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角色及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
奥斯曼帝国对欧洲、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教师出示《亚洲地理位置示意图》并引用(美)斯图亚特 戈登观点材料提问。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出示《亚洲地理位置示意图》,指引学生寻找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范围,思考伊斯兰文明桥梁作用,增强学生时空观念意识。
设问过渡:该书作者为什么对伊斯兰文明评价如此之高?伊斯兰文明又是怎样形成的?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核心问题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历史地位 问题1.简述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教师出示阿拉伯帝国形成时间轴,引导学生快速复习初中学习内容,形成历史时空概念。 教师在提供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
问题2.分析阿拉伯帝国兴起原因并列举其鼎盛时期的表现。 (1)兴起原因 原因①:阿拉伯半岛自然环境气候恶劣,经济发展受限,及对文明地区财富的渴求; 原因②:伊斯兰教的创立有利于统一的阿拉伯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原因③:伊斯兰教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原因④:阿拉伯政权不断向外扩张的政策及宗教信仰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教师从地理、宗教、宗教扩张等方面分析阿拉伯帝国兴起原因,锻炼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2)鼎盛表现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列举填写阿拉伯帝国鼎盛表现。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问题3.思考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 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①对西方:阿拉伯版本古希腊罗马文化回传欧洲、中国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和社会的转型; ②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材料,锻炼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承接过渡:阿拉伯帝国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如果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15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就不可能发生。”然而从11世纪开始,随着阿拉伯帝国内部的分崩离析和突厥人、蒙古人的扩张,阿拉伯帝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1258年蒙古军队攻占巴格达,杀死阿拔斯王朝最后一个哈里发穆斯塔辛(公元1242-1258 年),阿拉伯帝国覆亡。其后奥斯曼帝国崛起,取代阿拉伯帝国东西方交流使者的地位。奥斯曼帝国是怎样崛起的?它和阿拉伯帝国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
核心问题二、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异同 问题1. 简述奥斯曼帝国兴起的历程? 教师出示时间轴简介奥斯曼帝国兴起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梳理奥斯曼帝国兴起历程,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问题2. 分析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概况与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通过分析材料,指出奥斯曼帝国政治发展情况与阿拉伯帝国类似,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经济方面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控制欧亚商路,一度繁荣。影响破坏了地中海区域正常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进新航路开辟。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自学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问题3.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学生课堂讨论,培训发散思维,教师最终指出 相似之处: 疆域辽阔,都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 都信仰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的统治政策; 对外积极扩张,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并产生世界影响。 不同之处: 所属民族、兴起的地区与所处时代不同。 阿拉伯帝国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处于中古前期;奥斯曼帝国兴起于小亚细亚地区,处于中古后期。 所实施的政策及影响不同: 阿拉伯帝国实施的政策促进了各地民族的交往与文化传播; 奥斯曼帝国实施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促使欧洲人寻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课堂有意识的发散训练,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史学意识与素养。
叙述过渡:奥斯曼帝国是继早期的阿拉伯帝国之后,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统治时间最长久的国家。在这片曾经混乱和喧器的土地上,它实行的是专制而有效的统治。只是到了后期,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导致奥斯曼帝国行政管理的衰弱和内部经济的衰落,由此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才开始没落。我们通过研究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相关问题,对中古时期西亚的文明有所了解,而在同一时期,南亚和东亚的文明具有与西亚不同的特点。
核心问题三、中古时期的南亚与东亚国家 问题1. 感受南亚印度多宗教共生的特点,比较南亚印度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异同? (1)多宗教共生的南亚印度 教师出示时间轴列举不同时期在印度出现的宗教,让学生对多宗教的南亚印度形成初步印象。 那么这些宗教又是怎样共生共存的? (2)比较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异同 时空观念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史学思维能力。
想一想:依据材料说一说德里苏丹国的历史特点。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德里苏丹国特点①信奉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称为苏丹,掌握最高权力;②通过军事征服建立;③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并存,印度教依然对社会有很强的影响力。 以史料分析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史实理解,层层递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问题2. 比较古代日本与朝鲜的异同?思考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特点和原因。 (1)比较古代日本与朝鲜的异同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特点和原因?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东亚文化圈特点结论:以汉文化为主导;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深受其影响。 形成原因: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隋唐繁荣的经济与丰富多彩的文化对周边民族有吸引力。 (备注:古代朝鲜与日本虽然都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各自的国情不同,所以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朝鲜形成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并长期稳定,而日本则形成了以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幕藩体制。) 教师首先列举古代日本与朝鲜发展的时间轴,然后依据历史史实进行分析比较,将历史分析建立在史学基础之上,为学生能力提升搭梯子,不是建立在空洞的想象之上。
课堂活动 总结升华本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比较分析西亚、南亚、东亚不同的特点,画龙点睛,拔高课堂高度。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