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的修建大大增加了当地的水域面积,这对当地的气候有影响吗?
九年级的小卓同学在网上看到了一段资料:“据当地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2 ℃左右,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2 ℃左右。”
专家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便能揭开谜底。
二、合作探究
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教师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除了用冷水冷却发动机,用热水取暖等,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还有哪些呢?
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①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可用作冷却剂或用来取暖;②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多,有利于调节气温。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城市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城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被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表被覆无机化。越来越多的地表被建筑物、混凝土和柏油所覆盖,比热容大,反射率小,能有效地储存太阳辐射的热量;绿地和水面面积减少,蒸发作用减弱,大气中的热量难以释放。二是人工排热器增加。大城市里商场林立,商业街越来越多,这些地方建筑密集,热量不易散发;人口集中,风扇、空调的功率更是惊人,能源消耗大;城市中心和边缘的工厂在生产中,机器不断地排放出大量的热能;城市的交通工具都是一个个大的散热器。在各种人为的散热源中,来自工厂、家庭炉灶、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散发的热量约占,而汽车、摩托车、电车等移动热源散发的热量约占。都市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高楼、大厦、柏油路和水泥路越多),“热岛效应”就越明显,“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
“热岛效应”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酷热天气的增加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一些人因中暑而死亡;其次,“热岛”现象加剧了大气污染,城市地面散发的热气形成近地面暖气团,使城市烟尘流通受阻,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烟尘穹隆”;再次,“热岛效应”造成局部地区水灾,城市产生的上升热气流与潮湿的海陆气流相遇,就会在局部地区上空形成乱积云,而后降下暴雨,每小时降水量可达100 mm以上,从而在某些地区引发洪水,造成山体滑坡和道路塌陷等;此外,“热岛”现象还会导致气候、物候失常。近年广州出现的木棉早开、芒果秋实等现象就是“热岛”现象所致。
热量的计算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不大。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同学们交流讨论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有什么关系?
(1)①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2-t1);②物体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cm(t1-t2)。
(2)在利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千万不可乱用单位。Q——J、m——kg、T(t1、t2、Δt)——℃、c——J/(kg·℃)。
【例】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根据它的物理意义来计算:
(1)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答案】解:(1)Q1=cm1Δt1=4.2×103 J/(kg·℃)×1 kg×1 ℃=4.2×103 J;(2)Q2=cm2Δt2=4.2×103 J/(kg·℃)×2 kg×1 ℃=8.4×103 J;(3)Q3=cm3Δt3=4.2×103 J/(kg·℃)×2 kg×50 ℃=4.2×105 J。
第二节 物质的比热容
第2课时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比热容的应用和计算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