的精彩瞬间清晰可见,贴合对记忆中精彩内容的描述。③“yíng rào” 是 “萦绕”,指盘旋往复、往复缠绕,常用来形容声音、思绪等在心中或周围环绕,文中指经典作品的精神力量在读者心间环绕不散,符合情感和精神留存的语境。
故答案为:①追溯 ②历历在目 ③萦绕
3.【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 第一空,“付与” 强调给予对方的动作,对象多为具体事物;“赋予” 指给予、交给,通常搭配抽象事物,如 “精神力量”“使命” 等,文中搭配 “精神力量”,应选 “赋予”。第二空,“迁徙” 指迁移,多用于动物或人口的迁移;“变迁” 指事物的变化转移,文中描述时代的变化,用 “变迁” 更合适。第三空,“川流不息” 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历久弥新” 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有生命力,文中强调文学魅力随时间推移不仅未褪色反而更有活力,“历久弥新” 符合语境,因此选 C。
故答案为:C
4.【分析】 A.“只要…… 又……” 搭配错误,可排除。
B.“只要…… 又……” 搭配错误,可排除。
C.正确
D .“感触” 与 “精神脉搏” 搭配不当,“感触” 强调内心的感受,“感受” 指体会、感想,与 “精神脉搏” 搭配更恰当,即 “感受不同时代的精神脉搏”,选项中 “感触” 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2025八下·南海期末)任务三:和美之声·共建和谐。班级举办“以和为贵·礼韵流芳“主题活动,请回答问题。
5.下列标语,不适合用来宣传班级活动的一句是( )
A.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B.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6.从下列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活动海报,并结合图片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5.B
6.示例:图一呈现师生围坐、共同研读“和”文化相关内容的场景,与班级“以和为贵 礼韵流芳”主题高度契合。画面中师生互动、氛围融洽,直观展现班级活动里大家交流学习“和”文化的情境,能让参与者感受到“和”在班级交流、文化传承中的体现,感染力强。
【知识点】漫画释义;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宣传标语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5.【分析】ACD.适合
B. “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等级服从关系,带有封建等级色彩,与班级活动倡导的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符,不适合作为班级活动宣传标语。
故答案为:B
6.【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选择海报时需紧扣 “以和为贵 礼韵流芳” 主题,突出 “和” 与 “礼” 的元素。若选择同学间相互行礼的图片,理由可从画面内容与主题的关联展开:画面中的行礼行为体现了 “礼韵”,同学间的友好互动体现了 “和为贵”;这种场景贴近班级生活,能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礼仪对构建和谐班级的作用,强化活动主题的感染力。解析时需明确图片场景、与主题的契合点及传递的理念,确保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示例:图一呈现师生围坐、共同研读“和”文化相关内容的场景,与班级“以和为贵 礼韵流芳”主题高度契合。画面中师生互动、氛围融洽,直观展现班级活动里大家交流学习“和”文化的情境,能让参与者感受到“和”在班级交流、文化传承中的体现,感染力强。
(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嚜①解与之,挽车而去。后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初至县,吏人笑之,邻城皆蚩其不能。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迁为京部丞,密人涕泣随送。诏曰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封褒德侯。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嘿:同“默“。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嚜解与之/选贤与能
B.乃诣府送马/诣太守,说如此
C.口无恶言/货恶其弃于地也
D.教乃大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⑵初至县,吏人笑之,邻城皆蚩其不能。
9.请用三条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诏 曰 卓 茂 束 身 自 修 执 节 淳 固 诚 能 为 人 所 不 能 为
10.【甲】文阐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表达了杜甫的理想。请结合内容,分析两者理想的相同之处。
11.“选贤与能“是【甲】文中选拔人才的标准。你觉得【乙】文的卓茂能否称为“贤能“者?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⑵刚到县里时,官吏和百姓都嘲笑他,邻近县城的人也都讥讽他没有才能。
9.诏曰 / 卓茂束身自修 / 执节淳固 / 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10. 两者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定与民生的保障。【甲】文的大同社会强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注各类人群的生活需求,追求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安定秩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希望天下贫寒之人都能有安身之所,同样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二者都蕴含着对公平、和谐社会的追求。
11.“贤能” 需具备良好品德和治理能力。卓茂在马被误认时的宽容体现了高尚品德;担任密令时,尽管初期被嘲笑,但他坚持教化,最终使地方 “道不拾遗”,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坚守节操的品质,完全符合 “选贤与能” 的标准,因此能称为 “贤能” 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7.【分析】 A.“嚜解与之” 的 “与” 是 “给予” 的意思,指卓茂默默地把马交给对方;“选贤与能” 的 “与” 通 “举”,意为 “推举”,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B.“乃诣府送马” 的 “诣” 是 “到…… 去” 的意思,指马主到府衙送回马;“诣太守,说如此” 的 “诣” 也是 “到…… 去” 的意思,指渔人到太守那里讲述情况,二者意思相同。
C.“口无恶言” 的 “恶” 是 “坏的、不好的” 意思,指卓茂不说不好的话;“货恶其弃于地也” 的 “恶” 是 “厌恶” 的意思,指人们厌恶财物被丢弃在地上,二者含义不同。
D.“教乃大行” 的 “乃” 是 “才” 的意思,指教化才广泛推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 “乃” 是 “竟然” 的意思,指桃花源中的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二者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B
8.【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⑴翻译时,“是故” 译为 “因此”,“谋闭” 指图谋之心被闭塞,“兴” 是 “兴起”,“盗窃乱贼” 指盗窃、作乱害人的行为,“作” 是 “发生”。整句话通过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描述,展现了大同社会中没有欺诈、没有战乱的安定景象,翻译时要准确传达出这种社会状态的和谐与安宁。⑵“初至县” 译为 “刚到县里的时候”,“吏人” 指官吏和百姓,“笑之” 是 “嘲笑他”,“蚩” 通 “嗤”,译为 “讥讽”,“不能” 指 “没有才能”。这句话描绘了卓茂初到任时不被理解的情景,翻译时要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他的轻视态度,同时保证语句通顺自然。
故答案为: ⑴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⑵刚到县里时,官吏和百姓都嘲笑他,邻近县城的人也都讥讽他没有才能。
9.【分析】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诏曰” 是引出诏书内容的固定表述,其后应断开;“卓茂束身自修” 描述卓茂约束自身、加强修养的品德,结构完整,其后可断开;“执节淳固” 进一步说明他坚守节操、淳朴坚定的品质,与前一句并列,其后也应断开;“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是对卓茂能力的评价,作为句子的结尾部分。
故答案为: 诏曰 / 卓茂束身自修 / 执节淳固 / 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10.【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甲】文的大同社会理想强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注社会中各类人群的生活保障,追求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和谐安定秩序,核心是社会公平与民生安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发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呐喊,希望天下贫寒的士人都能有安身之所,免受饥寒之苦,体现了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两者都将民生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追求一个没有贫困、没有动荡、人人都能得到关怀的和谐社会,蕴含着对公平、正义、安定社会的共同向往。
故答案为: 两者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定与民生的保障。【甲】文的大同社会强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注各类人群的生活需求,追求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的安定秩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理想,希望天下贫寒之人都能有安身之所,同样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安定的渴望,二者都蕴含着对公平、和谐社会的追求。
11.【分析】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卓茂符合 “选贤与能” 中对 “贤能” 者的要求。从品德方面,当有人误认他的马时,他明知对方错误,却 “嚜解与之,挽车而去”,不与对方争执,展现出宽容大度、不与人计较的高尚品德。从能力方面,他担任密令时,“劳心谆谆,举善而教,口无恶言”,用心教化百姓,推行善政;即使起初 “吏人笑之,邻城皆蚩其不能”,他也坚持不放弃,最终使 “教乃大行,道不拾遗”,体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诏书评价他 “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说明他注重自身修养,坚守节操,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些都充分证明卓茂是一位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 “贤能” 者。
故答案为: “贤能” 需具备良好品德和治理能力。卓茂在马被误认时的宽容体现了高尚品德;担任密令时,尽管初期被嘲笑,但他坚持教化,最终使地方 “道不拾遗”,展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和坚守节操的品质,完全符合 “选贤与能” 的标准,因此能称为 “贤能” 者。
(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熊争艳
①蛇年春晚上,10多台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上舞台,与真人舞者一起扭秧歌、转手绢,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人们惊呼,人形机器人来到普通人生活了。
②从《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偶“的记载到1973年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在日本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行业发展起起伏伏,总体发展较慢。如今,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会突然加速?
③长期以来机器人开发以编程为基础,2022年AI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如今,人们可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
④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也得益于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29万台,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应用程度最高。我国已培养出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2016年教育部批准“机器人工程“作为本科专业,至今已有超过300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⑤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出台支持政策。
⑥人形机器人主要由“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协同支配。以让人形机器人接一杯水为例——要拆解指令、识别环境、规划路径,就要求“大脑“具备多层级决策能力;要完成走、拿、倒、递等具体动作,则需“小脑“精准控制。当下限制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大脑“。软件方面,面向跨场景的高质量、大规模数据比较缺失。硬件方面,面向机器脑的专用芯片还需进一步研发和普及。
⑦人形机器人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应用?近来,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等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少人认为很快可以买一台机器人当保姆了。多名业界专家对此态度谨慎。
⑧家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可能有老人、小孩和猫狗;不同地面的平整度、摩擦力不一,人形机器人行走时有倾倒风险。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不能是现有机械、电子结构的堆叠,而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未来,人形机器人必须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
⑨人形机器人要进入更广泛的真实应用,必须先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上百名数据采集员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手把手“教机器人做家务——叠衣服、收拾碗筷、倒茶……每个动作需要机器人重复数百次。这些训练场把实际生产生活的场景抽象出来,通过人工操作机器人完成任务,采集多维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具身智能模型,成熟后再将模型部署到机器人,使它获得新技能,这是人形机器人未来几年发展的核心工作。
⑩人形机器人如果得到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可以取代人类从事危险、重复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决未来社会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但人们会担心机器人不知何时会失控,人类的权利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还担忧机器人的行为无法追查和问责。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于机器人及其技术的接受程度。如何对机器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应该成为机器人设计者、生产者、应用者乃至社会管理者都关注的问题。
这场人机共舞才刚刚开始,它的舞步将关乎文明未来的律动。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春晚机器人表演开篇,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销量大。
C.人形机器人大脑的发展,会受限于跨场景数据缺失和芯片研发不足。
D.选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人形机器人从古至今发展历程及未来应用前景。
13.结合选文,概括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的原因。
14.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需要做哪些努力?请结合选文进行阐述。
【答案】12.D
13.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的原因包括:①AI 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大脑,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②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大,且培养了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多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③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及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14.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需要做的努力有:①解决家庭复杂环境带来的问题,借助新材料研发新一代的 “肌肉、骨骼”,适应不同地面状况,降低行走倾倒风险;②降低成本,提升智能,做到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而非现有机械和电子结构的简单堆叠;③进入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数据采集员 “手把手” 教学,让机器人重复练习叠衣服、收拾碗筷等家务动作,采集多维数据输入具身智能模型,再部署到机器人使其获得新技能。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事物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2.【分析】 ABC.正确。
D.选文先由春晚现象引出问题,再分析发展加速的原因、当前瓶颈、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因此 D 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3.【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③段指出 “2022 年 AI 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如今,人们可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这是技术层面的原因;第④段提到 “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 29 万台”“我国已培养出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超过 300 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属于行业基础与人才储备原因;第⑤段 “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印发……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出台支持政策”,是政策支持原因。
故答案为: 人形机器人发展加速的原因包括:①AI 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大脑,通过大规模数据采集和神经网络训练让机器人掌握更多隐性知识;②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客户,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大,且培养了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多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③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及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14.【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的努力方向,需聚焦文中相关阐述。第⑧段提到家庭环境复杂,“人形机器人行走时有倾倒风险”“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必须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说明需解决环境适应、材料升级、成本与智能问题;第⑨段指出 “人形机器人要进入更广泛的真实应用,必须先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数据采集员教学、重复练习、采集数据输入模型等方式让机器人获得新技能,这是技能培养方面的努力。
故答案为: 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需要做的努力有:①解决家庭复杂环境带来的问题,借助新材料研发新一代的 “肌肉、骨骼”,适应不同地面状况,降低行走倾倒风险;②降低成本,提升智能,做到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而非现有机械和电子结构的简单堆叠;③进入 “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数据采集员 “手把手” 教学,让机器人重复练习叠衣服、收拾碗筷等家务动作,采集多维数据输入具身智能模型,再部署到机器人使其获得新技能。
(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马岭河峡谷记
马永红
①退去尘世繁华,远离人群喧嚣。寻一处幽静之地,将心驰骋于峡谷之间,随溪水静静流淌,不再追问人生何去何从。
②我们的车,沿山梁盘旋,从一个山口下来,远远就望见了一座山峰,矗立在马岭河峡谷之中,原来是仙女峰。传闻七仙女为解旱情,与阿牛下凡化峰守泉,如今峰姿绰约,犹似庇佑苍生的女神,续写着千年传说。游马岭河峡谷,与其说是游,实则是不知也在此静候了我们多久。殊不知,马岭河峡谷在千年的等待中,沧桑了多少与她擦肩而过的“有情人“,而她依然怀着少女般的清纯与美丽,恬静与幽思,只为兑现曾经那深情款款的誓约。
③“此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便是马岭河峡谷的位置了,一条蜿蜒曲奇的坡道直通谷底,四处望去,只见那昨夜的雨水冲出坡路的清新面目来,深沟纵道,如虫蛇爬行。坡下郁郁葱葱的野林子,荒径两旁草木盎然,脚下露出湿淋淋的石梯,行经几处外表酷似林木修建的平桥,终听到了那一跃而下的瀑布欢啸声,心在那一刻异常清凉甘美。人在逐梦的路上,常与馨香撞个满怀,那风雨兼程的行旅艰辛,以及未来前路是何模样,也无需细辨了。
④行往峡谷深处的路渐显陡峭,到了眼前“清泉石上流“这平缓之地,也就离谷底更近了。眼前崖壁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块亮晃晃的平坦巨石,远眺峡谷深处的瀑布如白练垂落,滑入谷底那盈绿翡翠盘子中央。晨雾从山巅两旁缓缓弥漫开来,缭绕于苍翠的树与树之间,林木各显脾性,或落籍于山腰,或挺立于崖岸两旁,或斜逸旁出于峭壁,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幻象便由此而生。玉石上清泉泠泠,林间鸟鸣清脆,崖涧瀑声轰鸣,共同和弦完成这峡谷笙歌。此时山河静美,只源于眼前万物生灵皆放弃了贪念与伪装。
⑤谷底有清溪浅滩,坐在青石上,掬水浣面,亦可濯足洁心,让一股清凉逼走这体内浊气。如我不曾陶醉于尘世,此时又怎能感悟这涧水赐予我以冷冽。我仍是一位满身尘土、土里土气的旅人,一路漂泊行经此地,脚后跟沾着旧尘,脚前迎着新泥。一刹那了悟,在人生路上,曾一心想要追寻的终点,以为等同于幸福,然不知幸福藏于沿途沾衣的晨露里,藏于迎风赶路的脚步里。
⑥涉水至崖瀑之下,碧潭之滨,感受流水生风的清凉,水势之大自崖顶泻落,滴在崖边青石上,生成颗颗跳跃的明珠,或飘落脸颊,或隐于身上,此时内心是绿色饱满且富有的。闭目倾听,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此处高山四面围合,有“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的孤寂,亦有“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欢悦,平静下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情怀。此处水深深几许,恐怕要问这一跃而下的瀑布了,或当初只为探测水的深浅,山高便已成就了它。若无跃崖的勇气,何以自成溪流,哺育山村人家,归入北盘江。临水自照,看不清自己面目之外的命运。有时在圆月如明镜之夜,有时在弯月如镰刀之夜,当世界沉寂下去,我开始叩问自己的内心,叩问无法探询的天机,追寻一切人世间的源头。
⑦秋风奔忙,是为了成全平地的空旷;松涛奔忙,是为了给山谷送来清凉;崖瀑奔忙,是为了寻找这世间的真相;但是,忙碌的旅人,到底在祈求什么?在人生旅途中,一路跛行,能观,能闻却不能一语道破。
⑧当晨露穿过高山密林,我知道那是通往人间的路;当路人行至谷底涧边,我知道那是崖瀑的路;作为旅人,我的路依然在清风的袍袖中,在夕阳的咽喉里。
⑨山水定能映照出内心的宁静。古人之心、今人之心,皆无不同。泰然自若般登上向往的山顶,闭目捂耳聆听那内心深处的声音,清洗这满身路过人世沾上的污垢,直抵生命的高处。
(有删改)
15.选文以游踪为线索,叙写作者从“坡道“到 ,再从“青石“到 的游览过程。
16.作者游览峡谷,为什么先写仙女峰及其传说?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结合上下文,从视角转换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眼前崖壁上高高地悬挂着一块亮晃晃的平坦巨石,远眺峡谷深处的瀑布如白练垂落,滑入谷底那盈绿翡翠盘子中央。
⑵第⑥段画线句在叙述中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其作用。
闭目倾听,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
18.作者在第⑦段写到“人生旅途中,一路跛行,能观,能闻却不能一语道破“,“不能一语道破“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5.清泉石上流平缓之地;崖瀑之下(碧潭之滨)
16.作者先写仙女峰及其传说,为马岭河峡谷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和浪漫的神话氛围,让峡谷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历史传说的厚重感;同时,传说中七仙女 “庇佑苍生” 的形象与峡谷 “怀着少女般的清纯与美丽” 的特质相呼应,暗示峡谷如女神般守护着这片土地,为下文描写峡谷的静美与灵性做铺垫,激发读者的游览兴趣和想象空间。
17.⑴该句运用了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先近距离描写眼前崖壁上 “亮晃晃的平坦巨石”,突出巨石的醒目与平坦;再将视角拉远,“远眺” 峡谷深处的瀑布 “如白练垂落”,并细致描绘瀑布滑入 “盈绿翡翠盘子中央” 的景象。这种视角转换,既展现了近处景物的具体形态,又勾勒出远处瀑布的壮阔与柔美,层次分明地呈现出峡谷不同空间的景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峡谷景物的丰富与立体。 ⑵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 通过抒情直接抒发了作者聆听瀑布声时内心的细腻感受,将听觉转化为情感体验;“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 则融入议论,由瀑布声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境遇。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不仅生动描绘了瀑布声的特点,更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联系,深化了文本的情感内涵,使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8.“不能一语道破” 的是人生的真谛与自然的奥秘。作者在峡谷游览中,感受到山河静美源于万物放弃贪念与伪装,领悟到幸福藏于沿途而非终点,体会到瀑布跃崖的勇气与生命的奔流不息,这些感悟关乎内心的宁静、幸福的本质、生命的力量等人生深层道理;同时,峡谷的晨雾缭绕、林木百态、瀑声和弦等自然景象如梦如幻,其蕴含的和谐与灵性难以用言语完全诠释。这些关乎人生与自然的深层内涵,只能在体验中感受,难以用简单的语言精准表达,因此 “不能一语道破”。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5.【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④段明确提到 “行往峡谷深处的路渐显陡峭,到了眼前‘清泉石上流’这平缓之地,也就离谷底更近了”,这是游览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第⑥段则写 “涉水至崖瀑之下,碧潭之滨”,由此可梳理出从 “坡道” 到 “清泉石上流平缓之地”,再从 “青石” 到 “崖瀑之下(碧潭之滨)” 的游览过程,准确填写对应的地点即可。
故答案为:清泉石上流平缓之地;崖瀑之下(碧潭之滨)
16.【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仙女峰的传说为峡谷注入了文化元素,让自然景观与神话故事相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传说中仙女庇佑苍生的形象与峡谷的守护感相契合,为下文描写峡谷的静美、清纯做了情感上的铺垫,使读者对峡谷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想象,从文化和情感层面增强了文本的吸引力。
故答案为: 作者先写仙女峰及其传说,为马岭河峡谷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和浪漫的神话氛围,让峡谷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历史传说的厚重感;同时,传说中七仙女 “庇佑苍生” 的形象与峡谷 “怀着少女般的清纯与美丽” 的特质相呼应,暗示峡谷如女神般守护着这片土地,为下文描写峡谷的静美与灵性做铺垫,激发读者的游览兴趣和想象空间。
17.【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⑴视角转换是描写景物的重要手法,第④段画线句先聚焦近处的巨石,再转向远处的瀑布,通过眼前与远眺的视角变化,清晰地展现了不同距离的景物特征,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空间感,读者能跟随视角的移动感受峡谷的景致变化。 ⑵表达方式的分析需结合语句内容,画线句中对瀑布声的抒情描写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而对人生起伏的议论则提升了文本的深度,二者结合使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人生思考相互融合,让文章不仅有景物之美,更有思想之味。
故答案为:⑴该句运用了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先近距离描写眼前崖壁上 “亮晃晃的平坦巨石”,突出巨石的醒目与平坦;再将视角拉远,“远眺” 峡谷深处的瀑布 “如白练垂落”,并细致描绘瀑布滑入 “盈绿翡翠盘子中央” 的景象。这种视角转换,既展现了近处景物的具体形态,又勾勒出远处瀑布的壮阔与柔美,层次分明地呈现出峡谷不同空间的景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峡谷景物的丰富与立体。 ⑵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歌如诉,如泣如慕,片片缕缕,不绝于耳” 通过抒情直接抒发了作者聆听瀑布声时内心的细腻感受,将听觉转化为情感体验;“有位于山巅的兴奋,有跌落谷底的不甘” 则融入议论,由瀑布声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境遇。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不仅生动描绘了瀑布声的特点,更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联系,深化了文本的情感内涵,使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8.【分析】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全文通过游览峡谷的所见所感,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交织,作者在山水间体会到的宁静、幸福、勇气等人生道理,以及自然本身蕴含的和谐、灵性等奥秘,都是难以用单一语言完整表达的深层内涵。这些感悟需要在体验中领会,而非简单的言语阐释,因此 “不能一语道破”,体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故答案为: “不能一语道破” 的是人生的真谛与自然的奥秘。作者在峡谷游览中,感受到山河静美源于万物放弃贪念与伪装,领悟到幸福藏于沿途而非终点,体会到瀑布跃崖的勇气与生命的奔流不息,这些感悟关乎内心的宁静、幸福的本质、生命的力量等人生深层道理;同时,峡谷的晨雾缭绕、林木百态、瀑声和弦等自然景象如梦如幻,其蕴含的和谐与灵性难以用言语完全诠释。这些关乎人生与自然的深层内涵,只能在体验中感受,难以用简单的语言精准表达,因此 “不能一语道破”。
(2025八下·南海期末)按要求回答问题。
19.下面是根据《经典常谈》做的书签,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0.请结合名著内容,补全读书会发言稿提纲。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题: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品质一: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依据:①
品质二: 钢铁般的意志 依据: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肉体疼痛,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用另一种方式为革命事业奋斗。
品质三: 顽强奋斗的品质 依据:②
【答案】19.C
20.①保尔在革命战争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多次英勇作战,即使头部受重伤、身体遭受严重创伤,仍坚持回到战斗岗位,把自己的生命与革命理想紧密相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毫不畏惧牺牲。 ;②保尔在筑路工程中,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严寒、暴雨)、艰苦的劳动条件(缺乏物资、疾病蔓延),始终坚守岗位,即使双脚冻伤、身体累垮,也没有退缩,与同志们一起奋力完成筑路任务,展现出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分析】ABD.
C.有误,“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
故答案为:C
20.【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品质一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需要体现保尔为革命理想不惜牺牲自我的行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参加红军后,积极投身革命战争,在战场上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头部中弹,昏迷了很久才苏醒,但他醒来后首先想到的仍是回到战斗中去,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把革命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种在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为理想奉献一切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因此①处填此依据。 品质三 “顽强奋斗的品质” 要突出保尔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奋斗过程。筑路情节是体现这一品质的典型场景,当时保尔和同志们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修筑铁路,严寒冻裂了他们的手脚,粮食和衣物短缺,还面临着疾病的威胁,但保尔始终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忍着伤痛坚持劳动,即使身体濒临崩溃也咬牙坚持,用顽强的意志和实际行动克服了重重阻碍,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不放弃、持续奋斗的表现,完美诠释了顽强奋斗的品质,所以②处填此依据。
故答案为:①保尔在革命战争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多次英勇作战,即使头部受重伤、身体遭受严重创伤,仍坚持回到战斗岗位,把自己的生命与革命理想紧密相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毫不畏惧牺牲。 ②保尔在筑路工程中,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严寒、暴雨)、艰苦的劳动条件(缺乏物资、疾病蔓延),始终坚守岗位,即使双脚冻伤、身体累垮,也没有退缩,与同志们一起奋力完成筑路任务,展现出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21.(2025八下·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自然的怀抱中徜徉,感受山川的壮丽;在浩瀚的书籍中徜徉,汲取无尽的智慧;在亲情的港湾中徜徉,体悟细腻的牵挂……
请以“在▲中徜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补全标题;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
老家的老屋藏在巷子深处,青瓦土墙爬满了爬山虎,每次回老家,我总爱在老屋的时光里慢慢徜徉。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的石榴树便映入眼帘。树干上布满了岁月的裂纹,却依然枝繁叶茂。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奶奶总爱在树下摆一张竹椅,我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她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温厚,像老座钟的滴答声,把我带入那些遥远的时光。
走进老屋,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有爸爸小时候光着脚丫的模样,有奶奶年轻时梳着麻花辫的笑脸。八仙桌上放着一个青瓷茶杯,杯沿还留着淡淡的茶渍,仿佛还能闻到昨日的茶香。我轻轻抚摸着桌面的木纹,那凹凸不平的触感里,藏着无数个家庭聚餐的热闹,藏着奶奶深夜缝补的灯光。
屋后的小菜园是我的乐园。篱笆上缠着豆角藤,紫色的豆花悄悄绽放,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奶奶提着竹篮摘茄子,我跟在后面踩着泥土,脚下软软的,带着青草的湿润。摘下一个红透的番茄,擦一擦就咬下去,酸甜的汁水溅在嘴角,那是阳光和土地的味道。傍晚时分,炊烟从烟囱里袅袅升起,混着饭菜的香气飘满院子,爷爷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雾在暮色中慢慢散开。
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岁月的宁静。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藏着温暖的故事。在这里,我能触摸到时光的纹路,感受到亲情的温度,那些慢慢流淌的时光,像奶奶泡的菊花茶,清淡却余味悠长。
如今每次回到老屋,我依然会在院子里、屋子里慢慢走,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让心灵在温暖的回忆中得到安宁。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围绕 “徜徉” 展开,核心话题是在不同场景中徜徉所获得的体验与感悟,通过自然、书籍、亲情等例子,说明徜徉能带来壮丽感受、智慧汲取、牵挂体悟等,强调在特定环境中沉浸体验的价值。
【题干分析】 ①材料中 “在自然的怀抱中徜徉,感受山川的壮丽;在浩瀚的书籍中徜徉,汲取无尽的智慧;在亲情的港湾中徜徉,体悟细腻的牵挂” 通过排比句式阐释了 “徜徉” 的含义,即沉浸在某种环境或氛围中,享受过程并获得情感或精神上的收获。“徜徉” 强调的是一种悠然、沉浸的状态,而非匆忙的路过,突出与所处对象的深度连接。 ②写作思路可从 “是什么” 角度入手,明确所徜徉的具体场景(如自然、书籍、亲情场景等),细致描绘场景中的环境、细节;从 “为什么” 角度阐述在该场景中徜徉的原因,如环境的吸引力、带来的心灵放松等;从 “怎么做” 角度体现徜徉过程中的行动与体验,如观察、阅读、互动等。写作时易出现的误区是 “徜徉” 感不足,需避免写成简单的事件叙述,要突出沉浸其中的状态,通过感官描写(视觉、听觉、触觉)展现体验。开头可采用场景引入法,直接描绘徜徉场景的画面;事例素材可选取自然景物、书籍阅读、亲情互动等,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沉浸过程;结尾可升华主题,点明徜徉带来的成长或感悟。
【立意提取】
1.在山间晨雾中徜徉
2.在旧书摊的墨香中徜徉
3.在奶奶的菜园里徜徉
【点评】 文章紧扣 “在老屋的时光里徜徉” 展开,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营造出浓厚的 “徜徉” 氛围。开头以老屋的环境引入,青瓦土墙、爬山虎等细节奠定怀旧基调。中间部分从院子、屋内、菜园三个场景入手,运用视觉(斑驳光影、泛黄照片)、听觉(麻雀叫声、奶奶的声音)、触觉(木纹触感、泥土湿润)、味觉(番茄酸甜)等多感官描写,展现了在老屋中沉浸体验的过程,突出了 “徜徉” 的悠然状态。对奶奶、爷爷的描写融入场景,让亲情成为时光里的温暖底色。结尾升华主题,点明在老屋时光中徜徉带来的心灵安宁,呼应开头且情感真挚。文中无真实姓名和校名,符合写作要求,语言质朴生动,将时光与场景融合,体现了徜徉中的感悟与成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