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分析不同角色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转换叙述者身份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知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初读《插秧歌》后有什么阅读体验,以及这种体验是基于诗歌中的哪些内容形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在独立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对资料中的解释持有异议
【明确】大部分学生通常缺乏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的能力,在自主阅读时难以产生深刻的思考。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首先激发那些极少数语文学科的佼佼者的探索欲望,随后逐渐引导更多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组织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当预先准备一两个问题以启发学生。
例如:在如此大的雨中,为何田夫一家不能等雨稍微小一点再开始工作 田夫为何不愿意暂停手头的工作,稍作休息享用早餐 “低头折腰”的是田夫、田妇,还是大儿
2.诗人为什么要将这个劳动场景设定在一个倾盆大雨的恶劣环境中 如果改为一个晴朗的早晨,对表达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明确】改变场景是解读诗歌主题和情感的一种关键技巧。极端恶劣的环境不仅有助于展现劳作的艰辛,还能彰显田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描绘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不屈斗争。
三、文本详析
1.通过问题引导各节的欣赏
(1)首联中描述的分工是写实还是互文 请简要分析”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的特点。
【明确】首先是写实,其次是互文。这四个动词捕捉了四种典型劳动动作的精髓,形成了强烈的画面感。特别是“抛”和”接”两个动作,不仅描绘了劳动本身,还表现了田夫和田妇之间因长期共同劳动而形成的默契。
(2)颔联中使用了比喻手法,诗人为何将斗笠和蓑衣比作"兜鍪”和"甲" 这种比喻恰当吗
【明确】该联中的“兜整”与“甲”这两个喻体,并非取其坚硬的本性,而是取其能够发出的声响设喻。当雨打在斗笠和蓑衣之上,竟然发出类似于敲击”兜整”与“铁甲”的响声时,雨便绝不会是牛毛细雨,只能是大暴雨。这样的雨,砸在身上时必然伴随着无法避开的疼痛。更重要的是,“兜整”与“甲”是战场上最重要的防护装置,进入到本诗中,这防护却丝毫发挥不了作用,只能听任“雨从头上湿到胛”;后一个问题旨在培养主动质疑的态度,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3)颈联的开头部分的主体是谁 请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推断。
【明确】田埂上呼唤的人并未写明身份,依照生活常识而言,或许是田夫的父亲或母亲,也或许是田夫的女儿。
(4)颈联的对句中的主体又是谁 这里提到“不答”,但尾联却描述了回答的内容,这是否矛盾
【明确】低头折腰的实际上是田中的四位劳动者,他们都在全力以赴地工作,没有人回应暂停工作吃早餐的建议。“不答”并不是没有回答,而是没有接受对方的建议。
(5)尾联突然转换了笔触,将场景从眼前的田野劳作转向了一个假想的可能场景。从这句叮嘱中我们能读出哪些信息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插秧歌》的颈联中,“唤渠朝餐歇半要,低头折腰只不答”这一句并没有明确指出呼唤者的身份。根据日常生活的逻辑推断,这个人可能是田夫的父亲或母亲,亦或是田夫的女儿。诗中前五行直接描绘了四人家庭的辛勤工作,而这一句及下联则巧妙地从侧面展示了家庭的忙碌。此处的“不答”应解释为不同意停下来吃早餐,而非不回答。尾联中的“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实际上是对呼唤的回应。
尾联在处理虚实关系上呈现出多重层次:
首先,“秧根”一句描写的是实际情况,“照管”一句则带有虚构色彩
其次,可以想象鹅鸭闯入新种植的秧田的情景,这属于虚构描写;
最后,通过家中的鹅鸭和田间的秧苗,展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丰衣足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也是一种虚构表达。
2.视角体会
《插秧歌》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构建的文字,如果将叙述视角分别转换为田夫、田妇、大儿、小儿、第五人,诗歌中的情感将如何转变 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上述四种角色的视角撰写一段文字,表达在大雨中插秧时的独特心境。
【明确】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关键在于结合已有诗歌的情感基调进行合理的人物心理分析,并据此形成有针对性的表达。
四 、知人论世,深入探究
探究:杨万里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真的只是对劳动的赞美吗 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明确】创作背景: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离开常州任期满毕,返回故乡吉水的途中;途径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正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了一户农家插秧的辛苦,遂作此诗。
后人评价:“这首诗,全篇使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采用毫不炫耀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家插秧的场景,如此朴素、如此真实,同时又如此生动、如此形象,让人感受到诗中溢出的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
对于《插秧歌》是否赞美了"吃苦耐劳、勤奋乐 观的精神”,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将其情感思想定义为此,但这种解读有待商榷。
首先,诗中明显描绘了田间和家中劳作者所承受的沉重负担,这是为了生计不得不承受的艰辛。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的劳动,尽管展现了"吃苦耐劳"的特质,但并不包含"勤奋乐观的精神"。诗中并无内容支持这一点
其次,从诗人的情感态度来看,诗歌仅以客观的“实录”方式描述了农家的劳作场景,尽管有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各尽其职的和谐,但并未刻意颂扬任何道德观念。诗人可能通过这样的劳动展示了"人定胜天"的生存欲望,或者表现了尽管承受痛苦却依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甚至可能隐含了对国家安定、天时地利生活状态的期待。
至于“乐观”,同样缺乏情感依据。正如我们不能从《在烈日和暴雨下》中读出祥子的勤奋乐观,也不能从《插秧歌》中雨中劳作的场景中解读出勤奋乐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