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0:2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2025—2026学年度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品味这首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
《蝴蝶》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选自诗集《尝试集》,与诗集相对应的是“尝试”二字。作者在尝试什么?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
用胡适先生的原话来说是:“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当时,胡适先生从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决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摆脱旧诗体的束缚,想写出真正自由体的白话诗。
虽然如此,但是咱们还是能从刚才这首《蝴蝶》上发现旧诗体的痕迹,比如它还是以五言为律,还有压着an韵等。所以胡适先生对他的《尝试集》这样评价: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但是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言辞中对自己诗作中留下的新旧时代交错的影子感到很是无奈。
如果是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女神》。本堂课,我们一同走进诗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
2、背景介绍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
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原载1920年1月5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第二辑。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一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
“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作 者 简 介
诗歌:
《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天上的街市》
历史剧本:
《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
郭沫若作品:
(1) 主情主义。诗的本质专在抒情,不在说理。
(2) 自然流露。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
(3) 自我表现。重视主观感觉的抒发,有时还会带有一种英雄主义格调。
(4) 形式的绝对自由。
(5) 文学的社会职能。
郭沫若诗歌主张: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自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中心思想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边上”在哪儿?
2.开篇写那些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对议】
思(6分钟)
“我”
1. 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边上在哪儿?
评:(5分钟)
看得到北冰洋和太平洋的
地球边缘
歌号者
巨人
2.开篇写那些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白云:无数,在空中怒涌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北冰洋:壮丽、晴景
太平洋:无限、把地球推倒
洪涛:滚滚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以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开篇写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1. 你怎么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话?
2.“滚滚洪涛”有什么深刻含义?
3.有几种“力”,分别体现了什么?“力”有什么深意?
4.这首诗树立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议:(7分钟)
1.你怎么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话?
评:(10分钟)
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大,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
违背常理→寓意/象征、时代背景
太平洋推倒地球:
时代背景
推翻、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象征:
象征手法是表达手法中的一种,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 “滚滚洪涛”以及“力”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量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滚滚洪涛
合作指导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 ? “毁坏”“创造”“努力” ?
前者:太平洋推倒地球产生的洪涛,象征以青年学生为主,由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组成的爱国人士。
后者:毁坏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创造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并为之努力。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创作力的绘画
表演力的舞蹈
演奏力的音乐
抒写力的诗歌
激荡力的律吕
掌握力
驾驭力
努力创造
乐观进取
追求光明
2. “滚滚洪涛”以及“力”有什么深刻含义?
破坏力:“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破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评:
创造力:“五四运动”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着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 →
怒涌
洪涛 →
汹涌(滚滚)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和歌颂“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板书设计:
放号:阳平 去声?
读去声,解释成吹号,但是,诗歌内容跟号角不沾边。
读阳平,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疯魔状态匹配。
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这首诗歌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情感赏析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这些红色的词语是不是完整的意象?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1.雄奇壮阔的意象
这些词语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渗透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
诗句中的意象应为:
怒涌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力”是全诗的诗眼,是“五四”精神的象征。
“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
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声响,体现其神韵,反映其韵律。
表现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这些词语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2.排比、反复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人以澎湃的激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强烈体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十分显著。
这些词语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抒发的感情
诗人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他和应着时代的节拍,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喊出时代的强音。在他的呼号之下,怒涌的白云列成阵势,壮丽的北冰洋掀起了让人感奋的力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的全部力量来把地球推倒”,这种伟大的力量要“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 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希望所在。最后诗人开始呼号创造的伟力,他要将这伟力汇入所有的艺术之中,诗人相信力的艺术将改变世界的面目。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十分显著。
问题探究
1.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
明确: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问题探究
2.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问题探究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3.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问题探究
4.“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歌艺术
展现《女神》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的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为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同诗中表现的进取、乐观精神,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构成了诗歌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诗作显得自由奔放。本诗还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诗歌艺术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过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融会贯通
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 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 一切的感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融会贯通
五、拓展阅读
郭沫若诗集《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对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进行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呼喊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激动和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强烈追求求个性解放。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诸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歌唱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创造精神表现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2)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抒发爱国情思。《女神》
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
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
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从《女神》
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
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
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
无限热爱。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他笔下种种自然景色人物情愫也往往被涂上一层诗的色彩,富于抒情性。郭沫若的小说也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
《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艺术特色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三、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不足之处: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
研读析旨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
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