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湖南澧阳平原发现距今约9000—7500年的彭头山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炭化稻谷遗存和刻符陶片。陶器表面出现太阳纹、水波纹等图案,部分居址中发现祭坛遗迹。这些发现可说明长江中游地区( )
A.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稻作农业与原始信仰萌发
C.依然处于旧石器时代 D.摆脱了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2.以下考古发现与推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考古材料 推论
A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刻有“征人方”卜辞的甲骨 商朝已建立对东夷地区的直接统治
B 陕西宝鸡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 “中国”概念至迟在西周初期已形成
C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为吏之道”的考核标准 秦朝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选拔制度
D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与天文图表 汉代黄老学说完全取代儒家思想
A.A B.B C.C D.D
3.如表为汉武帝实施的系列政策,旨在( )
时期 政策内容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分给所有子弟
公元前122年 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由刺史监察郡国守相
公元前112年 实行“酎金夺爵”,以诸侯王献祭黄金成色不足为由废除106位列侯爵位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经济发展 C.废除郡国体制 D.完善监察体系
4.唐代在边疆治理中采取灵活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边疆稳定。下列措施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采取羁縻政策 C.推行南北面官制 D.实行改土归流
5.《宋会要辑稿》载:“凡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尝经殿试,进士六举、诸科七举尝经省试,年五十以上者,特授本科出身。”此政策( )
A.彻底消除门第限制以广纳贤才 B.确立科举为官僚选拔主要通道
C.通过制度妥协维系政权稳定性 D.强化世家大族对科举的控制权
6.明代中后期,福建沿海商人林泽因长期资助贫寒学子科举,被地方官员上报朝廷。此后,其事迹被编入《孝义录》,民间戏班改编为《义商传》巡演,士大夫更在笔记中赞其“商而有儒行”。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四民界限荡然无存 B.商人垄断文化话语权 C.政府主导道德评价 D.儒家伦理世俗化传播
7.从1860—1894年,中国产业资本为3519.1万元,占全国中外资本总额的39.3%,而外国在华产业资本为5433.5万元,占60.7%。这主要是因为( )
A.清廷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B.自然经济阻碍近代化发展
C.洋务运动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D.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困境
8.“清末修律”将法律区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以及《法院编制法》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等,这一举措( )
A.完善了中国传统的司法制度 B.扭转了清末内忧外患的局势
C.效仿了大陆法系的基本框架 D.废除了列强“领事裁判权”
9.1912—1918年间清华大学学生成立的组织多为宗教组织,或以推动拳击、科学和儒教等为宗旨的组织;1919—1922年间,学生为工友和保安开办夜校、图书馆,成立农业、艺术、政治科学、经济研究会及学生联合会。这一变化( )
A.表明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学生的活动 B.证实马克思主义成为校园的主流思想
C.展现教育改革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要求 D.说明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关注社会改造
10.如图为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仁怀的门板上刻下的一首童谣:“粮堆谷满仓,干人无米煮汤!土豪劣绅住洋房子,工人农民住烂茅篷!还有种种苛捐杂税,把工农血汗吸得精光!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工农才能得解放。”(在贵州方言里,干人指穷人)。此类宣传旨在( )
A.启发民众觉悟 B.揭露阶级剥削 C.促进民族交融 D.保障军事胜利
11.1978年重工业在中国的工业产出中占到57%,轻工业只占43%,到1980年重工业增长1.4%,轻工业增长了18.4%,1981年重工业下降了4.7%,轻工业增长了14.7%。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果 B.政府重视消费水平提高
C.轻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D.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
12.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商人伊杜那因扩大商贸规模,以法典规定的利率向神庙借贷白银30舍客勒(重量单位),同时向贵族借贷大麦100公升。三年后,因船只沉没无力偿还债务,债主向法庭申诉要求以伊杜那的房产抵偿。法官依据法典条文裁定:白银债务需追加本金20%的利息,大麦债务追加33.3%利息,但允许延期一年偿还。该判决体现法典( )
A.以法律形式规范借贷行为 B.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C.保护商业契约的自由订立 D.依托神权去调解经济纠纷
13.中世纪晚期,欧洲出现了定期集市和商业城市,佛兰德尔的布鲁日、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繁荣一时。这一现象表明欧洲( )
A.庄园经济完全解体 B.城市自治彻底实现 C.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D.手工工场开始出现
14.如表为1760—1851年英国曼彻斯特人口结构变化数据表,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年份 总人口(万) 农业人口占比 工业人口占比 服务业人口占比
1760年 1.7 67% 15% 18%
1801年 7.7 35% 45% 20%
1851年 37.0 15% 55% 30%
A.加速了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 B.推动了产业与人口结构转型
C.导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D.造成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失衡
15.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呈现不同发展路径:埃及华夫脱党通过宪政谈判与英国达成协议,获得有限独立但仍受英国军事控制;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现独立,但仍保留英联邦成员身份;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武装革命,经过8年战争迫使法国承认其独立。这种现象主要源于( )
A.宗主国殖民政策的差异性 B.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不同
C.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程度 D.各国本土社会结构的特征
16.1979年初,美国总统在年度经济报告中分析国内困境:“过去十年,我国经济饱受‘滞胀’折磨,增长乏力与物价飞涨并存。民众对政府干预效果日益怀疑,认为过度的管制与税负扼杀了企业活力与个人进取心。”基于此,美国政府( )
A.大规模扩大政府的基建开支 B.加强对关键产业的贸易保护
C.实施大规模减税并放松管制 D.推行重要工业部门的国有化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桐港(泉州)船舶往来如梭,香料堆积如山,印度、波斯等地的商人在此交易,其繁华超过地中海任何港口。
——摘自《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二 泉州南宋沉船(船体结构: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出土文物清单(节选):
香料:47%(含乳香、龙涎香等)
瓷器:龙泉窑占60%,景德镇窑占25%
铜钱:最晚为南宋“淳熙元宝”(1174年铸)
——摘编自《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简报》
材料三 舶商贩到货物,十分抽一为税……金银、瓷器、丝绸等物,不得私贩下海。
——元《至元市舶则法》至元三十年(1293年)颁行条文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宋元社会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美国强盗劫掠下的“石油之国”——委内瑞拉》一文,文中指出,委内瑞拉虽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却没有一吨石油掌握在该国人民手中”。根据委方统计,1962—1974年委内瑞拉自中国内地进口商品由22.4万美元增至967万美元。1974年6月中委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6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中委两国人民在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中一向互相支持和互相鼓舞。中委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中委两国的关系史上开辟了新的一章”。1974年10月委内瑞拉议会议长贡萨洛·巴里奥斯率团访问中国时表示,委内瑞拉为捍卫石油主权而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中方支持委方的这一斗争,委方感到十分高兴。
——摘编自谢文泽《中国—委内瑞拉双边关系发展70年回顾与评价》
材料二 2024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委内瑞拉是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建交半个世纪以来,双方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相互支持,携手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结下了“铁杆”情谊。去年9月,马杜罗总统成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我们共同宣布将中委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引领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中方愿同委方秉持建交初心,赓续传统友谊,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新起点,不断丰富中委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北京2024年6月28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4年中国与委内瑞拉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时代中国与委内瑞拉合作的意义,并为进一步发展中委两国关系提出建议。
三、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世纪末,匈奴西迁引发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哥特人在匈奴的压迫下越过罗马帝国边境,与罗马军队频繁交战。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立王国,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立足。这些日耳曼民族在建立政权过程中,既保留了本民族军事民主制下的议事会传统,又吸收罗马的法律制度,如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颁布的《狄奥多里克法典》,将日耳曼习惯法与罗马法融合,用以治理多民族国家。同时,罗马贵族与哥特贵族通过联姻,逐渐形成新的统治阶层,拉丁语与日耳曼语在民间并行使用,教堂建筑融合罗马拱顶与日耳曼木构技术,基督教教义也在传播中吸收了部分日耳曼的原始信仰元素。
——摘编自英国史学家巴勒克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大量东部居民向西部迁徙。美国政府通过《宅地法》鼓励民众垦荒,铁路的修建为人口迁移提供了便利。印第安原住民因土地被侵占,被迫签订条约迁居保留地。迁徙人口中,既有英裔、德裔等欧洲移民,也有华工等亚洲劳工。旧金山等城市出现“唐人街”,华工将中式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带到当地,同时学习英语与西方生产技术。欧洲移民带来的基督教文化与印第安部落的萨满教文化在接触中产生碰撞,部分印第安人开始信仰基督教,而白人也对印第安的手工艺品和音乐产生兴趣,许多博物馆开始收藏印第安文物。不同族裔的文化元素逐渐渗透到生活各方面,形成了具有多元特色的“西部文化”。
——摘编自《美国西部开发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徙与战争背景下文化交融与认同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迁徙、战争与文化”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表述成文,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2.B
3.A
4.B
5.C
6.D
7.D
8.C
9.D
10.A
11.B
12.A
13.C
14.B
15.D
16.C
17.(1)贸易规模庞大;商品结构多元,以奢侈品为主;先进技术支撑远航贸易(采用水密隔舱技术保障航海安全);贸易范围广阔。
(2)举措:设立专门机构;制定法规;政策支持。
作用:实现专业化管理,保障税收收入;规范贸易行为;提供贸易便利,吸引外商来华,促进贸易繁荣。(或者从规范管理、税收调控、商品管制、技术标准化等方面回答。)
(3)推动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带动造船、制瓷等手工业发展,促进宋元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外商聚居区形成多元文化社区,外来宗教、艺术传入等);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
18.(1)原因: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带动;中国明确支持委方的石油主权斗争,为建交奠定政治互信基础;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合作的需要;中委经贸存在互补性;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委的发展愿景高度契合。
(2)意义:有利于中委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树立了典范;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议: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深化中委交流、合作;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坚持官方与民间交流交往有机结合。
19.(1)方式:制度融合(如东哥特王国将日耳曼习惯法与罗马法结合,美国西部形成新的土地分配制度);社会交往(如通过贵族联姻、族裔混居促进文化交流);生活渗透(如语言、建筑、饮食等文化元素相互借鉴);宗教融合(如基督教吸收其他民族原始信仰,不同宗教信仰相互影响)。
原因:人口迁移;经济发展需求;政治统治需要;文化自身开放性。
(2)【示例】
论题:人口迁徙与战争推动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论述:人口迁徙与战争虽带来冲突,但客观上成为文化交融与创新的催化剂。
民族大迁徙时期,日耳曼民族与罗马文化碰撞,催生新的法律制度与建筑风格;美国西部开发中,不同族裔移民与印第安人文化接触,形成独特的西部文化。文化在交流中突破地域限制,吸收异质文化元素实现创新。如基督教教义的演变、多语言并行的现象,都体现了文化交融带来的发展活力。
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与古埃及、波斯、印度文化深度融合,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希腊化文明”,从哲学思辨到艺术风格都呈现全新气象;蒙古帝国的远征促进了东西方在医学、天文学、建筑技艺上的交流;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和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人口迁移与战争虽常伴随着动荡与破坏,但不可否认其在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丰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