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4:3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雅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世纪前,物理学经历了达尔文时刻——这种观点的转变对于物理科学的影响就像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于生物学的影响一样重大。
为了庆祝这样一个革命性的时刻,联合国已宣布2025年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这标志着量子力学问世一百周年——量子力学始于100年前的一系列论文。就像没有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无法理解现代生物学一样,我们对物理世界的基本理解现在也植根于量子原理,现代物理学就是量子物理学。
这场革命并非始于物理学家抛弃经典力学定律,而是他们对能量和动量等经典概念的彻底重新诠释。然而,这场革命确实要求发起者放弃他们所珍视的常识性观念——例如,期望粒子等亚原子物体在任何给定时间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动量。相反,物理学家发现自然现象本质上具有不可知的性质。换句话说,经典物理学只是现实的一种近似表示,并且只在宏观层面上体现出来。一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对物理世界本质的洞察仍然让人兴奋不已,也让人困惑不已。
人们会知道量子思想如何催生了通过互联网电缆传输信息的激光器,以及为电子芯片提供处理能力的晶体管。量子思想也塑造了我们对自然界各个层面的理解,解释了为什么固体不会分崩离析,以及恒星如何发光并最终消亡。
尽管量子革命已经带来了诸多成果,但它仍有许多未竟之事。在研究人员奠定量子力学基础的那些年里,他们也开始从量子基础重建其他物理学分支,如电磁学和物质状态研究。这些努力大大扩展了量子科学的范围,并促使研究人员开发出粒子和场的标准模型,这一过程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但这些扩展的理论基础不如量子力学那么牢固,并且留下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暗物质”的性质,它似乎远远超过宇宙中常规可见物质。此外,引力这一重要现象仍然无法量化。
量子物理学的其他概念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特别是,研究人员很难理解当实验将量子对象的模糊概率“折叠”成一个精确的测量时,究竟会发生什么,这是创造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的关键一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将量子现实的这些怪癖转化为有用技术的方法。由此产生的计算、超安全通信和创新科学仪器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量子理论不断进步。今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机会,让广大公众意识到量子物理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并激励未来的一代人,无论他们是谁,身在何处,为下一个量子世纪做出贡献。
(摘编自《量子力学一百年: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材料二:
凭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方面的创新突破,薛其坤获得奥利弗·巴克利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这项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这个实验可以说非常折磨人”,一向豁达乐观的薛其坤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坦承。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团队前后涉及20多位博士生,团队里的每位学生都想毕业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但每个人都不知道这个实验最终能不能成功。大家就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坚持干了4年。
这恰恰就是基础研究,尤其是以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最大的特点——与不确定性共舞。正如牛顿在探索天体运行规律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从对电流和磁场规律的兴趣出发创立了电磁学理论,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过程中奠基了量子力学,这些后来大大拓展了人类认知边界的重大科学发现,正是基础研究不确定性的有力例证,也是基础研究的神奇诱人之处。
不过,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基础研究区别于一般的应用型研究,具有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就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从提出“玩具模型”到最终被实验发现,中间隔了20多年。基础研究特别是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是常态,有时甚至是几十年“磨一剑”。这启示我们,要充分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对待基础研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失败的恒心。
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积极构建基础研究长周期支持机制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2023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今年起,对上一年年底资助期满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分级评价,同时择优遴选不超过2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二个五年滚动支持,资助强度加大至800万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期待薛其坤们勇攀科技高峰,把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坐热,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摘编自《让基础研究“冷板凳”热起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力学的诞生对物理学具有革命性意义,其影响可与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影响相媲美。
B.量子力学彻底重新诠释了能量和动量等经典概念,放弃了过去珍视的一些常识性观念。
C.量子力学只描述现实的微观层面,而经典物理学只在宏观层面对现实进行近似表示。
D.量子力学及其扩展理论暂时还无法解释“暗物质”的性质,也无法量化引力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的某些怪癖能转化为有用技术,已在计算、超安全通信和创新科学仪器中广泛应用。
B.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从提出模型到最终被实验发现,薛其坤团队仅用了4年时间。
C.薛其坤获得奥利弗·巴克利奖,说明我国在量子研究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D.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强,常有人因对研究缺乏足够的信心、耐心而放弃。
3.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追述量子力学的百年发展史,肯定了该理论诞生的意义、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发展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B.材料二用“与不确定性共舞”“十年磨一剑”“冷板凳”等语言描述基础研究的特点,生动贴切又通俗易懂。
C.材料二列举近两年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数据,表明我国正在强化基础研究宏观布局,积极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
D.两则材料都提到物理学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呼吁人们要重视基础研究,勇担科研使命,勇攀科技高峰。
4.如何才能让基础研究的“冷板凳”热起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综合两则材料,谈谈科学探索中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会
朱光潜
成都整年难得见太阳,全城的人天天都埋在阴霾里,像古井阑的苔藓,他们浑身染着地方色彩,浸润阴幽、沉寂,永远在薄雾浓云里度过他们的悠悠岁月。他们好闲,却并不甘寂寞,吃饭、喝茶、逛街、看戏,都向人多处挤。挤来挤去,左右不过是那几个地方。早上坐少城公园的茶馆,晚上逛春熙路、西东大街以及满街挂着牛肉的皇城坝。翻来覆去,总跳不出这个城圈子。所以表面看来,车如流水马如龙,无处不是骚动,而实际上这种骚动只是蛰伏式的蠕动,像成都一位老作家所说的“死水微澜”。
花会时节是成都人的惊蛰期。成都的天气是著名的阴沉,但在阳春三月,风光却特别明媚。春来得迟,一来了,气候就猛然由温暖而热燥,所以在其它地带分季开放的花卉在成都却连班出现。梅花茶花没有谢,接着就是桃杏,桃杏没有谢,接着就是木槿建兰芍药。自然,最普遍的花要算菜花。成都大平原纵横有五六百里路之广。三月间登高一望,视线所能达到的地方尽是菜花麦苗,金黄一片,杂以油绿,委实是一种大观。在太阳之下,花光草色如怒火放焰,闪闪浮动,固然显出山河浩荡生气蓬勃的景象,有时春阴四布,小风薄云,苗青鹊静,亦别有一番清幽情致。这时候成都人,无论是男女老少,便成群结队地出城游春了。
游春自然是赶花会。花会之名并不副实。举行花会的地方是西门外的青羊宫,各种时花陈列在庙东南一个偏僻的角落,不过是一些普通花卉,并无名品。无论如何,到花会来的人重要目的并不在看花而在凑热闹看人。花会场所还是成都城市的具体而微。古董摊和书画摊是成都搬来的会府和西玉龙街,铜铁摊是成都搬来的东御街,著名的吴抄手在此有临时分店,临时茶馆菜馆面馆更简直都还是成都城里的那种气派。每个菜馆后面差不多都有个篾篷,一个大篾箱似的东西只留着一个方孔做门,门上挂着大红布帘。里面锣鼓喧聒,川戏、相声、洋琴、大鼓、杂耍,应有尽有。纵横不过一里的地方,除着成都城里所有的形形色色之外,还有乡下人摆的竹器木器、花根谷种以至于锄头菜刀水桶烟杆之类。地方小,花样多,所以挤,所以热闹。大家来此,吃、喝、买、卖、“耍”、看,城里人来看乡下人,乡下人来看城里人,男的来看女的,女的来看男的。好一幅仇十洲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它所表现的不尽是太平盛世的攘往熙来的盛况。
除掉几条繁盛街道之外,成都大体上还保存着古代城市的原始风味。舶来品尽管在电光闪烁之下惊心夺目,在幽暗僻静的街道里,钢铁匠还是用钉锤锻生铜制锅制水烟袋,织工们还是在竹框撑紧的蜀锦上一针一线地绣花绣鸟。所有的地道的工商业都还是手工品的工商业,制法和用法都有很长久的传统做基础。要是为实用的,它们必定是坚实耐久;要是为玩耍的,它们必定是精细雅致。一个水桶的提手横木可以粗得像屋梁,一茎狗尾草叶可以编成口眼脚翅全具的蚱蜢或蜻蜓。花会中所陈列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物品,件件都很可以使你流连。
花会之盛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般人心中,青羊宫里供奉的那位李老君是神通广大的道教祖。不论是谁,祈财,祈子,祈福,祈寿,祈官,都得爬过青羊宫的高门坎向老君进香。爬这高门坎的身手不同,奇态便不免百出。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须得放下拐杖,用双手伏在门坎上,然后徐徐把双脚迈过去。至于摩登小姐也有提起旗袍叉口,一大步就迈过去的。大殿里,跪在蒲团上捧香默祷的有乡下佬,有达官富商,也有脚踏高跟皮鞋襟口挂着自来水笔的摩登小姐……在这里新旧两代携手言欢,各表心愿。“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此风至今未泯也。
花会逛过了,沿着城西郊马路回城,或是刚出城时沿着城西郊赴花会,平畴在望,清风徐来,路右边一阵又一阵的男男女女带着希望去,左边一阵又一阵的男男女女提着风车或是竹篮回来,真所谓“无边光景一时新”,你纵是老年人,也会觉得年轻十岁了。人过中年,难得常有这样少年的兴致。让我赞美这成都花会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都人好闲又爱热闹,活动范围总在城图子,这种生活犹如“死水微澜”。
B.成都的花会名不副实,花卉品种普通,陈列的地方偏僻,人们赶花会多为凑热闹。
C.成都保守滞后,舶来品不受当地人欢迎,地道的工商业仍以手工制品为主。
D.成都保留着许多古老城市的风俗习惯,如游春、逛花会、青羊宫祈愿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古井阑的苔藓”为喻,形象描绘出成都人阴幽沉寂的生活状态。
B.文章以仇十洲的《清明上河图》作对比,意在突出成都花会的热闹与市井气息。
C.文章第三段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长短结合,整散搭配,描写了花会的热闹场面。
D.文章用“伏”“徐徐”“提”“一大步”等词语,细致刻画了进香人的不同姿态。
8.请赏析文中划横线句子“花会时节是成都人的惊蛰期”的表达效果。
9.本文以“花会”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请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广阔深远”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渠。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渠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材料二: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弒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共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虑之所A能及者B人事之宜C然D而出于E智力之所F不及者G天H道也
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多么,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吾又何能为哉”中的“何”意义和用法不同。
B.遗,遗漏,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意义和用法相同。
C.封建,一种政治制度,指君主将土地、人口分封给宗室、功臣等,使其建立诸侯国。
D.惩,警诫,与《离骚》中“岂余心之可惩”的“惩”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通过历史事件论证,结构清晰。
B.材料一描写了庄宗得天下时的得意与失天下时的凄惨,对比强烈。
C.材料二罗列了从秦到宋多个国家衰亡的历史原因,论据丰富有力。
D.材料二中唐太宗杀了很多姓武的人,武则天却还执迷不悟侍奉在他身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14.两则材料对“人事”与“天命”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昏昏”“明灭”摹写驿站阴沉昏暗的环境,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B.颔联“最”字突出了诗人病体对秋日初寒天气的敏感,表现了异乡漂泊的孤苦。
C.颈联以“歌慷慨”实现情感转换,诗人抛下个人感伤,表达了报国的踌躇志向。
D.尾联“乱”字是整首诗的诗眼,表面写蝉声,实则表现了诗人烦乱的心绪。
16.诗歌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 , ”寄予了屈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陈情表》中“ , ”与成语“顾影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
(3)古人兴之所至,常常吟啸以抒情,归有光就曾在项脊轩“偃仰啸歌”,类似的例子还有:“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象本是一个空间概念,可在中国文学中往往成了时间的贮存器。所谓“浮云一别,流水十年”,( )。渭城的朝雨,也曾落在秦时的阿房宫;晴光潋滟的西湖水,也曾洗掉多少前朝歌姬的胭脂粉; ;照亮了朱阁绮户中无眠之人的溶溶月色,也曾照亮辽远壮阔的汉唐边关。物象的存在,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形形色色的“物”,占据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也占据了我们纷乱的记忆。如果说时间如一去不返的长江之水,那么江边萧萧的芦荻,却总是让那曾经的过去,一次次重回我们的冥想与记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追忆之光,搅乱了过去与当下的时间格局,模糊了物理时间的真实性,从而使我们恍若隔世。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物象的提醒,也许我们就看不到时间的变化
B.我们看不到时间的变化,也许是因为没有物象的提醒
C.物象如果提醒了我们,也许就能让我们看到时间的变化
D.也许因为没有物象的提醒,所以我们看不到时间的变化
19.请仿照前文,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组句子,体现物象对时间的见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可读、可诵。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其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了诗的大众化。因此,加强诗歌的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 甲 )。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还需要深入诗歌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惑。朗诵者能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是朗诵好一首诗的关键。即使进入的层次很浅,其朗诵也就只能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 乙 )。朗诵者对诗歌意象剖析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的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南辕北辙。
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这些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只有这样,( 丙 )。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C.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D.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谟克里特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写道:“赞美好事是好的,但对坏事加以赞美则是一个骗子和奸诈的人的行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雅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A 4.①重视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团队的建设。②加强对基础研究的宏观布局,构建基础研究长周期支持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5.①已有科学知识可能会变化,如经典概念会被重新诠释,常识性观念可能被放弃。②某些现象无法解释,如引力无法量化。③研究结果不确定,如薛其坤团队都不知道实验最终能不能成功。
6.C 7.B 8.①用“惊蛰期”暗喻花会时节,说明成都人从平日的阴幽、沉寂中走出来。
②突出花会时节成都人的生活变得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9.①展现了成都的自然风貌:描绘了成都平原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景观。
②呈现了成都人的市井生活和精神面貌:通过花会活动展现了成都人民悠闲乐观、爱凑热闹的生活态度。
③体现成都地域文化特色:描写了花会上悠久传统的手工艺,吃喝看耍、祈福等一系列丰富民俗活动。
10.BDG 11.B 12.D 13.(1)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2)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关键,思考得很周详,防备得很严密。 14.相同点:认为国家的存亡与“人事”和“天命”都有关。
不同点:①欧阳修更强调“人事”是盛衰的决定因素。 ②方孝孺认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更突出天命的重要。
15.C 16.①拟人手法:蝉抱梧桐树,赋予蝉人的情态。②视听结合:“鸣蝉”是听觉,“疏桐叶半黄”是视觉,多感官结合描写强化了环境的萧瑟。③以景结情:尾联以蝉鸣扰人、桐叶半黄作结,以景衬情,含蓄表达诗人烦乱的心绪和年华流逝的悲凉。
17.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8.A 19.古巷的石板,也曾被先秦的车马踏过。
20.甲: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
乙:要深入剖析和体验诗歌的意象
丙: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21.朗诵者能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是能否朗诵好一首诗的关键。如果进入的层次很浅,其朗诵也就只能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能不能”一面对两面,关联词语“即使”使用不当) 22.B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