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低端)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由于美国等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3)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
3.意义
(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核心讲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标志和意义?
答案:(1)原因: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标志: 1971年10月,联合国26届联大,中国重新获得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例题1: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中国人来了”这一结论所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上海公报 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国人可自由出入美国国境 D.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②中国: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过程
①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③ 1972 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2)进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签署了建交的联合声明。
3.影响
(1)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
所形成的外交僵局,出现了外交新局面。核心讲解:归纳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答案:(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2)1972 年,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3)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例题2:20世纪70年代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
答案:(1)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在与美国的竞争中美国处于略势,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经济发展缓慢,欧洲走向联合并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在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控制日益力不从心。
(3)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对中国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中国需要改善外交环境减轻外部压力。
(4)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例题3: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明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对此材料下列解读准确的有( )
①对当时美国亚太霸权政策有一定约束
②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第一个重大成果
③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④直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实现军事停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A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外交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要建树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形成“上海共识”。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与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建立起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展。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核心讲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积极参加上合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例题3:中国倡导建立的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D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例题4:.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 )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取消“限制和禁令”,体现美国对中国有和好的可能,这为之后尼克松访问中国做了铺垫,故A项正确;B项错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C项表述错误,不合史实;D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签订的。故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的缓和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例题5:1992年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但此后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国。这主要是为了( )
A.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集中精力发展市场经济
C.顺应国际多极化趋势 D.保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国”,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相关内容——新阶段时期的外交策略。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属于无关项;C项表述过于宽泛,与D项相比,不够准确和核心。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期的外交·外交策略的灵活性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例题6: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讲】【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了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友关系,其出发点应是为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和平的周边环境,D项正确;A B C三项都是当时的政策,但不是题干这些外交措施的基本出发点。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与成就·外交政策的调整构建本课知识网络单元总结单元总结2、知识线索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③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
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⑤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⑥中国重返联合国,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⑦中国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调整既受国家综合实力与经济建设需要的影响,也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