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五石之瓠》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23: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五石之瓠
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1.自主翻译全文,掌握活用词义和生僻词义。
2.欣赏寓言言浅意深的语言之美,欣赏庄子风趣幽默,旷达洒脱的人格之美。
教学目标
3.比较庄子、惠子、宋人、客的观点异同,理解“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含义。
4.领会道家思想中对人生逍遥自由状态的追求,并体会其现实意义。
课堂导入
庄子名言
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基础学习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主要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
作者简介
基础学习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二)作品简介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现存33篇,有内篇7,外篇15,杂篇11。作品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础学习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内容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基础学习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三)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基础学习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本文作者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四)题目解说
文意疏通
1.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宾语前置)也。剖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贻:赠送 瓠:葫芦
树:种植 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坚:坚固的程度 以为:把……当作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瓠落:很大的样子
呺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 掊:砸破
(1)重点词语理解
文意疏通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2)译文:
文意疏通
2.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固:实在,确实 拙:笨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善:擅长
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洴澼:在水中漂洗
絖:同“纩”,丝絮 事:营生
鬻:卖
(1)重点词语理解
文意疏通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2)译文:
文意疏通
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将:率领军队 水:名作状,在水上
裂:动词,分割 一:数词作形容词,同样的
或:代词,有的人 以:因此
异:不同
(1)重点词语理解
文意疏通
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2)译文:
文意疏通
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huò)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虑:用绳结缀
以为:把……作为
乎:介词,相当于“于”,在
而:连词,表转折
蓬:草名。蓬之心,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1)重点词语理解
文意疏通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2)译文:
问题探究
(一)寓意理解究
寓意:惠子用“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讽刺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概括本文的寓意,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问题探究
(二)问题探究
惠子和宋人:只看到眼前的世俗的“小用”,却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
庄子和客: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
1.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两个故事,它们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明确:
相通之处:
问题探究
庄子:看到事物的非功利价值
客:看到事物的功利性价值
客的眼界高,但也只发挥了事物的物质作用,用它换取名利;庄子超越了事物的功利价值,追求精神的自由,更有自在洒脱,逍遥自由的品格。
2.庄子与客都能看到事物的大用,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明确:
问题探究
惠子: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为其无用而掊之——大而无用
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无用之大用
3.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
明确:
惠子:强调实用,容易流于斤斤计较,有过多内心的束缚。
庄子:顺应自然,不拘于外物,超然旷达,主张物我合一。
4.惠子和庄子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形象?
明确:
拓展延伸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什么都没有)之乡,广莫(广漠)之野,彷徨(游逸自得)乎无为(悠然)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课外链接阅读《庄子·逍遥游》。
庄子的“无用之用”:摆脱世俗束缚、逍遥自在、享受生命的自由、注重生命的内在价值。
明确:
思考:“大樗[chū]之用”体现在哪里?怎么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
拓展延伸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chū]。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但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说:“……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我们)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这样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拓展延伸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看成是“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学说有何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讨论分享。
数学的无用之用:培养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索钻研精神。
语文的无用之用:收获诗意人生。
明确:
拓展延伸
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拓展延伸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务实” 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
总结:
网络时代,部分低学历的网红收入远高于名校的毕业生,这是不是意味着读书没用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300字左右;观点明确;要有论据、论证方法。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