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西安半坡氏族遗址中,成人墓葬有174座,其中有随葬品的71座,占40.8%。随葬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陶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几乎没有,装饰品也很少,每个墓的随葬品一般只有5、6件,器物的组合很简单,又大体相似,都有小口尖底瓶、陶罐、陶钵等。这表明,半坡氏族(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C.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D.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
2.(秦始皇)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以与越人战……(三年不能进)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此后灵渠一直是沟通中原与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2018年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秦朝修筑灵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政治保障主要是( )
A.君主专制制度 B.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C.国家实现统一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3.唐朝中期,长途贩运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日益频繁,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铜钱需要大量周转与支付,而铜钱携带不便导致了一种汇兑性质的票据——飞钱应运而生。据此可知,唐朝飞钱( )
A.借鉴了“交子”的流通功能 B.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唐制还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B.君主集权体制的加强
C.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D.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5.下表是对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这主要反映了( )
记载 出处
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 《吴邑志》
竞贾贩锥刀之利 《肇城志·浙江》
多商贾,民竞刀锥,趋末者众 《济宁府志》
多去本就末,以商贾负贩为利 《汾州府志》
A.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困局B.区域差异影响经济结构
C.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D.传统四民结构遭受冲击
6.道光二十六年(1846),一个关心社会经济情况的学者谈到松江、太仓一带的情形说:“松太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松、太地区( )
A.民族资本遭受压制 B.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C.外国势力深入内地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7.如图是一幅根据电视剧《觉醒年代》绘制的漫画下列对其的解读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长袍代表守旧意识仍存
B.新文化运动未触及传统
C.传统文化承载革新思想
D.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失真
8.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苏区货币”,其中五分钱纸币上面的图案中有“梭镖”“镰刀”“锤子”“红旗”等物。这一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A.工农民主政权的特征 B.民族团结繁荣的原则 C.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D.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9.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介石对中共犯下滔天罪行;但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却力主和平解决。这主要是因为( )
A.主要矛盾变化 B.革命任务变化 C.社会性质变化 D.斗争策略变化
10.1949年后改编的历史教科书中,在叙及夏商周的历史时,强调对劳动者的剥削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世界史教材在介绍古罗马时也说:“贵族富人不事劳动,全靠奴隶劳动生产来养活他们”“人类文明,是从奴隶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教科书( )
A.突出文明史观理念 B.强调阶级斗争史观 C.具有社会史观倾向 D.重视中西文明对比
11.右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体现了( )
A.经济调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B.延续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得到解决
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1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等。该谈话( )
A.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B.标志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推动了首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3.2024年7月23日,巴勒斯坦14个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承诺结束分裂,给战火中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和平的希望。面对全球和平事业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困,中国始终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之道。这( )
A.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完善了全球的治理体系
C.彰显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D.突显了中国的主导地位
14.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小麦、大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这可以说明( )
A.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互鉴性特征 B.人类文明由多民族共同创造
C.文明交流促进了农作物的培育 D.亚洲走在人类文明发展前列
15.有学者指出:“尽管非洲与美洲的古代文明各自独立演进,但二者均呈现出农业文明的兴起与繁荣,社会分工导致阶层分化及统治集团的形成,以及国家体制的逐步完善等共同特征。”该学者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 )
A.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C.不同文明的交融性 D.文明发展的规律性
16.与传统的观点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把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归之于西方人的“竞争”:意大利人继续与阿拉伯商人做生意,双方都“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深感不满,他们想自己另寻一条到东方的航路,“以分享这笔厚利”。这表明( )
A.对于历史的探究很难得出真相 B.新的视角有助于深化历史认识
C.对历史的解释应基于权威观点 D.历史结论必须通过考古来验证
17.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商人们先后取代了南欧与北欧的封建领主,成为社会中最具权势的阶层。在英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新阶级逐步控制了本国的政治和政府。材料表明了新航路的开辟( )
A.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 B.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统治权
C.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D.使欧洲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18.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三场运动( )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都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
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都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1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这反映当时德国( )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君主专制政体确立 C.帝国议会毫无权力 D.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20.工业革命前,欧洲妇女一般从事家务劳动,基本上依赖丈夫获取生活资料。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大量女性走出家园,成为独立的生产者。这一现象出现的基本前提是( )
A.学校初等教育的普及 B.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
C.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D.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2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虽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一国范围内进行,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 )
A.强调工人运动应坚持国际联合 B.强调应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认为应尊重世界各国民族差异 D.认为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一致
22.1888年英国利华兄弟公司在印度专门成立团队,研发适合印度气候和肤质的护肤产品,同时在孟买大量雇佣当地人进行生产,并采用印度传统节日进行促销活动。利华兄弟公司( )
A.重视印度文化和商品倾销 B.体现英国商品输出的迫切
C.增强印度民族工业竞争力 D.资本渗透扩张具有隐蔽性
23.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2500余名士兵翻越安第斯山脉,突袭西班牙殖民军,在博亚卡战役中大获全胜,随后解放哥伦比亚。这场战役中,许多来自不同种族的士兵并肩作战,包括印第安人、混血种人和黑人。这说明拉美独立运动( )
A.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摧毁了西班牙的殖民体系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消除了拉美地区种族隔阂
24.《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庆祝,而德国复仇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美国在国会表决时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和约。这反映出( )
A.美国与德国的国家利益一致 B.《凡尔赛条约》使国际秩序更加混乱
C.凡尔赛体系没有发挥其作用 D.一战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暗藏着危机
25.有学者认为:在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历史上,最短的前进线路却往往是一条螺旋形或波浪式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只有进攻,没有退却,相反,在特定条件下“退却”本身就是在前进。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6.直到1919年,甘地仍认为,印度的首要任务,不是结束英国人的统治,而是追求自身精神的完美,以感化统治者。甘地认为,追求真理是人和社会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真理就是实在、正义、完满、和谐,就是神。追求真理就必须道德完善,只有用无限的“爱”才能得到。甘地的主张( )
A.体现出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始终未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
C.放弃了同英印当局的政治斗争 D.强调对印度国民素质的改造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削弱帝国主义施行强权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从思想、经济、社会和组织诸方面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据此可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
C.清除了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D.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28.二战中,美苏等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与合作……但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发生的深刻根源 B.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29.1971年8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和多元化国际储备。但是,美元依然处于中心地位。其原因包括(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依然由美国控制 ②世界大宗货物例如石油是由美元结算的
③美国政府对美元价值不承担任何责任 ④美元摆脱了黄金的束缚,仍能替代某些角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2025年1月,因美国政府对 TikTok(抖音国际版)禁令将生效,大量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就经济生活成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与中国网友展开“对账”交流。对此解释最全面的是( )
A.数字技术加速中美文化交流 B.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间交流的韧性
C.经济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领域 D.社交媒体成为中美竞争的新阵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 、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注意到了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使其一变原来的天下意识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近代主要“救国救民的方案”对应的历史事件,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时代主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反抗穆斯林统治和压迫的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当他们在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葡萄牙国内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也都有利于它采取扩张主义,该王朝对其国内那批人数虽少但处于发展中的商业中产阶级的抱负基本上表示认同,并认识到葡萄牙从海外扩张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摘编自戴维·阿诺德著,闻英译《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拉美独立运动不仅改变了美洲大陆的政治版图,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独立运动后,新建立的拉美国家面临着构建民族国家认同的挑战,同时在经济上试图摆脱殖民经济模式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这场运动激发了拉美人民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此外,拉美独立运动的成功为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徐世澄《拉丁美洲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外扩张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积极影响。(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88年,尼克松呼吁“我们必须为使美国成为下一世纪的领导者做好准备”。然而,学者小约瑟夫·奈说:“世界经济权力是三极的,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产值占世界产值的2/3,中国的发展可能使得在21世纪初出现经济权力四极的局面。”为了应对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重要问题,国际社会的合作意识与共存共赢意识在逐步增强。由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也必须最大限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寻求国际间更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
——摘编自许晓春《国际格局与中国多极化外交战略的建构》
材料二 新世纪开局十年之后,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将中国外交再一次推向新的历史起点,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与时俱进地做出新的战略调整,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依照“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的新思路,迄今已同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各种伙伴关系,合作共赢道路越走越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发展与合作机遇。中国积极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型活动,推广孔子学院的教育交流机制,以外界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摘编自苏格《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有何意义。(8分)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1.D
2.D
3.C
4.B
5.D
6.D
7.A
8.A
9.A
10.B
11.A
12.A
13.C
14.B
15.D
16.B
17.C
18.B
19.A
20.C
21.A
22.A
23.C
24.D
25.B
26.D
27.D
28.A
29.C
30.B
31. (1)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时代主题:救亡图存(或挽救民族危亡)。
(2) 背景: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32. (1) 原因: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宗教传播的精神动力;葡萄牙等国商业中产阶级的推动;获取经济利益的需求。
(2) 积极影响:改变了美洲大陆的政治版图;推动了拉美国家构建民族国家认同;促进了拉美经济模式的转型;激发了拉美人民对本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促进多元文化交融;为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榜样,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33. (1) 因素:多极经济力量的崛起;国际社会合作意识与共存共赢意识的增强;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
(2) 意义:推动中国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拓宽合作共赢道路;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发展与合作机遇;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