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2 16:4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大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牛河梁红山文化发掘遗址报告》确定牛河梁遗址分为三期,一期为生活居住址,二期为早期积石冢和生活居住址,三期为晚期积石冢、女神庙和大型圆形土丘。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佐证( )
A.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B.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C.早期文明的演变发展 D.社会分工的复杂多样
2.《尚书·皋陶谟》载有:“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孔子提出“为国以礼”,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这说明( )
A.国家治理渗透神权思想 B.百家争鸣局面已经形成
C.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D.礼治思想在传承中发展
3.东晋时的刺史仍可担任州一级行政区的长官,具有监察、军政、民政职权,并能任免州郡佐吏、举荐人才。当时琅邪王氏、颍川庾氏等士族相继担任江州刺史一职,且任职人数众多、时间较长。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C.刺史制度源于门阀政治 D.北民南迁导致士族专权
4.自大运河通济渠兴修之后,洛阳作为大运河南北两段的衔接点,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资集散的枢纽。隋唐都定洛阳为陪都,称为东都;武则天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城,称为神都。这说明了( )
A.运河的贯通强化了中央集权 B.洛阳经济地位已居全国之冠
C.运河的开凿导致了隋亡唐兴 D.交通建设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5.宋朝政府通过市舶司征收香药进口税,实行香料禁榷贸易,将获利丰厚的香药贸易纳入国家管理和经营,不允许民间私自进行买卖。“敢与蕃客货易,过十五千(文)以上,黥面配海岛;过此数者,押送赴阙;妇人犯者,配充针工。”宋朝香药贸易政策( )
A.凸显国家集权的经济特色 B.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C.体现出国家轻罪重罚理念 D.彰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6.马面裙源于宋代的旋裙,是宋代妇女为了方便骑驴而穿着的裙装。明清时期盛行,成为中国传统女性服装。清末出现大量的阑干工艺,裙门、裙胁、裙底处存在多层多道的满族服饰镶滚元素,充分体现了清代马面裙的精美工艺。这反映出清朝( )
A.官营手工业的技艺精湛 B.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C.马面裙设计映射等级制 D.女子广泛参加社会活动
7.郑观应认为“查英国商务之兴,由于讲求农、工、商业,如格物学堂讲求树艺之道,工艺学堂讲求机器、纺织等事,商务学堂讲求经商服贾、货殖贱贵之理,皆所以兴商务也”;王韬指出“国家者得人则兴,失人则亡,导人则弱可以为强,小可以为大。”二者都认为( )
A.兴教育以应农工商之需 B.科举制度逐步僵化应废除
C.近代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D.国家兴亡之根本在于人才
8.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扫盲班、识字班、创办妇女刊物、培养妇女干部,引导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加生产获得经济地位。此外,中国共产党还保障妇女婚姻自由,反对家庭暴力,鼓励妇女参政议政。这表明这一时期( )
A.社会革命与女性解放相关联 B.女性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C.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向好发展 D.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9.下表是1938—1944年西南地区机器工业重要产品历年产量概况表。由此可知( )
年份 名称 蒸汽机 内燃机 发电机 电动机 工具机
1938年 —— 550 229 84 332
1939年 559 831 163 8703 679
1940年 2949 2910 2788 12449 984
1941年 4476 3885 4144 21890 1220
1942年 3491 3933 4001 10359 1131
1943年 2788 2788 3552 11451 1729
1944年 3608 2754 5158 6178 1392
A.西南地区机器工业持续发展 B.抗战期间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
C.国内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D.工业发展为抗战胜利创造条件
10.1953年《人民日报》设置“读者来信”专栏,1月8日的标题是“大家都来配合和支援基本建设”,到2月3日《人民日报》刊文:“一月十四日本报发表【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报矿】的【读者来信综述】后,到一月二十六日止,我们又继续收到群众报矿的来信五十四件,报告有矿藏的地点达七十八处。”这最能体现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广泛
B.新中国经济初期建设的计划性增强
C.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D.媒体对资源开发的引导性作用显著
11.2004年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改制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第5天,该公司就宣布以20万元面向全国征集儿童剧精品剧本,远高于当时两三万元的市场行情,这使得《迷宫》等爆款儿童剧先后创排。改制当年,剧院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改制前的18倍。这反映出( )
A.国有企业改制存在必然性 B.精品剧本社会需求剧增
C.艺术事业发展焕发新活力 D.儿童艺术受到普遍欢迎
12.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统计出,人类可食用的56种植物有50种是原本生长在幸运纬度带(大致为北纬20°至35°的旧世界和南纬15°至北纬20°的新世界)的野生植物,仅有6种生长在其他地区。这说明( )
A.农业推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B.农耕生产需要人类集中生活
C.农业产生依赖特定自然环境 D.农耕文明产生由于幸运偶然
13.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的宫廷牧师博须埃说过:“国王是上帝委任的代理人”,“王权不是一个自然人的王权,而是上帝的王权。国王是神圣的,伤害王权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国王就是上帝,按照上帝的旨意来独立管理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欧洲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君权神授思想影响统治
C.世俗权力超过教会权力 D.宗教戒律束缚人性发展
14.下表显示了1600—1871年英格兰的人口增长情形,据此可知英格兰( )
年份 1600 1700 1750 1801 1851 1871
英格兰人口(人) 4161782 5210623 5921905 8671356 17030153 21292297
时段 1600—1700年 1700—1750年 1750—1801年 1801—1851年 1851—1871年
整体增长(人) 1048841 711282 2749451 8358797 4262144
增长单(%) 25.2 13.7 464 96.4 25.0
A.启蒙运动刺激人口高速增长 B.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大幅增加
C.奴隶贸易导致人口畸形发展 D.政治体制保障人口稳定变化
15.1951年10—12月间,苏伊士运河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反帝斗争。……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工人代表团组织运河地区工作的8万埃及工人全体罢工,……1951年12月26日,英国《泰晤士报》声称:“由于埃及人民爱国精神的高涨,英国军队在埃及的处境非常紧张……”由此可见( )
A.埃及反抗动摇了英国统治 B.华夫脱党人领导革命斗争
C.祖国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D.埃及人收回了苏伊士运河
16.《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有一句话:“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这至少包括四层意思: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后,机器具有了“人脑”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 )
A.机器人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B.传统工业将退出历史舞台
C.科技决定了人类思想意识 D.当今世界出现信息化趋势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不可分的统一体。伴随着统一进程,隋唐国家体制逐渐稳定,至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三省六部、地方的州县制,皆在汉晋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又行科举之制,人才选拔渠道、方式由朝廷完全把控。经济方面,大运河的修建使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隋唐王朝表现出巨大的包容性,唐太宗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贞观年间,唐太宗以突厥突利、颉利可汗部分治羁縻州府,此后唐代十道中大多设立羁縻府州管辖少数民族。尽管唐廷对于羁縻府州及其部众,以“全其部落,以为捍蔽”而又“不离其土俗”为大原则,因俗而治,但从国家体制而言,其皆为唐朝天下声教所及之处。就基本政策而言,隋唐国家对周边各族,以德化、征伐参合用之,总体来说至唐中前期都保持了民族关系的稳定。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以及各民族的发展交融,显示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贾益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
材料二 在建国之初的两三个世纪中(公元5—9世纪的法国),法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王权极度衰微。并且,基督教势力较为强大,法国只是基督教“自由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国界”对一切自由人都是开放的。因此,国家和民族乃是一种空洞的概念,封建原则和基督教原则处于支配地位,人们认同于领地和上帝,而不认同于国家和民族,民族形象问题也就无从谈起。12、13世纪以后,法国王室开始了统一国土运动,王权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壮大,及至百年战争结束后,王室的权威进一步巩固。在王权的培育下,法兰西民族观念在此时期开始萌生,法兰西民族形象也日趋鲜明。
——摘自陈文海《民族形象·民族空间·民族情感——中世纪中后期法兰西民族观念形成轨迹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中世纪前期法国民族观念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法民族观念不同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年的《沃克关税法案》是美国在詹姆斯·波尔克总统任内实施的一项关税法案,由财政部长罗伯特·J·沃克提出。该法案将关税税率从《布莱克关税法案》的40%降至25%,把进口商品划分为甲乙丙丁各类,奢侈品列为甲类,征税100%;半奢侈品列为乙类,征税40%;其他分别列为丙丁类,税率从5%到30%不等,并把从量征税一律改为从价征税。……《沃克关税法案》带来了至那时为止最深远的进口关税削减。应税产品的平均关税率大幅下调,从1845年的34%降至1848年的26%。与1833年妥协方案不同,此轮下调不是分阶段完成,而是立即生效。……沃克的关税法案执行了11年,是国会通过的所有关税法案中执行时间第二长的。……除1842—1846年外,自1833年的妥协方案以来关税持续下降。
——摘自道格拉斯·欧文《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200年》
材料二 1929年3月上台的美国总统胡佛为了兑现竞选时的承诺——提高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以帮助受困农民,众议院于1929年5月28日便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平均关税提高至47%。尽管当时便有1028名经济学家对此强烈抗议,但胡佛总统最终还是于1930年6月17日签署了这一道法令,有20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被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法令的签署,对经济的冲击非常大。
——摘编自彭波施诚《千年贸易战争史——贸易冲突与大国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6年《沃克关税法案》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法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之史,必注目于此等事项,校其总成绩以求其因果;然后史之为物,乃与吾侪之生活不生距离,而读史者乃能亲切而有味。举要言之,则中国史之主的如下:
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
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族,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何如?其所产结果何如?
第三,说明中国民族所产文化,以何为基本,其与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响何如?
第四,说明中国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于人类所应负之责任遵斯轨也,庶可语于史矣。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某一或者整体内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崩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进程是儒学在当代中国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列文森认为,这个过程大约开始于1900年左右的晚清时期,晚清民国时期君主制功能的削弱、科举制的改革、对祭孔功能的过分期待等等“加剧了儒教的枯萎”。正因在辛亥以来的民主共和大潮中不能很好地适应新阶段的局势,所以儒学在民国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崩溃、退场与再造阶段,处于不断地跌到历史尘埃里的进程中。
——张道奎《民国前期儒学与自由主义的纠葛》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开放文明的现代工业社会,从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专制主义社会转变为现代民主法治的社会,从一个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伦理型社会转变为一个公平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过程,而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儒学发展却陷入困境,儒学不再适合社会需要,失去昔日的地位与影响,一步步从封建社会独尊的位置跌落。总之,儒学要适应社会转型,就要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明成果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否则儒学没有出路。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近代中国儒学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儒学现代化”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A
6.B
7.C
8.A
9.D
10.A
11.C
12.C
13.B
14.B
15.A
16.D
17.(1)不同:古代中国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感强),中世纪前期法国缺乏民族国家观念,民众认同于封建领主和基督教,而非国家或民族,国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2)原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发展;统治者灵活多样的边疆治理政策和制度;各民族之间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地域之间经济联系和交往加强;统治者推崇大一统意识;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和科举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答出两点即可)
法国: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易导致分裂割据,王权衰弱;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督教会的影响力超越国家认同)。(答出两点即可。答出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战争或其他治理手段,言之有理即可)
18.(1)特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幅削减关税税率;改革计税方式,按类征税,从价征税;执行时间快,立时生效;实行时间长,效果明显(关税持续下降)。
(2)《沃克关税法案》影响: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按类征税,从价征税的税制改革影响国际原材料和世界市场的不同分工,为现代关税制度提供了范例。长期执行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政策波动,维护了国际经济环境的稳定性。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影响:提高关税使得国际贸易关系恶化,全球贸易额暴跌,深度恶化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稳定和发展。
19.示例一:
论题: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证: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民族共存,民族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通过军事开拓、设置郡县以及和亲等民族治理模式,强化华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以开放的气度、和亲和羁縻制度(设立都护府等)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深化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通过制度互鉴(辽南北面官制)和榷场贸易维系了紧密的经济纽带,加速了民族融合。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行省制度、改土归流等制度强化了中央管辖,加速了边疆与内地的治理一体化,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综上所述,历代王朝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无论是交流互补还是冲突交融,核心是在于不断调和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最终铸就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20.(1)原因:西方文化传入对儒学造成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封建制度逐渐走向瓦解;传统社会结构的崩坏;儒学自身的局限性;近代以来反儒学运动的冲击。(答出两点即可)
(2)示例一:观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推动儒学不断更新,走向现代化。
论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中被迫转型,儒学作为传统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根据社会变迁对儒学进行调整、更新。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主张下,儒学核心地位发生动摇;维新派借儒学外衣推行变法,康有为以《孔子改制考》重构儒学,为其注入改革基因;新文化运动对“礼教”的批判促使儒学剥离政治化外壳,转向伦理层面。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阵痛推动儒学从经学权威转向哲学思辨,从政治附庸回归文化本体,最终在现代化浪潮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影响着儒学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论证:近代中国在西方冲击与本土守旧的双重压力下艰难转型,这极大阻碍了儒学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与资本强行打开国门,既迫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体系,又以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约束着中国的发展,这就加剧了社会转型的被动性与阵痛感,而千年农耕文明积淀的封建纲常与小农经济惰性,又禁锢着思想解放。儒学在此夹缝中更新,从康有为托古改制到新文化运动对“吃人礼教”的控诉,其每一步革新皆需突破既得利益集团与文化惯性之重围,使儒学现代化面临重重困难。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影响着儒学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而儒学现代化曲折的进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艰难转型的写照。
示例三:儒学现代化不断回应着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
示例四: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儒学现代化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