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3篇目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3篇目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09:3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了解焦裕禄的生平。
2.梳理层次结构,归纳人物的典型材料。
3.概括人物形象,赏析写作手法。
4.学习焦裕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明确字音
盐碱(jiǎn) 鲜血(xuè) 抡着(lūn)
淤塞(yū sè)跋涉(bá shè) 部署(shǔ)
颤抖(chàn) 噙着(qín) 巍然(wēi)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白帐子猛雨:雨下得又密又猛,好像天地间挂了白色的帐子。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神情自若:指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奋斗,谋求强盛。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也形容声势浩大。
预习检查
作者介绍
穆青,当代著名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冯健,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1949年后被调到新华社工作。
周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奖。
焦裕禄(1922.8.16~1964.5.14),山东淄博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人民的好公仆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属于新闻体裁,一篇是新闻消息,一篇是新闻通讯。结合高一所学《喜看稻菽干重浪》等文章,总结新闻消息与新闻通讯的不同点。
消息与通讯
人物通讯的分类
传记式
特写式
群像式
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
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文体知识
了解背景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这里正遭遇严重的“三害”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民国31(1942)年:大旱,赤地千里土地荒芜,作物枯败,兰封出外逃荒七万余人,河南三百万人在灾荒中丧命。旧时兰考,久无固地,洪水一来,县官就会拎着大印到处逃避,跑到哪里,哪里就是县衙。
——《兰考县志》
“三害”
风沙
内涝
盐碱
了解背景
整治三害
在除“三害(风沙,内涝,盐碱)”的斗争中,焦裕禄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
他探索出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不仅能防风固沙,还帮助了兰考人民摆脱贫困。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焦桐”。
“焦桐”
了解背景
成稿过程
1964年12月,为了了解河南受灾情况,新华社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严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深为震撼。
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穆青认为仍有重新采访和撰写的必要,他带着周原、冯健等人再次深入兰考的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收集了许多真实材料。经过七易其稿,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这篇通讯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全中国!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
“榜样”是贯串全文始终的写作主旨
“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
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的精神。
题目解说
1.尝试归纳文中每部分焦裕禄的具体事迹
导语(1-7):到兰考上任的背景及下乡情况概述。
第一节(8-16):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第二节(17-27):兰考遭遇洪灾后,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第三节(28-36):身患肝癌,仍心系人民,不顾自身。
第四节(37-62):在病中依旧关心兰考县的人民。
第五节(63-71):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向榜样看齐。
一、梳理典型事迹,概括人物品质
小标题 主要内容
1.引子
2.“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3.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小标题 主要内容
4.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5.“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6.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小标题 品质
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矛盾冲突体现在两个方面:
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
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
作用:文章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表现了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4.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1.本文最后一段文字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①增强了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②便于对话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赞颂之情和由衷的钦佩。
③说明作者的情感抒发已经到了一个最高点,以此收束全篇,能达到感人心魄的目的,让读者于回味中更深刻的体会焦裕禄的精神。
二、分析文本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
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该句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2.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
③典型的环境描写。
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2.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
④有力的侧面烘托。
文中除了对焦裕禄言行举止的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人物来表现焦裕禄的崇高品质。在引言部分,“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第一节中,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在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2.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
焦裕禄主题专栏
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之际,为了弘扬榜样的精神,校报增加了“焦裕禄专栏”的版块。请设计主题专栏,选取与主题相对应的典型事例,展示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建议打破小标题的限定,重新组织材料。
焦裕禄临危受命来到兰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和时代背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