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氓《诗经·卫风》+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氓》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诗歌,它出自《诗经》。《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新课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写作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作者介绍】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题目解说】
选自《诗经·卫风》,它是《诗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氓”,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回归田园之乐。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自己决心归隐、不再犹豫的坚毅情怀。
【中心思想】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文分析】
1.本诗开头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诗开头用赋的表现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男子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女子商量婚事。这几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忠厚、急切,又与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构成鲜明的对比。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几句写出热恋中的女子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写出女子的焦急与期盼,“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写出女子的失望和伤心,“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女子的欣喜和激动。这几句充分表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率真和对男子的痴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几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桑”“鸠”等自然界的事物引出婚后的感情生活,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同时,以“桑”设喻,“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以“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句写出了什么?透露出女子的何种心情?
这两句交代婚变的关键原因是“氓”的不专一和负德变心。透露出女子对“氓”变心的愤恨,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5.结合前文,分析三写“淇水”揭示了女子怎样的情感变化。
当初“送子涉淇”,定下婚期时,女子温柔善良,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子成为弃妇,淇水勾起了她对辛酸往事的回忆,女子伤心、怨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有岸”“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表达了女子对男子“二三其德”的不满。
6.《氓》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女主人公是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女主人公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为失望,对比强烈。
“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氓”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已经如愿了,就开始对妻子施暴。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女主人公与“氓”对爱情的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主人公对爱情态度专一;“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对爱情态度不专一。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及感情变化。
请分析《氓》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女主人公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坚强的女子。她向往并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温柔地劝慰“氓”,并最终答应在秋天办婚事。这表明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有主见的女子。婚后,她不畏贫苦,操持家业,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而婚后“氓”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与“氓”“及尔偕老”的希望完全破灭,她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并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性格的表现,展现了她性格中理智、坚毅、刚烈的一面。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竟对女主人公施暴,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可见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
诗歌通过写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暴躁无德的品行,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8.在《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有“氓”“子”“尔”“士”等,试探究这些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之间的联系。
“氓”,即“民”,这里指男主人公。女主人公初时称男子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比较疏远。
“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显得客气、有礼节,这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关系的想法。
“尔”,第二人称代词,女主人公直呼对方,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更加亲近,这样称呼显得亲切
“士”,也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婚姻遭遇不幸后,用“士”来称呼其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也暗含了对丈夫的嘲讽。
9.《氓》中三次写淇水有何作用?
“淇水”是《氓》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彰显了情节的发展。诗中三次提到淇水,代表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的场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女主亼公归途中的实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决绝。洪水见证了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女主人公送“氓”涉水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和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洪则有岸,隰则有泮”,所有的誓言都已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洪水的无声浸湿让女主人公在痛苦中走向决绝。
③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这首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分别代表女主人公爱情、婚姆生活的每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诗歌显得更加紧凑。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