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诗词鉴赏
一、(2025年山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6分)
遣意二首(其二)
[唐]杜甫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从村舍檐影写起,以村舍周边景色和村居闲事来遣怀自娱。
B.首联下句描写渡口边的流水连绵曲折远去,动静结合,凸显了诗人孤独沉闷的心情。
C.颈联用视觉形象和嗅觉感受,描绘了一弯新月被云遮掩、缕缕花香暗传的幽美景色。
D.尾联不仅叙写了赊买邻家美酒来遣怀,而且用“夜”字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相关联。
2.颔联中的“圆”字,有的版本作“寒”字。请你从“圆”“寒”中任选一个,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4 分)
二、(2025年山东烟台)
古诗阅读(5分)
忧国①
陆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③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④。
群公⑤亦采刍荛⑥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①此诗作于1194年诗人居于故乡山阴时。1189年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②华颠:白头。③虞:忧患。④拘挛:拘束,拘泥。⑤群公:指群臣官员。⑥刍荛:泛指草野之人。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恩许”表面看是得上恩准,但从诗人“忧国”情怀来看,“恩许”是被罢黜的反语,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怨恨之意。
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表明诗人虽经六年涵养身心,但仍然担忧国家局势像火还未燃起之前一样危机四伏。
C.颈联点出朝臣因朝廷禁忌不敢畅所欲言的弊端,提出广开言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建议。
D.整首诗紧扣“忧国”,先写为何而忧,再写如何解忧,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2025年云南)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4分)
【甲】望岳 【乙】渡荆门送别
杜甫 李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
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2.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四、(2025年江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4分)
浣溪沙 ·江村道中①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②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③护戎装。
【注】 ①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主要掌管措置捍卫疆土的军事,期间出游时常要身 着戎装。此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②篱落:即篱笆。③飞盖:指张开伞盖。
1. (2分)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描写了作者身着戎装行走在“江村道中”所见的田园风光,情景交融。
B.上片描写了十里平畴稻香四溢,山坡上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极富画面感。
C. 下片首句描绘浓雾弥漫的景象,将自然现象与季节感知联系在一起,巧妙新颖。
D.本词蕴含着作者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2. (2分)本词上片写景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2025年甘肃兰州)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晚①
王安石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②,扶衰坐野航③。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隐居钟山时。②菂(dì):莲子。③野航:山野间水上的船。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写诗人乘兴夜游的诗歌。诗歌的中间两联叙述了诗人夜游的过程:俯身看宁静碧绿的池水,① 。② ,撑着老迈的身体坐上野渡的小船。
(2)尾联中的“延缘”,指徘徊流连。请简要概括“延缘”所传达的情感。
六、(2025年湖南长沙)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柳梢青 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②,银花洒泪③,春入愁城。笛里番腔④,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⑤。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⑥。辇下风光⑦,山中岁月,海上⑧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宋末词人。1276年,元兵攻陷宋京临安,词人避居庐陵山中。1277年元宵节,词人创作此词,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柳梢青”为词牌名。②铁马蒙毡(zhān):指侵入杭州的蒙古骑兵。③银花洒泪:(元宵的)花灯似落泪。④笛里番腔:笛子吹出了外族的腔调。⑤不是歌声: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声。⑥高台月明:借指京城的繁华与美好。⑦辇(niǎn)下风光:故国的京城风光。辇下,指京城。⑧海上:临安沦陷后,南宋的爱国志士多逃亡至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参加抗元复国的事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隐居山中时于元宵节有感而作,题名“春感”,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B.“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共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词人通过昔日欢乐的歌声与如今街头戏鼓、横笛吹奏的蒙古腔调的对比,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鄙视和对一些人乐于做亡国奴的愤怒。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写出了词人对故都风光的怀念、隐居山林的寂寞以及对沿海抗元志士的关切。
2.请赏析“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中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七、(2025年北京)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① ”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② 的意境。
2.诗人用“丛生”描写树木,用“涌起”描写洪波。分别说说“丛”和“涌”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2025年四川宜宾)
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甲】
牧童
周敦颐
尔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乙】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分别以长坡、前村、陇等词语烘托出放牧野趣。
B.两首诗都借笛声悠扬揭示了牧童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
C.甲诗中“太平歌”寄寓着牧童、诗人、世人的美好愿望。
D.乙诗的结尾诗人用自身经历委婉规劝牧童不要入朝为官。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尾句着一“老”字强调和平的主旋律,余韵悠长。
B.乙诗尾句“不如”一词态度鲜明,突显一种警世意味。
C.两首诗都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抒写了牧童生活。
D.两首诗都充满情趣和理趣,雅俗共赏,读来朗朗上口。
九、(2025年黑龙江绥化)
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记叙出猎的情况,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狩猎;词的下片以议论为主,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B.“千骑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出猎场面壮观。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主要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2.分析词中“老夫”苏轼有哪些“狂”的表现。
某校为了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举办了以“充盈心灵,绽放自我”为主题的竞赛活动,你作为选手参加了本次竞赛。
十、(2025年四川广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石灰吟明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明 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②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③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乌金:本为铜与金的合金,色黑紫,这里指煤炭。②爝(jué)火:小火把。③鼎彝(yí):原指古代铜铸的器具,后来专指帝王宗庙的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的代称。
1.两首诗从题材上看都属于 咏物 诗,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作手法,其语言风格却不尽相同:《石灰吟》 质朴自然 《咏煤炭》含蓄典雅。
2.《四库提要》评论于谦:“志存开济……而品格转出文士上”。请结合两首诗,谈谈诗人于谦之品格。
十一、(2025年陕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秋瑾《满江红》的另一版本,画波浪线部分是有一处顿号的。请你在恰当的位置(方框内)标出。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2)下面哪一项,能表现诗人秋瑾的“英雄胸襟”?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我选
理由:
十二、(2025年河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九日①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乙]九日卫使君②筵上作武瓘佳晨登赏喜还乡,谢宇③开筵晚兴长。满眼黄花初泛酒,隔烟红树欲迎霜。千家门户笙歌发,十里江山白鸟翔。共贺安人丰乐岁,幸陪珠履④侍银章⑤。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②(卫使君)池州刺史。③(谢宇)这里指刺史的宅子。④(珠履)以珠为饰的鞋,这里指幕僚。⑤(银章)银质的印章,这里指刺史。
1. 根据相关诗句,推断甲诗中的“故园花”指什么花。
2.乙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同为重阳诗作,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三、(2025年四川德阳)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清溪①行
(唐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①清溪:江名。位于池州,李白仕途不顺,753年离开帝京游历此地。②新安江:江名。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诗人用一个动词“清”,表现清溪的水色给他的感受,和其他江水相较,用“异”突出清溪水色的独特。
B.第三、四句诗人向澄澈的新安江发问,认为它比不上清溪,这是用了衬托的手法,更加突出清溪水的清澈。
C.第五、六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以“明镜”“屏风”为喻,从侧面体现清溪风景之美,人鸟入画,极富画面感。
D.第七、八句诗人使用听觉,情景交融,写入夜时天涯游子听到了猩猩的啼叫声,营造出一个清幽空寂的境界。
2.本诗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相似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本诗内容加以说明。
十四、(2025年福建)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黄子陂荷花 [唐]唐彦谦十顷狂风撼曲尘①,缘堤照水露红新。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②人。[注]①曲尘:借指柳树、柳条。②恼:撩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系已学课文学习新诗词,开展以下三项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朗读
1.诗歌朗读,重读某些字词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比如杨诗第三句“无穷”一词重读,可以强化开阔感和纵深感,令人心生喜爱。朗读唐诗第四句,你认为哪个字词应重读?请说明理由。
活动二:比较
2.两首诗均描写荷花,但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活动三:描写
3.“露红新”是夏日风荷图的点睛之笔,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十五、(2025年甘肃)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
【甲】
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乙】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
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
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
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十六、(2025年四川眉山)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中秋和子由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以疑问起句,用“几度”与“一场”对仗,慨叹世事变迁、人生如梦。
B.词人中秋深夜难眠,听廊下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眉头鬓角尽染岁月的风霜。
C.“酒贱”是“客少”之因,词人被贬生活困窘,只能劣酒待客,因此友人渐疏。
D.“月明”一句既写乌云遮月的自然景象,也暗指词人遭受排挤打压的仕途经历。
2.同是苏轼写于中秋的词,本词情感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
析。
十七、(2025年四川广安)
于郡城①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郡城:地名。②楚:地名。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首句以“青枫”“雨”两种意象起笔,有什么作用?
(2)三、四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十八、(2025年四川遂宁)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发挥想象,描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展现的情景。
2.这首诗是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十九、(2025年四川凉山州)
夜宿泸山①
杨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注释】①诗人被浣放云南返蜀省亲,途经建昌(今西昌),恰逢彝族传统火把节,夜宿泸山光福寺看到山下燃起火把,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情感基调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以“老夫”自称,流露出诗人晚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切悲叹。
B.本诗通过火把节的热闹场景,反衬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
C.本诗以奇绝想象描绘盛景,展现诗人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豁达心境。
D.诗人借“天门”“星斗”等意象,表达对朝堂不公、仕途受阻的怨恨。
2.这首诗运用奇绝的想象描绘泸山夜景,请结合诗句“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作简要分析。
二十、(2025年四川达州)
蝶恋花 送春
[南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 青春①,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②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①青春:指春季。②便:即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B
A.随风飘舞的柳絮引起词人的想象,柳絮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探看春的去处,把春找回来。
B.词人远望暮春碧野,听到传来杜鹃的欢啼声,词人以为杜鹃无情,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愁苦。
C.词人用“黄昏”“潇潇雨”两个意象,描绘一幅黄昏时分春雨潇潇的画面,营造了凄凉落寞的氛围。
D.词的上片借“柳”表达了词人惜春之情,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惜春不得,无奈送春的伤感之情。
2.你更喜欢把下面哪个字放入横线中,请简要说明理由。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 青春,少住春还去。
A.留
B.系
选择: ;理由:
二十一、(2025年四川泸州)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自古”和“逢”,点出“悲秋”这一传统看法时代久远、观点固化。
B.第二句紧承首句,道出了诗人“秋日胜春朝”与众不同的见解,态度鲜明。
C.第三句描绘一排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的明丽秋景,诗人悲秋的情绪一扫而空。
D.尾句“诗情”被“晴空一鹤”的景象激发,并被引向蓝天,展现开阔视野。
2.同为刘禹锡的诗歌,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表现手法?请赏析其效果。
二十二、(2025年四川成都)
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
陆游
五门西角红楼①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阑干。
(选自《剑南诗稿》)
【注】①红楼:蜀王所建的楼阁。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有读者认为,诗中的“梦”是伤感之梦;也有人认为,是美好之梦。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作出选择并结合诗歌简述理由。
二十三、(2025年吉林)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参考示例,在材料三前两句中任选一个描写色彩的词语作批注。(3分)
示例:“紫”写出了大片的红色血迹凝结在战场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突出了战地的悲壮场面。
二十四、(2025年湖南)
【甲】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①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②,指挥若定失萧曹③。
运移汉祚④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①纡(yū):屈,指不得施展。②伊吕:指伊尹、姜太公。③萧曹:指萧何、曹参,名相。
④祚(zuò) : 皇位, 国统。
诗颈联提到“伊吕” “萧曹”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二十五、(2025年河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见渭水思秦川
●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传递情感。岑参的这首诗也有类似写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十六、(2025年贵州)
古代诗歌阅读(7分)
送唐别驾赴郢州①
(唐)皇甫冉
莫叹辞家远,方看佐②郡荣。
长林通楚塞,高岭见秦城。
雪向峣关③下,人从郢路迎。
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
【注】①选自《全唐诗》。别驾:官名。郢(yǐnɡ)州:今湖北荆州。②佐:辅佐。③峣(yáo)关:地名。
1.根据诗歌内容,推测诗中两位诗人离别的地点和环境最可能是( )。(3分)
A.古道长亭,淫雨霏霏 B.江岸石堤,雾霭沉沉
C.边城戍垒,黄沙漫漫 D.城外青山,松柏葱葱
2.参照《渔家傲·秋思》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点评“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这两句诗。(4分)
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二十七、(2025年广西)
杨柳枝词(其二)
刘禹锡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1.下列诗句与本诗首句所写时节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夜来城外一尺雪 B.衡阳雁去无留意
C.浅草才能没马蹄 D.映日荷花别样红
2.本诗三、四句写了① 、② 、垂杨等景象,蕴含了③ 的道理。(①②每空1分, ③空2分, 共4分)
二十八、(2025年四川南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词描写了词人率领随从骑马狩猎的壮阔场景,借此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
B. “狂”是词眼,全词围绕这个字展开叙述描写,表现出词人桀骜不驯的一面。
C.牵黄犬,托苍鹰,戴锦帽,着貂裘,寥寥数语,一个意气风发的太守形象跃然纸上。
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自己身体尚好,仍可为国征战。
(2)请分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二十九、(2025年黑龙江龙东)
【古诗赏析】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分)尾联的原意为: 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 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一千古名句常常被后人反复引用,且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十、(2025年江苏苏州)
新月(方干)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助读材料]①诗中的“新月”与地理学科中的“新月”不同,诗中“新月”指月牙儿,其形状可参考右图中的“蛾眉月”。②白居易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③珠箔:珠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押ang韵。
B.“入夜天西见”写月亮出现的方位,“蛾眉冷素光”则写月亮的形状和光亮,
C.第三联写诗人隔着珠帘望月,看见一枚新月在云层中微微移动,时隐时现。
D.“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十五夜满月的期待之情。
2.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请作简要分析。(1分)
答案:一、1.答案:B解析:"津流脉脉斜"以流水衬托诗人闲适心境,非"孤独沉闷"。
2.答案示例:选"圆":描绘雁群栖息的温馨画面,与"野船明细火"形成静谧氛围,体现田园诗意。选"寒";暗示秋夜寒意,烘托孤寂氛围,与"邻人赊酒"的温暖形成对比。
二、1. A
2. 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群臣能够采纳草野之人的意见,从而实现如贞观、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对纳谏用贤的呼吁以及深切的忧国之情。
三、1.D
12.甲诗《绿岳》: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青年杜甫渴望查临绝顶、施展抱负的豪情壮志。
乙诗《渡荆门送别》: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李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初出蜀地的喜悦与探索精神。
四、1.D
2.示例:本词上片写景采用视角转换的手法,“十里西畴熟稻香”是远望,“槿花篱落竹丝长”是近观,“垂垂山果挂青黄”是远望,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五、1.短暂站立,伫立在散发着清幽香气的地方。诗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去寻找新的莲子。
2.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夜景的喜爱陶醉、流连忘返,以及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岁月不再的感慨惋惜之情。
六、1.C
2.这两句中将眼前山中独坐、青灯一盏的孤独凄凉之景与记忆中故国繁华热闹、温馨美好的景象作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更突出体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七、1.①星汉灿烂②雄浑壮阔
2.“丛”突出了树木的繁茂特点;“涌”突出了洪波的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八、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乙诗结尾“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诗人是将那些在长安追逐名利、用尽心机的人与悠闲自在的牧童进行对比,意在讽刺那些追逐名利的人,而不是用自身经历委婉规劝牧童不要入朝为官,该项理解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BD.正确。
C.有误。两首诗都从听觉(笛声)和视觉(牧童骑牛等画面)的角度描写了牧童生活,但诗中并没有从嗅觉角度进行描写,该项分析错误。
故选:C。
九、1.A
2.行为之狂:左牵黄犬、右擎苍鹰,身着锦帽貂裘,率千骑奔腾卷过平冈,更以“亲射虎,看孙郎”自比,尽显出猎时的豪迈举动。神态之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酒后胸襟开阔、胆气豪壮,从神态中透出狂放不羁的气势。壮志之狂:虽鬓发微霜,仍以“何日遣冯唐”自喻盼被重用,更扬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报国杀敌的壮志豪情。
十、1.咏物 托物言志 质朴自然
2.《石灰吟》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若等闲”“浑不怕”可以看出诗人像石灰一样不怕任何艰险、不怕牺牲一切的高贵品质。《咏煤炭》中,抓住“鼎彝”“石灰”等意象,通过写煤炭的胸怀、志愿,突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抱负。两诗用黑“煤炭”白“石灰”分明的颜色,表达了诗人追求本真、清白、正直的高贵品质。
十一、1.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2.B 理由:表达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誓死投身革命、拯救民族危亡的英雄气概。
十二、1.菊花(菊)
2.示例:乐声歌声从千家万户中传出,鸟儿在山水间自由飞翔。
3.甲诗表达了诗人重阳节身处异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重阳节还乡赴宴的喜悦。
十三、1.C
2.本诗与《小石潭记》的情感变化都是先乐后悲,由轻松惬意到悲凉伤感;由清溪景色之美产生轻松愉悦之情;因猩猩啼叫引发作者(仕途不顺)的孤寂伤感情绪。
十四、1.“更”应重读。理由:“更”字突出莲香相较于其他花气,更能撩拨人心,重读可强化这种对比,凸显诗人对莲香的沉醉与赞叹。
2.唐诗侧重写“荷香”,杨诗侧重写“荷色”。
3.狂风卷过柳林,十顷柳枝摇曳。河堤旁,荷花临水而立,颗颗露珠缀于粉红花瓣之上,在阳光下晶莹闪烁。那一抹红鲜嫩欲滴,带着雨后初绽的清新,娇艳夺目,尽显夏日风荷的灵动与柔美。
十五、1.A
2.两首诗词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壮志未酬的惋惜(或感慨、悲愤)之情。
十六、1.C
2.本词情感更侧重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与仕途失意之愁,如“中秋谁与共孤光”体现独酌的凄然;《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则在思亲之余透出豁达,如“但愿人长久”展现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十七、1.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烘托了对好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2.示例一: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将白云拟人化,赋予白云以人的动作“相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怜悯和牵挂之情。
示例二:都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明月、白云送朋友,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十八、1.终有一天,大鹏会展开硕大的翅膀,乘着旋风飞起,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2.①渴望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豪情壮志;②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③希望得到赏识和引荐。
十九、1.C
2.诗人将山下火把想象成太空被敲碎后散落人间的星斗,生动形象地写出火把节夜晚的璀璨壮观,体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十、1.B
2.示例:B;“系”字表达了挽留、拴住的含义,词人运用奇特的想象,赋予柳枝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抒发了爱春、惜春、留春之意;与“千万缕”呼应,展现柳丝缠绕之态;“留”字直白,“系”字含蓄隽永。
二十一、1.C
2.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秋词二首(其一)》借“一鹤凌云”的明丽秋景,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十二、1.①骑马看枫②倚阑流泪
2.示例:认同是“美好之梦”,前两句“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描绘了色彩鲜明的画面:红楼矗立、丹枫如火,诗人骑马观赏,场景充满生机与诗意,暗示过去的游历是美好的。“回首旧游如梦里”将过去比作梦,恰是因为时光美好如幻,即便“吹泪”也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故“梦”是美好之梦。
二十三、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敌军压境的紧张气氛和战争的阴霾,突出了战争的严峻和压抑感。
二十四、用典意图: 【甲】诗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提到“伊吕” (伊尹、姜太公,是古代辅佐君主成就霸业的贤相)、 “萧曹” (萧何、曹参, 西汉开国名相,善于治理国家、后勤等) 。
对诸葛亮形象塑造:将诸葛亮与伊尹、姜太公比较,说其才能、功绩在伯仲之间,是夸赞诸葛亮具有像古代贤相一样的治国理政、辅佐君主成就大业的能力,可与历史上顶尖的贤相媲美;说“指挥若定失萧曹”,是突出诸葛亮在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萧何、曹参在军事指挥的从容镇定、谋略决断上比不上他,通过与这些著名历史人物对比,从治国和军事角度,全方位塑造诸葛亮是“宗臣” (为后世尊崇的大臣)的形象,体现其雄才大略。
情感表达:杜甫对诸葛亮满怀敬仰,借用典高度赞颂诸葛亮的才能与历史地位,同时也寄寓自己对理想大臣形象的推崇,借古抒情,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
二十五、岑参的《见渭水思秦川》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采用了借物传递情感的写法。岑参的诗中,诗人借渭水东流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两行热泪洒向渭水,希望它能够带着自己的思念流到故乡雍州。这种写法与李白借明月传递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相似,都是通过将情感寄托于具体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十六、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不可能,“古道长亭,淫雨霏霏”,诗中并没有提到“雨”;
B.不可能,“江岸石堤,雾霭沉沉”,诗中未提及“江”和“雾霭”; C.不可能,“边城戍垒,黄沙漫漫”,诗中没有“黄沙”这样的沙漠环境描写。
D.可能,“城外青山,松柏葱葱”,“长林”“高岭”可以推测出是城外青山的环境,符合诗歌所描绘的环境特点。
故选:D。
2.示例一:“翩翩骏马去”生动地描绘出友人骑着骏马潇洒离去的场景,“翩翩”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骏马的矫健姿态,让全诗充满画面感。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示例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出友人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状态,烘托出友人积极向上,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青春活力和远大志向的赞美之情。
二十七、1.C
2.①桃红②李白③美需要相互映衬(或“事物相辅相成才能更显美好”)
二十八、(1) B 解析:“桀骜不驯”说法错误。
(2) 表现手法: 用典。(1分)
表达效果:词人用魏尚自比,(1分)含蓄地表达希望朝廷能再次重用自己。(1分)(共3分,意近即可)
二十九、示例:不怕苦难,勇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
三十、1.(2分)C
2.(4分)
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
(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