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地理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地理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1 14: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测试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 试卷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75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内容填写清楚。
3. 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碳素笔或钢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4.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 保持答题卷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禁止使用涂改液、涂改胶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48分)
[6分]太阳能烧烤炉是利用反射板吸收捕捉太阳光集热,将管内食物烤熟的一种装置(见图1)。图2为“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分)下列城市最不适合推广销售太阳能烧烤炉的是( )
A.拉萨 B.海口 C.呼和浩特 D.成都
2.(3分)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风能的根本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B.石油资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
C.太阳辐射是人类唯一的能量来源 D.太阳辐射是能量集中、便于开发的清洁能源
[9分]北极村位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兴建于1860年,定居人口以林木工人为主。近十年来,北极村重点发展主题旅游,兴建大规模民宿区,并将原先自发形成的停车场、售票处等游客接待设施外迁,在游客接待区与民宿区之间“留白”。下图示意北极村目前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分)推测近十年来北极村减少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水域     D.住宅用地
4.(3分)该地大规模民宿区未建在最北部的半岛上,主要是为了( )
A.改善地基条件  B.便于游客抵达 C.增加旅游空间   D.减轻生态干扰
5.(3分) 游客接待区与民宿区之间的“留白”未来最适合建设( )
A.林木产品工厂 B.跨境旅游基地  C.豪华度假庄园   D.冰雪主题公园
[9分]近年来,丹阳的陵口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当地选取了65亩示范田,建立了“稻鸭共作”的生态立体种养系统。下图为陵口村“稻鸭共作”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3分)形成这种农业生产类型的主导因素为( )
A.水文 B.气候 C.技术 D.劳动力
7.(3分)该模式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主要是因为( )
A.减少了农药使用 B.提高了劳动效率
C.增加了产品价值 D.降低了生产成本
8.(3分)若该农业生产方式在长三角大范围推广,面临的困难最可能是( )
A.气候条件差 B.市场范围小 C.农业技术差 D.劳动力短缺
[9分]“夸父计划”是我国继“嫦娥计划”后又一重要的空间探测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距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连线上设置一颗卫星,用来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图1为太阳系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图,图2为太阳大气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3分)关于图1所示各天体( )
A.①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巨行星 B.②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C.①的公转方向与地球相同 D.②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
10.(3分)“夸父计划”中,对该卫星监测的太阳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图2中,在太阳大气A层监测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
B.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相邻两次极大年大约间隔22年
C.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剧烈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11.(3分)关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地球上适宜的大气和自身质量体积有关 B.太阳系各大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
C.地球上适宜的温度和日地距离有关 D.太阳系各大行星自转方向具有同向性
[6分]大理洱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受局地环流等因素影响,从下关进入洱海南部的西南风发生偏转形成气旋式环流,如图示意大理局部区域地形及气旋式环流图,完成下面小题。
12.(3分)该气旋式环流多形成于( )
A.日出后 B.正午时分 C.日落后 D.傍晚时分
13.(3分)洱海南部气旋式环流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①谷风和湖风叠加②山风和陆风叠加③周边山脉的阻挡④南部湖泊面积大于北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分]图1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14.(3分)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15.(3分)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16.(3分)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0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18.[12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朱巴河是索马里主要河流,全长1 659千米,流域面积76.6万平方千米,干流下游河段水量逐渐减少,卢格以下河段出现部分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现象。下图是朱巴河流域示意图。
(1)描述朱巴河的水系特征。
(2)分析朱巴河干流下游河段水量逐渐减少的自然原因。
(3)说明朱巴河卢格以下河段部分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原因。
20.[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省辽源市曾经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市煤炭资源渐近枯竭。20世纪60至70年代,辽源市纺织袜业较为发达。80年代末期,该市国营袜厂效益不断下降。2000年辽源市“十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纺织、轻工业地位” “壮大袜子产业”,将纺织袜业作为煤炭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之一。辽源市东北袜业园于2005年开工建设,现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园区内企业由最初的40家增至1200余家,通过打造“七天供应链” (如下图),园区完成中小订单(10万双以下)的时间较常规节省10余天。
(1)分析辽源市选择纺织袜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的原因。
(2)说明东北袜业园打造“七天供应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3)简述辽源市的产业转型经验给我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2.A
3. B
4. C
5. D
6.C 7.A 8.D
9.C
10.A
11.D
12.C
13.B
14.A
15.B
16.A
17.(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18.(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例如,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19.(1)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大;上游支流多,中下游支流少;河流上游落差大;等。
(2)下游流域由热带草原气候向热带沙漠气候过渡,降水逐渐减少;蒸发旺盛;下渗增加;下游部分河段出现地上河现象,无支流汇入。
(3)上游山区落差较大,水蚀作用强,河流携带大量沙石;卢格以下部分河段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抬升;在人为筑堤束水情况下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地面。
20.
(1)辽源市纺织袜业发展历史长,产业基础好;辽源市“十五”规划引导,有政策扶持;纺织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大量人员就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纺织袜业属于轻工业生产环节简单,所需投资少,适合转型初期;对资源依赖度降低,缓解资源枯竭压力。
(2)高效整合设计、生产、物流等环节,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小批量订单需求,利于抢占细分市场;订单处理效率提高,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增强灵活度;供应链各环节高度协同,减少库存积压,降低仓储成本;高效供应链吸引更多订单向园区集中,巩固全国最大棉袜生产基地的地位,扩大市场影响力。
(3)挖掘历史产业优势,可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培育替代产业;政府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集群,提高协作能力;转型早期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矛盾;重视中小企业培育,激发经济活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