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7:0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下面是小冀参观石家庄毗(pí)卢寺壁画后写的感想,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进入毗卢寺,我(shà shí)便置身于一个满溢历史与艺术气息的奇妙世界。这些壁画宛如一位位岁月的讲述者,将毗卢寺的辉煌过往与沧桑变迁娓娓道来。壁画上的线条,或刚劲有力,展现倔强不屈的风骨;______,______。在这里,我①______感受到了古代工匠们的非凡智慧与匠心独运,②______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深沉与源远流长。毗卢寺的壁画是(míng fù qí shí)的文化瑰宝,令我叹为观止。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与深厚价值,从中汲取艺术的滋养。
参观完毕,我逗留在毗卢寺殿前,远远眺望着那两株饱经岁月迁徙、苍劲有力、枝叶繁茂的古柏。它们虽沉默无言,但却目睹了毗卢寺的千年兴衰,也见证着文化的世代传承。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shà shí) ②(míng fù qí shí)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逗留 B.眺望 C.迁徙 D.苍劲
(3)文段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B.即使 也 C.只要 就 D.既 又
(4)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符合情境的句子。
二、综合性学习
2.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演讲比赛】阅读下面通知,找出有语病的一句,并给出修改建议。
①为了让校园更文明、和谐,②我校定于2025年5月23日下午三点,③在报告厅举行“以和为贵”的主题为中心的演讲比赛,④届时希望全校同学准时参加。
上述通知中,有语病的是第 句,修改建议:
(2)【任务二:文创设计】下面是同学们设计的冰箱贴,请选出与本次主题活动最切合的冰箱贴,并说明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3.小冀从梳理“成语或常用词组”的角度,对所学的古诗文进行了整理,请你将下面空缺处补充完整。
秋水伊人→蒹葭苍苍,①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舍己为人→②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万籁俱寂→万籁此都寂,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临渊羡鱼→④ ,⑤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世外桃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⑥ 。(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石壕吏 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岁暮①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此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4.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诗将① 和② 进行对比,突显了社会的矛盾;乙诗将③ 和④ 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要求:用原句作答)
5.两首诗同为杜甫所写的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丙]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 与: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3)吴氏闻之 闻:
7.下列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B.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C.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D.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下面是一副对联,请运用对联知识,根据下联和提供的文字,写出对应的上联。
提供的文字:贤能 户户 谋求 选 治 不闭 大同社会 天下
上联:
下联:觅绝境避战乱,人人平等,乐居世外桃源
10.“和”具有丰富的内涵。简要说说上述三个文段中,蕴含着哪些关于“和”的内涵。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吃早餐危害大”有科学依据吗?
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王迪团队、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刘琬璐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刘佳团队在《细胞》期刊上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人们不吃早餐的生活方式会改变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从而增加患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还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②中国研究人员把早餐定在上午10点之前。他们把小鼠分为几组,通过自动化远程控制的饲养装置提供不同的饲喂模式。结果显示,小鼠不吃早餐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诱发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病;二是免疫力降低。
③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吃早餐是一个关于机体摄取和释放能量(供能)的代谢问题,但其实这件事涉及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生物节律。也就是说,从人类的演化进程可以看出饮食背后的生物节律问题。
④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当时只能饱一顿饥一顿;到了农耕时代,粮食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周礼·膳夫》中记载,只有“列鼎而食”的贵族能一日三餐,其他人都是一日两餐;到了明代,才有了固定的三餐制。按时一日三餐达成共识,是在1884年全球统一实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后实现的,早上8点左右、中午12点左右、下午6点左右是一日三餐的标准时间。另外,还有一个更普遍的基本生物节律,即遵循白天“工作”、夜晚“睡眠”的饮食模式——白天可以多餐,夜晚则不进食(持续8至10小时)。所以,人们一觉醒来是空腹状态,这时不吃早餐就容易凸显对身体的影响。
⑤目前科学界比较普遍的认知是,不吃早餐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日本大阪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对日本约8.3万名45岁至74岁的居民进行了约13年的跟踪调查。其间,有1051人出现脑出血,3772人患上脑卒中,870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分析发现,每周吃早餐少于两次的人与每天都吃早餐的人相比,发展为脑出血的概率要高出36%,而且吃早餐次数越少、危险性越高。研究人员称,脑出血最重要的风险因子是高血压,如果不吃早餐,空腹导致的应激反应会使早上的血压上升,表现为不吃早餐的人患脑出血的风险升高。
⑥无论如何,现代生物医学是循证科学,科学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吃早餐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就目前的大量研究成果来看,包括中国研究人员新近发表的研究在内,都循证了“吃早餐利大于弊”。另外,随着近年来时间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摄取时间、饮食模式、进食频率等因素如何影响身体的代谢、能量平衡和健康状况)的兴起,比较公认的结论是,早饭吃得多比晚饭吃得多更有利于健康。
(摘编自2025年2月5日《北京日报》)
11.下面是小冀对文章的梳理,请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不吃早餐危害大”有科学依据吗? (1)中国研究团队通过观察小鼠发现: 。
(2)日本大阪大学跟踪调查居民发现: 。
(3)营养学公认: 。
12.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严谨性,请你找出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13.第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好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陵春山
①武陵源是由上千座陡峰组合而成的奇幻世界。这里的植被挤在岩缝里,倔强地伸出“手臂”拥抱着春天;这里的怪石出没在半山腰,傲娇地摆出各种姿态呼唤春天。那生命的绿色,以不同的本色出镜,它们也许与大自然共处了成百上千年,只有经受了无数次风霜雨雪,承受了无数场山崩地裂,方能锻造出如此坚韧不屈的个性。
②我站在悬崖边上的观景台,俯瞰八方春色,可见溪水绕峰,飞流而下,叮咚作响;可望山谷幽深,云雾弥漫,野花初绽;可观古树参天,苍劲挺拔,龙盘虎踞。同行的老彭告诉我,这里人称袁家界的后花园,是武陵源的核心景区。我愈发叹服大自然的神奇,这般天然去雕饰的风景,也只有靠老天爷的鬼斧神工了。
③沿着袁家界后花园的曲径,我穿行在竹林里,林缝里偷偷绽放的野花盈盈含笑,似乎笑我少见多怪。竹林外有数十座小巧玲珑的石峰,构成一片小小的石林,与周边的野生山林相映成趣。再往前走就可见两个斜圆状的“月亮门”,是由崩塌的石壁巧合而成。人置身于此,宛若坠入仙境,难怪这后花园也成了当年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举目看远山峡谷,绿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眼红。这天作之合的美景,没有半点人工堆砌。
④武陵源的春光山色不光出自静止的自然元素里,还出自灵动的花鸟鱼虫间。后花园的花蝴蝶扇动着轻薄的翅膀,翩然落在绽放的野花丛中;天子山上的小松鼠支棱起小耳朵,灵巧地蹦跳于苍翠的松枝上;黄石寨的小蚁群卖力地在树下爬行,身后泛起了一点点裸露的黑土;金鞭溪的小鱼儿甩动着小尾巴,惬意地游弋在溪水间……人与自然就这般和谐地相处着,共享着春日的美好时光。
⑤我顺着石阶往下行,路边山林里蹦出来好多野生猕猴,或在树丛里活蹦乱跳,或慵懒地晒着太阳。我还看到有一只小猴骑在了老猴的背上得意地看着我给它俩拍照,红红的脸上转动着黑黑的眼珠,调皮中还藏着几分得意。
⑥我沿木阶山路,直奔不远处的兀岩顶平台。圆木栏杆两侧,一侧野草如茵,一侧野花绽放。站在观景台上,望周遭山峰,其危峰奇壁的造型已远超人类的想象:或平若石桌,或尖似宝塔,或俏如楼阁,或形犹巨伞……我从指示牌上得知,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迷魂台了。迷魂台何以得此名?我不大了解,但确实把我的“魂”迷住了,迷在了云海之畔,迷在了神峰仙石,迷在了幽崖深谷,迷在了绿野仙踪。我想有这般秀美景色,又逢春日,我若一天之内晨观日出,午瞧云海,晚看夕阳,那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体验啊!
⑦在迷魂台,我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在孙女的陪伴下,安详而快乐。他孙女让我给他们祖孙二人拍张照片。他俩背依群峰,面朝云海,那女孩站在拄着拐杖的爷爷身旁,一手挽着老人的胳膊,一手比了个剪刀手。就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感动了,爷爷笑得皱纹开了花,孙女笑得一脸绯红。有多少美好都收入了镜头里,不光有风景,还有爱。春光虽美,春山虽好,但也要亲眼看见,方有感悟。想必老人家之前一定不曾来过这儿,否则女孩也不会带爷爷来冒这个风险,登临绝顶,也许只为了却老人和孙女的夙愿,这祖孙二人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啊!
⑧想想也是,人生就是一次攀登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高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野。当然人的精力和体力各有不同,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有能力攀爬珠穆朗玛峰,但登上袁家界的绝顶总该是可以的吧。我不过一凡人,能登临此山就是一个挺好的选择了。这也许就是我所能看到的最美的一道风景了吧!
⑨武陵春山,陡峰连着陡峰,峭壁连着峭壁,那缭绕云雾,就飘浮在我脚下,紧紧挽住了我那并不遥远的春天的梦。
(选自2025年2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4.请赏析第①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5.作者时而定点观察,时而移步换景,请各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
17.武陵源的美,美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8.画波浪线的部分富含哲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七、名著阅读
结合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9.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人物关系图,请补充完整。
20.下面是小冀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摘录的两段文字,请选择一个,联系保尔的经历,说说你对摘录内容的理解。
【摘录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摘录二】当一个人拥有健康和青春活力的时候,坚强是比较简单和容易办到的事;只有在生活如同铁环把你紧紧箍住的时候,坚强才是光荣的业绩。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遇见”意为“碰到、相逢”。鲁迅遇见了善良淳朴的长妈妈,武陵人遇见了美丽的桃花源,刘成章遇见了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梁衡遇见了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总有一次遇见,会触动你的心灵,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请以“遇见”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1) 霎时 名副其实
(2)C
(3)D
(4)示例1:或奔放洒脱,彰显豪迈不羁的气魄
示例2:或刚健遒劲,凸显坚毅无畏的精神
2.(1) ③ 去掉“为中心的”,或去掉“的主题”并在“以和为贵”前加“以”。
(2)冰箱贴三与本次主题活动最契合。冰箱贴三是两人握手,有着“以和为贵”的内涵,与本次“以和为贵”主题活动最为契合。冰箱贴一为飞翔,冰箱贴二为读书,与本次主题活动不契合。
3. 白露为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但余钟磬音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落英缤纷
4.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5.《石壕吏》抒发的是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痛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岁暮》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以及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6. 同“举”,推举 类 听说 7.B 8.(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9.选贤能治天下,户户不闭,谋求大同社会 10.天下大同,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和平无战乱;邻里和睦。
11. 不吃早餐会增加患多种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 不吃早餐的人患脑出血的风险较高 早餐吃得多比晚餐吃得多更有利于健康 12.示例:第⑤段运用了“45岁至74岁”“约13年”“1051人”“3772人”等大量数字来说明不吃早餐会使患脑出血的风险升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3.第④段采用了时间顺序,对一日三餐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说明,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其在时间上的变化,有着条理分明的效果。(意思对即可)
14.“挤”“伸出”“拥抱”的使用,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武陵源的植被顽强、倔强、热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武陵源植被的喜爱。 15.示例:第②段属于定点观察,作者“站在悬崖边上的观景台,俯瞰八方春色”。第③段属于移步换景,作者先穿行在竹林里,又走到了竹林外,往前走又看到了“月亮门”。 16.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迷在了……”的句式,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语势,抒发了作者对迷魂台风景强烈的赞美之情。 17.美在静止的自然元素里;美在灵动的花鸟鱼虫间;美在人与人之间的爱里。 18.示例: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作者通过个人攀登联想到每个人因精力、体力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努力追求目标。当学习成绩落后时,我们先不要急于制定特别高远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并努力实现。
19.①冬妮亚 ②导师/同志/革命引路人 20.示例一:摘录一。这段文字是保尔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战争年代,他驰骋疆场,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他又以全部热情投身于修筑铁路的艰苦工作中;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坚持文学创作,仍然继续为党工作。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示例二:摘录二。保尔在身体健康时,全身心投入战斗,坚韧顽强,毫不退缩;保尔在完全失明后,即使经历丢稿,仍坚强写作,并成功出版书籍。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遇到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坚强。
21.例文:
遇见那束晨光
深秋的清晨总是带着化不开的雾,我裹紧校服站在公交站台,手里捏着刚发下来的月考卷,红色的分数像块冰,硌得指尖发僵。风卷着落叶掠过脚边,我把头埋得更低,连带着呼吸都染上了涩味。
公交车迟迟不来,我索性沿着人行道慢慢走。路过街角的老公园时,忽然被一阵细碎的声响吸引。循声望去,晨雾里站着个穿藏青色环卫服的老人,正弯腰用竹扫帚清扫落叶。他动作不快,像在打理一件珍贵的瓷器,每一下都轻轻拂过地面,连嵌在砖缝里的碎叶都没放过。
我本想悄悄绕开,却被他身边的东西绊住了脚步——那是辆半旧的三轮车,车斗里堆着整齐的落叶,最上面竟摆着个豁口的搪瓷缸,里面插着一束野菊。金黄的花瓣沾着露水,在灰蒙蒙的晨雾里,像忽然亮起的小太阳。
“姑娘,早啊。”老人直起身,额角的汗珠顺着皱纹滑下来,他却毫不在意地用袖子一抹,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我愣了愣,讷讷地应了声。他指了指那束花:“今早扫落叶时瞧见的,长在墙根下,被露水打蔫了,捡回来插瓶里,倒精神了。”
说话间,他又弯下腰,扫帚划过地面发出“沙沙”的轻响。阳光不知何时穿透了云层,斜斜地落在他身上,给花白的头发镀上一层金边。他忽然停下手,指着不远处的长椅:“那石缝里也冒了点绿芽,等开春说不定能爬满栏杆呢。”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石缝里挤着点新绿,细弱得像随时会被风折断,却偏偏挺着腰杆。晨光漫过老人的肩头,也漫过那点新绿,忽然就暖得让人鼻头发酸。
那天的公交最终还是错过了,但我踩着满地阳光往回走时,手里的试卷好像没那么沉了。后来每个清晨路过街角,总能看见老人和他车斗里的花——有时是野菊,有时是月季,偶尔还有不知名的小蓝花。
原来困境里从不是只有寒风,总有些细碎的美好藏在晨雾里,像那束被捡起的野菊,像石缝里的绿芽,像老人眼角的笑纹。遇见那束晨光的早晨,我忽然懂得,生活或许会有褶皱,但总有温暖能把它熨烫平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