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2024年贵州高考地理真题
(2024·贵州)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南历史城区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区,面积约6.9km2,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历史遗存。有研究提出,该城区经历了四个典型发展时期,期间城区地块数量、路网结构、功能区划和建筑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示意南京城南历史城区演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该历史城区在传统形态时期( )
A.街巷数量少 B.公共用地占比大
C.地块单元小 D.功能结构较复杂
2.工业建设时期,单位大院建设对该历史城区的影响是( )
A.城市职能减少 B.商业活动减弱
C.建筑类型减少 D.街道密度降低
3.近年来,该历史城区不断收紧建筑限高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改善人居环境
C.协调城市建筑景观 D.扩大城市容量
【答案】1.C
2.D
3.C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
【解析】【点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的思路
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1)工业区
(2)居住区
一般居住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既可对居住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
(3)商业区
原则 布局要求
人口指向 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交通指向 布局于人流集中区,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
配套服务功能指向 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全
(4)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如通过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②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③注意高级居住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传统形态时期是1949年以前,传统院落建筑地块细分,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区说明该历史城区街巷数量较多,公共用地占比小,地块单元小,功能结构单一,C正确。
故答案为:C。
2.工业建设时期,即1949-1980年之间,该历史城区由传统院落演变为院墙环绕的单位大院,具有工厂、学校等,说明单位大院建设对该历史城区的影响有:城市职能增加,商业活动增加,建筑类型增加。由于形成院墙环绕的单位大院,占用了部分街道面积,因此街道密度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D。
3.近年来,即2010年至今,该历史城区进入整体保护时期,因此该历史城区不断收紧建筑限高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协调城市建筑景观,从而更好保护历史城区。相反,放宽建筑限高,能够增加建筑楼层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城市容量。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贵州)安徽省六安市瓜片茶是我国代表性绿茶品种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当地建设了多个包含茶园景观观赏、茶生产体验、茶艺体验等项目的茶主题公园。完成下面小题,
4.六安市茶主题公园的创意主题,主要来源于( )
A.特色地域文化 B.自然景观特点
C.现代科技元素 D.茶园生产要素
5.六安市茶主题公园对瓜片茶产业的主要影响有( )
①研发制茶新工艺②降低劳动力成本③优化茶产业结构④拓展茶销售渠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六安市多个茶主题公园的建设应( )
A.开展茶艺体验分工 B.避免主题创意趋同
C.协调茶叶采摘时间 D.统一茶叶销售品牌
【答案】4.A
5.D
6.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①看人口规模。投资少、成本低、营利所需顾客少→布局在居住区;投资大、成本高、营利所需顾客多→布局在城区中心
②看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低,多靠近居住区;消费水平高,多靠近城区中心
③看居民消费偏好。服务业多选择在消费偏好较高的区域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
劳动力 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同
集聚 一方面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
其他
因素 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有影响,且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强
4.六安市瓜片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主题公园包含茶园景观观赏、茶生产体验、茶艺体验等项目,这些创意主题源于六安当地特色的茶文化这一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特点只是公园的一部分背景,不是主要创意来源,主题公园主要围绕传统茶文化展开,并非源于现代科技元素,茶园生产要素只是基础,特色地域文化才是创意核心。A正确。
故答案为:A。
5.茶主题公园主要是推动茶旅融合,对于研发制茶新工艺作用不大;茶主题公园的建设增加了体验项目等,不一定能降低劳动力成本;茶主题公园融合了旅游等产业,优化了原本单一的茶产业结构;公园吸引游客,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瓜片茶,拓展了茶销售渠道。D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D。
6.多个茶主题公园建设若主题创意趋同,会导致恶性竞争,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应避免主题创意趋同。茶艺体验分工不是多个公园建设最应关注的问题。茶叶采摘时间主要由茶叶生长规律决定,难以通过公园建设协调。统一茶叶销售品牌不是多个茶主题公园建设的关键,也无需统一,要多元化。B正确。
故答案为:B。
(2024·贵州)某铁路采用中国标准建造,其中一段穿过宽约40km且地裂缝广泛发育的裂谷带。该路段四季不分明,植被覆盖率高,是大型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通道。完成下面小题,
7.该铁路最可能位于( )
A.墨西哥高原 B.东非高原 C.德干高原 D.巴西高原
8.为保障运行安全,该铁路通车后最需要( )
A.加强地裂缝的监测预警 B.降低列车的运行速度
C.加强铁路沿线污染治理 D.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答案】7.B
8.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原则 内容 案例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便准,以及交通运输网密度等,都应根据运输需求而定。 我国根据运输需求把普通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同级别。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其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预计到2022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并预留了2050年1.3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成为各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为了减缓坡度,公路盘山而建,呈“之”字型分布。
尽量少占土地原则 交通线、站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高速铁路的建设一般都采用高架的形式进行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占用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除了飞机外,还集合了多种交通工具替换中心将公路,高铁,公交,以及地铁全部归纳在一起。形成一张世界上最为高效的地下交通运输网络。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求等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
7.东非高原是东非大裂谷的主要分布区,地壳活动频繁,地裂缝广泛发育,与题干中“40km宽的裂谷带”完全吻合。四季不分明、植被覆盖率高符合热带草原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东非高原以热带草原为主,且是大型野生动物(如角马、斑马)迁徙的核心区域。综上所述,该铁路最可能位于东非高原。墨西哥高原位于美洲,主要是火山活动形成的,以火山地貌为主,德干高原为古老稳定地块,地势相对平坦,没有大规模的裂谷带,巴西高原为南美古老高原,无典型裂谷带和动物迁徙通道。B正确。
故答案为:B。
8.东非大裂谷地壳活动活跃,地裂缝可能持续发育甚至扩展,对铁路路基和轨道稳定性构成直接威胁。通车后需长期监测地裂缝变化,及时预警以保障运行安全;降低运行速度并不能减少地裂缝带来的风险,加强铁路沿线污染治理与运行安全无关,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通常属于建设阶段的生态保护措施,而地裂缝的监测是通车后持续性的安全需求。A正确。
故答案为:A。
(2024·贵州)海洋热含量指单位面积海水的能量(单位:J/cm2,受海洋热含量的控制,巴伦支海5~8月表现为海洋从大气吸热,9月至次年4月表现为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偏南风增强的年份,该海区南部无冰区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量减少,北部海冰覆盖区则相反。下图示意巴伦支海。完成下面小题。
9.巴伦支海5~8月海洋从大气吸热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的蒸发量较低 B.海冰反射太阳辐射弱
C.极地东风势力较强 D.海面的温度低于大气
10.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最低的月份是( )
A.2月 B.4月 C.6月 D.8月
11.偏南风增强的年份,巴伦支海北部释放热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冰面积减小 B.大气辐射增强
C.海水温度降低 D.大气湿度增加
【答案】9.D
10.B
11.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1)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
(2)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3)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4)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2)大气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3)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促进水平衡:通过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
(2)促进热量平衡: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3)导致了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带到高纬地区,将水分从海洋带到陆地。
9.巴伦支海位于北半球, 5~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气温较高,海水的蒸发量较高;极地东风势力最强的时段是在北半球的冬季;海冰发生太阳辐射对海洋吸收大气的热量多少没有关系;5~8月为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增强,但巴伦支海因高纬度位置及海冰融化吸收大量潜热,导致海水温度上升缓慢,此时海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因此海洋从大气吸收热量 ,D正确。
故答案为:D。
10.根据材料可知, 巴伦支海5~8月表现为海洋从大气吸热,9月至次年4月表现为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 说明在巴伦支海在5~8月海洋含热量逐渐增加;而9月至次年4月海洋含热量逐渐下降,因此, 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最低的月份是4月份。B正确。
故答案为:B。
11.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巴伦支海在偏南风增强的年份巴伦支海北部释放的热量增多,但并不能认为巴伦支海北部海域热量亏损,只能是海汽之间的热量交换增强了。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正确的解答本题。偏南风加强会带来更温暖的空气,导致北部海冰覆盖区 冰层消融速度加快 ,海冰面积减小 ,冰层退缩后, 无冰区扩大 ,海洋直接暴露于大气中,促进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大气辐射增强,只能使海洋吸收大气的热量增多,不能解释海洋释放热量增多;海水降温会抑制海洋热量释放;大气是湿度会抑制海水蒸发,减少潜热释放。A正确。
故答案为:A。
(2024·贵州)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和南疆,北疆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多。下图示意新疆近20年来沙尘暴年均日数。完成下面小题。
12.在南疆地区,影响其沙尘暴高发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沙漠与风向 B.湿度与风向 C.沙漠与地形 D.湿度与地形
13.与南疆相比,北疆地区沙尘暴发生日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沙漠分布面积小 B.大风日数较少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地势起伏较小
【答案】12.A
13.C
【知识点】其它自然灾害;中国的气象灾害
【解析】【点评】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12.沙尘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风力大(动力)、沙源物质两个方面。新疆地处我国的内陆地区,冬半年多沙尘暴,冬半年新疆以偏北风为主,图中显示沙尘暴高发区在南疆盆地的东南部,因此风在由北向南经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过程中,逐渐起沙形成沙尘暴。A正确。
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可知,北疆地区较南疆地区降水多,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北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北疆的沙尘暴的日数较南疆少。南疆和北疆的地形、大风的日数相差不大,沙漠面积小,可能导致北疆沙尘暴的规模小,并非是沙尘暴日数少的有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2024·贵州)元谋县位于金沙江下游,海拔898~2835m,年均气温21.90C。科研人员在该县选取海拔和坡度相近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测定土壤储水量、降水量及蒸发量。下图示意调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月平均储水量、月降水量及月蒸发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区域1~5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月平均储水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大 B.径流量增多 C.降水量较少 D.蒸发量增大
15.该区域8、9月土壤月平均储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强度大 B.植被覆盖高 C.前期补给多 D.土壤较黏重
16.与林地相比,该区域坡耕地土壤储水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植物蒸腾作用小②水土保持作用强③坡面径流量较小④植被截留作用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4.D
15.C
16.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14.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金沙江下游地区1—5月份降水量较少,但蒸发量逐月增加,导致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土壤月均储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少,说明土壤水分补给少,不是土壤月均储水量下降的原因,径流量增多,可能导致土壤的储水量增加,地形起伏大不少引起某时段土壤月均储水量下降的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由图可知,在7月份降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高、土壤黏重不具有季节性变化。之所以8、9月份土壤月平均储水量高,是因为6、7月的降水量和强度大,前期补给增多,地表水经过下渗,补给给土壤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土壤月均储水量增大时段滞后于降水量最大的时段,出现在8、9月份。C正确。
故答案为:C。
16.坡耕地较林地植被覆盖率低,植物蒸腾作用小,土壤水分散失少, 植被截留作用小,土壤储水量较大,①④正确。坡耕地较林地植被覆盖率低,坡面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作用差,②③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7.(2024·贵州)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易北河上游位于捷克境内,中下游流经德国东北部平原洼地,流域人口两千多万,是欧洲人均水资源供给量较低的地区之一。堤防是德国境内易北河的一大特点,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缩短60km,滞洪面积由6172km减小至838km。1990年后,因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两国广泛开展流域协作,实施多项生态补偿项目,使得捷克有更多资金和意愿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上游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成为流域国际协作的成功范例。下图示意易北河流域。
(1)分析德国修建堤防产生的流域生态问题。
(2)分析德国对捷克实行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因。
(3)提出捷克进行易北河上游流域整治的合理措施。
【答案】(1)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长度缩短,滞洪面积减少,降低洪水调蓄能力;破坏河道和沿岸生态系统,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德国位于易北河中下游地区,水质和水量均受上游影响,德国境内易北河流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提高;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具有补偿能力。
(3)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河流污染治理,维护上游水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完善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 德国修建堤防产生的流域生态问题,主要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分析,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长度缩短,滞洪面积大幅减少,降低了河流的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水风险,洪涝频次和强度增加;堤防建设破坏了河道和沿岸的自然生态系统,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流域内的生态平衡。
(2) 德国对捷克实行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因,流域内对水资源的需求大、经济力量强(有能力)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分析,捷克扼守易北河上游,德国位于易北河中下游地区,水质和水量直接受上游捷克的影响,对易北河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境内易北河流域人口两千多万,人口稠密,工农业业发达,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需求量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提高,通过生态补偿可以提高水质,减轻水污染带来的影响;德国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具备实施生态补偿的条件,通过生态补偿,德国可以确保上游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全流域协调发展,从而保障自身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可持续性。
(3) 捷克进行易北河上游流域整治的合理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污染治理、环保意识等寻求合理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和修复湿地等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后达标排放,维护上游水质;是欧洲人均水资源供给量较低的地区之一,应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节约利用水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完善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推动流域综合治理。
【点评】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1.尼罗河流域
(1)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属热带草原气候,下游流经沙漠地区。
(3)水资源现状:人均水资源少,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地区 人类活动 主要问题
上游 过度用水与捕捞 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下游地区的供水
上中游 毁林开荒 ①导致旱涝灾害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
下游 过度灌溉 导致盐碱化加剧
工业发展 污染严重
3.走向协调的流域开发
(1)原则: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目的: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主要途径: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1)结合材料分析,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长度缩短,滞洪面积大幅减少,降低了河流的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水风险,洪涝频次和强度增加;堤防建设破坏了河道和沿岸的自然生态系统,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流域内的生态平衡。
(2)结合材料分析,捷克扼守易北河上游,德国位于易北河中下游地区,水质和水量直接受上游捷克的影响,对易北河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境内易北河流域人口两千多万,人口稠密,工农业业发达,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需求量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提高,通过生态补偿可以提高水质,减轻水污染带来的影响;德国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具备实施生态补偿的条件,通过生态补偿,德国可以确保上游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全流域协调发展,从而保障自身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可持续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和修复湿地等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后达标排放,维护上游水质;是欧洲人均水资源供给量较低的地区之一,应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节约利用水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完善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推动流域综合治理。
18.(2024·贵州)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在云贵高原某地发现一段两侧近似直立的河谷。下图示意该河谷发育过程中的三个时期。
(1)分析该河谷的发育过程。
(2)推测该河谷堆积物的主要来源。
(3)说明该河谷形成前后自然环境的变化。
【答案】(1)沉积形成深厚的石灰岩,地壳抬升形成高原,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溶蚀裂隙,裂隙拓展扩大形成地下暗河;地下暗河持续下蚀,洞穴空间拓展,形或溶洞;洞顶坍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河谷。
(2)洞顶洞壁坍塌物;河流上游搬运的物质;崖壁崩塌物。
(3)地表破碎,地形起伏变大;地下暗河变成地表河流;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 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从内外力作用进行分析说明。解答问题是需要主要细节的过程。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有石灰岩发育,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原本的沉积岩在地下,又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高原;石灰岩性软易被溶蚀,岩层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裂隙。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不断溶蚀石灰岩,使得裂隙扩大形成地下暗河,地下暗河持续下蚀,洞穴空间拓展变大,形成地下空间的溶洞;当溶洞顶部不断变薄,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河谷。
(2)河谷堆积物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溶洞的洞顶洞壁坍塌岩石碎屑、河流携带搬运而来的物质、崖壁崩塌物。据上题分析可知,溶洞顶部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坍塌时顶部和洞壁的岩石碎屑物质会堆积在河谷中;形成地表河流后,由于河流有一定的流水搬运能力,会携带上游的泥沙、砾石等沉积物,堆积在河谷中;河谷两岸直立,崖壁底部受流水溶蚀作用,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崩塌,崩塌物也是河谷堆积物的来源。
(3) 河谷形成前后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说明。在图中的①和②阶段主要是溶洞发育,这一时期地表主要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表破碎,随着流水溶蚀作用加强,地形起伏变大;后期随着溶洞的坍塌,地表出现明显的河谷地貌,河流流经地表。河流两侧有明显的堆积物,由堆积物主要发育,河谷两侧可能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生长,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点评】整体性原理
(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形成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②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本地区地理环境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变化。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②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1)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有石灰岩发育,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原本的沉积岩在地下,又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高原;石灰岩性软易被溶蚀,岩层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裂隙。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不断溶蚀石灰岩,使得裂隙扩大形成地下暗河,地下暗河持续下蚀,洞穴空间拓展变大,形成地下空间的溶洞;当溶洞顶部不断变薄,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河谷。
(2)河谷堆积物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溶洞的洞顶洞壁坍塌岩石碎屑、河流携带搬运而来的物质、崖壁崩塌物。据上题分析可知,溶洞顶部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坍塌时顶部和洞壁的岩石碎屑物质会堆积在河谷中;形成地表河流后,由于河流有一定的流水搬运能力,会携带上游的泥沙、砾石等沉积物,堆积在河谷中;河谷两岸直立,崖壁底部受流水溶蚀作用,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崩塌,崩塌物也是河谷堆积物的来源。
(3)在图中的①和②阶段主要是溶洞发育,这一时期地表主要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表破碎,随着流水溶蚀作用加强,地形起伏变大;后期随着溶洞的坍塌,地表出现明显的河谷地貌,河流流经地表。河流两侧有明显的堆积物,由堆积物主要发育,河谷两侧可能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生长,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19.(2024·贵州)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氦气属战略性稀有气体资源,主要应用于低温超导、国防军工、半导体、光纤通讯、核磁共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工业制氦的途径是从富氦天然气中分离制取。我国氦气主要从卡塔尔、美国、澳大利亚进口,受出口国配额制约束,进口氦气只能用于民用领域。随着新疆、陕西等地相继发现大型富氦天然气田,我国氦气资源的供需局面有所改善。表为全球及部分国家氦气产量(单位:万m3)
国家/年份产量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美国 89 91 90 89 74
卡塔尔 50 45 45 51 45
阿尔及利亚 10 14 14 14 14
澳大利亚 4 4 4 4 4
俄罗斯 3 3 3 2 5
小计 156 157 156 160 142
全球 167 168 167 172 152
(1)简述世界氦气产量的特点。
(2)分析我国利用氦气资源的现状。
(3)对我国利用氦气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产量少,生产高度集中;2020年全球氦气减产受主产国影响明显;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产量少,但较为稳定等。
(2)主要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用量大且逐年增加,民用领域受国际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明显;自产氦气主要用于保障国防军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需要;供需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有所缓解。
(3)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氦气后端产品全球领先地位。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属性与特征;我国矿产资源概况;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1)读表可知,当前氦气生产的分布特征主要强调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分布不均,且全球氦气产量较少,生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2020年主产氦气的五个国家中,美国和卡塔尔两个最大的产气国减产明显,受其影响2020年全球氦气减产受主产国影响明显;自2016年到2020年,澳大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虽然产气量不大,但较为稳定。
(2) 我国利用氦气资源的现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进行概括。氦气主要应用于低温超导、国防军工、半导体、光纤通讯、核磁共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说明氦气主要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氦气用量大且逐年增加,由于受出口国配额制约束,进口氦气只能用于民用领域,民用领域的氦气受国际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明显;自产氦气量相对较少,主要用于保障国防军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需要;随着新疆、陕西等地相继发现大型富氦天然气田,氦气供需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有所缓解。
(3) 对我国利用氦气资源提出合理建议,主要从技术研发、合理规划等方面寻求合理化建议。我国氦气资源相对紧缺,而氦气利用种类很多,所以需要对氦气科学统筹,合理分配;我国相关加工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应将有限的氦气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氦气后端产品全球领先地位。
【点评】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分类:按照自然属性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项目 案例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数量 矿产资源 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质量 土地资源 影响着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空间分布 水资源 造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间接导致了人口、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读表可知,当前氦气生产的分布特征主要强调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分布不均,且全球氦气产量较少,生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2020年主产氦气的五个国家中,美国和卡塔尔两个最大的产气国减产明显,受其影响2020年全球氦气减产受主产国影响明显;自2016年到2020年,澳大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虽然产气量不大,但较为稳定。
(2)氦气主要应用于低温超导、国防军工、半导体、光纤通讯、核磁共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说明氦气主要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氦气用量大且逐年增加,由于受出口国配额制约束,进口氦气只能用于民用领域,民用领域的氦气受国际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明显;自产氦气量相对较少,主要用于保障国防军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需要;随着新疆、陕西等地相继发现大型富氦天然气田,氦气供需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有所缓解。
(3)我国氦气资源相对紧缺,而氦气利用种类很多,所以需要对氦气科学统筹,合理分配;我国相关加工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应将有限的氦气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氦气后端产品全球领先地位。
1 / 1【高考真题】2024年贵州高考地理真题
(2024·贵州)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南历史城区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区,面积约6.9km2,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历史遗存。有研究提出,该城区经历了四个典型发展时期,期间城区地块数量、路网结构、功能区划和建筑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示意南京城南历史城区演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该历史城区在传统形态时期( )
A.街巷数量少 B.公共用地占比大
C.地块单元小 D.功能结构较复杂
2.工业建设时期,单位大院建设对该历史城区的影响是( )
A.城市职能减少 B.商业活动减弱
C.建筑类型减少 D.街道密度降低
3.近年来,该历史城区不断收紧建筑限高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改善人居环境
C.协调城市建筑景观 D.扩大城市容量
(2024·贵州)安徽省六安市瓜片茶是我国代表性绿茶品种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当地建设了多个包含茶园景观观赏、茶生产体验、茶艺体验等项目的茶主题公园。完成下面小题,
4.六安市茶主题公园的创意主题,主要来源于( )
A.特色地域文化 B.自然景观特点
C.现代科技元素 D.茶园生产要素
5.六安市茶主题公园对瓜片茶产业的主要影响有( )
①研发制茶新工艺②降低劳动力成本③优化茶产业结构④拓展茶销售渠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六安市多个茶主题公园的建设应( )
A.开展茶艺体验分工 B.避免主题创意趋同
C.协调茶叶采摘时间 D.统一茶叶销售品牌
(2024·贵州)某铁路采用中国标准建造,其中一段穿过宽约40km且地裂缝广泛发育的裂谷带。该路段四季不分明,植被覆盖率高,是大型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通道。完成下面小题,
7.该铁路最可能位于( )
A.墨西哥高原 B.东非高原 C.德干高原 D.巴西高原
8.为保障运行安全,该铁路通车后最需要( )
A.加强地裂缝的监测预警 B.降低列车的运行速度
C.加强铁路沿线污染治理 D.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2024·贵州)海洋热含量指单位面积海水的能量(单位:J/cm2,受海洋热含量的控制,巴伦支海5~8月表现为海洋从大气吸热,9月至次年4月表现为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偏南风增强的年份,该海区南部无冰区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量减少,北部海冰覆盖区则相反。下图示意巴伦支海。完成下面小题。
9.巴伦支海5~8月海洋从大气吸热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的蒸发量较低 B.海冰反射太阳辐射弱
C.极地东风势力较强 D.海面的温度低于大气
10.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最低的月份是( )
A.2月 B.4月 C.6月 D.8月
11.偏南风增强的年份,巴伦支海北部释放热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冰面积减小 B.大气辐射增强
C.海水温度降低 D.大气湿度增加
(2024·贵州)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和南疆,北疆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多。下图示意新疆近20年来沙尘暴年均日数。完成下面小题。
12.在南疆地区,影响其沙尘暴高发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沙漠与风向 B.湿度与风向 C.沙漠与地形 D.湿度与地形
13.与南疆相比,北疆地区沙尘暴发生日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沙漠分布面积小 B.大风日数较少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地势起伏较小
(2024·贵州)元谋县位于金沙江下游,海拔898~2835m,年均气温21.90C。科研人员在该县选取海拔和坡度相近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测定土壤储水量、降水量及蒸发量。下图示意调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月平均储水量、月降水量及月蒸发量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区域1~5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月平均储水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大 B.径流量增多 C.降水量较少 D.蒸发量增大
15.该区域8、9月土壤月平均储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强度大 B.植被覆盖高 C.前期补给多 D.土壤较黏重
16.与林地相比,该区域坡耕地土壤储水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植物蒸腾作用小②水土保持作用强③坡面径流量较小④植被截留作用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24·贵州)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易北河上游位于捷克境内,中下游流经德国东北部平原洼地,流域人口两千多万,是欧洲人均水资源供给量较低的地区之一。堤防是德国境内易北河的一大特点,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缩短60km,滞洪面积由6172km减小至838km。1990年后,因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两国广泛开展流域协作,实施多项生态补偿项目,使得捷克有更多资金和意愿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上游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成为流域国际协作的成功范例。下图示意易北河流域。
(1)分析德国修建堤防产生的流域生态问题。
(2)分析德国对捷克实行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因。
(3)提出捷克进行易北河上游流域整治的合理措施。
18.(2024·贵州)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在云贵高原某地发现一段两侧近似直立的河谷。下图示意该河谷发育过程中的三个时期。
(1)分析该河谷的发育过程。
(2)推测该河谷堆积物的主要来源。
(3)说明该河谷形成前后自然环境的变化。
19.(2024·贵州)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氦气属战略性稀有气体资源,主要应用于低温超导、国防军工、半导体、光纤通讯、核磁共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工业制氦的途径是从富氦天然气中分离制取。我国氦气主要从卡塔尔、美国、澳大利亚进口,受出口国配额制约束,进口氦气只能用于民用领域。随着新疆、陕西等地相继发现大型富氦天然气田,我国氦气资源的供需局面有所改善。表为全球及部分国家氦气产量(单位:万m3)
国家/年份产量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美国 89 91 90 89 74
卡塔尔 50 45 45 51 45
阿尔及利亚 10 14 14 14 14
澳大利亚 4 4 4 4 4
俄罗斯 3 3 3 2 5
小计 156 157 156 160 142
全球 167 168 167 172 152
(1)简述世界氦气产量的特点。
(2)分析我国利用氦气资源的现状。
(3)对我国利用氦气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C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
【解析】【点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的思路
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1)工业区
(2)居住区
一般居住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既可对居住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
(3)商业区
原则 布局要求
人口指向 集中于人口密集区,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交通指向 布局于人流集中区,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
配套服务功能指向 商业服务功能在旅游地、学校、政府机关、大型企业附近相对齐全
(4)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如通过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②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③注意高级居住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传统形态时期是1949年以前,传统院落建筑地块细分,是明清南京城主要的市民生活区说明该历史城区街巷数量较多,公共用地占比小,地块单元小,功能结构单一,C正确。
故答案为:C。
2.工业建设时期,即1949-1980年之间,该历史城区由传统院落演变为院墙环绕的单位大院,具有工厂、学校等,说明单位大院建设对该历史城区的影响有:城市职能增加,商业活动增加,建筑类型增加。由于形成院墙环绕的单位大院,占用了部分街道面积,因此街道密度降低,D正确。
故答案为:D。
3.近年来,即2010年至今,该历史城区进入整体保护时期,因此该历史城区不断收紧建筑限高的规定主要是为了协调城市建筑景观,从而更好保护历史城区。相反,放宽建筑限高,能够增加建筑楼层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城市容量。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4.A
5.D
6.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点评】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①看人口规模。投资少、成本低、营利所需顾客少→布局在居住区;投资大、成本高、营利所需顾客多→布局在城区中心
②看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低,多靠近居住区;消费水平高,多靠近城区中心
③看居民消费偏好。服务业多选择在消费偏好较高的区域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
劳动力 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同
集聚 一方面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
其他
因素 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也有影响,且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强
4.六安市瓜片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主题公园包含茶园景观观赏、茶生产体验、茶艺体验等项目,这些创意主题源于六安当地特色的茶文化这一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特点只是公园的一部分背景,不是主要创意来源,主题公园主要围绕传统茶文化展开,并非源于现代科技元素,茶园生产要素只是基础,特色地域文化才是创意核心。A正确。
故答案为:A。
5.茶主题公园主要是推动茶旅融合,对于研发制茶新工艺作用不大;茶主题公园的建设增加了体验项目等,不一定能降低劳动力成本;茶主题公园融合了旅游等产业,优化了原本单一的茶产业结构;公园吸引游客,能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瓜片茶,拓展了茶销售渠道。D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D。
6.多个茶主题公园建设若主题创意趋同,会导致恶性竞争,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应避免主题创意趋同。茶艺体验分工不是多个公园建设最应关注的问题。茶叶采摘时间主要由茶叶生长规律决定,难以通过公园建设协调。统一茶叶销售品牌不是多个茶主题公园建设的关键,也无需统一,要多元化。B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7.B
8.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原则 内容 案例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便准,以及交通运输网密度等,都应根据运输需求而定。 我国根据运输需求把普通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同级别。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其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预计到2022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并预留了2050年1.3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成为各项指标位居全球前列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为了减缓坡度,公路盘山而建,呈“之”字型分布。
尽量少占土地原则 交通线、站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高速铁路的建设一般都采用高架的形式进行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占用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除了飞机外,还集合了多种交通工具替换中心将公路,高铁,公交,以及地铁全部归纳在一起。形成一张世界上最为高效的地下交通运输网络。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求等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
7.东非高原是东非大裂谷的主要分布区,地壳活动频繁,地裂缝广泛发育,与题干中“40km宽的裂谷带”完全吻合。四季不分明、植被覆盖率高符合热带草原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东非高原以热带草原为主,且是大型野生动物(如角马、斑马)迁徙的核心区域。综上所述,该铁路最可能位于东非高原。墨西哥高原位于美洲,主要是火山活动形成的,以火山地貌为主,德干高原为古老稳定地块,地势相对平坦,没有大规模的裂谷带,巴西高原为南美古老高原,无典型裂谷带和动物迁徙通道。B正确。
故答案为:B。
8.东非大裂谷地壳活动活跃,地裂缝可能持续发育甚至扩展,对铁路路基和轨道稳定性构成直接威胁。通车后需长期监测地裂缝变化,及时预警以保障运行安全;降低运行速度并不能减少地裂缝带来的风险,加强铁路沿线污染治理与运行安全无关,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通常属于建设阶段的生态保护措施,而地裂缝的监测是通车后持续性的安全需求。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9.D
10.B
11.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1)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
(2)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3)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4)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通过风能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2)大气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3)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3.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促进水平衡:通过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
(2)促进热量平衡:高低纬地区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3)导致了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带到高纬地区,将水分从海洋带到陆地。
9.巴伦支海位于北半球, 5~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气温较高,海水的蒸发量较高;极地东风势力最强的时段是在北半球的冬季;海冰发生太阳辐射对海洋吸收大气的热量多少没有关系;5~8月为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增强,但巴伦支海因高纬度位置及海冰融化吸收大量潜热,导致海水温度上升缓慢,此时海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因此海洋从大气吸收热量 ,D正确。
故答案为:D。
10.根据材料可知, 巴伦支海5~8月表现为海洋从大气吸热,9月至次年4月表现为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 说明在巴伦支海在5~8月海洋含热量逐渐增加;而9月至次年4月海洋含热量逐渐下降,因此, 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最低的月份是4月份。B正确。
故答案为:B。
11.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巴伦支海在偏南风增强的年份巴伦支海北部释放的热量增多,但并不能认为巴伦支海北部海域热量亏损,只能是海汽之间的热量交换增强了。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正确的解答本题。偏南风加强会带来更温暖的空气,导致北部海冰覆盖区 冰层消融速度加快 ,海冰面积减小 ,冰层退缩后, 无冰区扩大 ,海洋直接暴露于大气中,促进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大气辐射增强,只能使海洋吸收大气的热量增多,不能解释海洋释放热量增多;海水降温会抑制海洋热量释放;大气是湿度会抑制海水蒸发,减少潜热释放。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12.A
13.C
【知识点】其它自然灾害;中国的气象灾害
【解析】【点评】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12.沙尘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风力大(动力)、沙源物质两个方面。新疆地处我国的内陆地区,冬半年多沙尘暴,冬半年新疆以偏北风为主,图中显示沙尘暴高发区在南疆盆地的东南部,因此风在由北向南经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过程中,逐渐起沙形成沙尘暴。A正确。
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可知,北疆地区较南疆地区降水多,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北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北疆的沙尘暴的日数较南疆少。南疆和北疆的地形、大风的日数相差不大,沙漠面积小,可能导致北疆沙尘暴的规模小,并非是沙尘暴日数少的有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14.D
15.C
16.B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14.由图可知,图中信息显示,金沙江下游地区1—5月份降水量较少,但蒸发量逐月增加,导致土壤水分逐渐减少(土壤月均储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少,说明土壤水分补给少,不是土壤月均储水量下降的原因,径流量增多,可能导致土壤的储水量增加,地形起伏大不少引起某时段土壤月均储水量下降的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由图可知,在7月份降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高、土壤黏重不具有季节性变化。之所以8、9月份土壤月平均储水量高,是因为6、7月的降水量和强度大,前期补给增多,地表水经过下渗,补给给土壤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土壤月均储水量增大时段滞后于降水量最大的时段,出现在8、9月份。C正确。
故答案为:C。
16.坡耕地较林地植被覆盖率低,植物蒸腾作用小,土壤水分散失少, 植被截留作用小,土壤储水量较大,①④正确。坡耕地较林地植被覆盖率低,坡面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作用差,②③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7.【答案】(1)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长度缩短,滞洪面积减少,降低洪水调蓄能力;破坏河道和沿岸生态系统,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德国位于易北河中下游地区,水质和水量均受上游影响,德国境内易北河流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提高;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具有补偿能力。
(3)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河流污染治理,维护上游水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完善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 德国修建堤防产生的流域生态问题,主要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分析,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长度缩短,滞洪面积大幅减少,降低了河流的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水风险,洪涝频次和强度增加;堤防建设破坏了河道和沿岸的自然生态系统,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流域内的生态平衡。
(2) 德国对捷克实行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因,流域内对水资源的需求大、经济力量强(有能力)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分析,捷克扼守易北河上游,德国位于易北河中下游地区,水质和水量直接受上游捷克的影响,对易北河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境内易北河流域人口两千多万,人口稠密,工农业业发达,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需求量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提高,通过生态补偿可以提高水质,减轻水污染带来的影响;德国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具备实施生态补偿的条件,通过生态补偿,德国可以确保上游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全流域协调发展,从而保障自身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可持续性。
(3) 捷克进行易北河上游流域整治的合理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污染治理、环保意识等寻求合理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和修复湿地等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后达标排放,维护上游水质;是欧洲人均水资源供给量较低的地区之一,应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节约利用水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完善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推动流域综合治理。
【点评】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1.尼罗河流域
(1)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属热带草原气候,下游流经沙漠地区。
(3)水资源现状:人均水资源少,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地区 人类活动 主要问题
上游 过度用水与捕捞 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下游地区的供水
上中游 毁林开荒 ①导致旱涝灾害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
下游 过度灌溉 导致盐碱化加剧
工业发展 污染严重
3.走向协调的流域开发
(1)原则: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目的: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主要途径: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1)结合材料分析,堤防裁弯取直使河流长度缩短,滞洪面积大幅减少,降低了河流的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水风险,洪涝频次和强度增加;堤防建设破坏了河道和沿岸的自然生态系统,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流域内的生态平衡。
(2)结合材料分析,捷克扼守易北河上游,德国位于易北河中下游地区,水质和水量直接受上游捷克的影响,对易北河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境内易北河流域人口两千多万,人口稠密,工农业业发达,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水资源需求量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也提高,通过生态补偿可以提高水质,减轻水污染带来的影响;德国经济发达,资金雄厚,具备实施生态补偿的条件,通过生态补偿,德国可以确保上游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全流域协调发展,从而保障自身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可持续性。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和修复湿地等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净化后达标排放,维护上游水质;是欧洲人均水资源供给量较低的地区之一,应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节约利用水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完善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推动流域综合治理。
18.【答案】(1)沉积形成深厚的石灰岩,地壳抬升形成高原,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溶蚀裂隙,裂隙拓展扩大形成地下暗河;地下暗河持续下蚀,洞穴空间拓展,形或溶洞;洞顶坍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河谷。
(2)洞顶洞壁坍塌物;河流上游搬运的物质;崖壁崩塌物。
(3)地表破碎,地形起伏变大;地下暗河变成地表河流;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 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从内外力作用进行分析说明。解答问题是需要主要细节的过程。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有石灰岩发育,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原本的沉积岩在地下,又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高原;石灰岩性软易被溶蚀,岩层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裂隙。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不断溶蚀石灰岩,使得裂隙扩大形成地下暗河,地下暗河持续下蚀,洞穴空间拓展变大,形成地下空间的溶洞;当溶洞顶部不断变薄,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河谷。
(2)河谷堆积物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溶洞的洞顶洞壁坍塌岩石碎屑、河流携带搬运而来的物质、崖壁崩塌物。据上题分析可知,溶洞顶部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坍塌时顶部和洞壁的岩石碎屑物质会堆积在河谷中;形成地表河流后,由于河流有一定的流水搬运能力,会携带上游的泥沙、砾石等沉积物,堆积在河谷中;河谷两岸直立,崖壁底部受流水溶蚀作用,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崩塌,崩塌物也是河谷堆积物的来源。
(3) 河谷形成前后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说明。在图中的①和②阶段主要是溶洞发育,这一时期地表主要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表破碎,随着流水溶蚀作用加强,地形起伏变大;后期随着溶洞的坍塌,地表出现明显的河谷地貌,河流流经地表。河流两侧有明显的堆积物,由堆积物主要发育,河谷两侧可能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生长,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点评】整体性原理
(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形成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②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本地区地理环境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变化。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②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1)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有石灰岩发育,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原本的沉积岩在地下,又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高原;石灰岩性软易被溶蚀,岩层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裂隙。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不断溶蚀石灰岩,使得裂隙扩大形成地下暗河,地下暗河持续下蚀,洞穴空间拓展变大,形成地下空间的溶洞;当溶洞顶部不断变薄,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河谷。
(2)河谷堆积物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溶洞的洞顶洞壁坍塌岩石碎屑、河流携带搬运而来的物质、崖壁崩塌物。据上题分析可知,溶洞顶部最终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坍塌时顶部和洞壁的岩石碎屑物质会堆积在河谷中;形成地表河流后,由于河流有一定的流水搬运能力,会携带上游的泥沙、砾石等沉积物,堆积在河谷中;河谷两岸直立,崖壁底部受流水溶蚀作用,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崩塌,崩塌物也是河谷堆积物的来源。
(3)在图中的①和②阶段主要是溶洞发育,这一时期地表主要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表破碎,随着流水溶蚀作用加强,地形起伏变大;后期随着溶洞的坍塌,地表出现明显的河谷地貌,河流流经地表。河流两侧有明显的堆积物,由堆积物主要发育,河谷两侧可能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生长,形成新的生物群落。
19.【答案】(1)产量少,生产高度集中;2020年全球氦气减产受主产国影响明显;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产量少,但较为稳定等。
(2)主要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用量大且逐年增加,民用领域受国际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明显;自产氦气主要用于保障国防军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需要;供需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有所缓解。
(3)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氦气后端产品全球领先地位。
【知识点】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属性与特征;我国矿产资源概况;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1)读表可知,当前氦气生产的分布特征主要强调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分布不均,且全球氦气产量较少,生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2020年主产氦气的五个国家中,美国和卡塔尔两个最大的产气国减产明显,受其影响2020年全球氦气减产受主产国影响明显;自2016年到2020年,澳大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虽然产气量不大,但较为稳定。
(2) 我国利用氦气资源的现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进行概括。氦气主要应用于低温超导、国防军工、半导体、光纤通讯、核磁共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说明氦气主要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氦气用量大且逐年增加,由于受出口国配额制约束,进口氦气只能用于民用领域,民用领域的氦气受国际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明显;自产氦气量相对较少,主要用于保障国防军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需要;随着新疆、陕西等地相继发现大型富氦天然气田,氦气供需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有所缓解。
(3) 对我国利用氦气资源提出合理建议,主要从技术研发、合理规划等方面寻求合理化建议。我国氦气资源相对紧缺,而氦气利用种类很多,所以需要对氦气科学统筹,合理分配;我国相关加工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应将有限的氦气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氦气后端产品全球领先地位。
【点评】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分类:按照自然属性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项目 案例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数量 矿产资源 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质量 土地资源 影响着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空间分布 水资源 造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间接导致了人口、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读表可知,当前氦气生产的分布特征主要强调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分布不均,且全球氦气产量较少,生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2020年主产氦气的五个国家中,美国和卡塔尔两个最大的产气国减产明显,受其影响2020年全球氦气减产受主产国影响明显;自2016年到2020年,澳大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虽然产气量不大,但较为稳定。
(2)氦气主要应用于低温超导、国防军工、半导体、光纤通讯、核磁共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说明氦气主要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及科研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科研水平快速提高,氦气用量大且逐年增加,由于受出口国配额制约束,进口氦气只能用于民用领域,民用领域的氦气受国际产量及价格波动影响明显;自产氦气量相对较少,主要用于保障国防军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需要;随着新疆、陕西等地相继发现大型富氦天然气田,氦气供需矛盾随着产量的增加有所缓解。
(3)我国氦气资源相对紧缺,而氦气利用种类很多,所以需要对氦气科学统筹,合理分配;我国相关加工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应将有限的氦气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氦气后端产品全球领先地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