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堂讲解】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中共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过程
(1)建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基本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温馨提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特点: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互相监督和合作的关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②多党长期合作。
③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即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④具有宪法保障。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同民主党派在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经济独立和法律地位的平等是统一的。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核心讲解: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标志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 历史背景: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主党派通过议会斗争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失败。②在中共领导下,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战斗,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因此,民主党派已经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必须实现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标志和作用:①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形成。②作用:在团结各阶层、各阶级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题1:材料:(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材料中,新政府中“小党派”参与政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这种现象到什么时候结束?为什么?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答案:依据:《共同纲领》。结束: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原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变化。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宪法内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体现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③历史地位: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进行了民主选举,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温馨提示:我们是根据中国民族历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革命的发展,采取了最适当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不采取苏联的民族共和国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含义 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
5.实践 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6.意义(1)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2)实现了民族平等。(3)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温馨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的原因:
①从历史上看: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证明,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新中国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
核心讲解: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条件、创立标志、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答案:1.建立条件:①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抗击日军的同时,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三三制”,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解放战争中,在解放区农村建立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2.创立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发展历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临时宪法《共同纲领》。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④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4.特点:是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温馨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的原因:
①从历史上看: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证明,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②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新中国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从代表阶级利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核心讲解: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条件、创立标志、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答案:1.建立条件:①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抗击日军的同时,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三三制”,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解放战争中,在解放区农村建立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2.创立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发展历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临时宪法《共同纲领》。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④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4.特点:是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材料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依据材料的表格,人大会议不正常次数出现在何时?其原因有哪些?一届人大和五届人大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答案:时间:1964~1977年间。
原因:文革期间左倾错误泛滥,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大制度受到冲击。
贡献:一届人大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五届人大重新修订宪法,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章程。
例题3: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例题4: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答案: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例题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材料二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
么?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答案】
(1)特点:皇权至上。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
(2)认识: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分)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讲】本课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