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插秧歌》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1: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插 秧 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2.分析不同角色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转换叙述者身份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课堂导入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的硕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劳动是最美的,这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课堂导入
初读《插秧歌》后有什么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诗歌中的哪些内容形成的?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 —1206),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历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后因指责朝政,得罪权贵,罢官居家 15 年,忧愤而死。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 等。
写作背景
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他在《明发三衢》中亦说:“拔尽新秧插尽田,出城一眼翠无边。”
知识卡片
诚斋体的特点
(1)幽默诙谐,风趣活泼。杨万里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语言通俗明快,清新活泼,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整体感知
插秧歌
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②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③。
唤渠④朝餐歇半霎⑤,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⑥未匝⑦,照管⑧鹅儿与雏鸭。”
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②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③胛: 肩胛。④渠:古义: 他 今义: 人工开凿的水道 。
⑤半霎:极短的时间。⑥莳(shì):移栽,种植。
⑦匝: 布满,遍及 。
⑧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1)首联中描述的分工是写实还是互文?请简要分析“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的特点。
文本详析
1.通过问题引导欣赏
首先是写实,其次是互文。这四个动词捕捉了四种典型劳动动作的精髓,形成了强烈的画面感。特别是“抛”和“接”两个动作,不仅描绘了劳动本身,还表现了田夫和田妇之间因长期共同劳动而形成的默契。
【明确】
(2)颔联中使用了比喻手法,诗人为何将斗笠和蓑衣比作“兜鍪”和“甲”?这种比喻恰当吗?
文本详析
该联中的“兜鍪”与“甲”这两个喻体,并非取其坚硬的本性,而是取其能够发出的声响设喻。当雨打在斗笠和蓑衣之上,竟然发出类似于敲击“兜鍪”与“铁甲”的响声时,雨便绝不会是牛毛细雨,只能是大暴雨。这样的雨,砸在身上时必然伴随着无法避开的疼痛。更重要的是,“兜鍪”与“甲”是战场上最重要的防护装置,进入到本诗中,这防护却丝毫发挥不了作用,只能听任“雨从头上湿到胛”。
【明确】
(3)颈联的开头部分的主体是谁?请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推断。
文本详析
田埂上呼唤的人并未写明身份,依照生活常识而言,或许是田夫的父亲或母亲,也或许是田夫的女儿。
【明确】
文本详析
(4)颈联的对句中的主体又是谁?这里提到“不答”,但尾联却描述了回答的内容,这是否矛盾?
低头折腰的实际上是田中的四位劳动者,他们都在全力以赴地工作,没有人回应暂停工作吃早餐的建议。“不答”并不是没有回答,而是没有接受对方的建议。
【明确】
(5)尾联突然转换了笔触,将场景从眼前的田野劳作转向了一个假想的可能场景。从这句叮嘱中我们能读出哪些信息?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文本详析
在《插秧歌》的颈联中,“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这一句并没有明确指出呼唤者的身份。根据日常生活的逻辑推断,这个人可能是田夫的父亲或母亲,亦或是田夫的女儿。诗中前五行直接描绘了四人家庭的辛勤工作,而这一句及下联则巧妙地从侧面展示了家庭的忙碌。此处的“不答”应解释为不同意停下来吃早餐,而非不回答。尾联中的“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实际上是对呼唤的回应。
【明确】
主题归纳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艺术特色
①从生活中选材。从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情景中选取镜头,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②传神的动作描写。如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
③语言浅白易懂,自然活泼。诗句如最后的对话,口语白话,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
比较《芣苢》和《插秧歌》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芣苢》
《插秧歌》
重章叠唱
直接描写(动作描写)
白描、比喻、
对话、正侧结合
展现了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
展现了农忙时全家插秧的劳动场景
劳动者的欢歌
劳动者的赞歌
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点
古诗 劳动者所处时代 聚焦的劳动者 劳动者特写镜头 劳动画面 劳动者形象特征
《芣苢》 先秦 妇女群体 动作 丰收的喜悦 喜悦
《插秧歌》 宋代 一家四口 动作、对话 冒雨插秧的繁忙、辛苦 吃苦耐劳勤奋
比较《芣苢》和《插秧歌》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通过动作描写,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的精神。
比较《芣苢》和《插秧歌》
《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它们在描绘的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中的差异。
①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快乐地采摘芣苢的全过程描写了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插秧劳动的繁忙与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②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插秧歌》中,尽管诗人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士大夫的冷眼旁观,而是带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首劳动的颂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