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泡泡玛特旗下潮玩IP“Labubu”从中国本土骤然爆火至全球,引发现象级抢购热潮,令人叹为观止。其“丑萌”设计打破传统审美,同时被赋予满满的情绪价值,通过明星带货、社交平台裂变传播及盲盒营销策略迅速出圈。英国因抢购者宣哗打闹暂停销售,泰国、欧美多地出现通宵排队现象。Labubu的走红折射出了世代对个性化表达与情感消费的追求,也展现了中国IP从“制造”到“文化输出”的又一次名副其实的成功转型。
Labubu的全球爆火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影响力无需刻意标榜“中国元素”,而是以创新设计触动人心。这只“丑萌”小精灵凭借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情感共鸣,引得人们前呼后拥争相购买,让世界主动接纳了中国潮玩的审美表达。新时代的中国品牌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正以自信的姿态,用“共情”而非“说教”的方式,走向世界。这告诉我们: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而自信是创新的底色。_______________
1.文段中加点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骤然(zhòu) B.赋予 C.宣哗 D.通宵
2.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 B.名副其实 C.前呼后拥 D.风云变幻
3.下列填入文段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敢于打破常规,才能让世界看见更真实、多元的中国。
B.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才能让世界看见更真实、多元的中国。
C.除非敢于打破常规,不能让世界看见更真实、多元的中国。
D.一旦敢于打破常规,也能让世界看见更真实、多元的中国。
4.在文化出海的时代浪潮下,各类中国文化元素纷纷走向世界舞台,而Labubu这个诞生于中国的潮玩形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全球消费者,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生动范例,请结合材料及个人认知,分析其带来的积极意义。(至少2条)
5.为让中国文化IP以及“中国创造”持续破圈,更好地走向世界,还需要多维发力,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及个人思考,给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三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③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②褫(chǐ):解,脱。③甫:刚,才。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与“舜发于畎亩之中”两句中“于”意思相同。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句中的“或”解释为“有时”。
C.“安求其能千里也”与“安能辨我是雌雄”两句中“安”意思不同。
D.“其初若不甚疾”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疾”意思相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与“年且九十”中“且”意义和用法不同。
B.“策之不以其道”与“此其为马”两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执策而临之”与“褫鞍甲而不息”两句中“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D.“若无事然”与“今所乘者不然”两句中“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本质上都讨论的是马的优劣问题。
B.甲文最后两个“其”和“也”三个语气词连用,表达了作者的嘲讽之情。
C.乙文对“致远之材”的描述印证了作者“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观点。
D.甲文从正面提出问题,从反面论述,乙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主题。
9.乙文画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
日所受A不过数升B而秣不择C粟D饮E不择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11.两文写法虽有相似,但阐述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夜①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①元和九年(814),白居易母亲逝去,在渭村结合当时的夜景写下这首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风格清新恬淡。
B.“霜草苍苍”点出秋色浓重,“虫切切”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C.本诗寓情于景,萧瑟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D.“独出前门望野田”一句过渡到田野,增加了萧疏暗淡的氛围。
13.《唐宋诗醇》称赞这首诗“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志,七绝中之近古者”,请结合诗文赏析“月明荞麦花如雪”朴实中的回味无穷处。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身体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前往;无法经历的人生,文字带你相遇”。在古诗文里,我们观美景意象、悟情思哲理。我们在《关雎》(1)“ ,琴瑟友之”中体会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海内存知己, ”中体会友情的真挚;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体会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曲径通幽处, ”;在柳宗元《小石潭记》(5)“ , ,参差披拂”中体会景色的优美;在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6)“ , ”中体会作者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
五、名著阅读
15.下面是八年级小明同学制作的经典常谈阅读任务单,请你根据提示,替他补充完整。
名著简介 摘录文段 相关经典
① 撰写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②
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排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 ③
16.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你从兴趣选择、目的选择两中选择性阅读方法中任选一个,结合《经典常谈》具体内容,阐述你的选择理由。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数据显示,完成寒假作业时“用过DeepSeek、豆包、Kimi等各类AI工具”的学生占比达40%。这些学生中,用于“解题与学习辅导”“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1%、28%;应用度排前三的科目为语数英,分别为30%、13%、10%。多位受访者表示,探讨AI代写作业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如何创新作业等学习任务形式,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防止认知思维被“外包”。
②新生代中小学生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接触、使用AI将更频繁和熟练。受访者认为,家长、老师应夯实自身数字素养,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思维的主体性,讲清AI作为辅助工具的用法和逻辑,鼓励其科学拥抱AI的同时,认识到AI的局限。同时,传统的机械化、重复化、指标化的作业模式亟待升级。
③AI时代,人们需要重新思考作业的价值,更需要再一次审视教育的本质。AI正与万物磨合,与教育磨合。曾经广播、电视、互联网相继诞生时,都曾掀起关于技术对教育影响的讨论,AI也将同样内化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教育形态如何嬗变,它的核心目标都是培养身心俱泰、全面发展的人。”
材料二:
①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会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唐江澎在专题讲座《关于DeepSeek与教育的一些思考》中表示,AI不是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拓展能力的助手。
②他说,处在历史节点上的人们,要敏锐地把握事物发展趋势,超越争议,聚焦问题解决,利用技术创造美好未来。教师们也应在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想象中谋划教育未来。第一,AI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文明层级的跃迁——它或许将如电灯驱散黑暗一般,以指数级算力与认知突破,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新航道。第二,当前对AI的讨论应超越“风险焦虑”而聚焦其赋能千行百业释放的“AI红利”。AI不是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拓展能力的助手。第三,AI学伴会让良师如影随形,学程设计会让课程因人而异,使教育真正有可能俯下身来为人的成长服务。
③他表示,AI“撞击”教育,并非摧毁教育,而是倒逼其从“工业化流水线”转向“生态化成长系统”。“我觉得现在中国教育改革有两个难题,第一个就是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我们不能不刷题,但是不能仅刷题,无论是事实的层面,还是教育理论的这种层面,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只用刷题的方式培养不出能够创造未来美好社会和适应未来AI时代的那一代新人。”
材料三:
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
②人民网记者: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③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于、受控于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④人民网记者: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
⑤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的原则。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1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AI工具已成为学生写作业的新兴辅助工具。
B.使用AI工具代写作业容易导致当代中小学生认知思维被“外包”。
C.关于技术对教育影响的讨论有多次,我们应理性看待并合理干预。
D.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了教育形态与教育核心目标的双重改变。
1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人类高于人工智能,但目前来看,人类尚未完全驾驭AI。
B.教师应不断创新作业形式,减少机械化、重复作业,避免刷题。
C.教师应充分利用技术谋划教育未来,缓解AI对教育的摧毁式撞击。
D.我们要在“不变”与“求变”中寻求教育的新解,培养学生创造力。
19.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数字化的挑战,请结合上述材料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说说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慢慢来
胡玲
①街边突然开了间云吞店,名为“云记”,如同门前榕树上不知何时冒出的几点新芽,并未引起街坊们的关注。店主是对夫妻,男的叫云天,女的叫小雨。周边的街坊,习惯去常去的餐馆,吃熟悉的味道。店子新开张,鲜有人光顾。
②云天在后厨忙,熬汤,做云吞,有条不紊。大锅里,猪大骨、大地鱼等食材慢慢熬煮着,香气愈来愈浓。面粉中打入鸡蛋,手擀成皮。猪前腿肉剁成馅,每个云吞包入一只虾。做好的云吞,散发着云天双手的温热。
③小雨坐在收银台前,看着冷清的店面,两朵浓厚的乌云飞上脸。云天忙完,在小雨身边坐下。收银台上,以前店主丢弃了一盆绿萝,蔫头耷脑的。小雨望着绿萝,深深地叹了口气道:“都是我拖累了你,要是咱们还在老家待着,不至于这种境况。”
④云天打小跟师傅学做云吞,后来在老家的小镇上开了店,生意很红火。前年,小雨得了一种罕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市里医疗条件好,交通便利,为了给小雨治病,他忍痛卖掉经营了二十多年的云吞店,来市里新开了这间店。
⑤云天平静得像晴空中的白云,拍了拍小雨的肩膀说:“别着急,慢慢来。”说着,他起身摘掉了绿萝的几片黄叶。
⑥一天下来,门可罗雀,临近打烊,云吞还剩很多。小雨看着窗外的夜色发呆,云天走到门外,已是深夜,霓虹在夜空中闪烁着。星光下,仍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好几个外卖小哥坐在大排档门口,等候订单。云天走过去说:“各位师傅、各位小哥,夜深了,来我店里吃碗云吞吧,我请客!”
⑦一群人被云天带进店,冷冰冰的店瞬间有了热乎气,云天钻进厨房,把云吞放进沸汤中,片刻,云吞浮起,捞出装碗,淋上汤汁,撒入葱花。小雨把一碗碗云吞端给众人,汤汁清亮,宛如琼浆玉液,泛着温润的光。小巧玲珑的云吞,晶莹剔透,红彤彤的鲜虾若隐若现,仿佛朵朵白里透红的桃花,盛开于碗中。
⑧大家吃起云吞来,爽滑的面皮在牙齿上弹开,浓稠的油脂如春水在唇齿间融化,猪肉的细腻和虾的鲜甜在口腔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一口汤下去,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透着舒坦。
⑨笑容在大家的脸上漾开。“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云吞。”“好好吃!”大家交口称赞。“为什么请我们吃云吞?”有人好奇。
⑩云天一笑,说:“卖剩下的,倒掉可惜,不如请大家吃。”
“剩下的放冰箱,明天还可以卖啊。”
小雨插嘴道:“我们家的云吞都是当天包,当天吃,绝不过夜。”
吃完云吞,大家起身离开。小雨收拾着碗筷,唉声叹气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云天拿来水壶,在绿萝上喷洒,轻声说道:“慢慢来。”
天未亮,云天来到菜市场,直奔猪肉摊道:“老板,和昨天一样,来20斤最好的猪骨,熬汤用的。”老板称好猪骨,好奇地打量云天几眼,说:“兄弟,你是刚做生意的吧?”云天一愣道:“为什么这样问?”
“你每天买新鲜骨头熬汤,其他老板是隔几天熬一次,今天的汤明天再用,又没人看得出来。”
“我做生意二十多年了,我家的汤都是当天熬当天用,不留过夜的。”
“像你这样的人,少啊!”老板感叹。
依旧是熬汤、包云吞,一切准备妥当,等着客人光顾。一个上午,无人登门。小雨愁得在店里走来走去,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啊?
云天从绿萝中拔出两棵杂草,说:“慢慢来。”
中午,一个提着公文包的小伙子走进来。小雨急忙迎上去,脸上笑开了花。“请进!”小伙子一脸焦急,说:“我的手机突然没电了,能在你们这儿充会儿电吗?”“当然可以,这边有插座,你坐这里充吧!”云天把小伙子领过去,给小伙子端来一杯热茶。半个小时后,小伙子匆匆离开。
下午,终于有个老太太走进店。小雨又是一阵惊喜,热情地走过去说:“阿姨,请坐。”“我在门口等公交车,口渴了,想在你们这加点儿开水。”云天走过来,笑着说:“阿姨,我给你加开水。”他给老太太的保温杯加满开水,老太太道谢后便离开了。望着老太太离去的背影,小雨自嘲地笑道:“客人没见着,倒把水和电也搭出去了。”
“慢慢来。”云天安慰小雨。他给绿萝浇水,发现绿萝开始舒展起来了。
第二天,云天在店门口张贴了一张红纸,纸上用黑笔写着:“本店免费提供饮水、充电、上网等服务。”小雨望着那张纸埋怨道:“你想天天做亏本生意?”
云天低头抚弄着绿萝说:“慢慢来。”绿萝在他的指尖下微微颤动,他听到了它们拔节生长的声音。。小雨气呼呼地说:“你就知道说这句话,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云天欲言又止。
日子像门前榕树叶上的蜗牛,慢慢滑过。
一天,店刚开门,一个外卖小哥走进来。“老板,来碗云吞,上次你请我们吃云吞,那味道我一直惦记着,今天我上早班,专门过来这里吃。”
一天,两个小伙子走进店里。一个小伙子说:“老板,来两碗云吞,前段时间我在这儿充过电,今天专门带朋友来试试这里的云吞。”
一天,店里来了一群老太太。一个老太太说:“我又来了,这次可不是来加开水的,我来请好姐妹们吃云吞。”
一天,一个女人来吃云吞,边吃边说:“今天在菜市场买菜,听猪肉摊的老板说你们两口子做生意很实诚,我来吃吃看。”
又一个日子,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榕树茂密的新叶,洒进云吞店。店里,客人满座,笑声鼎沸。柜台上的绿萝,在阳光下闪着绿光,欢快地摇曳着绿色的舞姿。
选自2025年3月10日《文艺报》
20.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店子新开张,鲜有人光顾”,为下文写生意冷清埋下伏笔。
B.文章第④段运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云天和小雨来市里开云吞店的原因。
C.云天和小雨对于云吞店生意冷清态度截然相反,淡定与焦虑,对比鲜明。
D.第 段“终于”一词写出了小雨内心的惊喜,也从侧面烘托出小店的冷清。
2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⑦段中“温润”一词。
小雨把一碗碗云吞端给众人,汤汁清亮,宛如琼浆玉液,泛着温润的光。
22.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云吞店,但用大量笔墨写了榕树和绿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3.有人认为题目“慢慢来”看不出和云吞店的关系,建议改为“街边有间云吞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当你为他人提灯时,自己的路也会被照得更远。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示例:(1)从中国本土爆火至全球,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2)满足了Z世代人们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望,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3)世界各地消费者争相购买,能够拉动经济发展。
(4)从“制造”到“文化输出”,带动了产业升级。 5.示例:(1)深入研究不同国家消费者需求,促进产品内涵提升。
(2)开发相关周边产品,尝试跨界合作,与其他知名品牌推出联名产品等。
(3)开发产品体验馆,运用AR技术,让消费者更好地获得产品体验。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6.C 7.B 8.A 9.BD 10.(1)(它们)每天吃几斗豆子,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不饮。(2)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11.示例: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语句可以看出,甲文侧重于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讽刺和控诉;乙文通过写良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等特点看出,乙文侧重于指出如何识别人才,以及赞扬人才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炼,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
12.D 13.示例: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荞麦提田比作白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14. 窈窕淑女 天涯若比邻 安得广厦千万间 禅房花木深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15. 朱自清 《诗经》 《战国策》
16.示例:兴趣选择。我在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厚书读薄。
目的选择。我想进行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基于这种目的,我选择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17.D 18.D 19.示例:
教师角度:①培养自身数字素养,提升人工智能专业化水平;②研究并升级作业模式;③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④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
学生角度:①善于积累,形成牢固的知识基础,迁移运用;②积极主动转变学习方式,锻炼动手实操能力;③提高自身驾驭AI的能力。
20.B 21.示例:温润是温暖湿润的意思,写出了馄饨的汤汁清亮,晶莹剔透,同时,写出了云吞做生意的温暖诚信以及做人的真诚善良。 22.示例:榕树、绿萝的生长是文章的一条暗线(线索)。二者与馄饨店都有相似之处,起初都是不被关注,生长过程相似,榕树最初几点新芽,绿萝蔫头耷脑,小店最初生意也很冷清,但都有一种默默生长的精神,最后榕树长出茂密的新叶,绿萝在阳光下闪着绿光,是它们的生长历程,同时见证也暗含了小店的成长,突出了只要诚信诚实、扎根生长终会听到生命拔尖的声音这一主题。 23.示例:不建议修改。我认为原题目“慢慢来”更好。“慢慢来”更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阅读全文,同时,能够涵盖文章所写到的榕树、绿萝“慢慢生长”的生命历程,突出文章主人公淡定、不焦虑的性格,更能契合文章做生意要讲究诚信善良,时间久了自然会得到认可和肯定的主题,同时,暗含了做人做事也要慢慢来的道理。
24.例文:
提灯者,照人亦照己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都在不断前行。当我们选择为他人提灯时,或许未曾想到,这束光不仅照亮了他人的道路,也让自己前行的路变得更加明亮。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路灯不知何时坏了,黑暗笼罩着整条街道,让人心里有些发毛。就在这时,我看到前面有一个模糊的身影,正费力地想要扶起倒在路边的共享单车。走近一看,是一位老奶奶。她穿着单薄的衣服,双手冻得通红,却依旧在努力地搬动着沉重的车子。我没有多想,立刻走上前去,和她一起把车子扶了起来。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连声道谢。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在公交车上,我会主动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在学校里,我会耐心地给同学讲解难题。每一次帮助他人,我都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快乐。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书,不小心把水杯碰倒了,水洒了一地。我正手忙脚乱地收拾时,旁边的一位同学默默地递过来一卷纸巾。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冲我笑了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也更加坚定了我帮助他人的决心。后来,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因为经常帮助他人,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有一次,我生病住院,同学们轮流来看望我,给我补课,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我还发现,帮助他人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以前,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但是,当我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时,我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在课堂上,我也敢于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当你为他人提灯时,自己的路也会被照得更远。”这句话说得真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不仅照亮了他人的道路,也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光明。我相信,只要我们都愿意成为提灯者,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善意和爱心,为他人点亮一盏明灯,也为自己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