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18张)(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18张)(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3 10: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堂讲解】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激烈。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方针政策:
(1)“另起炉灶”。
①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
交往中独立自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含义: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①含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温馨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1.从国际上看由当时国际局势决定。当时世界处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美苏双方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分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敌视新中国,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2.从国内看由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当时国内的革命、建设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为新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外部条件。
核心讲解:对比新旧中国在外交上的不同点,然后在对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谈谈你的感想。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答案: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外交权,旧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屈辱外交。新中国诞生之初即宣告中国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基础上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感想:(1)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才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例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其出于内政方面考量的因素是( )
A.割断同旧的屈辱外交关系的联系,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B.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巩固民族独立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D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1)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温馨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适用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既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核心讲解:请你对比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答案: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被迫《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列强对中国“分而治之”。“一战”时,日本独霸中国;华盛顿会议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受到英美控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期间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新中国:打破了孤立、封锁政策,促使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成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例题2: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A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3)概况: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 温馨提示:一定要准确理解“求同存异”的含义?
(1)同:共同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共同任务:民族独立、发展经济;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核心讲解:请回答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什么作用?并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的作用。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答案: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促进会议取得成功。作用: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例题3:牛军在《论1945年至1955年中国外交的“内向性”》中说:“为了改善与周边非
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接国家的边界问题的政策、处理与一些东
南亚国家中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政策、以及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
策,等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的确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迅速扩展
,到1955年的□□□□达到了最高潮。”文中的“□□□□”应该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B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例题4: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日标是在其周边地区(
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 )
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
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D.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B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例题5: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问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该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后来国际社会上处理过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即可得出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例题6: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
A.提出“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可以排除掉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缓解地区矛盾,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考点: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本课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