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课文,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2.学习从语言、意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3.感受并领悟毛泽东其人其诗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梦想,拥抱未来。
【教学重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新课导入】
伟人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官民亲如一家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体现了“敌军围困万千里,我自岿然不动”的豪迈气概;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的惊世之举,响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盖世绝唱;出自窑洞的战胜强敌的持久战略,为民族大义孤身犯难的“挥手之间”,发出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深沉慨叹;天安门城楼上的惊世宣言,北抗南援的振臂一呼,显示了“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雄浑气魄!壮哉!峥嵘乱世,独立寒秋,望湘江北去,挥斥方遒,以天下为己任的伟人毛泽东,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
这志向,是从青年时就立在心里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号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事后作了此词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冲人。他是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位独具风采的诗人。他平生酷爱古典诗词,一生创作诗词50余首。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也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英雄史诗。
【题目解说】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词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词牌名还有“念奴娇”、“菩萨蛮”等。
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说明地点和写作内容。
【层次结构】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中心思想】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文分析】
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 峥嵘 遒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 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 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等,,又有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帆船,翱翔的雄鹰,水中的游鱼,即景状物下笔阔绰,气度非凡。
6、提问: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文的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下阕:
7、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 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作者所忆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
8、提问:最后3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 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
10、总结归纳全词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⑵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⑶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板书】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