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件(两课时70页PPT) 教学设计、课堂框架图、拓展学习-高中美术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件(两课时70页PPT) 教学设计、课堂框架图、拓展学习-高中美术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7-28 09:18:33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美术
必修
美术鉴赏
教材版本:
为什么这本书不叫《美术欣赏》
偏偏叫《美术鉴赏》?
刚拿到美术课本你会不会问:
“鉴赏”与“欣赏”又有什么区别?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的,对于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做一个深入的探究与评判,深度和内涵都超越了“欣赏”。
鉴赏=鉴别+赏识
高中的美术不止感受美,更需评析作品技法与内涵,通过经典作品培养建构“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五重核心素养。
那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
只有陈列在美术馆里的才是美术作品吗?美术是不是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以及摄影等,美术就在我们身边。
美术作品可以:
美化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陶冶我们的人格和情操
提升我们的品位和修养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蔡元培
第一单元
鉴赏基础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他的绘画与以往绘画有何不同?这幅作品为什么看起来如此震撼?他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你知道徐悲鸿吗?他为什么要画个裸体?这幅作品有什么寓意?籍里柯又是谁?他们对作品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他为什么要这样画?这幅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这样子构图呢?这幅作品是如何创作的? 中外美术史上尽管它们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却遵循共同的创作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
我们通过解析以下两幅作品来破解这些艺术谜题!
准备好高中第一次艺术之旅了吗?出发!
愚公移山(纸本设色) 徐悲鸿
中国画《愚公移山》是20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
他用中西结合的形式语言表现了一个中国古代寓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梅杜萨之筏(布面油画) 籍里柯
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描绘了一场真实的海难,将绝境中的希望表现得动人心魄,是西方浪漫主义美术的杰作。
美术的门类
美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摄影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美术所包含的门类也不断丰富。从传统美术形态中衍生出来的设计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都成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是一个开放的观念,未来还会有新的门类出现。
建筑
(巴黎圣母院)
绘画
(蒙娜丽莎)
雕塑
(思想者)
工艺美术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摄影
(圣拉扎尔车站后方)
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没有改变,理解了传统美术的价值和意义,就能指导我们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美术现象。
一、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
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怎样的生活促使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呢?
徐悲鸿在生活中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呢?
《愚公移山》徐悲鸿
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徐悲鸿(1895-1953)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徐悲鸿”
这位以奔马图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不仅是融合中西画法的开拓者
更是用画笔记录民族精神的时代见证者。
在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此时的中国,已处于万分危急的状况,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的城市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
1940年
同年,徐悲鸿受印度诗人及哲学家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办画展宣传抗日。
怎样的生活促使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呢?
(时代背景)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
徐悲鸿借愚公移山的故事借古喻今,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坚信中华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为了搬走当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大力神将山移走的故事。
借古喻今
愚公移山(第一稿)(布面油画)
愚公移山(第二稿)(布面油画)
愚公移山(第三稿)(纸本设色)
《愚公移山》共有三幅。
现实生活为徐悲鸿提供了哪些灵感与素材?
油画第一稿,它的尺寸稍小,在2006年拍卖3300万元。
油画第二稿,是徐悲鸿辗转从新加坡带回国,2011年在沈阳展出。
巨型中国画《愚公移山》则是第三稿,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不断搜集和寻找创作素材,
绘制了大量素描、速写与线描画稿
“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这是为什么呢?
愚公移山(画稿)
愚公移山为什么是外国人?
“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这是为什么呢?
愚公移山(画稿)
徐悲鸿说:“虽然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是因为创作时徐悲鸿正客居印度,寻找的模特多为印度国际大学的学生、教员和不少社会工作人员。
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愚公移山(画稿)
徐悲鸿说:“那个像鲁智深的模特,形体伟壮,且性格豪爽,工作严肃热情,吾甚爱之。故郑重保留画中,不做任何改造。”
这位鲁智深似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一位印度厨师。
愚公移山(局部)
《愚公移山》中的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自于生活的经验。
那又是什么促使籍里柯创作了《梅杜萨之筏》呢?
籍里柯在哪些地方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
《梅杜萨之筏》籍里柯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先驱
以震撼的现实性笔触革新艺术表现,代表作《梅杜萨之筏》开创浪漫主义对激烈情感与动态构图的追求。他擅长捕捉人体运动张力,运用强烈光影对比营造戏剧性,同时深耕解剖学研究,其精神病患者系列肖像拓展了人性描绘深度,直接影响德拉克洛瓦等后世艺术家。
泰奥多尔·籍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
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籍里柯”
(浪漫主义并非甜美梦幻的画风哦,而是一场以狂放情感、想象力和个人自由反叛理性束缚的艺术革命。)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有感于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
“梅杜萨号”惨案
1816年7月,法国护卫舰梅杜萨号因舰长玩忽职守而触礁失事,舰长匆匆带亲信乘坐小艇逃生。被遗弃的150人只能用梅杜莎号的舰骸造了一条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12天,淡水食物耗尽后,人们绝望疯狂,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惨案发生后,法国路易十八政府企图掩盖真相,激起公愤。
是什么促使籍里柯创作了《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布面油画) 籍里柯
1. 医院太平间画尸体速写,观察尸体的结构和表情,将一些残肢带回画室,研究尸体腐败的过程。
梅杜萨之筏(画稿) 籍里柯
籍里柯不是“梅杜萨惨案”的亲历者
那他又是如何搜集素材竭尽所能再现当时的场景?
2. 联系幸存者,根据他们的回忆制作竹筏模型。
3. 通过幸存者对灾难的描述加深对事件的认识,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籍里柯在哪些地方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
(PS:太平间画速写、残肢带回画室,我着实惊掉了下巴!)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
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 徐悲鸿
徐悲鸿创作的《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徐悲鸿的画作表现了哪些情节,
尝试解读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
探索与发现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 徐悲鸿
表现情节
作品取材《史记·田儋列传》,聚焦于田横赴洛阳受降前与五百士悲壮诀别的场景。
画面聚焦于田横赴洛阳受降前与五百士悲壮诀别的场景。
五百士群像或悲痛挽留,或怒目愤慨,或默然垂首。
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 徐悲鸿
创作意图
民族觉醒: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际,借历史隐喻呼吁国人团结抗争。
艺术革新:以西方写实油画技法重塑中国传统叙事,推动现代美术转型。
家国情怀:徐悲鸿以艺术为武器,通过悲壮场景唤醒民众气节与抗争意志。
徐夫人像(素描) 徐悲鸿
徐悲鸿爱妻——廖静文
徐悲鸿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廖静文
廖静文是徐悲鸿的第二任妻子,两人于1945年结为伴侣,相伴徐悲鸿生命的最后八年(1945-1953)。
她不仅是徐悲鸿晚年的生活支柱,更在其逝世后倾尽一生守护其艺术遗产,将千余幅遗作及收藏无偿捐予国家,并推动建立徐悲鸿纪念馆,以行动延续对丈夫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对《愚公移山》创作经过的记述
1940年春,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当时抗日战争已进行多年,在印度,徐悲鸿利用各种机会,在私人交往中,或在公开的场所讲演,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取得印度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1940年2月17日,年事已高的印度圣雄甘地先生访问圣蒂尼克坦。泰戈尔先生亲自将徐悲鸿介绍给甘地,并建议举办徐悲鸿画展,以加深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画展先后在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两地举行,泰戈尔先生亲自为画展撰写了序言。
徐悲鸿心念着灾难深重的祖国人民,利用这两次画展,将筹得的一笔画款全部捐寄祖国,救济难民。随后,徐悲鸿赴大吉岭,在那里继续创作他构思已久的中国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则寓言故事。它教导人们,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终能战胜一切困难。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徐悲鸿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移掉压在我们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徐悲鸿正是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创作《愚公移山》的。
徐悲鸿远赴印度以画笔为刃,借画展筹款赈济战火同胞。
更以《愚公移山》镌刻民族不屈之志,赤心灼灼映山河!
2015年蔡国强在其故乡泉州惠屿岛,将500米钢丝绳与火药构筑的燃烧天梯自海岸直抵云端,以瞬间爆破完成一场震撼的天地对话。
查阅资料尝试解读,
是怎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蔡国强选择了火药爆破的艺术?
蔡国强又为什么要创作《天梯》呢?
拓展学习
天梯(火药爆破装置) 蔡国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脚印”作者
中国当代艺术家,以火药爆破艺术闻名世界。他将东方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作瞬时性与破坏性共存的爆破艺术,代表作《天梯》《九级浪》通过火药在时空中的燃烧痕迹,追问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其作品受邀亮相北京奥运会、国庆庆典等重大场合,成为全球最具话题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者之一,亦重塑了中国艺术的国际表达。
蔡国强
烟火诗人——蔡国强
促使蔡国强选择火药爆破艺术的社会时代背景?
以东方对话西方的“武器”
改革开放后,中国面临传统与西方艺术的冲突,全球当代艺术被油画、装置垄断,火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成为他“以东方对话西方”的武器。
蔡国强为什么创作《天梯》?
献给百岁祖母的礼物
最初的创作灵感是为实现与祖母的约定(2015年在泉州实现时祖母已去世),但作品同时也隐含着对整个家族的深情回馈。他的母亲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他自由探索艺术的支持,烟火与星辰的隐喻亦隐含母子间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共36张PPT)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2课时:艺术高于生活)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节课“艺术源于生活”
你们还记得《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这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还记得徐悲鸿和籍里柯是怎样搜集素材创作这两幅作品的吗?
这节课带上放大镜
我们更加深入的继续剖析这两幅作品!
为什么这些画作能让全世界观众为之震撼呢?
是因为独特的构图?
是因为印度大叔的肌肉?
是独树一帜的画风?
是那触目惊心的画面?
是出人意料的色彩?
二、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指出:
徐悲鸿和籍里柯对创作素材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使作品有力的表达主旨,传达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带领大家分析《愚公移山》《梅杜莎之筏》这两幅作品的艺术表现特征。
1. 深层内容
2. 构图造型
3. 艺术特色
为什么不给他们穿上衣服?
结合1940年的社会背景,你有什么猜测。
《愚公移山》-深层内容
那为什么这位女性是穿了衣服的呢?
象征战时环境:不穿衣服暗喻1940年物资匮乏;
表现力量与团结:肌肉线条表现劳动者的力量,激发抗战凝聚力。
王莹(电影演员,1913-1974)
中国近代杰出文艺战士、反法西斯先锋
徐悲鸿把王莹誉为“人人敬慕之女杰”
她主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饰香姐),激发全民抗日热情,徐悲鸿观后为其创作同名油画;组织剧团赴南洋巡演两年,募集资金支援前线,揭露日军暴行;1945年成为首位在白宫演出的中国演员,向罗斯福总统及盟国传递中国抗战精神;后撰写《宝姑》等著作,记录华侨爱国事迹。其戏剧、外交与文学实践深度融合,被誉为“跨域抗战的文艺先锋”。
徐悲鸿与王莹在
《放下你的鞭子》前合影
徐悲鸿:“王莹女士自青少年时代便有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我这次把她画入《愚公移山》内,殷切地期望她继续努力,发扬愚公的精神, 奋斗不止,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更有贡献的艺术家。”
我们来认识一下画面中的这位“人人敬慕之女杰”——王莹
放下你的鞭子
(布面油画)徐悲鸿
(原来画面中的女性是徐悲鸿笔下的文艺战士,当然是要穿衣服的啦~)
《愚公移山》-构图造型
《愚公移山》为什么看起来如此震撼?
在构图造型上有哪些特点,给人以如此震撼的视觉感受。
愚公移山(画稿)徐悲鸿
愚公移山(画稿)徐悲鸿
研究石窟造像、请泰戈尔把关
数十幅小稿定构图
徐悲鸿在构思此作时,他不仅系统研究了龙门石窟的造像气韵,还请泰戈尔担任文学顾问推敲画面内容。
徐悲鸿为此作画过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才最终确定此画面构图。
徐悲鸿在《愚公移山》动笔前,就为了人物造型与构图做足了功课。
画面右侧几个魁梧结实的男子呈弧形分布,手持钉耙,蓄力待发,高大的形体几乎撑爆画面
左边的愚公、“妇孺”(王莹)与运石场景排布紧密,姿态自然生动
一动一静、一疏一密、一近一远的处理赋予了画面视觉的节奏变化






《愚公移山》在艺术特色方面
与以往的中、西绘画有何不同?
《愚公移山》-艺术特色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徐悲鸿最擅长的“马”和传统的“马”有何区别?
传统的“马”
以“线”传神,平面诗性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马”以线造型,通过线条勾勒轮廓,再以淡墨平涂,显现文人雅趣。
徐悲鸿的“马”
以“面”塑形,立体写实(融入西方绘画技巧)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技巧融入到中国画中,通过浓淡墨色交替,运用解剖学、透视学、光影等模拟肌肉块面的体积感,开创出兼具写实分量与传统韵味的立体性表达。
(有没有更写实、更立体了,是什么让它更写实立体了呢?)
八骏图(纸本水墨) 徐悲鸿
照夜白图(纸本水墨) 韩干
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敦煌壁画)
愚公移山(第三稿)(纸本设色)徐悲鸿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第三稿
何不就是传统国画的线条加入了西方绘画的结构与光影
愚公移山(画稿)(纸本设色)徐悲鸿
这幅画稿就是典型的传统国画“白描”,以“线”造型,采用勾勒的方式画出轮廓。
愚公移山(第二稿)(布面油画)徐悲鸿
而《愚公移山》第一稿和第二稿,则是西方传统油画,以“面”造型,塑造结构与体积。
人物轮廓用勾线的方式画出,愚公与妇女的衣纹延续了中国传统的画法。
壮年男子的身体结构与体积塑造则借鉴了西方的写实技法。
徐悲鸿:“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之者,融之。”
徐悲鸿主张用西方写实技巧来改良中国画,
他开拓性的将西方素描技法融入中国水墨画,
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
画面右上角的黑人挥动红巾是作者有意为之吗?
为什么是黑人?作者想表达什么?
《梅杜萨之筏》-深层内容
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
画面右上角的黑人挥动红巾是作者有意为之吗?为什么是黑人?作者想表达什么?
那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
更加表达了对奴隶制度的厌恶
梅杜萨之筏(布面油画)(局部) 籍里柯
这既是求救信号,也是革命的隐喻
——底层救赎需依靠自身觉醒,而非白人救世主。
梅杜萨之筏(画稿)
梅杜萨之筏
最终的《梅杜萨之筏》都做了哪些修改?
籍里柯为什么要做这些修改呢?
《梅杜萨之筏》-构图造型
籍里柯将木筏与人物安排在一个倾斜的金字塔内,
保证了画面的视觉整体性,又让木筏具有向前的动势。
梅杜萨之筏(构图示意图)
黑人船员让·查尔斯被众人托举在金字塔的顶端,挥舞的红巾将情绪推到高潮!
梅杜萨之筏(画稿)
三角形的构图让画面
更具视觉冲击力
更具戏剧感染性
《梅杜莎之筏》在艺术特点方面又有哪些特点?
《梅杜萨之筏》-艺术特色
《梅杜莎之筏》在艺术特点方面有哪些特点?
画面中天色阴沉、海浪汹涌,木筏上有近20位船员,而现实却是天色明朗、海面平静,木筏上的人物比画中略少。
这样对现实的改编
让作品更具戏剧性
更容易唤起情感共鸣
① 对现实的改编
波涛汹涌
木筏上有近20位船员
天色阴沉
《梅杜莎之筏》在艺术特点方面有哪些特点?
籍里柯对光线的处理堪称戏剧性光源的典范,他像接近舞台追光一样,在画面左侧投入强光,泛白的天色则暗示获救的希望
这样对光线的处理
让明暗对比更加强烈
场景更加戏剧性
② 光线的处理

泛白的天色暗示获救的希望
本课着重探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
比较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以及两位杰出的画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结语
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徐悲鸿创作的《奔马》形象生动、神骏无比。
奔马(纸本设色)徐悲鸿
辛巳八月十日 第二次长沙会战 忧心如焚 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
企予望之 悲鸿时客槟城
阅读画中的题跋,谈一谈《奔马》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尝试解释徐悲鸿为什么创作《奔马》。
拓展学习
阅读画中的题跋,谈一谈《奔马》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尝试解释徐悲鸿为什么创作《奔马》。
时代背景
1941年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徐悲鸿正在南洋举办抗战义展。
抒发爱国忧思。因牵挂抗战中的祖国(第二次长沙会战),他在题跋中写下“忧心如焚”,借奔马表达焦虑与斗志。
以马喻精神力量。用骏马腾跃的姿态象征决不屈服、全力抗争的民族精神,传达必胜信念。
艺术支援抗战。通过海外义卖画作筹集抗日资金,这幅《奔马》即是用艺术投身救国的行动。
奔马(纸本设色)徐悲鸿
辛巳八月十日 第二次长沙会战 忧心如焚 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也
企予望之 悲鸿时客槟城
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竹石图轴 郑板桥
竹石图 郑板桥
赠杏花楼主竹石图 郑板桥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经讲述他画竹的三个阶段:“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也正是美术创作从体验、构思到表达的完整过程。
艺术并非随意涂画
而是对世界先深度观察、思考重组,再用专业技法重塑的真切表达
相关链接
艺术家即是革命家,绘画当随时代,
救国不论用枪还是用笔。
——徐悲鸿
九方皋(纸本设色) 徐悲鸿
凝固汽油弹·挡不住的感觉(墙面涂鸦) 班克斯
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一左一右面带笑容地牵着因越战汽油弹烧伤而赤裸哭泣的小女孩。
查阅相关资料,运用今天的分析方法分析一下这幅作品。
这个小女孩是谁?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又代表什么?这幅作品有何寓意?
拓展学习
被誉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才气的街头艺术家之一
头号艺术罪犯
甚至这位神秘的蒙面涂鸦大师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谁
神秘的英国匿名街头艺术家,以极具批判性的涂鸦艺术闻名,通过黑色幽默与社会讽刺揭露战争、消费主义与权力压迫,其身份成谜却能以作品直抵全球公共议题的核心。
班克斯(Banksy)
神秘涂鸦客——Banksy
1. 小女孩是谁?
主体形象改编自1972年越战照片《火从天降》
被美军汽油弹烧伤后赤裸逃生的9岁越南女孩潘氏金福,象征战争对无辜者的直接伤害。
2. 米老鼠与麦当劳叔叔代表什么?
二者指向美国文化霸权:
米老鼠:迪士尼代表的娱乐工业,用“快乐幻想”模糊现实的残酷;
麦当劳叔叔:消费主义将一切(包括苦难)转化为可消费的符号。
3. 作品寓意
通过战争受害者被消费符号“挟持”的荒诞场景,揭露美式全球化中文化软实力与军事暴力的共生关系:娱乐与快餐的“温情”表象下,掩藏着对历史伤痛的篡改与消费。
(徐悲鸿与《愚公移山》)
VR展厅
徐悲鸿文化艺术中心
通过3D和VR技术,沉浸式体验徐悲鸿画作,包括《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经典作品的创作细节和背景故事。
纪录片:
百年巨匠 徐悲鸿(上)、百年巨匠 徐悲鸿(下)
央视制作的纪录片,展现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重点剖析《愚公移山》的创作过程和时代意义。
相关推荐
卢浮宫官网
《梅杜萨之筏》高清赏析
《梅杜萨之筏》原作藏于卢浮宫,通过卢浮宫官网,高清赏析画作细节,并查看海难事件的背景资料
(籍里柯与《梅杜萨之筏》)
相关推荐第1课《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视觉直观感受层面,虽能捕捉作品形式上的震撼力却较难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深层逻辑。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两幅作品的深层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所承载的历史叙事与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谈论,引导学生探究作品背后的深层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艺术和美术鉴赏的兴趣。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艺术背后的震撼故事,提高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对艺术品的解读能力,为后续深入鉴赏中西方艺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了解解读美术作品的初步思路(创作背景、深层表达、创作过程),通过本节课认识《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及其作者徐悲鸿和籍里柯。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核心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等方式,深入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为学生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艺术创作的魅力,提升艺术素养,同时感悟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共情,提高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两位作者徐悲鸿、籍里柯,深入了解《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初步了解鉴赏艺术作品的思路。
教学难点:自主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能力,感悟艺术背后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介绍《美术鉴赏》 提问: 高中美术为什么叫做《美术鉴赏》? “鉴赏”与“欣赏”又有什么区别?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 思考并回答: “美术鉴赏”的含义,“鉴赏”与“欣赏”的区别,学习美术鉴赏的作用。 让学生对《美术鉴赏》有初步了解,理解“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情景导入: 当你在看美术展览看到美术作品的时候,你们有过哪些疑惑? 他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 这幅画是怎样创作的?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 我们将通过解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来破解这些艺术谜题。 引出本课作品并展示: 引出本课题目:美术作品的创作(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拓展:美术作品的门类 学生通过自身角度思考并回答看美术作品时的困惑。 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内容。
课堂新授 艺术源于生活 徐悲鸿《愚公移山》 问题情景: 毛主席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应的产物。”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怎样的生活促使徐悲鸿创作了《愚公移山》呢? 徐悲鸿在生活中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呢? 作品解读: 认识徐悲鸿: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1940年的社会时代背景。徐悲鸿借愚公移山的故事借古喻今(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 展示《愚公移山》草稿图。“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的原因。徐悲鸿为创作不断搜集素材,绘制大量画稿(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力)。 根据教师引导,回答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时的社会背景、猜测“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多为印度人的原因 通过解读《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理解这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怎样为创作搜集素材,从而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能力。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问题情景: 那又是什么促使籍里柯创作了《梅杜萨之筏》呢? 籍里柯在哪些地方汲取了哪些灵感与素材? 作品解读: 认识籍里柯:籍里柯简介。 “梅杜萨号”惨案介绍。 籍里柯还原“梅杜萨惨案”场景搜集素材的介绍。 根据教师引导,看作品探究画面中讲述的故事、探究籍里柯怎样搜集素材。
小结: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 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探究与发现: 徐悲鸿创作的《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徐悲鸿的画作表现了哪些情节,尝试解读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 作品解读: 《田横五百士》的表现情节。 《田横五百士》的创作意图。 带着问题,分小组尝试探究解读《田横五百士》
总结升华 认识徐悲鸿妻子廖静文:廖静文简介。 相关链接: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对《愚公移山》创作经过的记述 徐悲鸿远赴印度以画笔为刃,借画展筹款赈济战火同胞。 更以《愚公移山》镌刻民族不屈之志,赤心灼灼映山河! 理解感受徐悲鸿为祖国为抗战做所的贡献。 总结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拓展学习 蔡国强《天梯》 2015年蔡国强在其故乡泉州,将500米钢丝绳与火药构筑的燃烧天梯自海岸直抵云端,以瞬间爆破完成一场震撼的天地对话。 查阅资料尝试解读是怎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蔡国强选择了火药爆破的艺术,蔡国强又为什么创作《天梯》呢? 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尝试解读《天梯》 运用本节课的鉴赏思路自主解读艺术作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解读有趣的当代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浓厚兴趣。第1课《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2课时:艺术高于生活)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视觉直观感受层面,虽能捕捉作品形式上的震撼力却较难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深层逻辑。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两幅作品的深层内容,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所承载的历史叙事与作者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谈论,引导学生探究作品背后的深层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艺术和美术鉴赏的兴趣。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艺术背后的震撼故事,提高学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对艺术品的解读能力,为后续深入鉴赏中西方艺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深入解读徐悲鸿《愚公移山》与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学生能了解这两幅作品的深层表达、构图造型的特点及艺术特色。能够初步运用专业术语解读画面内容,初步了解解读艺术品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能力。通过示范讲解,培养学生的解读鉴赏艺术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本质特征。体会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愚公移山)和人文关怀(梅杜萨之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两幅作品的深层表达、构图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了解解读艺术品的思路。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感悟艺术背后的深层情感表达,学生能够初步独立通过查阅资料解读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课堂回顾: 《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的创作背景。 徐悲鸿、籍里柯是怎样搜集素材创作这两幅作品的? 回顾上节内容并回答: 《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的创作背景。 徐悲鸿、籍里柯搜集素材创作的过程。 回顾上节课课堂内容,让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得以巩固。
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要破解一个世纪谜题:为什么这些画作能让全世界观众为之震撼? 是因为印度大叔的肌肉?
是因为独特的构图?
是因为出人意料的色彩?
…… 我们这节课带上放大镜,更加深入的继续剖析这两幅作品 引出本课作品并展示: 引出本课题目:美术作品的创作(第2课时:艺术高于生活) 学生通过自身角度思考并回答这些画作能让观众为之震撼的原因。 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内容。
课堂新授 艺术高于生活 问题情景: 毛主席还曾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徐悲鸿和籍里柯对创作素材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有力的表达主旨,传达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展示本节课分析两幅作品的框架: 将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层内容、构图造型、艺术特色。 展示本节课分析两幅作品的框架,便于学生思路清晰的理解分析艺术作品的思路。
徐悲鸿《愚公移山》 深层内容: 为什么不给画面中的人物穿衣服? 解读作品中人物不穿衣服的深层寓意:战时的物资匮乏、表现劳动者的力量感。 为什么作品中的女性是穿了衣服的? 介绍作品中女性:王莹。 构图造型: 在构图造型上有哪些特点,给人以如此震撼的视觉感受? 《愚公移山》的构图特点:一动一静、一疏一密、一近一远的处理赋予了画面视觉的节奏变化。 艺术特色: 《愚公移山》在艺术特色方面与以往的中、西绘画有何不同? 徐悲鸿的“马”和传统的“马”的区别。 解读《愚公移山》的艺术特色:改良中国画,中西合璧,将西方素描技法融入中国水墨画。 根据教师引导,推测并回答《愚公移山》中人物不穿衣服的原因、作品中的女性穿了衣服的原因、《愚公移山》的构图造型特点、《愚公移山》在艺术特色上的创新。 通过解读《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层内容、构图造型特点、艺术特色,从而让学生理解“艺术高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能力。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深层内容: 画面右上角的黑人挥动红巾是作者有意为之吗?为什么是黑人?作者想表达什么? 解读画面右上角黑人挥动红巾的深层寓意:既是求救信号,也是对奴隶制度的厌恶。 构图造型: 对比梅杜萨之筏画稿,最终的《梅杜萨之筏》都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要做这些修改呢? 《梅杜萨之筏》的构图特点:三角形构图,更具冲击力,更具洗戏剧感染力。 艺术特色: 《梅杜莎之筏》在艺术特点方面有哪些特点? 解读《梅杜萨之筏》的艺术特色:对现实的改编、对光线的处理。 根据教师引导,推测并回答《梅杜萨之筏》画面右上角黑人的用意、《梅杜萨之筏》的构图造型特点、《梅杜萨之筏》的艺术处理。
小结: 本课主要目的是比较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以及两位杰出的画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理解“艺术高于生活”。
拓展学习: 徐悲鸿《奔马》的题跋 阅读画中的题跋,谈一谈《奔马》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尝试解释徐悲鸿为什么创作《奔马》。 作品解读: 《奔马》创作的时代背景。 徐悲鸿创作《奔马》的原因。 带着问题,分小组尝试探究解读《奔马》的题跋。
总结升华 相关链接: 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并非随意涂画,而是对世界先深度观察、思考重组,再用专业技法重塑的真切表达。 艺术家即是革命家,绘画当随时代,救国不论用枪还是用笔。——徐悲鸿 理解艺术家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感受徐悲鸿用画笔为革命所做的突出贡献。 总结升华,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拓展学习 班克斯《凝固汽油弹·挡不住的感觉》 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一左一右面带笑容地牵着因越战汽油弹烧伤而赤裸哭泣的小女孩。 查阅相关资料,运用今天的分析方法分析一下这幅作品。这个小女孩是谁?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又代表什么?这幅作品有何寓意? 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尝试解读《凝固汽油弹·挡不住的感觉》 运用本节课的鉴赏思路自主解读艺术作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解读有趣的当代艺术作品,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浓厚兴趣。
相关推荐 徐悲鸿与《愚公移山》: VR展厅:徐悲鸿文化艺术中心 书籍:《徐悲鸿与他的时代》 纪录片:百年巨匠 徐悲鸿 籍里柯与《梅杜萨之筏》: 卢浮宫官网:《梅杜萨之筏》 电影:梅杜萨之筏 戏剧:梅杜萨之筏 学生自主查阅观看本节课相关推荐。 推荐与本节课相关内容,学生深刻深入理解本节课内容,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第1课《美术作品的鉴赏》(第1课时:艺术源于生活)
拓展学习
学生信息
班级 姓名
拓展学习
蔡国强《天梯》 2015年蔡国强在其故乡泉州惠屿岛,将500米钢丝绳与火药构筑的燃烧天梯自海岸直抵云端,以瞬间爆破完成一场震撼的天地对话。 (建议自主线上查找视频观看) 查阅资料尝试解读,是怎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蔡国强选择了火药爆破的艺术?蔡国强又为什么要创作《天梯》呢?第1课《美术作品的鉴赏》(第2课时:艺术高于生活)
拓展学习
学生信息
班级 姓名
拓展学习
班克斯《凝固汽油弹·挡不住的感觉》 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一左一右面带笑容地牵着因越战汽油弹烧伤而赤裸哭泣的小女孩。 查阅相关资料,运用今天的分析方法分析一下这幅作品。这个小女孩是谁?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又代表什么?这幅作品有何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