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4:1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注解,初步掌握解读诗歌的技巧。
2.理解诗歌的表现技法,深入领会诗意,并学习欣赏诗歌之美。
3.培养准确理解作品情感思想的能力,体验古代辉煌文化,熏陶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读诗歌的表现技法,欣赏诗歌之美,准确理解作品情感思想。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诗三百,思无邪”,让我们从“芣苣”一诗开始,踏入《诗经》的世界,走进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初步了解《诗经》。
二、初读,体会音韵之美
1.同学们请朗读诗句,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将诗句的出处融入阅读中,多次阅读,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定学生朗读,确保发音和理解正确)
采采:反复采摘。
茉芎 (fúyǐ): 一种植物,即车前草,叶子和种子均可入药,具有显著的利尿效果,花序结籽众多,可能与当时盛行的多子信仰相关。
薄言: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主要用于补充音节。
有:获得。
掇 (duō): 拾起,伸手采摘。
捋 (luō): 沿着茎部顺势采摘。
祜 (jié):用一只手提起衣襟作为容器。
撷 (xié):将衣襟束在腰带上,将采摘的物品塞入衣内。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明确:这首诗每句四字,属于四言诗;诗中重复语句较多,出现了叠字现象。
3.我们通常读到的古体诗多为五言或七言,而《诗经》中许多诗篇以四言为主,并且重复使用较多。如何才能读出其独特的节奏感呢 同桌间互相朗读,讨论一下,并尝试标出节奏线。(指定学生朗读,进行评价)
明确:四言《诗经》大多可以用2/2的节奏来读,其循环重复的特点赋予了其独特的音韵之美(板书:音韵之美)。让我们一起朗读体会吧。
4.集体朗读。
三、再读,体味诗歌的艺术之美
1.画面之美
这首古老的《诗经》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呢 同桌间利用注释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诗意。(指定学生发言)
明确:诗歌描绘了少女采摘苯莒的场景。
2.动态之美
通过动词感受动态之美,每句诗如同一幅画,圈出动词:采、有、掇、捋、祜、祯,并结合注释再次阅读,想象《诗经》中少女采摘苯莒的情景。(四人小组,每人选择一句进行描述)我仿佛看到了… …我想到了… …
明确: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展现了从采摘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虽未描写采摘者,但读来却能清晰感受到她们集体劳动时的欢快心情——情绪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得以传达。
3.韵律之美
再次朗读诗歌,探索其韵律之美,并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整首诗的第一章实际上只表达了两个意思:采摘茉莒,采摘成功。第二章和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仅在 每章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改变了动词。其意是,不断采摘,捋取,用衣襟盛放,最终满载而归。全诗三章十二句, 仅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祜、祯——在变化,其余皆为重复,这是其独特之处。这种表面上单调的重复,却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循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再现了从采摘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4.留白之美
我们小组深入讨论了诗歌中的留白技巧。
要明确的是,尽管诗中并未直接描写采茉莒的人,读者却能清晰地感知到她们的愉悦心情——这种情绪通过音乐的 节奏传递。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
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虽然这番话略带想象,但感受却是十分贴切的
四 、小结
每逢春日,必有群妇在那开阔的原野上,在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风中,欢喜地采摘着嫩叶,唱着“采采茉莒”的歌谣,这景象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五 、课堂练习
阅读以下诗篇,回答①—③题。
苯莒
采采茉莒,薄言采之。采采茉莒,薄言有之。
采采茉苣,薄言掇之。采采芣莒,薄言捋之。
采采茉莒,薄言祜之。采采茉莒,薄言之。
①《诗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主要采用的是
②这首诗如何生动地描绘了采集野菜的场景
③古人评此诗时说,反复吟唱能”自然生出气象”。你对这首诗的感受如何 请描述你眼前所浮现的景象。
[参考答案]
①赋
②诗中通过反复的叠字和动词的变化,展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采"字的重复不仅营造了音乐美感,也映射出她们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字唱出了她们对收获的期待,仿佛也在传递发现野菜的喜悦。接下来的四个动词精确描绘了劳作的连贯过程:“掇”字表现了一片片、一颗颗的采摘;“捋”字则是逐渐成把地收集;“祜”字描绘了将野菜放入衣角的动作;“祯”字则是将满衣襟的野菜固定于腰间。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条理清晰
③我在反复吟咏这首诗时,眼前浮现了这样的劳作场景: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边采边唱,动作熟练而敏捷,歌声悠扬又欢快。她们唱着自己的劳作,既有主唱也有和声;她们的内心也许也在歌唱,歌唱着劳动的喜悦,歌唱着自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