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的一个大招:虚拟论敌
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任务: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隐含前提2:
论据1:狗没有吠
隐含前提1: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大前提:
小前提:子非鱼
结论:子安知鱼之乐
只有同类才能相知
【2020.全国卷I】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
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
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真题演练
记忆力开始减退
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
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①排除法
n个选项,排除n-1个,就只要那个是正确的。
例: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②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
例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因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丢掉这面旗帜,实际上就是根本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正确路线,就是要放弃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绝对不会同意的”。
③归谬法
先假定你的说法是正确的,然后按照你的逻辑,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让你尴尬,进而自动承认你的说法有问题。
在一次宴会上,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赫尔岑被喧闹的音乐扰得心烦意乱,直用手捂耳朵。主人见他这样便解释说:“演奏的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
赫尔岑反驳道:“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③归谬法
先假定你的说法是正确的,然后按照你的逻辑,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让你尴尬,进而自动承认你的说法有问题。
A打了B,班主任去批评A。
A说:“是C让我这么干的,要罚罚C。”
老师于是用了归谬来反驳……
C让你打我你也打吗?
C让干什么你都干吗?
学会间接论证
注意: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二者的目的不同。
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
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③归谬法
先假定你的说法是正确的,然后按照你的逻辑,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让你尴尬,进而自动承认你的说法有问题。
苏东坡用归谬法反驳王安石。
汉代的文人杨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王安石的idol。
史料记载杨雄曾经给篡位的王莽写过赞美之文,于是宋代的文人非常鄙视杨雄。
但向来激进的王安石会为idol辩解道:“黑历史是假的,史料是假的,不足为信。”
苏东坡要如何使用归谬法?
你说的对呀,我也很怀疑史事,只怕汉朝根本没有杨雄这个人
③归谬法
先假定你的说法是正确的,然后按照你的逻辑,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让你尴尬,进而自动承认你的说法有问题。
“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题,不但经不住事实(历史的和现实的)检验,而且也经不住逻辑的推敲。
试想,如果“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为了造就更多更好的人才,就应该为青少年去创造“逆境”了,如此推演下去,“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都反而不利出人才了吗?真是荒谬之极!
“虚拟论敌”就是“想象有个人在反驳你”又当正方,又当反方。
他会有几种操作:
“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质疑观点中的概念
“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质疑你举的例子)
“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被“虚拟论敌”攻击,迫使我们去思考“他可能会驳斥的点”,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说法,让我们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
熬夜伤身,但快乐,熬起来!
1、夜晚的独有的氛围
2、理性熬夜,适当熬夜
熬夜快乐,但伤身,不要熬夜!
1、熬夜本身就会造成不快乐
2、令人快乐的并不是“熬夜”本身
虚拟论敌
立论文的基本结构
(导入)概括材料、问题、现状
(总论点)开门见山,中心论点。
(分论点)有层次的分论点。
(辩证地看问题)也许有人会说……
(how)问题的解决措施
(结尾)呼吁一下(可化用诗句,提高文采分)
“虚拟论敌”让我们的文章更加周密
《法海应不应该拆散许仙跟白娘子》
许仙、法海、白素贞 都非真实存在,是戏剧文学作品。
戏剧文学作品真正的生命是什么,矛盾冲突!
只有法海有这样的坚持,西湖水干,雷锋塔倒,水漫金山,断桥相会,这个文学作品才有魅力。
否则大团圆,剧终。
与其说我们是在为法海辩护,不如说我们是在为所有文学与艺术的生命力量在作辩解。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常规模式:
①论点:兼听则明
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引入“假想敌”: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分析:有了质疑,就要应对、驳斥、解释,也就需要对“兼听”的内涵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针对观点
针对论据
改进后: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把童年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真正的教育,家长们不能被“内卷”所裹挟,要勇于对抗不合理的游戏规则,允许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或许有的人会说:即便我们放宽心不去逼迫孩子,那升学考怎么办?连高中都考不上怎么办!!!
1、我们说的“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不去“揠苗助长”,是去发现我们的孩子的真正需求……
2、人生是长跑,而非短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黄金三问”让你的论证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
这个说法能成立吗?(停下思考,学会质疑)
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追求合理与完善思维)
3. 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合理化,使逻辑严谨,表达准确)
隐含前提
排除法
间接论证
引入“假想敌”
正反法
归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