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课题】第1节 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5.了解生产生活中静电防止和利用的常用方法。。
【学习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学习难点】从实验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
【教学器材】
塑料梳子、吹足气的气球、毛皮和橡胶棒、丝绸和玻璃棒、绝缘支架、纸屑、验电器等。
【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①用塑料梳子与头发摩擦,然后塑料梳子靠近纸屑;
②用吹足气的气球与头发摩擦,然后靠近头发。
问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纸屑;用气球摩擦头发、头发会随着气球飘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新课学习】知识点一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摩擦起电
①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过程中,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消耗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和电能(摩擦起电)。
③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④ 带电体的基本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问题:带电的物体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演示实验】①两个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互相排斥;
②两个用丝绸摩擦的测、玻璃棒互相排斥;
③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和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
【播放视频】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两种电荷
①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②无论用什么方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或者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
③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④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量
①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或电量),用字母Q表示。
②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问题:怎样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演示实验】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播放视频】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验电器
①作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②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金属罩、绝缘垫等。
③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例题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时会发现, 头发越梳越蓬松。这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使头发带上了静电, 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头发变得蓬松。 生活中还有很多与静电有关的事例,除了课本上的,请你再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解答】举例:与毛衣摩擦后的气球可以“粘”在墙上。
说明:气球与毛衣摩擦,气球可以“粘”到墙上,这是因为气球与毛衣摩擦,使气球带上了静电。
【例题2】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甲物体带哪种电?
【解答】丙物体带正电,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乙物体带负电;
甲物体排斥乙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甲物体带负电。
【例题3】(2025年河南中考题)用干燥的毛皮分别摩擦两个由橡胶制成的气球,使两个气球均带电。将两气球靠近时,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气球所带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气球也带负电,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个气球将会分开。
知识点二 摩擦起电的原因
问题: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原子及其结构部分的内容。
1.原子结构:
①原子也有内部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
②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 C.(6.25×1018个电子总共带电荷量为1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一个电子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2.物体带电的原因
①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②中性原子失去核外电子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量大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失去电子的原子(正离子)带正电。
③中性原子得到核外电子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量小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得到电子的原子(负离子)带负电。
物体带电的实质是原子失去电子(缺少电子)或得到电子(多余电子)。
3.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得到电子带等量的正电。
②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③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
【例题4】我们知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那么摩擦后的毛皮和丝绸分别带什么电荷 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摩擦后的毛皮带正电荷;摩擦后的丝绸带负电荷。
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前都不带电,毛皮里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橡胶棒得到了负电荷,则毛皮失去了等量的负电荷则毛皮带正电荷。
同理,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前都不带电,丝绸里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失去了负电荷,则毛皮得到了等量的负电荷则丝绸带负电荷。
【例题5】小明将塑料袋剪成细丝,用两块毛皮分别来回摩擦细丝和塑料管后,将细丝抛向空中,在其下方用塑料管靠近,细丝可以在空中飞舞,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毛皮摩擦后的细丝间会相互排斥
B.细丝和塑料管带上相同的电荷
C.摩擦时,正电荷在毛皮与塑料管之间发生了转移
D.该现象可以解释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答案】C
【解析】A.毛皮摩擦后的细丝所带的电荷是相同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细丝可以在空中飞舞,细丝和塑料管带的是相同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在摩擦起电中,发生转移的是电子,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D.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与该现象的原理相同。
知识点三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1. 静电现象
空气干燥时,人们在穿脱化纤类衣物时会产生火花,这是由于衣物摩擦后聚集了大量的电荷,电荷间发生剧烈的作用而引起的。这是一种静电现象。
2. 静电的防止
生活中遇到易燃、易爆物品时、要注意防止静电的危害。例如,在加油站常设有静电释放器, 以转移人体多余的电荷。
油罐车采用接地的方法,在车尾装拖在地上的铁链,随时释放摩擦产生的静电,以防止电荷的积累和放电。
3. 静电的利用
有时我们也需要利用静电。
静电拖把就利用摩擦使拖把上的静电除尘纸带电、吸附地面上的毛发等碎屑,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静电喷漆时使被喷涂的金属件与油漆雾滴带异种电荷,这样能使油漆与金属表面结合得更牢固。
静电的应用: 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植绒、在建筑物的顶端安装避雷针,可以避免雷电直接袭击建筑物等。
【例题6】下列应用中,属于防止静电带来危害的是【 】
A.静电喷涂 B.静电除尘 C.静电复印 D.避雷针
【答案】D
【解析】A.静电喷涂,喷枪喷出的油漆微粒带正电,因相互排斥而散开,形成雾状,被喷涂的物体带负电,对雾状油漆产生引力,把油漆吸到表面,属于静电应用;
B.静电除尘时除尘器中的空气被电离,烟雾颗粒吸附电子而带负电,颗粒向电源正极运动,属于静电应用;
C.静电复印是利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使碳粉吸附在纸上,属于静电应用;
D.避雷针是为了把产生的静电导走,属于静电危害的防止。
【课后作业】练习与应用: 1、2、3、4、5、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