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统编版(20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2 22:3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教学难点
分析、认识早期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以《世界地形图》回忆初中所学古代文明引入本课。 联系已知的知识,构建学习网络,初步形成时空观念。
核心问题一 千载之上,人类文明缘何而起 1.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是什么? 选择中国、外国及考古学三则关于“文明”概念的史料,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文明”以及“文明的标志”。 从不同角度寻找文明概念的共性,加深学生对文明标志的印象,提高史料阅读能力。
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与文明产生有怎样的关系呢? (1)展示西班牙拉文特岩画原始人狩猎活动场景和课本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简述原始农牧业的诞生。 (2)展示配套地图册《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地图,提出渐进问题:人类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在哪里?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哪里?农牧业最早起源之处也是最早出现文明之处,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由此引入农牧业发展和文明关系的分析,并用逻辑关系图讲解其中关系。 此处关键在于明确农牧业发展与文明产生的关系,因此由古代文明诞生地与农牧业起源地的关系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以逻辑关系图讲解、梳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课本上国家形成,文字产生的顺序并非固定顺序,要加以说明。
核心问题二 多元并存,何谓一方水土一方人 1.世界古代文明分布有什么特点? 展示教材《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世界古代文明环境和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 此处一方面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知识。
2.比较世界古代文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何异同点? (1)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内容(含区域、代表文明、政治与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等项)。 强调60进位制、佛教和1-9数字,0的概念等现代世界普遍性存在的文化成就,了解人类文明是不断延续发展的。 (2)完成表格之后,进行比较并归纳出世界古代文明既具有共同点,同时也展现出不同特色。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特色? 通过列表提高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能力,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各古代文明的基本情况。 此处为节省教学时间,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也可以选择分组进行。
3.世界古代文明为什么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 (1)展示关于苏美尔文明的文献史料、史诗泥板及苏美尔艺术品乌尔军旗局部图,通过提问:为什么洪水传说最早出现在苏美尔史诗中和为什么苏美尔人最早发明轮子使用战车,引导学生感受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2)展示关于古埃及文明史料、古埃及地图和莎草纸图片,通过提问:为什么埃及在古代文明中最早完成初步统一和为什么苏美尔人是用泥板记录而埃及人使用莎草纸,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多元性的影响。 (3)综合以上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问题,明确造成文明差异的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之后,进行升华,为什么自然地理环境会对古代文明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这里强调古代,指出生产力水平对文明的影响。 (4)展示克里特文明遗迹、古希腊城邦图、课本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材料、雅典公民大会图、希腊地形图等材料,通过分析古希腊文明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进一步阐明生产力对文明发展的作用,明确古代文明多元性是受到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古代文明多元性是本课难点,选择同为大河流域的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作比较,初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之后再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既涉及地理环境影响,又通过纵向分析,强调生产力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小结 以时间轴方式展现古代文明,同时添加夏朝建立时间,强调时空观念;以不同颜色展现其多元性和文明延续性。 加强学生时空观念,整合本课重点知识。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历史会因冷战的结束而终结,古老的文明正在复苏,因而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并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一书。
中国历史学家钱乘旦却说,这是“文明的回归”。“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间的关系重新平等。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
你认为,文明之间是否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的多元性是否必定意味着冲突,而冲突又意味着你死我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