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9:0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3.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堂导入
上善若水,金玉满堂,目迷五色,宠辱若惊,虚怀若谷,余食赘行,天道好还,人贵有自知之明,无中生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哀兵必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作为传统文化的结晶,有许多成语来源于《老子》,这是《老子》经久不衰的魅力显现。
二、人物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二、文章介绍
《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老子>四章》中,老子把许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有”与“无”、“难”与“易”、“自见”与“不自见”、“自是”与“不自是”、“自伐”与“不自伐”、“自矜”与“不自矜”等,认为这些矛盾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
老子对矛盾对立项的把握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理深邃,语言洁净精微,是格言集锦,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文本分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分析:本章诠释了“无”与“有”互相生成的道理。“有”之所以能给人提供便利,是依赖于“无”起作用,所以“无”才是物体功用之所在。“有与无”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他的“无”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虚无”“空洞”“无物”这类意思。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分析:本章把“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比作生活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明”“彰”“功”“长”是追求的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态度,一般人都认为这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但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另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的选择显示了他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也显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分析:本章讲述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的问题。一个人要省视自己(“自知”)、坚定、克制自己(“自胜”“自足”)并矢志力行,才是真正的高明、刚强、富有、有意志、长久、长寿。这些论断与一般人不同,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分析:本章指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人们做事经常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这是因为我们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没有关照到与它相反的另一面,事物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转向失败的可能,所以这时候人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老子在看待问题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前瞻性,告诉我们要在问题未出现时去解决,在未陷入混乱时去治理。这是非常智慧的提醒。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缺乏积极斗争的思想,所以他提出“无为”“无执”的消极思想,用之于人世社会,便产生“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三)文本探究
1.老子和庄子的文章在表达技巧上有很大的差异。《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请从两篇文章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品味二者不同的语言和论述风格。
提示:《老子》第十一章和第二十四章里,老子运用具体形象的日常人、事,如车、制陶、踮起脚和跨步走的人来表现抽象的哲理,并直接论说“有”通过“无”起作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道理。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五石之瓠》中,庄子采用寓言中套寓言的方式来说理。首先用惠子与庄子争辩有用无用的寓言来说明“无用之用”的道家哲学。后又在争辩过程中套用“宋人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说大瓠“无用”的观点。整个故事借助寓言来曲达旨意,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提示:《老子》第六十四章里蕴含着一系列对立项,比如“安—(乱)、未兆一(兆)、脆—(硬)、微—(大)”等,老子从这些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系到跟它相反的另一面,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正是在这样的观点之下,老子才提出“合抱之木”等比喻,所以他论述的侧重点是要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把握事物对立的另一面,提高警惕,及早做好应对,善始善终。由此,老子主张“无为”“无执”,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过度“为”什么,“执”什么。
荀子在《劝学》里的这几句话有对老子思想的承继,但纵观全文来看,荀子论述的侧重点主要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可以改变很多先天的不足,而“坚持”是学习的重要态度和方法之一。
2.《老子》第六十四章里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里也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人都看到了积累的重要性,但结合全章或全文看,两人论述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原文语段,分析两人论述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
1、《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你怎样看待老子的不争?
(1)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2)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四)拓展延伸
2、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你又怎么看?
(1)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2)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3)“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
3、儒道有何不同?
儒家“人文化成”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刚健的进取精神,主张参与社会,担当责任,决不做旁观者。《易传》里有“刚健中正”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论语》赞美“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北宋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表现出贯通古今、胸怀宇宙、悲天悯人的宏大气魄。当然,儒家也讲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但仍以刚主柔,以阳制阴。
3、儒道有何不同?
道家则不然,他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因时制宜。保持超脱潇洒的心态,对于世事看得开放得下。其“返朴归真”的传统主要体现出女性的阴柔的谦和精神。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他称颂水德、坤德,以柔弱不争、顺应自然为宗旨,是一种女性智慧,可以弥补男性文化有刚少柔的不足。认为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不仅要学会争取,还要学会放弃。道家的生活态度使人的生命富有伸缩性,帮助人去承受各种打击而不丧失生活的乐趣。









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思 想 主 张









无为
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便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课堂总结】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
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
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