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2 19: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
测试卷
高一历史
命题人: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90
分钟
)A .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 B .公社缺乏统一的领导
C .对团结农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D .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9 .1921 年初,国内战争已结束,但农业生产形式不见好转,农民还在有意缩减生产,为改变这一局面,俄国()
A .实施农奴制改革 B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一、单选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表述正确的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已在欧洲普遍确立
B
.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因为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东西方贸易更加困难
D
.启蒙运动的思想在世界普遍传播
2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识,就不需要问别人

。这反映了马丁
·
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
.信仰即可得救
B
.极力反
对教会神学
C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3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
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权利法案》的颁布
B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C

四月提纲

的发表
D
.《告工人、士兵和
农民书》的通过
4
.下图是某论文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时
代是( )
)C .采取新经济政策 D .建立苏维埃政权
10 .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到深入发展的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B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D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11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英、法采取的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换取与之妥协的政策是( )
A .孤立主义 B .集体安全 C .绥靖政策 D .祸水东引
12 .二战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 )
①美国经济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②苏联综合实力的增强
③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④欧洲列强失去主宰世界的实力
A.①②③ B . ②③④C.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
3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力量逐渐壮大。下列属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 量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的是( )
A .万隆会议召开 B .不结盟运动形成 C .欧共体成立 D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
A
.将工作重心从和平建设转向了战争
B
.苏联
军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巨大
C
.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D
.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15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措施缓和矛盾,但没有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问
题的根源,各种类型的社
会运动此起彼伏,主要表现有( )
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②妇女运动 ③美国学生反战运动 ④农业集体化运动
A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①②③
16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
A
.经济繁荣的现象
B

滞胀

现象
C
.虚假繁荣
D
.知识经济
)14 .苏联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美国抗衡,共同主宰世界,除了实力强大外,国际威望提高也是 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苏联的国际威望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大提高,是因为苏联( )
A .18 世纪初期 B .18 世纪中期 C .19 世纪中期 D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5 .1910~1917 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 )
A .彻底铲除了大地产制度 B .粉碎了外国势力的干涉
C .推翻反动军事独裁统治 D .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6 .一战期间,某战役标志德国“速决战”的破产。该战役是( )
A .日德兰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马恩河战役
(
17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
.改革的影响
B
.僵化的模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区冲突
D
.西方国
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7 .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914 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A .英国和美国 B .英国和法国 C .法国和德国 D .英国和德国
8 .19 世纪 70 年代初的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 ,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 1 页(共 2 页)
(
18

1991
年苏联解体,给国际政治格局带来的最主要影
响是( )
A
.两极格局瓦解
B
.多极化格局形成
C
.和平与动荡并存
D
.新矛盾新冲突加剧
19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不包括(
)
)一次结构性危机,传统产业日益衰落,汽车、电器等曾经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市场饱和,生产能力过剩,已有科技成果基本普及,新技术尚待开发,劳动生产率下降。针对“滞胀”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解决对策。
——换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50

6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国家应对
20
世纪
70
年代

滞账

现象的措施。

6
分)
)A .吸收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B .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
C .防范生态环境恶化 D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20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使用手机获取和传输文字、声音、图像可谓“手到擒来”。这体现了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是()
A .经济全球化 B .社会信息化 C .政治多极化 D .文化多样性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材料一
17-19
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
确立与扩展简衣(部分)
)二、材料题(共 40 分)
21“二战”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格局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 分)
(
材料一
) (
国家
确立方式
确立的政体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君主立宪制
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
民主共和制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南北内战)
法国
大革命
多次反复,最终确立民主共和制
俄国
农奴制改革
君主立宪制
德国
王朝战争
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
日本
明治维新
)材料二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 2011 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材料一中两极格局“形成”和“解体”的标志分别是什么?(4 分)
(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 60、70 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6 分)
(
——
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还要多,还要大。
……
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成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
,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后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17-19
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本
主义制度确立的主要方式。(
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极
大发展的表现。

4
分)
)( 3)指出材料二中“权力”转移扩散的趋向。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4 分)
22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12 分)
材料 20 世纪 50、60 年代,资本主又国家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滞胀”现象,即生产停滞和运货膨胀同时并存。“滞胀”的发生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扩大社会需求,为此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放松信贷,扩大货币供应量。这 些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财政赤字扩大,债务增加和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 和超过了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1973 年的石油危机触发了“滞胀”的全面爆发。同时,“滞胀”也是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 1 页(共 2 页)
( 3)综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 分)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1.B
  2.A
  3.B
  4.D
  5.D
  6.D
  7.D
  8.A
  9.C
  10.B
  11.C
  12.D
  13.B
  14.D
  15.D
  16.B
  17.B
  18.A
  19.A
  20.B
  21.(1)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解体标志:苏联解体。
  (2)因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趋向: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基本趋势: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22.(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
  (2)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问题。
  23.(1)主要方式: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王朝战争。
  (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工厂制度确立,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科技等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认识到它在一定时期内的进步性,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同时,要借鉴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有益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 1 页(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