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讽刺虚荣、倡导真诚的主题。
2. 通过文本研读、对比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3. 结合故事原型与改写,领悟文学创作中童真视角的价值,激发阅读经典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剖析人物言行,解读故事讽刺意义;理解孩子说真话的价值。
难点:联系社会现实,领悟童话对人性、社会风气的反思;体会安徒生改写结局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皇帝的新装》动画片段(游行受骗部分),提问:“视频里谁最可笑?你觉得故事核心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 快速默读:梳理故事脉络(骗子行骗→君臣受骗→游行出丑→孩子揭穿)。
2. 概括提炼:用“骗”字串联故事,提问“用一个字概括故事,你选哪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骗”的主线。
(三)精读探究,剖析人物(15分钟)
1. 骗子的“骗术”
聚焦骗子出场段落,提问“骗子为何装织工?宣传语有啥玄机?”
预设:乔装成织工,因皇帝爱穿新衣,织工易接近且能投其所好;利用皇帝等人怕被说“不称职、愚蠢” 的心理,让他们不敢质疑,乖乖受骗 ,为后续行骗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出骗子的狡黠,感受文本对人性弱点的捕捉。
2. 君臣百姓的“受骗态”
分组研读皇帝、大臣、百姓面对骗局的表现(如皇帝心理、大臣视察动作、百姓随声附和的语言)。
表格梳理:人物+ 段落 + 形象分析(皇帝昏庸虚荣、大臣阿谀自保、百姓盲从虚荣 ),通过分角色朗读、抓关键词(心理、动作、语言 ),体会成人世界的虚伪。
预设:(以大臣为例):选大臣,如相关段落中大臣视察织布时的心理、动作描写,体现其阿谀奉承、明哲保身,怕被认为不称职而不敢说真话。
赞美之语特点:重复、空洞,多围绕“美” ,句式相似,体现众人随声附和,不敢说出真相 。
(四)对比思辨,深化理解
1. “叫”与“说”的较量
对比“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和“小孩子最后说了出来”,讨论“‘叫’字好在哪?”
预设:“叫” 更能体现孩子的天真无畏、毫无顾忌,突出其打破沉默说真话的冲击力,“说” 则平淡 。
2. 大人不敢说真话的根源
填空讨论:“皇帝不敢说,因怕____;大臣不敢说,因怕____;百姓不敢说,因怕____”,。
预设:大人不敢说真话原因:皇帝怕被说不称职、丢皇位;大臣怕被说愚蠢、失官职;百姓怕被人嘲笑、惹麻烦。
师:大人们不敢说真话,是因为大人们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地位、名誉,怕被认为不称职、愚蠢,遭受他人非议或失去现有地位。
小孩子自然地说了实话,是因为小孩子不考虑:这些复杂的利益、名誉等成人世界的顾虑,心性单纯。
师进一步提问:说真话的难易程度,和什么有关系?
预设:与个人所面临的利益得失、社会环境中的世俗观念、虚荣风气等有关,顾虑越多,说真话越难。
设计意图:了解社会虚荣、趋利避害的风气,理解“说真话的难易与利益、世俗观念相关”。
3. 故事结局的改写价值
呈现西班牙民间故事原型(大人揭穿骗局)与安徒生童话(孩子揭穿),辩论“你更喜欢哪个结局?为什么?”
预设:更喜欢安徒生版孩子揭穿骗局的结局。孩子的纯真与大人们的虚伪形成强烈对比,更凸显童话对纯真、无畏品质的歌颂,也借此讽刺成人世界的虚荣,更具教育意义和感染力,能让读者(尤其是孩子和家长)反思人性弱点。
设计意图:结合安徒生名言“为孩子写故事,也给父母写点思考的内容”,领悟孩子视角对成人的“唤醒”意义——用童真撕破虚伪,引发读者反思。
(五)拓展升华,联系现实
展示叶圣陶名言“文学能揭穿黑暗……趋向高尚”,提问“读完故事,你收获了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如校园虚荣攀比、社会虚假现象 ),强调保持真诚、敢于批判的重要性。
预设:要保持纯真、无畏的本心,敢于说真话,不被虚荣、虚假的表象迷惑;也应反思成人世界因顾虑太多而产生的虚伪、盲从,倡导真诚、理性,摒弃虚荣与自欺欺人。
(六)课后作业
二选一完成:
1. 选文中骗子行骗片段,补写骗子心理活动(凸显其狡诈算计 )。
2. 续写“皇帝回宫后”的故事(300字左右,可写反思、报复或继续虚荣,延伸故事讽刺性 )。
预设:(1)补写骗子心理活动示例:选骗子声称能织出神奇布的文段,心理活动:“哈哈,这皇帝这么爱新衣,咱就投其所好!说这布笨蛋看不见,他们肯定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咱稳赚!看这皇帝和大臣们上钩不,马上就能骗到钱财和地位咯 。”
(2)皇帝回宫后续故事示例:《皇帝回宫之后》:皇帝回宫,恼羞成怒,先把那两个大臣抓来问责,骂他们失职。可回头想想自己也没看出衣服,又怕再被人笑,就对外宣称是考验臣民,还嘉奖了说真话的孩子(实际心里恨孩子拆穿)。此后,皇帝仍爱新衣,但不敢再轻易信“神奇布料”,只是偷偷让可靠裁缝做华丽服饰,可每次穿新衣服,总想起游行时的尴尬,夜里常做噩梦,梦中满朝文武都指着他笑“没穿衣服”,渐渐也懂得了虚荣的代价,可没过多久,又被新的“神奇宝物”吸引,重蹈覆辙…… (字数约300 )
教学反思
通过多元活动(朗读、辩论、改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但需关注课堂生成,如学生对“童真”与“成人顾虑”的独特理解,及时调整引导方向,让童话教学既扎根文本,又照进现实,真正实现文学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