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课件25张+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课件25张+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3 19:46:33

文档简介


苏轼词两首之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2.体会豪迈的风格及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教师引导 , 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

重 点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难 点
. 体会豪迈的风格及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关 键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
教 学 分 析
1背景介绍
2诵读
3分析名句
4学习方法
教具
多媒体




1本词写作方法借古抒怀
2豪壮情调表现:
对赤壁的景物的描写上。
对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周瑜形象:青春年少,春风得意;束装儒雅,仪态从容,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足智多谋,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3思想感情:振兴北宋的殷切企望,
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导语:
清代词话家徐钒十分赞赏苏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①。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特色的代表作,恐怕要算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这篇词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据记载,它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文字略不相同的抄本②。宋朝派赴辽国的使者,在同宾馆接待人员会晤时,还曾经把苏轼这首《念奴娇》当作谈话的资料③。由于这首词的首句是“大江东去”,煞拍是“一樽还酹江月”,以致后人竟将“大江东去”或“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这个著名词牌的代称或别名。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苏轼这首《念奴娇)在社会上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
二写作背景: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晚唐五代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使封建的经济和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赵宋在中国历史上是国势一向较弱的一个王朝。自宋太宗征辽失利起,部分官僚就鼓吹“守内虚外”的错误主张。尤其宋真宗同辽朝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宋朝更对辽和西夏的步步进逼一味妥协退让,加深了宋朝的边防危机。许多关心国事、头脑清醒的政治家,都感到当时民族矛盾的深重,希望宋廷振作精神,居安虑危,整军备敌。苏轼早先也曾提出过一系列缓和财政和边防危机的改革主张,要求朝廷果敢地改变萎靡不振的局面。但当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时,苏轼却对这种大刀阔斧的改易更革表示异议,并在诗文中时时流露某些不满情绪。由于苏轼不满变法的言沦,受到在朝官员的指控,元丰二年(1079),他被论罪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这首《念奴娇《词就是苏轼到黄州三年后,一次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矾时而写的。距苏轼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东吴名将周瑜曾经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但是,赤壁这个有名的战场究竟在哪儿?却向来众说纷纭。苏轼对黄州赤壁是抱着存疑态度的。
导语
介绍背景
2
3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苏轼写词时不过是姑且即景怀古,缅想三国人物,借以寄托自己的感情罢了。
总结:本词写作方法借古抒怀。
三具体赏析:
有人说,这首词须得要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来进行演唱。这说明《念奴娇》这是一首壮词,他把“横槊气慨”、“英雄本色”,形容得淋漓尽致。
朗读并思考:词中的豪壮情调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个人朗读
2结合书下注解弄懂词意。
3思考。
分析过程:上片最能体现豪壮的是哪一句?
(一)首先表现在对赤壁的景物的描写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先写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开端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气魄极大,笔力甚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接着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随后集中描写赤壁战场雄奇壮阔的景气:写得何等有声有色!陡立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涌起了千万堆奔腾澎湃的雪浪。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总结上文,带起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的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试想当年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啊!
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
2
15
1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这样词人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二)下片豪壮之情表现在对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且看周瑜形象: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24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荆州、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是用生活细事烘托周瑜的青春年少,春风得意;
(2)“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上描写周瑜的束装儒雅、仪态从容,反映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3)“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地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艺术腕力! 表现了他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令人满怀崇敬!
思考:苏轼为什么如此景慕三国人物,而尤其向往当年谈笑破敌的周瑜?
明确:前面讲过,苏轼是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的。苏轼看到对敌军进逼采取退让政策,并不能换来和平。他希望启己也能跨上战马、腰插宝刀,随着出征的健儿,奔赴抗敌的疆场。苏轼贬官黄州后,虽然郁愤满肠,但并未忘怀现实。
总结
2
15
1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庙谟虽不战,虏意久欺天。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庸懦,词人苏轼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啊!这正是作者在这篇词中,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思考:有人说这首词结句调子低沉,前后矛盾,你怎么理解?
分析最后一句:长期积弱的宋朝,多么需要这振奋人心的胜利和指挥若定的人才!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自笑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而无可如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历史与现状的强烈对比,希望与实际的尖锐矛盾,不能不使作者的感情由壮阔豪迈一变而为郁愤苍凉。“人间如梦”这调子自然失于低沉,但它终究不能盖过由上文壮丽山河与英伟人物交互辉映所给予人的磅礴气象。
结语:长期以来,北宋词坛盛行着缠绵悱侧之调。这首《念奴娇》更在北宋词史上第一次以如椽大笔塑造了英武盖世的人物形象,寄托了词人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企望,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其境界之宏大,格调之豪壮,气象之峥嵘,都是前所未有的。苏东坡这首《念奴娇》,以“横槊气慨”异军突起地出现在充满脂粉气息的北宋词坛上,确能使人如登高远眺,耳目一新。但苏轼也由此招来不少讥诮。文艺史的发展,决不辜负勇于适应规律而大胆创新的有心人。苏东坡以《念奴娇》的横槊气概,在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显示了不可忽视的生命力,而为宋词的长足发展“指出向上一路”。
深入思考
10
5
课件25张PPT。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 轼“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由于这首词的首句是“大江东去”,煞拍是“一樽还酹江月”,以致后人竟将“大江东去”或“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这个著名词牌的代称或别名。 背景自宋太宗征辽失利起,部分官僚就鼓吹“守内虚外”的错误主张。尤其宋真宗同辽朝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宋朝更对辽和西夏的步步进逼一味妥协退让,加深了宋朝的边防危机。
但当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时,苏轼却对这种大刀阔斧的改易更革表示异议,并在诗文中时时流露某些不满情绪。由于苏轼不满变法的言沦,受到在朝官员的指控,元丰二年(1079),他被论罪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关于苏轼苏轼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关于苏轼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关于苏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补充注释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 “ 大乔 ” 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 “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 “二乔” 掳为己有的典故。 补充注释了: “ 初嫁了” 就是刚嫁过去。“了”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赏析目标1有人说,这首词须得要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来进行演唱。这说明《念奴娇》这是一首壮词,他把“横槊气慨”、“英雄本色”,形容得淋漓尽致。
朗读并思考:词中的豪壮情调体现在哪些方面?
2、应如何评价苏轼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请同学们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上片最能体现豪壮的是哪一句?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上片最能体现豪壮的是哪一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而奋发。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上片最能体现豪壮的是哪一句?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 三国周郎赤壁 ” ,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下片豪壮之情表现在对周瑜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且看周瑜形象: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1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
2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
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讨论苏轼为什么如此景慕三国人物,而尤其向往当年谈笑破敌的周瑜?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于是心境旷达,洒酒酬月。
思考:有人说这首词结句调子低沉,前后矛盾,你怎么理解?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总结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念奴娇》更在北宋词史上第一次以如椽大笔塑造了英武盖世的人物形象,寄托了词人振兴北宋积弱局面的殷切企望,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其境界之宏大,格调之豪壮,气象之峥嵘,都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