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物理观念:
1.了解电路的组成,形成电路的概念,知道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
2.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
3.通过动手实验,认识通路、开路、短路。
4.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5.理解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6.初步尝试设计简单的电路。
7.会根据电路图选择实验器材,连接实物图。
科学思维:
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路元件符号、电路图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电路的状态,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的兴趣;在学习连接实物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安全操作意识。
重点:认识简单电路,了解电路的组成,识别通路、开路、短路,认识短路的危害;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难点:①电流的形成;②画出串、并联电路;③动手连接和设计串、并联电路。
第1课时 电路及电路的三种状态
多媒体课件、小灯泡、开关、电池、导线。
一、情景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灯光秀。(视频详见教学课件)
同学们知道这么漂亮的灯光秀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回答之后,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二、合作探究
电路的组成
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小灯泡、开关、电池各一个,导线若干。同学们自己做实验,观察并思考怎样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同学们刚刚连接了一个简单的完整电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会发光,那么同学们认为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必须要有哪几个要素呢?各要素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根据刚刚做的实验,分组交流讨论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必须要有哪几个要素,各要素的作用是什么?
(1)电源是供给电路电能的装置,如电池。
(2)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成一个电流流通的回路时,便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
(3)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源——供给电路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通路、开路和短路
教师用准备好的电路元件向同学们边讲边演示通路、开路和短路三种电路状态。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电路处处连通又叫电路闭合。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2)开路:在电路中某处断开的电路。开路时,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源两极用导线连通的电路。短路时,电流很大,可能烧坏电源和导线。在生产生活中若发生短路,用电器不能工作,严重时会引发火灾。所以,一般情况下短路是不允许的。
电路图
多媒体展示电饭锅及其内部电路图片:
电饭锅的内部电路看起来是不是很复杂,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电路图清晰地把电饭锅的内部电路连接情况表示出来。
(1)用规定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2)常用的电路元件及其符号:
(3)电路图的画法:导线应横平竖直,图形呈矩形;元件分布均匀,不画在拐角处。画电路图时应注意:(1)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2)要简洁、整齐。
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第1课时 电路及电路的三种状态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如学生实验“让小灯泡亮起来”结束后,学生在交流时充分展示说明自己连接的电路,有的用到开关,有的不用开关,有的更是不用灯座,用导线将电池的正负极、小灯泡的金属触点和金属壳直接连接起来。通过交流,更能激发起其他同学的探索欲。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是: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从生活经验上升为学科知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