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已知Ksp(AB2)=4.2×10-8,Ksp(AC)=3.0×10-15。在AB2、AC均为饱和的混合液中,测得c(B-)=1.6×10-3 mol·L-1,则溶液中c(C2-)为
A. 7.3×10-13 mol·L-1 B. 1.8×10-13 mol·L-1
C.2.3 mol·L-1 D.3.7 mol·L-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当c(B-)=1.6×10-3 mol·L-1时,c(A2+)=4.2×10-8/(1.6×10-3)2=1.64×10-2mol/L,则c(C2-)=3.0×10-15/1.64×10-2=1.8×10-13 mol·L-1,选B。
考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2.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u2+、Cl-、SO42-、K+ B.K+、OH-、CO32-、Na+
C.Mg2+、OH-、Cl-、Na+ D.Ag+、NO3-、SO42-、K+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u2+的溶液呈蓝色,在无色溶液中不存在,A项错误;B.K+、OH-、CO32-、Na+ 各离子能大量共存,B项正确;C.Mg2+与OH-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项错误;D.D.Ag+与SO4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
3.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区别Na2SO4、AlCl3、FeCl3、MgSO4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HCl B.BaCl2 C.AgNO3 D.NaOH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均与HCl不反应,不能鉴别,故A不选;B、Na2SO4、MgSO4均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B不选;C、均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C不选;D、Na2SO4、AlCl3、FeCl3、MgSO4四种溶液分别与NaOH反应的现象为:无现象、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溶解、红褐色沉淀、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选;故选D。
考点:考查了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相关知识。
4.分子式为C4H9Cl的有机物有(不考虑手性结构)
A.2种 B.3种 C.4种 D.8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4H9有四种结构,故C4H9Cl有四种,故选C。
考点:同分异构体。
5.目前处理酸性Cr2O72-废水多采用铁氧磁体法,该法是向废水中加入FeSO4 ·7H2O将Cr2O72-还原成Cr3+,调节pH,Fe、Cr转化成相当于:(铁氧磁体,罗马数字表示元素价态)的沉淀。处理1mol Cr2O72-,需加入a mol FeSO4 ? 7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x =0.5,a =8 B.x =0.5 ,a = 10
C.x = 1.5,a =8 D.x = 1.5 ,a = 10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处理1mol Cr2O72-,需加入a mol FeSO4?7H2O,根据铬原子守恒得,1mol Cr2O72-完全反应后生成 2/(2-x)molFeⅡ[FeⅢx?CrⅢ2-x]O4,根据铁原子守恒得amol=2(1-x)/(2-x)mol①,该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1mol×2×3=2/(2-x)mol×(3-2)×x,解得x=1.5,将x=1.5代入①得a=10.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Mg2+、H+、C1-、OH- B.K+、H+、NO、CO
C.Na+、OH-、Cl-、SO D.Na+、Ba2+、CO、NO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Mg2+和H+都能与OH-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H+与CO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而不能共存,B错误;C、各离子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正确;D、Ba2+与CO反应产生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问题。
7.某些金属遇到某些酸会形成一层致密的“膜”,使金属不致溶解,以下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铝与浓硫酸 B.铁与浓硝酸 C.铜与稀硫酸 D.铅与氢氟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铁铝在遇冷浓的硝酸、硫酸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会有“钝化”现象。故A、B不正确。C、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C正确。D、铅与氢氟酸生成氟化铅难溶,附在金属铅表面上会有钝化现象。故D不正确。
考点:了解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与酸的化学反应,平时要注重积累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不同现象的实质。
8.取少量无机盐溶液试样,对其中的离子进行检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入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则试样中一定含CO32-
B.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则试样中一定含Fe2+
C.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酸化,沉淀不溶解,则试样中一定含SO42-
D.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为黄色,则试样中一定含钠元素,一定不含钾元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可能含有HCO3-,错误;C、可能含有Ag+,错误;D、可能含有钾元素,错误。
考点:考查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
9.铝片分别与①稀盐酸、②NaOH溶液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①中产生气泡,②中不产生气泡
B.①和②中都不产生气泡
C.①和②中都产生气泡,①中是H2,②中是O2
D.①和②中都产生气泡,且都是H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①、②均产生气泡,错误;B、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①、②均产生气泡,错误;C、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①、②均产生气泡,且都是氢气,错误;D、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①、②均产生气泡,且都是氢气,正确。
考点:考查金属铝的性质。
10.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该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可能是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0
30
16
14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起始是X,Y,Z,Q质量都为20,反应后质量为20,30,16,14,又由于是密闭容器,所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X的质量不变,应为催化剂,Y质量增加,应为生成物,Z、Q的质量均减少,应为反应物,故反应式应为Z+Q=Y,两种物质生成一种,应为化合反应,故选D。
考点: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11.在6KOH + 3Cl2 == KClO3 + 5KCl + 3H2O的反应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KCl是还原产物,KClO3是氧化产物
B.KOH是氧化剂,Cl2是还原剂
C.Cl2是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被氧化的氯原子与被还原的氯原子数之比为1∶5
【答案】ACD
【解析】
试题分析:在6KOH + 3Cl2 == KClO3 + 5KCl + 3H2O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KClO3是氧化产物;KCl是还原产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可知被氧化的氯原子与被还原的氯原子数之比为1∶5。因此正确的说法是ACD。
考点:考查氯气与碱反应的反应原理及概念的辨析的知识。
12.如下图所示,利用海水可提取很多重要的化工原料。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第①步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第②步中工业上可采用石墨为阴极,铁为阳极,采用阳离子交换膜的电解装置
C.第③步中结晶出的MgCl2·6H2O可在空气中受热分解制无水MgCl2
D.在第④步中溴元素被氧化,第⑤、⑥步中既有溴元素被氧化也有溴元素被还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等杂质,先除硫酸根离子,需要BaCl2溶液,再除镁离子,需要NaOH溶液,最后除钙离子,加入Na2CO3溶液,A错误;B、氯碱工业中,电解池的阳极材料也是惰性的,B错误;C、由③的转化可知,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并生成氯化镁,为防止镁离子水解,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C错误;D、由④可知NaBr→Br2,NaBr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单质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在反应中溴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由信息可知溴元素被氧化,第⑤、⑥步是溴的提纯,既有溴元素被氧化也有溴元素被还原;D正确;选D.
考点: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氯碱工业;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粗盐提纯.
13.已知某温度下CH3COOH和NH3?H2O 的电离常数相等,现向10mL浓度为0.1mol?L ̄1的CH3COOH溶液中滴加相同浓度的氨水,在滴加过程中
A.水的电离程度始终增大
B.c(NH4+)/c(NH3?H2O)先增大再减小
C.c(CH3COOH)与c(CH3COO ̄)之和始终保持不变
D.当加入氨水的体积为10mL时,c(NH4+)=c(CH3COO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恰好完全反应后,再滴加氨水,水的电离程度减小,错误;B、因为NH3?H2O 的电离常数Kb= c(H+)?c(NH4+)/c(NH3?H2O),所以c(NH4+)/c(NH3?H2O)=Kb/ c(H+),因为Kb不变,c(H+)逐渐减小,所以c(NH4+)/c(NH3?H2O)始终增大,错误;C、随着氨水的增多,溶液的体积变大,c(CH3COOH)与c(CH3COO ̄)之和逐渐减小,错误;D、当加入氨水的体积为10mL时,CH3COOH和NH3?H2O恰好完全反应,因为CH3COOH和NH3?H2O 的电离常数相等,所以CH3COONH4呈中性,所以c(NH4+)=c(CH3COO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水的电离、离子浓度比较。
14.已知3.6 g碳在6.4 g的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放出X kJ热量。已知单质碳燃烧热的ΔH为-Y kJ· mol-1,则1 mol C与O2反应生成CO的反应热ΔH为( )
A.-(5X-0.5Y) kJ· mol-1
B.-Y kJ· mol-1
C.-(10X-Y) kJ· mol-1
D.+(10X-Y) kJ· mol-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3.6 g C与6.4 g O2完全反应,可知生成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36 g C按此方式反应,则生成1 mol CO2和2 mol CO,C单质燃烧热的ΔH为-Y kJ·mol-1,1 mol C与O2生成CO的反应热为:-1/2(10X-Y) kJ·mol-1,即-(5X-0.5Y) kJ·mol-1,A正确。
考点: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5.常温下,某溶液A中可能含有NH4+、K+、Na+、Al3+、Fe2+、Fe3+、CO32—、SO32-、Cl-、SO42—,现取该溶液进行有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一定有SO42—,可能有K+、Cl-
B.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只有Fe2+和CO32—两种离子
C.溶液中一定存在Al3+、Na+
D.生成的甲、乙两种气体均无色,且均易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给信息知溶液A中加过量氯水和过量(NH4)2CO3产生的白色沉淀甲为氢氧化铝,则溶液中一定含有铝离子,一定不含Fe2+、Fe3+和CO32—、SO32- (CO32—、SO32-与铝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发生的反应有Cl2 + H2O ==Cl- + H+ + HClO,3CO32- + 2Al3+ + 3H2O==2Al(OH)3↓ + 3CO2↑,CO32- + 2H+==CO2↑+ H2O;溶液甲加入过量氢氧化钡,加热,产生气体乙为氨气,溶液甲中一定存在铵离子,溶液A中可能含有铵离子,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或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溶液A中可能含有硫酸根,溶液乙焰色反应为黄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钠离子,根据溶液电中性原则判断,溶液A中氯离子和硫酸根至少存在一种。A、溶液中不一定有SO42—,但氯离子和硫酸根至少存在一种,可能有K+,错误;B、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有Fe2+、Fe3+、CO32—、SO32-,错误;C、溶液中一定存在Al3+、Na+ ,正确;D、生成的甲为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错误。
考点:考查离子检验和离子推断。
16.为了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甲、乙、丙、三人分别选用下列试剂进行实验:
0.1 mol·L-1醋酸溶液、pH=3的盐酸、pH=3的醋酸、、蒸馏水、锌粒、pH试纸等。
(1)甲取出10 mL0.1 mol·L-1醋酸溶液,用pH试纸测出其pH=a,确定醋酸是弱电解质,则a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将pH=3醋酸和盐酸,各取1 mL,用蒸馏水稀释到100 mL,然后用pH试纸
分别测定两溶液的pH,则可认定醋酸是弱电解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分别取pH=3的盐酸和醋酸10 mL,然后分别加入质量相同的锌粒,醋酸放出H2的平均速率 (填“快”或“慢”),则认定醋酸是弱电解质,。
【答案】(1) a>1 因为醋酸为弱酸部分电离 (2)盐酸的pH=5,醋酸的pH<5或醋酸在稀释过程中电离出H+,使PH变化小于盐酸。 (3)快
【解析】
试题分析:醋酸是弱电解质,可测定一定浓度的pH、测定盐溶液的pH、醋酸的电离平衡移动、稀释时pH的变化等来分析;(1)测0.1 mol·L-1醋酸溶液的pH,若pH大于1,醋酸不能完全电离,则可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2)pH=3醋酸和盐酸,各取1 mL,用蒸馏水稀释到100 mL,稀释100倍,测其pH,盐酸的pH变为5,若醋酸的pH<5,说明稀释促进醋酸电离,使H+浓度增大,证明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为弱电解质;(3)当pH相同、体积相同时,盐酸完全电离,醋酸存在电离平衡,则分别加入足量锌,醋酸存在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得反应过程中醋酸中H+浓度大于盐酸,反应速率快。
考点:考查弱电解质的判断。
17.X、Y、Z、M、N、Q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六种元素。其中,X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Y原子核外的L层电子数是K层的两倍,Z是地壳内含量(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M的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9倍,N的原子序数比M小1, Q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属于 区元素,它的外围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
(2)XZ2分子的立体结构是 ,YZ2分子中Y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相同条件下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的是 (写分子式),理由是 。
(3)含有元素N的盐的焰色反应为? ???色,许多金属盐都可以发生焰色反应,其原因是 ???????????????????????? ? ?????。
(4)元素M与元素Q形成晶体结构如图所示,设其晶胞边长为a pm,则a位置与b位置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pm(只要求列算式)。
【答案】
(1) 第三周期ⅥA族(1分)p(1分) (1分)
(2)V形(1分)sp型杂化(1分) SO2 (2分) SO2为极性分子,CO2为非极性分子,H2O为极性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故SO2的溶解度较大。(2分)
(3)紫2分 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2分)
(4)(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X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应为1s22s22p63s23p4,为S元素,Y原子核外的L层电子数是K层的两倍,应为C元素,Z是地壳内含量最高的元素,为O元素,M的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9倍,为Ca元素,N的原子序数比M小1,为K元素, Q在元素周期表的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应为F元素。(1)由以上分析可知,X为S,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ⅥA族,属于p区元素;(2)XZ2分子是SO2中,S和O形成2个δ键,有1个孤电子对,为V形,YZ2分子是CO2,C和O形成2个δ键,没有孤电子对,为直线形,sp型杂化;(3)N为K,焰色反应为紫色,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所以呈现不同的焰色;4)
考点: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晶包的计算。
18.(11分)下图是我校实验室化学试剂浓硫酸标签上的部分内容。现需要480 mL 1 mol·L-1的稀硫酸。用该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可供选用的仪器有:① 胶头滴管;②玻璃棒;③烧杯;④量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稀硫酸时,还缺少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写仪器名称)。
(2)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所需浓硫酸的体积 约为___________mL;若将该浓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49%(填“>” 、“<” 或“=”)。
(3)定容时,若加入的水超过刻度线,必须采取的措施是
(4)下列操作对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什么影响(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①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 ;
②容量瓶用水洗净后未烘干: ;
③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
(5)在配置过程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液润洗
C.将准确量取的18.4mol·L-1的硫酸,注入已盛有100mL水的5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
D.将硫酸溶于水后需冷却至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E.定容后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摇匀
【答案】(11分)(1)—(4)题每空1分(5)题3分,漏选2分多选错选不给分
(1)500m L 容量瓶 (2)18.4 27.2 >
(3)重新配制 (4)偏低 无影响 偏高 (5)BCE
【解析】
试题分析:(1)配制顺序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一般用量筒(用到胶头滴管)量取,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完毕,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再加适量蒸馏水,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使溶液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线相平,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所以需要的仪器为: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缺少500 mL的容量瓶、玻璃棒;
(2)如图所示浓硫酸的浓度为=18.4mol/L.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故18.4mol/LxV=500mlx1mol/L,解得V=27.2ml;若将该浓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硫酸溶质的质量不发生变化,质量分数为,由于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等体积混合硫酸的质量大于水的质量,故质量分数大于49%;
(3)定容时,若加入的水超过刻度线,已经无法达到配制溶液所需要浓度,故必须重新配制;
(4)①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溶质未全部进入容量瓶,导致浓度偏低;②容量瓶用水洗净后未烘干,因配制过程中需要添加水,对浓度无影响;③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液面在刻度线以下,体积偏小,导致浓度偏高;
(5)容量瓶瓶口有活塞,使用容量瓶前应检查它是否漏水,A正确;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能用待配液润洗,否则导致浓度偏高,B错误;容量瓶只是定容容器,不可作溶解或稀释容器,C错误;浓硫酸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需要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否则导致浓度偏高,D正确;定容后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四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颠倒摇匀,E错误。
考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19.(17分)实验室用浓盐酸和MnO2制取并探究Cl2化学性质,装置图下图所示:
(1)A是氯气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Cl2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该实验中A部分的装置是 (填字母)
(3)从C装置出来的气体中含有CO2和HCl,则从B装置导出的气体成分是 。
(4)D装置的作用是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5)为进行有关氯气的性质实验,需要4瓶容积为122 mL的氯气(室温下,氯气的密度为2.91g/L),理论上需要MnO2的质量是 ,实际称量的MnO2固体的质量必须适当多余理论量,原因是
(6)若将装置A如图所示进行连接,探究其与某些溶液分反应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装置中FeCl2溶液与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证明FeCl2与Cl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方法是 。
②丙装置中通入少量Cl2,可制得某种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质。该物质可能是 。
A.Cl2 B.NaClO C.Na2CO3 D.Na2O2
【答案】(17分)
(1)MnO2+4HCl(浓) MnCl2+Cl2↑+2H2O,(2分)
(2)c (1分) (3)Cl2、H2O(g) (2分)
(4)吸收氯气,防止氯气逸出污染空气(2分),石蕊溶液变红(或石蕊溶液变红,然后逐渐褪色)(2分,两个答案答1个即给满分)
(5)1.74g(2分),考虑收集中氯气的损失(1分)
(6)①2Fe2++Cl2 == 2Fe3++2Cl- (2分),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置于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若产生红色溶液,证明生成了Fe3+ ,则FeCl2与Cl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合理即得分)(2分)
②B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室利用MnO2和浓盐酸混合加热制Cl2,反应方程式: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是固液混合加热型,故选择C装置比较合理。(3)饱和食盐水吸收HCl气体故从B装置导出的气体成分是Cl2和H2O (4)D装置吸收氯气,防止氯气逸出污染空气;氯气的水溶液显酸性,同时因HClO的存在有强氧化性,故石蕊溶液变红,后变淡甚至褪色。(5)需要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4×122 ×2.91×10-3)/71mol,则MnO2的质量结合方程式即可计算出是1.74g;实际称量的MnO2固体的质量必须适当多余理论量,原因是生成的氯气不可能完全被吸收利用,有损耗。
(6)①氯气会氧化Fe2+,反应原理是: 2Fe2++Cl2 == 2Fe3++2Cl- ,只要用KSCN溶液检验溶液中有没有Fe3+,就可以证明FeCl2与Cl2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②多余氯气通到Na2CO3溶液中会有NaCl和NaClO生成,其中有消毒和漂白作用的是NaClO,故选B。
考点: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涉及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检验并考查数据处理能力。
20.(10 分)为了探究Cu(NO3)2 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Cu(NO3)2 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Cu(NO3)2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Fe 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Cu2+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可选用的试剂KSCN 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
操作
反应或现象
结论
取少量除尽 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① 溶液,振荡
现象②
存在 Fe3+
取少量除尽 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K3[Fe(CN)6] 溶液,振荡
离子方程式③
存在 Fe2+
Ⅱ.Cu(NO3)2 的热稳定性
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 中,用酒精喷灯对Cu(NO3)2 固体加强热,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经验证为O2。当反应结束以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
(2)装置B 的作用是 。
(3)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在A、B 间加入装置M,请在方框中画出M 装置
(4)下图为Cu(NO3)2 样品高温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分数w%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Cu(NO3)2 加热到200℃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高温至1000℃生成 (填化学式)固体。
【答案】 (10分)
(1)①KSCN溶液;②溶液呈红色
③2[Fe(CN)6]3- + 3Fe2+=== Fe3[Fe(CN)6]2↓
(2)除去混合气体中的NO2
(3)
(4)2 Cu(NO3)2 2CuO+4NO2↑ + O2↑;Cu2O
【解析】
试题分析:(1)取少量除尽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2滴KSCN溶液,振荡,若含有铁离子溶液会变血红色, K3[Fe(CN)6]与Fe2+反应生成 Fe3[Fe(CN)6]2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CN)6]3- + 3Fe2+=== Fe3[Fe(CN)6]2↓,故填:①KSCN溶液;②溶液呈红色;③2[Fe(CN)6]3- + 3Fe2+=== Fe3[Fe(CN)6]2↓;
(2)Cu(NO3)2 固体加强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为铜,气体经过氢氧化钠时,NO2被吸收除去,故填:除去混合气体中的NO2;
(3)NO2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容易产生倒吸现象,为了防止倒吸,应添加一个安全瓶,装置导气管略露出胶塞,可以防止C装置中 的液体到吸入发生装置A,故填:;
(4)设硝酸铜为1mol,质量为188g,其中铜的质量为64g,根据图像,加热到200℃时固体质量为188g×42.6%=80g,表明固体中含有16g氧元素,固体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化学式为CuO,结合(3)的提示,还生成NO2和 O2,反应的方程式为2 Cu(NO3)2 2CuO+4NO2↑ + O2↑。加热到1000℃时,固体的质量为188g×38.3%=72g,表明固体中含有8g氧元素,固体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化学式为Cu2O。故填:2 Cu(NO3)2 2CuO+4NO2↑ + O2↑;Cu2O
考点:考查了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化学计算的相关知识。
2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可以用K、L、M来表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A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B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C元素的原子比B元素原子少4个电子。
(1)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3)含有B元素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上灼烧时火焰呈 色。
(4)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C元素的氧化物有多种,其中颜色为红棕色的是——————(填化学式)
(6)A与B相比,A的金属性————B的金属性(填“强于”或“弱于”)
(7)A的单质————————与NaOH溶液反应(填“能”或“不能”)
【答案】(1) (2) 第三周期 第ⅢA族(3)黄色(4) Al(OH)3 +OH- = AlO2- + 2H20
(5) NO2 (6) 弱(7) 能
【解析】
试题分析:A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所以A是Al元素,B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B是Na元素;C元素的原子比B元素原子少4个电子,C是N元素 。
(1)N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Al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 第ⅢA族;
(3)Na元素的火焰呈黄色。
(4)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 +OH- = AlO2- + 2H20。
(5)N元素的氧化物颜色为红棕色的是NO2
(6)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Al与Na相比,Al的金属性弱于Na的金属性
(7)Al 与NaOH溶液反应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考点: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性质递变。
22.如图所示,下列各项变化的未知物焰色反应均呈黄色,E为淡黄色粉末.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C→D的离子方程式 .
(3)在B→C的变化中,所得C的溶液往往不纯,其中的杂质(不包括水)可能是 ,主要原因是 .
【答案】(1)2Na+2H2O═2NaOH+H2↑;
(2)CO32-+2H+═CO2↑+H2O;
(3)NaOH或NaHCO3;通入CO2的量不足或通入的CO2过量;
【解析】各项变化的未知物焰色反应均呈黄色,均含有钠元素,且E为淡黄色粉末,则E是Na2O2,由转化关系可知,A为Na,B为NaOH,C为Na2CO3、D为NaCl、F为NaHCO3,
(1)A→B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2)C→D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3)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能入二氧化碳,所得溶液的溶质与二氧化碳的量有关,所以当通入CO2的量不足时其中的杂质是NaOH,通入的CO2过量时其中的杂质是NaHCO3,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推断,涉及Na元素化合物性质与转化,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