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西北面的塘山、狮子山等地新发现20处水坝遗址,这些水坝兼具防洪、灌溉、运输功能。经科学测算,该水利系统需移动土石方288万立方米,相当于胡夫金字塔体积的2/3,至少需要千人持续工作十年。这体现了良渚社会( )
A.水利设施推动稻作农业发展 B.具备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
C.已掌握先进的铁器冶炼技术 D.宗教信仰驱动大型工程建设
2.战国时期的某位思想家主张:“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位思想家是( )
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荀子
3.如图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该文物可作为研究西周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文献史料 C.实物史料 D.现代音像史料
4.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战乱有利于文化发展 D.中原地区文学与艺术繁荣
5.《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北魏时期的佛像多呈现高鼻深目、庄严凝重的风格。唐代的佛像则面容丰满圆润,体态雍容华贵,展现出盛世气象。而宋代以后的佛像更趋世俗化,形态自然亲切,甚至罗汉、菩萨等形象与普通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与儒家和道家文化融合 B.社会变迁影响宗教艺术风格
C.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 D.中国佛教已出现了不同宗派
7.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规定:“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据此可知,该赋税制度( )
A.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以田亩为主要征税标准
C.旨在遏制土地兼并现象 D.存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8.哪吒最初源于佛教经典,是毗沙门天王的太子,常以凶恶的三头八臂之相出现,卫护佛法、降伏恶魔。传入中国后陆续被赋予了“镇守东海,降服蛟龙”“容颜俊美,相貌清奇”“剔骨还父”的少年战神等形象。其形象不断被演绎反映出( )
A.人们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B.文学对多元题材的需求
C.文人对社会教化的关注 D.佛教对中国影响的减弱
9.明朝正德年间出现了大量使用阿拉伯文装饰的青花瓷,其主要内容为阿拉伯的一些吉祥语句、《古兰经》教义、圣训格句。如图为明正德年间的白釉矾红彩阿拉伯文盘,其盘内外壁的阿拉伯文均摘自《古兰经》。据此可知( )
A.伊斯兰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B.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明朝的制瓷技术世界领先 D.中阿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0.希腊人在去世后,生者会在死者眼睛上放上两枚钱币。在希腊神话中,亡者前往冥界必须要度过冥河,这两枚钱币是给冥河摆渡人卡戎的报酬。这种习俗反映的是( )
A.商业活动对文化的影响 B.唯利是图的拜物主义 C.基于交易上的民主关系 D.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
11.19世纪,英国伦敦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市场用途(如表),对此,有学者指出,“18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垃圾被赋予了回收利用的新意义”。这主要表明,当时伦敦( )
垃圾种类 市场用途
煤灰、煤渣 制砖、农肥
破布、碎布 造纸、制衣帽
碎瓷器 建筑、铺路
厨余垃圾 农肥
各类破旧用品 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商
A.资源的利用效益得到提高 B.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C.基础设施建设臻于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12.为了缓解政府税收减少的情况,10-12世纪,日本天皇发布了一系列整顿庄园的法令。公元902年,禁止贵族以假借农民房屋为名,新立庄园。公元1069年,明确指出过去的庄园如果券契不明,妨碍国务的话,应予以停止。由此可知,这些法令( )
A.加速了大化改新进程 B.导致日本开始建立中央集权
C.旨在巩固天皇的统治 D.标志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3.20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认为“外国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邻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正在迅速追赶新加坡。为了试图将这个城市国家从“跨国公司中心”打造为一个“全球城市”,新加坡加大了对高技能移民的引入力度。这反映出新加坡( )
A.区域竞争能力的下降 B.多元文化发展潜藏危机
C.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D.传统人口结构存在弊端
1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新神学运动”蓬勃发展。神职人员重新解读宗教经典,把拉美社会的贫困现象归因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以及跨国公司的掠夺,倡导通过集体行动和社会变革来实现“天国理想”的世俗化。这一思想运动( )
A.实现了宗教理论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大融合
B.借助宗教话语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动力
C.表明拉美地区的阶级矛盾已经更加激烈化
D.反映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拉美广泛发展
15.1867年,英国议会修订《公共图书馆法》,规定纳税人建馆投票率由2/3减至1/2,降低了建馆难度。1892年,英国议会再次修改该法案,规定地方政府从1893年起不再通过纳税人投票而直接建馆。1900年,城市公共图书馆达到360所(是1870年的10倍多),公共图书馆遍及英国各个城市。英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
A.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位 B.服务于工业社会的需要
C.使政府职能得以转变 D.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
16.习近平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这说明,文物保护应具有( )
A.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B.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C.确保遗产的完整性 D.适应时代的现代性
二、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兴于唐、盛于宋”之说。北宋首倡“茶德”,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这深刻体现了茶道与人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饮茶、品茶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赋茶以教化功能。同时,人们注重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这些都是以敬茶之礼,扬天人之德,彰心灵之美。
——摘编自陈永昊《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一股“中国热”。这股“中国热”从思想领域延伸为对中国的器物和品饮文化的追求。中国精美贵重的丝绸与器物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但宫廷贵族追捧的饮茶之风在民间普及开来,英国社会一改酗酒的靡靡之风,开创一股文明绅士的饮茶风尚。中国茶所传递的精致典雅的东方美学和美容养颜的功效为西方女性所推崇,宫廷茶会和下午茶让贵族千金和劳动群众都有了饮茶社交的机会。
——摘编自盛敏《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走向21世纪中华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交流走出了国门。2019年在中国等主要产茶国的倡导和推动下,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宋时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茶全球传播的价值论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在英国传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茶文化全球传播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河南境内最早的留学生可追溯到19世纪末。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南留学情况
1890年 济源人李蔚谦和李全中踏上远赴日本学习医术的道路,揭开了近代河南有识之士出洋留学的序幕
至1904年 河南全省各州县“计在东留学者,全省仅十九人,大半由他省派往,自费者寥落如晨星”
1905年 《东方杂志》记载,“汴省大吏派学生一百二十人前往日本游学”,成为近代河南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的开端
宣统年间 在欧美国家庚款助学政策吸引下,河南境内出现留学欧美国家趋向
1913年 设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专门培养河南境内留学欧美的预备生,首期招收新生140名,英、德文各一班
20世纪20年代,在“劳工神圣”和“工读互助”思想的鼓舞下,大批豫籍进步青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4月,河南在法国勤工俭学留学生为30余名”。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陆续遣派党内积极分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冯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进一步推动了豫籍进步青年前往苏联留学深造。据统计:在1919—1931年间,河南境内留学苏联41人,留学法国41人,法、苏两国留学生的总数达到82人,约占这阶段河南留学生总数的41%。
——摘编自杨晓军《群体建构与人本指向:近代豫籍进步留学生与河南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南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河南留学教育的变化及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时已相当重视人口生养了,所谓“保息六政”中,第一条就是“慈幼”。自春秋战国以来,充足的人口不光是一个文明延续的根本,更是国家赋税徭役与战争实力的保障。《国语·越语》中记录,“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对违反计生对象的处罚也很严厉,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要缴五倍人头税。唐太宗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加强生育风气的引导,动员富人赞助无法娶亲的穷人;将生育的好坏、鳏寡人口的数量,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指标,进行考核;提倡“男子娶寡妇、寡妇再改嫁”这样的政策,否定男子娶二婚女不体面、女子“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摘编自《贞观元年婚姻诏令考释》等
材料二 帝国时期,精英阶层盛行不婚不育之风,人口生育率下降,公民家庭少子化现象严重。为解决人口危机,奥古斯都相继出台《反通奸法》《婚姻法》,倡导传统家庭观念,鼓励结婚多育并惩罚不婚不育。后世诸帝大都奉行这类婚育法令,并加以补充和优化,特别是颁行了保障母子(女)权益、禁止弃婴及设立贫儿补助计划等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为推行这些法令,帝王们通过发表演说、公开树立婚育典范、建造纪念碑和铸造钱币图案等形式宣传生育的重要性。
——摘编自姬庆红《罗马帝国应对低生育率的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与罗马帝国的生育政策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罗马帝国重视人口生育的共同价值。
20.【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 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 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A
6.B
7.D
8.A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D
17.(1)基本理念:重教崇德,天人合一,人伦和谐。
(2)影响:改变饮食习惯,丰富物质生活;改变了社会风气;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发展;推动中英茶叶贸易,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3)原因:学术团体和国际组织的推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茶产业的迅速发展。
18.(1)特点:以官费为主;以日本、欧美为中心;规模相对较小;设立学校培养预备生。
(2)变化:法国和苏联成为进步青年留学中心。
原因:“劳工神圣”和“工读互助”思想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革命形势的发展;政府的支持推动。
19.(1)特点:中国:起源早;具有历史连续性;完善的社会激励机制;将生育情况与官员政绩挂钩;融入社会观念。
罗马:立法保障;给予经济扶持政策;强调社会示范效应。
(2)价值:有助于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确保劳动力供应,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对家庭价值和传统观念的重视,促进了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应对人口危机,保障国家长远发展。
20.示例:
论题: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
论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离不开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制度不断创新以推进国家治理的不断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被誉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巅峰之作。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将国家权力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一定程度制约了权力滥用。同时,六部各司其职,以确保国家各项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创立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