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
1、背景
(1)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让中共意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中共决定将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
2、过程
(1)发生: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2)结果:经过几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但起义队伍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围堵,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3、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核心讲解:南昌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南昌起义最初夺去了南昌,但是后来在南下途中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当初攻打南昌时,是趁南昌城内敌人守备空虚之时进行的,当时南昌附近敌人的总兵力只有三千余人,而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有两万多,在敌弱我强的情况下暂时取得了胜利;但是后来,敌人集中兵力围堵时,则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所以最终失败。可见,敌我力量的对比决定了这场起义的成败。
例题1:周恩来说:“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上述材料总结了哪一革命的教训(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C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3)主要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领导人:毛泽东;
(3)进军目标:长沙;
(4)结果:起义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核心讲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最终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共产党怎样的启示?
答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以攻打大城市南昌、长沙为主要目标,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都是敌强我弱,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再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所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得出的启示就是:近代中国的大城市中外反动力量异常强大,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共产党应该是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例题2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
A.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B.脱离实际的盲目行动
C.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D.革命探索中的谨慎策略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B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建立;
(2)建设
措施:毛泽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结果: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核心讲解:为什么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开到了井冈山,从而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选择在井冈山?
答案:首先,由于井冈山位于罗宵山脉的中段,这里远离南昌、长沙、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属于湘赣军阀不管之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其次,井冈山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有利于开展游击斗争;第三,这里的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给部队提供充足养。
例题3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B核心讲解:土地革命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土地革命就是毛泽东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这一过程,实质就是把土豪、地主的土地没收过来分给农民,即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例题4 l927年到l936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 )
A.是八七会议确定的 B.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C.集体所有,农民耕种 D.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私有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D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1)主要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2)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核心讲解: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其中,土地革命是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前提,只有进行土地革命,农民有了土地,才会支持党领导的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才有实现的群众基础;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手段,在充分发动群众后,就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对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将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农村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保障,只有进行农村根据地建设,发展生产,才能为武装斗争提供物质保障,并通过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民对党的政权更加拥护,巩固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例题5 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 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
例题6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
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BD5、“围剿”与反“围剿”
(1)背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所以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
(2)结果: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是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时间:1931年冬;
(2)地点:江西瑞金;
(3)都城:瑞金;
(4)领导人: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5)意义:各革命根据地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三、红军长征
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发生:1933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
(2)结果:由于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最终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核心讲解:长征是唯一选择吗?为什么?
答案: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如果继续留在中央苏区,红军面临的是100万国民党军队和已经被占领的差不多的苏区,再打下去必死无疑。如果长征,可以发挥红军擅长的运动战优势,在运动中歼敌,则可以给中央红军一条生路。
例题7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举措是(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C2、长征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初期情况:短短三个月内,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之中。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核心讲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其一,在军事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王明错误在党中央长达四年的统治,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其二,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党委,形式上看毛泽东只是常委之一,但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等方面党中央是在执行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原则,所以,等于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例题8 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下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这次会议解决的最迫切问题是
( )
A.“左”倾思想的领导 B.确立毛泽东的党的领导地位
C.军事和组织问题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C核心讲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直到遵义会议前,从中央的层面一直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控制或干扰,主要思想是城市中心论和全面暴动,完全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它的召开,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例题9 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 )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B(4)后期情况: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险,于1935年实现陕北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
3、长征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核心讲解:中共和红军的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这又铸就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答案:中共和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三种困难,即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和共产党内部的分裂危险。红军的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例题10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
D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