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09:1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堂实录
教材解析简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描写秋日校园生活场景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与生活气息。课文以“水泥道上的落叶”为线索,通过“铺满金色巴掌”这一诗意的表达,引导学生感知秋天的美丽与生活中的语文之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圈画重点词句,理解“铺满金色巴掌”“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并运用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拆分法、查字典、多读领悟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3.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尝试在小练笔中灵活运用所学词语,表达生活中的秋天之美。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进“铺满金色巴掌”的世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特别美的课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来,我们一起读一遍题目。(学生齐读)
师:读完题目,你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心里冒出什么小问题?谁先来说说?
生:老师,我不太明白什么叫“水泥道”?
生:我也想问,“金色的巴掌”是什么?为什么是“铺满”呢?
生:这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巴掌”?巴掌不是手吗?是不是比喻?
师:你们真会提问!能发现不明白的地方,就是我们阅读的第一步。那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1.快速读书,找到词语初步理解
师:我们先来尝试第一个方法——快速读书法。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水泥道”和“金色巴掌”的意思。
(学生快速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谁来说说“水泥道”是什么意思?
生:我在第六自然段看到,水泥道是作者每天上学要走的那条路。
师:对!水泥道就是用混凝土铺成的道路,是连接家和学校的一段路。看来,快速读书这种方法就帮助我们理解了“水泥道”的意思。
师:那“金色的巴掌”呢?你找到答案了吗?
生:我看到第七自然段说,是法国梧桐树的叶子。而且AI图上也显示,叶子像巴掌一样,金黄金黄的。
师:说得真清楚!原来“金色巴掌”指的是秋天的梧桐叶,它们像小巴掌一样一片片铺在地面上。AI图也帮我们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2.细读关键句,体会“铺满”的画面感
师: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是“铺满”呢?我们平时也见过叶子落在路上,但从来没见过“铺满”啊。那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细读几个关键句子,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教师出示关键句段)
(1)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3) 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边读边想想:为什么会“铺满”呢?
生:因为刮了一夜的风,下了一夜的雨,叶子都掉下来了。
生:我补充一下,叶子掉下来的时候,地面是湿的,所以它们不会被风吹走,而是粘在地上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所以“铺满”不是随便掉几片叶子,而是
生:叶子很多很多,一层叠着一层,密密麻麻地粘在地上!
师:没错!这就是我们理解词语的第二个方法——细读关键句。通过反复读这些重点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铺满”的意思。
(AI展示“铺满金色巴掌”的动态图)
生:哇!真的像金色的地毯一样!
3.方法三:前后关联,打通词语之间的联系
师:我们理解了“铺满”,那“粘”和“湿漉漉”这两个词,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湿漉漉”就是很湿,像刚下过雨一样,踩上去会滑的那种感觉。
生:“粘”就是叶子贴在地面上,不容易被风吹起来。
师:那为什么叶子会粘在地上呢?你们可以联系前面的句子来理解哦!
生:因为下雨了,地上湿漉漉的,叶子一掉下来就被粘住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理解词语的第三个方法——前后关联法。把前后的句子联系起来读,就能理解那些难懂的词语。
4.整体理解,说说课题的含义
师: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水泥道”“金色巴掌”“铺满”这几个词语的意思。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秋天的一天,下了一夜的雨,刮了一夜的风,很多梧桐叶落下来,因为地面湿漉漉的,叶子就粘在了水泥路上,像铺了一地金色的巴掌。
生:我觉得还可以这样说:一夜秋风秋雨,让许多金黄的梧桐叶落在了上学的水泥道上,由于地面湿滑,叶子紧紧地粘在地上,一层又一层,就像铺满了金色的小巴掌,特别美!
师:哇,你说得太有画面感了!老师都被你带入到那个场景里了。看来你们已经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的题目。
师:刚才我们学到了三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1.快速读书——遇到不懂的词语先快速读文,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细读关键句——找出描写这个词语的重点句子,反复读,深入理解;
3.前后关联——把前后的句子联系起来读,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聚焦词语,巧解词意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走进这篇特别美的文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们知道吗?这条水泥道,它不是普通的水泥道,它铺满了金色的“巴掌”!是不是特别神奇?那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条道写得这么美、这么特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读一读,看看这些词语你是不是也既喜欢又有点不太明白。
生:老师,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明朗”这个词,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我看到“水洼”这个词,知道是水坑,但“水洼”跟“水坑”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还有“一角小小的蓝天”,老师,蓝天是天那么大,怎么会是“一角”的呢?
师:嗯,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刚才说的这些词,都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词语。来,我们边读边把这些词语圈出来,并且抄写在自己的词语本上。记住,要抄得工整,像对待宝贝一样对待这些词语。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师(展示投影):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找到的词语。(边说边板书关键词)
生:我找到了“明朗”在第三自然段。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找到了“水洼”和“一角小小的蓝天”。
生:第五自然段有“湿漉漉”。
生:第七自然段有两个词:“熨帖”和“凌乱”。
师:大家找得真准!这些词语,有的是新词,有的是我们以前见过的,但它们在这篇课文里,可都有了特别的意思哦!你们发现没有,课文里很多词语都给我们贴心地注音了,编者是不是特别懂我们小朋友?
生:是!
师:那我们就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读准它们的音,就像给它们穿上一件整齐的衣服。
(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发音,尤其强调“熨帖”的读音“yù tiē”)
1.理解词语:从“明朗”开始打样
师:现在我们来重点理解一个词——“明朗”。你们谁来说说,“明朗”这个词你准备怎么理解?
生:我查了字典,“明朗”就是很亮、很清亮的意思。
师:这是查字典法,很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觉得“明朗”就是“晴朗”,可以用近义词来理解。
师(板书:近义词替换):对,这是一种很棒的方法,我们叫做“近义词替换法”。那谁能用“晴朗”这个词来替换“明朗”,说一句话?
生:今天的天空很明朗。→ 今天的天空很晴朗。
师:读起来顺不顺?
生(齐):顺!
师:看来这个方法真的好用!
师:除了查字典、找近义词,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明朗”呢?
生:我可以联系生活!
师(板书:联系生活):真聪明!那你来联系一下生活,说说你见过的“明朗”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生:我星期天去公园玩的时候,天空蓝蓝的,没有一朵云,阳光特别亮,那种感觉就叫“明朗”。
师:说得真好!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图片,就是那种明朗的天空,你们看——(展示蓝天白云图)
师:这就是“明朗”的天空!
生:哇!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理解“明朗”?
生:老师,我听我妈妈说,可以拆开来看。“明”就是亮,“朗”就是清朗,合起来就是明亮清朗的意思。
师(板书:拆分法):太棒了!这种方法我们叫做“拆分法”,也就是把一个词拆成两个字,分别理解,再合起来。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多读几遍,就会慢慢明白意思了。
师(板书:多读领悟):你太有语文感觉了!这叫“多读领悟法”,也就是在反复朗读中慢慢体会词语的意思。
2.迁移方法:理解“凌乱”
师:刚才我们用了五种方法来理解“明朗”——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查字典、拆分法、多读领悟。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个新词——“凌乱”,你们能用这些方法来理解它吗?
生:我知道!“凌乱”就是乱七八糟的意思,像我弟弟的房间一样,到处都是玩具。
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联系生活!
生:我查了字典,“凌乱”就是不整齐、杂乱无章的意思。
生:我用的是拆分法。“凌”就是乱,“乱”本来就是乱,合起来就是乱上加乱,很乱的意思。
师:你真是个语言小天才!
生:我还用读的方法,我把这个词放进句子里面读了好多遍,感觉“凌乱”就是树叶被风吹得到处都是,不整齐的样子。
师:你用的是“多读领悟法”,太棒了!
3.小组合作:理解其他词语
师:现在,我们来分组尝试理解其他几个词语:“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湿漉漉、熨帖”。
师: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词语,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来理解它,然后派一个代表来分享你们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生:我们组选的是“水洼”。我们用的是联系生活法。我们觉得“水洼”就是下雨后地上的小水坑,踩进去会溅起水花的那种。
生:我们组选的是“一角小小的蓝天”。我们认为“一角”就是很小的一块,像树叶夹在书里,只露出一点点天空,所以叫“一角”。
生:我们理解的是“湿漉漉”。我们用的是拆分法,“湿”就是湿,“漉漉”就是很湿,合起来就是非常非常湿的意思。
生:我们组最难的是“熨帖”。我们查了字典,也问了老师,还让老师演示了一下。原来“熨帖”就是贴得很平、很服帖,像衣服熨过一样。
师:你们真的太棒了!不仅学会了词语,还学会了方法!
4.总结方法,布置任务
师:刚才我们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
生:近义词替换、联系生活、查字典、拆分法、多读领悟!
师:以后我们在阅读中遇到难懂的词语,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理解。
活动三:品悟词语之美,绘出心中秋景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走进这篇优美的散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刚才我们通过圈画词语、查字典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现在,我们得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词语来写水泥道?他想表达什么?他又想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生:可能是想让我们知道水泥道上有很多叶子?
师:嗯,你注意到了叶子,但“湿漉漉”“熨帖”“蹦跳”这些词语,是不是也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湿漉漉”的叶子粘在地上,就像贴在地上的画一样!
师:哇,这个比喻真好!你说到“贴在地上的画”,是不是跟“地毯”也有点像?
生:对对对!我读“彩色的地毯”这几个字的时候,就感觉地上铺满了金黄的叶子,像地毯一样软软的!
师:你们说得太棒了!看来,理解了词语,就能帮我们“看到”画面。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1.词语送回段落,想象画面之美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把你刚才抄下来的词语,任选一个送回段落中读一读。读完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叶子,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哎,我仿佛看到一条金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街道!
生:我读到“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咯咯地唱着歌儿……”我觉得那个小朋友穿着雨靴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像小鸟一样开心!
师:你们的想象真生动!老师也请来了“AI助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词语在画面中的样子吧!
(出示AI生成的画面:印象派风格的金色地毯式水泥道,AI动图展示雨靴如小鸟在跳跃)
师:看,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水泥道。是不是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美?
生:哇!原来“熨帖”就是叶子贴在地上,整整齐齐的样子!
生:我原来不知道“蹦跳”是什么意思,现在看到画面就知道了,就是像小鸟一样跳来跳去!
师:是啊,词语不光有意思,还有画面感,有情感,有温度。这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乐趣!
2.配乐朗读,回归散文之美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它不像故事那样有情节,但它像一幅画,一首诗。我们来配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全文,去感受语言的美、画面的美和情感的美。
(播放轻柔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师:读着读着,是不是感觉我们也在那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走着呢?
生:我感觉我就是那个走在路上的小朋友,踩着叶子,听着雨靴咯咯响。
师: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这就是语文的魅力!
3.百字练笔,描绘心中秋景
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一个写作小任务。题目是:《我在上学路上发现的秋天》。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最近在上学的路上有没有发现秋天的变化?比如,风、雨、树叶、花草、小动物的变化,都可以写。
生:老师,我看到我们小区门口的桂花开了,香香的!
师:这是秋天的味道!
生:我发现路上的梧桐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就飘下来了!
师:这是秋天的颜色!
师:请大家动笔写一写,注意几点:
第一,找准秋天的特色,写出熟悉的景色变化;
第二,用上我们刚才学过的词语,或者自己查字典找一个更“新鲜”的词语,让你的句子更生动。
师:写完的同学可以圈一圈你觉得可以替换的词语,查查字典,换一个更美的词语。
生:我原来写“树叶变黄了”,但我觉得“泛黄”更好听!
生:我写“桂花香香的”,但查了字典,发现“芬芳”这个词,我觉得更合适!
师:很好!这就是“用词提亮文章”的方法。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心中的秋天!
4.分享交流,提升表达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写的片段?我们来听听谁的秋天最有画面感!
生:我写的是:“今天上学时,我看见路边的枫叶红得像火一样,一阵风吹来,它们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火一样”“蝴蝶”这些词语让老师也仿佛看到了那片枫叶林!
生:我写:“桂花开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芬芳,我忍不住多吸了几口,感觉整个人都香香的。”
师:这位同学不仅用了“芬芳”这个词,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棒!
师:看来,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词语的用法,还学会了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理解词语、送回段落、朗读课文、百字练笔这四个环节,不仅学会了词语的作用,还懂得了如何用词语描绘秋天、表达感情。语文学习就是这样,一边理解,一边创造,一边感受,一边表达。
课堂小结: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做一个会用词语、爱用词语、会写文章的小语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