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卓山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卓山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7-13 22:0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卓山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氯化银在水中存在AgCl(s)
Ag+(aq)+Cl-(aq)溶解平衡,现将足量氯化银分别放入同温下的:①100mL蒸馏水中,②100mL0.1mol·L-1盐酸中,③100mL0.1mol·L-1氯化铝溶液中,④100mL0.1mol·L-1氯化镁溶液中。充分搅拌后,银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氯离子浓度越大,平衡向逆向移动,银离子浓度就越小。氯离子浓度③>④>②>①;故银离子浓度为①>②>④>③。
2.天然色素的提取往往应用到萃取操作,现在有用大量水提取的天然色素,下列溶剂不能用来萃取富集这些天然色素的是
A.乙醇
B.苯
C.四氯化碳
D.直馏汽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乙醇与水任意比例互溶,故不能用来做萃取剂
考点:考查萃取的相关知识点
3.下列关于液氯、新制氯水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酸性
B、都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C、都含Cl2   
D、液氯是纯净物,而新制氯水是混合物
【答案】A
【解析】液氯是一种纯净物,没有酸性,都可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新制氯水中有多种微粒,是混合物。答案为A
.
4.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铂丝
B.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C.用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与胶体
D.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SO42-:先加Na2CO3溶液后加BaCl2溶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用铂丝进行焰色反应,金属变为氧化物,氧化物都可以与盐酸发生反应,产生可溶性的氯化物,因此可以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反应的铂丝,正确;B.
金属钠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反应,所以为了隔绝空气和水,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正确;C.胶体由于分散质微粒的直径较大,会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无该选项,故可以用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与胶体,正确;D.
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SO42-时,要先加BaCl2溶液,使SO42-形成BaSO4沉淀,然后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使Ca2+、Ba2+都转化为CaCO3、BaCO3沉淀除去,错误。
考点:考查实验方案正误判断的知识。
5.将ag
Fe2O3、Al2O3样品溶解在过量的200
mL
0.05
mol/L的硫酸溶液中然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使Fe3+、Al3+刚好完全沉淀,用去NaOH溶液100
mL,则NaOH溶液的浓度为
A.0.1
mol·L-1
B.0.2
mol·L-1
C.0.4
mol·L-1
D.0.8
mol·L-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S元素守恒,最后的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所以硫酸钠的物质的量即是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2L×0.05mol/L=0.01mol,则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2mol,所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02mol,则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2mol/0.1L=0.2mol/L,答案选B。
考点:考查元素守恒法的应用
6.利用如图所示原电池可测量空气中Cl2含量,其中电解质是Ag+可以自由移动的固体物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电子经外电路流向Pt电极
B.电池工作时,电解质中Ag+数目减少
C.正极反应:Cl2+2e—+2Ag+
=
2AgCl
D.空气中c(Cl2)越大,Ag极消耗速率越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电子从负极Ag流向正极Pt,正确;B.电池工作时,电解质中Ag+
数目不变,错误;C.氯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氯离子,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AgCl沉淀,正确;D.反应原理是Ag与氯气反应,正确。
考点:考查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的知识。
7.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A与C,B与D均为同主族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A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B>D
C.C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第ⅡA族
D.B、D的最高价氧化物中,B、D与氧原子之间均为单键
【答案】B
【解析】A与C,B与D均为同主族元素,A、B、C、D属于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所以B属于第二周期,次外层含有2个电子。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所以A、C属于IA元素,C是钠元素。又因为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属于BD属于ⅣA元素,分别是C和Si。根据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可得出A的原子序数是1,即为氢元素。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为A8.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2Fe+3CO2,在该反应中
A.铁做还原剂
B.Fe2O3做氧化剂
C.铁元素被还原
D.铁元素化合价升高
【答案】BC
【解析】A.Fe为还原产物,故A错误;
B.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Fe2O3做氧化剂,故B正确;
C.Fe得到电子被还原,故C正确;
D.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常见元素化合价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9.常温下,向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含a
mol溶质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的pH=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c(Na+)=2c(SO42-)
B.
C.沉淀的质量为49a
g
D.溶液中n(SO4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于在该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Na+、SO42-、H+、OH-,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H+)+c(Na+)=c(OH-)+2c(SO42-),反应后的溶液pH=7,
c(H+)=c(OH-),所以c(Na+)=2c(SO42-),正确;B.
反应u溶液若为Na2SO4、CuSO4,则由于CuSO4是强酸弱碱盐,Cu2+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所以一定会产生Cu(OH)2沉淀;
若NaOH全部形成沉淀,根据OH-守恒可得n(Cu(OH)2)=
,而此时溶液中还含有硫酸电离产生的H+。溶液显酸性,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沉淀的物质的量>0,正确;C.沉淀的质量小于98g/mol×a/2mol=49a
g,错误;D.得到的溶液是Na2SO4,根据物料守恒可知在溶液中n(SO42-)=,正确。
考点:考查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的知识。
【答案】B
【解析】判断电池正负极。电池工作时从正极和负极反应式可以看出,电解质中OH-浓度未变,故pH不变。
11.如图是用高纯度固体二氧化钛生产金属钛的装置示意图,其原理是在较低的电压下,二氧化钛中的氧电离而进入熔融的氯化钙中,最后该电极只剩下纯净的金属钛。已知:熔融状态下,放电强弱为O2->C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电极为阴极
B.a电极产生的气泡中主要成分是氯气
C.通电时,O2-、Cl-等向阴极移动
D.该制备工艺中需要定期更换石墨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电解池的阳极发生反应为O2--2e-=O2,阴极反应为TiO2+4e-=Ti+2O2-。
阴极有钛生成,所以b为阴极,a为阳极故A错误;a电极产生的气泡中主要成分是氧气,故B错误;通电时,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故C错误;石墨会与阳极生成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需要定期更换石墨棒,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电解原理。
12.常温常压下,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V
mL缓缓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气体体积缩小到mL,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体积比不可能是(

A.
2:1
B.
3:2
C.
3:4
D.
5: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O2和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2NaO2=2Na2CO3+O2↑,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后气体体积恰好缩小到原来的1/2,因此原混合气中CO2的体积不低于CO的体积即可,所以选项C是不可能的,答案选C。
考点:考查CO2、CO和过氧化钠反应的计算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贴近高考,灵活性强,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该题的关键是利用差量法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3.芳香族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7H6O2,将它与NaHCO3溶液混合微热,有酸性气体产生,那么包括A在内,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A.2
B.3
C.4
D.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它与NaHCO3溶液混合微热,有酸性气体产生,说明此物质中含有羧基,A又是芳香族化合物,含有苯环,则A的结构简式:,酸与酯为同分异构体,,把羧基拆写成醛基和羟基:(邻间对),共有5种,选项D正确。
考点:考查同分异构体和官能团的性质。
14.
①1
L
0.1
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240
mL
0.5
mol/L的盐酸;②在240
mL
0.5
mol/L的盐酸中逐滴加入1
L
0.1
mol/L的Na2CO3溶液。两种实验操作在相同状态下产生CO2气体的体积(
)
A.相等
B.前者多
C.后者多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1L0.1mol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240ml0.5mol/L的盐酸,过程是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当0.1mol的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时消耗0.1mol盐酸,还有0.2mol盐酸,再滴加盐酸生成二氧化碳0.2mol;②在240ml0.5mol/L的盐酸中逐滴加入1L0.1mol/L的碳酸钠溶液,盐酸处于过量状态,先完全反应,0.12mol的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06mol的二氧化碳。综上,答案D。
考点: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15.下列图像中可用来表示:2A(g)+B(g)C(g)
△H>0的正确图像是(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100℃达到平衡后再升温,平衡正向移动,C的含量增大,故A错误;B.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B错误;C.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C正确;D.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图像显示正确,但恒压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故D错误;答案为B。
【考点定位】考查图像的分析与影响平衡的因素
【名师点晴】化学平衡图像分析是高考高频考点,首先要理解变量关系,并找出关键点,如选C,正逆反应速率的交点为平衡点,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且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再结合反应原理,看是否对应,从而判断正误,据此分析解题。
16.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反应是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ΔH=________(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下列4个反应中,符合示意图描述的反应的是________。
a.盐酸与NaOH反应
b.Na与H2O反应生成H2
c.铝热反应
d.灼热的碳与CO2反应
(3)途径(II)与途径(Ⅰ)相比改变的措施可能是
.
【答案】(1)放热
(E2-E1)kJ/mol

-
(E1-E2)
kJ/mol
(2)c
(3)加入催化剂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ΔH=(E2-E1)kJ/mol;
(2)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低于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因此该放热反应需要加热,a.盐酸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不需要加热,不符合;b.Na与H2O反应生成H2是放热反应,但不需要加热,不符合;c.铝热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需要加热,符合;d.灼热的碳与CO2反应是吸热反应,不符合;答案选c;
(3)途径(II)与途径(Ⅰ)相比降低了活化能,所以改变的措施可能是加入催化剂
考点:反应热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17.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填空
①131
I
与132I
②C60
与石墨
③CH3Cl
与CH3CH2Cl
④硫酸氢钠

氯化镁
⑥氩
⑦过氧化氢

⑨CS2
⑩过氧化钠
互为同位素的是
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互为同系物的是
⑧中两种物质的关系是
(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种物质)
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仅含共价键的物质
用电子式表示⑨的形成过程
【答案】(1)①(2)②(3)③
(4)同种物质(5)④⑩(6)⑦⑨
(7)
【解析】
试题分析:(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则①互为同位素;(2)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则②为同素异形体;(3)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则③属于同系物;(4)两物质结构和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为同一种物质;(5)④和⑩均为含有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6)⑦和⑨是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7)二硫化碳是硫原子和碳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为:。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分类、化学键种类的判断及形成。
【名师点晴】熟悉基本概念是解题关键,其中同系物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是指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根据概念进行回答即可。
18.为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
(1)按照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并不能得到精盐,原因在于步骤中少了一个操作,该操作是
,应加在

之间。
(2)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

A.取②后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Na2SO4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证明BaCl2已过量。
B.取②后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证明BaCl2已过量。
C.取②后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AgNO3溶液,若溶液变浑浊,则证明BaCl2已过量。
D.取②后的上层清液少许放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若溶液变浑浊,则证明BaCl2已过量。
(3)写出④中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答案】(1)按照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并不能得到精盐,原因在于步骤中少了一个操作,该操作是
过滤
,应加在



之间。
(2)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
B

(3)写出⑥中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Ca2++CO32-=CaCO3↓

Ba2++CO32-=
BaCO3↓

【解析】略
19.(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有关电解食盐水的探究实验,电解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一:电解饱和食盐水。
(1)简述配制饱和食盐水的操作:
(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实验二:电解不饱和食盐水及产物分析。
相同条件下,电解1
mol·L一1NaCl溶液并收集两极产生的气体。在X处收集到V1mL气体,同时,在Y处收集到V2mL气体,停止电解。结果发现V2<V1,且与电解饱和食盐水相比,Y处收集到的气体颜色明显较浅。经讨论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i.有部分C12溶解于NaCl溶液中;ii.有02生成。
(3)设计实验证明有部分C12溶解于NaCl溶液中。实验方案为

(4)证明有O2生成并测定O2的体积。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注射器缓缓地将在Y处收集到的V2mL气体全部推入装置A(盛有足量试剂)中,最终,量气管中收集到V3mL气体(设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得)。
①装置A的作用是

②本实验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石墨电极上有02生成。
③实验中是否需要预先除净装置中的空气?
(填“是”或“否”)。
(5)实验二中,在石墨电极上生成Cl2的总体积为
mL(用代数式表示)。
实验反思:
(6)由以上实验推知,欲通过电解食盐水持续地获得较纯净的氯气,电解时应控制的条件:

;②
。要进一步证明该推论,还需进行电解不同浓度食盐水的平行实验。
【答案】
(1)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边搅拌边加入食盐固体,直到固体不再继续溶解(或其他合理答案)
(2)2Cl-+2H2OCl2↑+H2↑+2OH-
(3)取少量石墨电极附近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或其他合理答案)
(4)①完全吸收Cl2
②量气管右侧页面上升
③否
(5)V1-2V3
(6)①使用饱和食盐水②控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
【解析】
试题分析:(1)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向蒸馏水中加入食盐,边加边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2)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失去电子,氯离子放电生成Cl2,阴极得电子电解水生成H2故离子方程式为2Cl-
+
2H2O==
Cl2
↑+
H2
↑+
2OH-
(3)验证Cl2我们一般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故取少量电极附近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若试纸变蓝,说明溶液中溶解有Cl2;
(4)A装置用来除去氯气,当量气管页面上升时,说明有氧气生成,实验反应过程中空气对实验无影响,故无需排空气;
(5)X极为阴极收集到的是氧气,石墨电极端是阳极,收集到的是氯气,氯气的总体积为V1-2V3;
(6)若想制得较纯净的氯气,就要使用高浓度的饱和食盐水,不时补充食盐。
考点:考查电解池的原理相关知识。
20.常温下有pH=12的NaOH溶液100mL,要使它的pH为11(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1)如果加入蒸馏水,应加_________mL;
(2)如果加0.01mol/L
HCl,应加_________mL
【答案】(1)900
(2)81.8
【解析】
试题分析:(1)设加入蒸馏水xL,0.01×0.1/(0.1+x)=0.001,x=0.1;(2)设加入盐酸xL,(0.01×0.1-0.01x)/(0.1+x)=0.001,x=0.0818。
考点:pH计算
点评:计算酸溶液pH,先求c(H+),再求pH;计算碱溶液pH,先求OH-,再由Kw计算出c(H+),最后计算出pH。
21.(11分)现有四瓶贴有A、B、C、D标签的溶液,它们可能是K2CO3、Ba(NO3)2、NaHSO4和K2SO4溶液。现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部分现象(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回答: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D、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
+
B反应:
沉淀a+溶液b:
(3)检验物质D中阴离子的方法为
(说明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等)。
【答案】(1)NaHSO4、Ba(NO3)2、K2SO4、K2CO3
(2)
Ba2++SO42-=BaSO4↓、
BaCO3+2H+=Ba2++CO2↑+H2O
(3)向D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即证明D中含有CO32-。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生成的沉淀a和b只能是BaCO3和BaSO4,由于沉淀a能和溶液b反应,则沉淀a是BaCO3,溶液b中含有H+。据此可以确定B、D、A、C分别为Ba(NO3)2、K2CO3、NaHSO4、K2SO4,据此回答:
(1)各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A:
NaHSO4、B:Ba(NO3)2、C:K2SO4、D:K2CO3
(2)
A
+
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沉淀a+溶液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CO2↑+H2O。
(3)CO32-的检验方法是向D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即证明D中含有CO32-。
考点:考查物质的推断,离子的检验等知识。
23.下图是100
mg
CaC
2
O
4
H
2
O受热分解时,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试利用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问题:
(1)温度分别为t
1
和t
2
时,固体产物的化学式A是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
(2)由CaC
2
O
4
H
2
O得到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A得到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计算产物C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推断C的合理的化学式。
【答案】(1)CaC2O4
CaCO3
(2)CaC2O4+H2
OCaC2O4
+H2O↑
(3)CaC2O4CaCO
3
+CO↑
(4)56
CaO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t
1
时A点,100mgCaC
2
O
4
H
2
O的质量变为87.7mg,可由此分析CaC
2
O4
H
2
O受热分解的产物,固体CaC
2
O
4
H
2
O的摩尔质量为146g/mol,
设分解后产物的摩尔质量为M
1,则100×
10
-3
/146=87.7×
10
-3/
M
1,求得
M
1=128.04g/mol;
CaC
2
O
4
的摩尔质量为128g/mol,可推测CaC
2
O
4
H
2
O的分解反应方程式为:CaC2O4+H2
OCaC2O4
+H2O↑;A的化学式是CaC
2O4;t
2
时B点,87.7mg的CaC
2
O
4
受热分解,设分解产物的摩尔质量为M
2,则87.7×
10
-3/
M
1=68.5×
10
-3
/
M
2,求得M
2
=99.98g/mol;可推断出产物B应为CaCO
3
,分解方程式为:CaC
2
O
4
CaCO
3
+CO↑
;加热至1000℃~1200℃时,由图可知分解产物C的质量约为38mg,设C点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M
3
,则68.5×
10
-3
/
M
2=38×
10
-3
/
M
3,求得M
3
=55.47g/mol;与CaO的摩尔质量(56g/mol)接近,分解方程式应为:CaC2O4CaCO
3
+CO↑,由此得出C的化学式为CaO,其分子量为56。
考点:图像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