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清平乐 村 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1140 年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北方已沦陷,自幼心怀抗金复国之志。绍兴末年,他聚众随耿京起义,后归南宋 。他一生力主抗金,上《美芹十论》《九议》陈策,却未被采纳,还遭主和派打压,长期闲居。其词风豪放,是豪放派代表,与苏轼并称 “苏辛” ,于 1207 年病逝。
作者简介
词,又称为“诗余” “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词和词牌
听老师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一读
ǎo
bō
péng
我会写
lài
bō
yán
檐
wēng
chú
máo
剥
翁
锄
赖
茅
茅
máo
笔顺
我会写
写法
“艹”的横写得要长些,”矛“的
横撇也要写得长些 。
剥
bō
笔顺
写法
左宽右窄,左下部是“氺” 不是“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这两句诗点明了环境和地点。
茅屋
词义:这个五口之家,居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描绘了一幅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画面,展现了乡村的简朴与自然之美。作者首先描绘了乡村房屋的矮小和简陋,“茅檐低小”形象地写出了茅草屋的低矮,接着,“溪上青青草”描绘了溪水边长满青草的景象,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这两句诗通过对乡村房屋和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田园风光的赞美。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两位白发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在用地道的吴地土话互相取悦着,语调柔媚而又亲昵。
描绘了一幅温馨、祥和的乡村生活画面,展现了乡村老年夫妇在醉意中用吴地方言互相打趣、交谈的温馨场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乡村老年夫妇在闲暇时光中的闲适与惬意,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醉里吴音相媚好”描绘了老年夫妇在微醺状态下用吴语交谈的亲昵场景,而“白发谁家翁媪”则点明了他们的身份——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还传达了对人间温情的赞美。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乡村家庭中最小的儿子天真无邪、悠闲自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童趣。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儿在溪头无忧无虑地躺着剥莲蓬的情景,与前文描写的大儿和中儿的劳动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小儿的顽皮和天真,以及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清平乐·村居
课文结构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大儿、中儿、小儿
秀丽恬静
幸福和谐
给加红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bāo bō
剥( )皮 剥( )夺 溪头卧剥( )莲蓬
chǔ chù
处( )理 到处( ) 飞人菜花无处( )寻
随堂小练
bāo
bō
bō
chǔ
chù
chù
解释加红的字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惟有:
诗意: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
诗意: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一对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只有。
相互逗弄、取乐。
课后作业
回家与父母一起查找有关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