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0: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经”这个字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就有解释:“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从这句话里,也可以想见经部文献在古人心目里的突出地位。
②究竟有多少书,能够称为“经”呢?历代的情况也不一样。汉武帝在位时,只是立了“五经博士”,用来教授《尚书》《诗经》《春秋》《易经》和《仪礼》这五部先秦时期成书的儒家典籍。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六经、九经等说法。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万历二年(1584),以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标志,“十三经”才成为儒家经书的合称。
③所谓“尚书”,就是上古之书,是中国古代重要文告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研究上古历史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可惜这本书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时遭到重创,到汉代就只剩下秦博士伏生所传之28篇《尚书》残本,因用汉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汉景帝时又在孔宅之壁发现《尚书》,是为《古文尚书》,可惜永嘉之乱之后,孔壁《古文尚书》也失传了,反而又冒出一本后世所称伪《古文尚书》。至于现在通行的《尚书》文本则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卫包等人改定的文本。由于《尚书》在流传过程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同时还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今文、古文之争和真伪之讼,其版本、篇目、内容、文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古文家、今文家、理学家各以其不同的需要释说《尚书》,更给它蒙上了各色的迷雾。
④值得庆幸的是,在敦煌遗书里,发现了大量《尚书》残卷。其文本情况纷繁复杂,既有古文《尚书》的抄本,亦有今文《尚书》的抄本。以编号P.2533的残卷为例,它起自《禹贡》“四海会同”之“海”,至《胤征》“呜呼!威克厥爱”之“呜呼”一句,共有100多行。这个写本的用字特征是出现了“世”“民”“治”这几个字的完整写法。表面看起来,这似乎理所当然,毕竟缺笔少画的话,还能叫汉字吗?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残卷断代的重要依据。中国古代,有“避讳”的习惯。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敏是林黛玉的母亲,故而黛玉“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著‘敏’字亦减一二笔”,这就是在避母亲的名讳。至于帝王,身为全天下子民的“君父”,名字当然更要避讳了。唐太宗的姓名是李世民,唐高宗的姓名是李治,他们的名字,在之后的唐代都是需要避讳的对象——《捕蛇者说》最后一句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就是“民风”的避讳说法。残卷P.2533既然不避讳这几个字,显然写成时间在此之前。
⑤在敦煌遗书重见天日之前,人们得到一部宋版《尚书》,就视为瑰宝,就是因它更接近原本面目。而敦煌本的《尚书》,既然是唐代乃至六朝的写本,早于宋本好几百年,其较宋本的价值,就要高得多了。虽然随着21世纪初期“清华简”的横空出世,敦煌本《尚书》已经无法算作迄今见到的最古本《尚书》,但它的价值,仍旧是不能低估的。
⑥就拿《尚书·周书·君奭》来说,这是一篇周公对召公奭的诰辞,主要讨论周初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因为是周公说的话,所以篇中每句话的开头基本都有“公曰(周公说)”这两字。但今本《尚书》里“呜呼!笃棐时二人……罔不率俾”这一句前面却缺少这两个字。而孔颖达《尚书正义》却说,是“周公言而叹曰:呜呼!我厚辅是二人之道……”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但在敦煌残卷P.2748里,的确在“呜呼”前有“公曰”二字,能够完整表达“周公言而叹曰”。与敦煌本互勘之后,便可以发现是今本脱落了“公曰”二字。
⑦另外一些异文,则显示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尚书》以古奥难懂著称,里面没有后世文言文常见的“也”字用于离析章句。对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经发现有所不便。所以他在引用《尚书》时就用汉代通语译写,并在句末加“也”字。比如《尚书·皋陶谟》里的“迪朕德,时乃功”到《史记·夏本纪》就改成了“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而敦煌遗书里的《尚书》写本,虽然经文部分没有“也”字,但传文中大量使用“也”字,几乎每卷都较今本《尚书》传文衍出多处“也”字。有人就认为,这是因为今本《尚书》刻写时已开始运用“句读”断句,较之敦煌写本《尚书》,对“也”字断句的需求随之降低了。
(摘编自郭晔旻《唐代科举“指挥棒”——敦煌古卷中的经部文献》)
材料二:
5月18日3时55分,从美国华盛顿起飞的CA818航班,载着珍贵文物子弹库帛书,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一刻,距离1946年子弹库帛书被非法带离中国,已经过去了79年。
子弹库帛书因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而得名,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3卷,共900余字,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据相关专家研究,子弹库帛书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同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死海古卷”相比,子弹库帛书的年代要早100多年。
《五行令》的内容是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包含楚国独有的月名,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攻守占》围绕攻城与守城的军事策略,阐述方向、日辰等作战宜忌,融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与军事兵法,反映了战国时期楚人对战争规律的独特认知。
(摘编自王珏《子弹库帛书二、三卷回归:国宝回家,完璧有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文告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同时也是研究上古历史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B.《尚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以及今文、古文之争和真伪之讼,其版本、篇目等发生了变化。
C.敦煌本《尚书》传文部分大量使用后世文言文中常用的“也”字,相比之下,今本《尚书》对“也”的需求已降低。
D.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内容是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经”字的解释,表明经部文献在古人眼中具有与织布之经纬同样重要的地位。
B.孔壁《古文尚书》为汉景帝时在孔宅之壁发现,可惜永嘉之乱后失传,这导致后世出现伪《今文尚书》。
C.编号P.2533的敦煌残卷不避讳“世”“民”“治”等字,可推断其写成时间应在唐高宗李治之前。
D.通过敦煌残卷P.2748,可推断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周公言而叹曰”的表述是合理且完整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支持“敦煌本《尚书》具有重要版本价值”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尚书》与《诗经》都是“经部”里面历史悠久的古籍文献,有韵的是《诗》,无韵的是《书》。
B.敦煌本《尚书》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隶书抄写的《尚书》,同时也保留了早期的版本形态。
C.敦煌遗书中存有49件《尚书》写本,涉及《尚书》58篇中的34篇,内容接近全书的一半。
D.敦煌本《尚书》包含了一些已经失传或罕见的版本,可借此判断其他古抄本的版本价值。
4.材料一第④段中使用《红楼梦》和《捕蛇者说》的例子,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根据敦煌本《尚书》在学术研究上作出的贡献,请你谈谈刚回归的子弹库帛书有哪些潜在的研究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发生在七八岁柳芽般年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轮船拉笛了。起锚了。船身在慢吞吞地动了。
妈妈走了,还有姐姐和弟弟。我真想哭。妈妈真狠,把我一人留在这了。瞧她站在甲板上向我招手,还不时抬起胳膊蹭眼睛。她哭了。
留下我,刚走,就想了?真好玩。我不愿意看她,更不想跟她招手,让她走吧。
狠心的妈妈,我恨你!
于是,甩下了我这个淘气的、爱说的、不听妈妈话的孩子。好了,现在什么都可以说了。姥姥家里有大空房子,你可以说个痛快了。
船更远了。渐渐地,在我的眼里,它变成了一条小蝌蚪,在奔腾的江里跳着。
一手攥着石子,一手挥舞着柳条棍,在沙滩上玩了一会儿,我又想哭了。鬼知道,我为什么要哭。①我使劲抽了一下鼻涕,仰头望着天。
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睡觉,有的像猫在捕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飘着。天真大!它能容得下那么多的云。云多好啊,它可以睡觉,可以奔跑,可以俯身看到树木花鸟,可以仰头望见星星月亮。对了,听爸爸说,云还可以化作雨、变成雪呢!
天热极了。嗓子要冒烟了。姥姥抹够了眼泪,在喊我了。
姥姥是小脚,一走一摇,像是扭秧歌。我不愿意和她一起走,便挣开她的手,向前跑。跑累了,再停下来。看着姥姥走路的那副样子,我忍不住喊:“鸭子、鸭子快快走,跑悠跑悠上高楼。高楼有个松树塔,一咬一半拉。”
这话可把她气坏了,她边追边喘着,喊着:“骂姥姥,天打五雷轰!”我便又跑,摇晃着柳条棍,东捅捅,西戳戳,好不快活。
晚间,我和姥姥睡一个被窝。她给我讲故事,净是鬼和神,可有意思呢!我爱听,听完了又害怕,便把身子缩在姥姥的胳肢窝下,死死地抓住她的肩膀。
尽管这样,我还是喜欢过晚上。左邻右舍的人挤在厨房里,卷着烟,呷着茶,天南海北地聊,我可以支着下巴听个够。
白天的日子就不一样了。姥爷打完更,喝了酒就去菜园;姥姥白天总不着闲,剁鸡食,采猪菜;小舅白天上学,学校离家路远,中午不回来;小姨到队里干活,中午回来,吃了饭就躺在炕上睡。②我多么恨白天啊,恨这夏天的白天!
姥姥家房后有个小洼兜,一下雨便淤好多水,水泡得边缘的土粘粘的。我把它和面似的揉一堆,我每天可以做好几个泥人。我偷偷用姥爷的小木盒里的西瓜子,给泥人当眼睛;又把小姨的胭脂膏子,悄悄抹在了小泥人的嘴巴上。
听姥姥说,大舅那年回家,带回好几个大西瓜。吃完后,姥爷就把子拾起来,装到那个盒子里。他平常从不动它,家里来了客人,却逢人就要打开说:“这是大儿抱回的西瓜,吐的子呢!”等到别人连连点头,啧啧夸赞,他才满足地小心翼翼地放好。那样子,就跟他喝酒时,慢慢地端起盅,轻轻地抿,生怕弄洒、喝漏了一样。
就在西瓜子少得不能再少的这一天,他说着说着话,冲我喊:“灯子!听见了吗?灯子!把那个瓜子盒拿来。”
我吓得打了个干嗝,憋了好半天,直着眼说不出话。姥姥捶我的背,才顺过一口气来,委屈得我哇地一声哭起来。
③“老丧门星!灌够了猫尿,”姥姥咬牙切齿地骂着,“高音喇叭似的,吓死人!”
我就势倒在姥姥怀里,故意大声嚎哭。
姥爷没趣,晃着身子站起来,对人家说:“不看了,不看了。看也没用,没用哇。”他从姥姥怀中把我接过去,慢吞吞地走到菜园。
这是他第一次抱我啊。
暖洋洋的太阳,照得菜园泛着一层青光。柿子已经拉红丝了。
他把我放在地上,弯腰摘了个半青半红的,放在我手里。他以为我真的吓着了,摸着我的头发,说:“灯子好,姥爷再不大声说话了。吃吧,等到大秋,红透了,都留给你。”
我茫然点点头,赶忙咬了一口。恰巧咬到青的那半上,涩得我直想吐,但最后还是把它吞了。
姥爷不知怎么了,这几天话特别多。小舅说他想大舅了,大舅已经三年没回来了。
“爱吃西瓜吗?”他问我。
我慌忙点点头,想想不对,又赶忙摇摇头。他并没在意,只管说:“你大舅那次回来,就带回了大西瓜。红瓤的黄瓤的都有。吃起来沙凌凌、甜丝丝的。”他醉了似的,眯着眼,惬意地有节奏地拍着腿。
“东头的老苏联,见过吗?”
“谁?”自从住到姥姥家,我还不曾到东头去过。
“咳,说这些做啥。不说了。”
他扔下我,竟自蹒跚着走了。
气得我把嘴巴噘到鼻孔上。
尽管如此,我还是跑到房后,把小泥人身上的西瓜子都抠出来,用淤水洗好,放到衣襟上搓干净,一粒一粒地摆在小木板上。
谢天谢地!姥爷几天不看盒子,也没有人到房后去。西瓜子不知不觉地干了。趁没人时,我把它们送了回去。
西瓜子的事总算平息了。④姥爷又闭紧了嘴巴,不说一句话,阴着脸,闷闷地喝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灯子从父母身边来到姥姥家生活,通过灯子的体验与感受来表现亲情中的温暖与悲伤。
B.文章文字简洁流畅,不刻意使用华丽辞藻,却将北极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清新自然之感。
C.文中“云”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具有象征意义,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西瓜子事件与《祝福》中祥林嫂儿子被狼叼走惨遭不测这类事件都是“突发事件”,是情节运行的动力。
7.文中划线句子是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的动作描写,用“抽”“仰头”“望”的动作,体现灯子倔强的性格。
B.②处的心理描写,连用两个“恨”字,足见灯子内心的无聊与孤独。
C.③处的语言描写,具有地方特色,侧面表现出姥姥对灯子疼爱有加。
D.④处的神态描写,描绘出姥爷阴沉的神态,可见姥爷对灯子仍心怀不满。
8.从叙述角度,说说本文“讲故事”的艺术。
9.文章开篇特意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小题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喜爱)
B.度义而后动(考虑) 简能而任之(选拔)
C.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友善) 成妻具资诣问(详细)
D.始速祸焉(加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以膏泽斯民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吾得兄事之⑥欲辟土地,朝秦楚
⑦益奇之⑧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①⑥/②③/④⑦/⑤⑧/⑨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⑨
C.①⑥/②③④/⑤⑧/⑦⑨ D.①④⑦/②③/⑥⑧/⑤⑨
12.下列各句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③沛公安在
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为击破沛公军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⑨不吾知也
A.①⑤/②④/③⑨/⑥⑦/⑧ B.①⑤/②⑦/③⑨/④⑥/⑧
C.①④/②⑦/③/⑤⑥/⑧⑨ D.①④/②⑨/③⑦/⑤⑥/⑧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曰:“有欲与卿从容论议者。”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恶。”作《辨奸论》以刺之,谓王衍、卢杞合为一人。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延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屈。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或曰)“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残贼之小人也,不待诛也。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尚可怜也。”
卓吾【注】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而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之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如朱夫子亦犹是矣。故予每云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贪官之害但及于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儿孙。余每每细查之,百不失一也。
(李贽《焚书·卷五》)
【注】卓吾:李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福建泉州人。
1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予B每云贪官之害小C而清官之害大D贪官之害E但及于百姓F清官之害G并及H于儿孙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的“是”意思不同。
B.因,于是,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同。
C.屈,使屈服,使动用法,与《促织》“成以其小,劣之”的“劣”用法相同。
D.盖,表原因,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盖”用法不同。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认为年轻人杀死同伴是因为同伴盗窃自己的鹑鸟,因此不应论罪。
B.宋神宗认为魏征和诸葛亮都是辅佐君王的贤臣,而王安石却有不同看法。
C.王安石还未显贵时,世人大多称赞他,连苏洵也认为他不会是奸恶之人。
D.有人认为王安石绝无祸国祸民之心,是执拗的君子,还是值得同情的。
16.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7.请结合《答司马谏议书》,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李贽对王安石的评价。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剑门
宋祁
昔驱千骑往,今解五鱼①还。
谁惮老销髀②,自怜生入关。
春风来迥野,晓斗挂空山。
却整康成③恰,依然愧腻颜。
【注】①五鱼:指渔网,喻归隐生活;一说为符信,指卸任官职。②老销髀:化用刘备典故,感慨身体衰老。③康成: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剑门”即蜀道的剑门关,诗人居住于此,周围环境幽美。
B.首联通过鲜明对比,写出诗人今昔境遇的巨大落差,抒发深深感慨。
C.尾联写诗人整理便帽,将归乡隐居,但内心的愧疚之情依然难以消散。
D.全诗感情充沛,“惮”“怜”“愧”直接抒发了自己浓郁不解的情感。
19.诗歌中的形象具有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北斗”这一形象在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也有出现,试分析两首诗词中,“北斗”这一形象的不同意蕴。
五、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参观古建筑,看到楼阁随地势而建,宫室结构错落有致,不禁想起《阿房宫赋》中的文句“ , ”。
(2)在期末考试中,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了提醒自己戒骄戒躁,准备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摘抄“ , ”两句话作为座右铭。
(3)夏日清晨,鸟声婉转,晨光入户,让人想起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描绘类似情景的诗句“ , ”。
(4)洞庭湖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其中描写洞庭湖壮阔意境的名句有:“ , 。”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过时,AI比朋友更懂我。”青少年更热衷于将交互性AI软件当作“心理树洞”,倾诉自己的成长烦恼。原本活泼好动、社交能力并不弱的青少年,( 甲 )?
“①事实上,把AI当作‘心理树洞’的孩子并不在少数。②虽然他们交友需求强烈,但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还在逐步形成,自信心还在逐步建立,③社交时往往缺乏自信,总担心不被他人接纳。”④AI对青少年社交有着极高的接受度,⑤跟AI交流不用承受外界 A 的压力,⑥让他们感到安全、放松、容易掌控。
( 乙 ),也是青少年更喜欢与AI“交朋友”的重要原因。“AI能依据青少年的喜好自动匹配观点,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被理解。它还能记住过往的谈话内容,及时给出个性化的回复。”无论是课间担心新发型被议论的 B ,还是月考排名下滑的焦虑,这些在成人眼中“幼稚”的情绪褶皱,在算法构建的“安全屋”里都能坦然舒展。
AI社交,其实很像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确实能提供安全的骑马体验,但永远也代替不了真实赛场的驰骋。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4.文末将AI社交比作“旋转木马”的说法,给你哪些交友启示?
七、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路见不平,绕道而行;江湖险恶,不行就撤。”有网友称这是“人间清醒”,也有网友称这是消极的逃避。
“绕道”行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D 3.A 4.①通过具体例子说明“避讳”的习惯在古代的普遍性和重要性;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避讳”这一概念,以及它在文献断代中的作用;③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证明敦煌残卷P.2533不避讳“世”“民”“治”等字,从而推断其写成时间在此之前。 5.①丰富研究材料,把子弹库帛书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填补文献资料的空白。②推动文献校勘,利用子弹库帛书校勘传世文献,揭示文献的流传、演变。③探究时代特征,利用子弹库帛书发掘楚文化中文字、天文、军事等独特面貌。④启发现代社会,子弹库帛书为农业劳作、生活作息、军事战略等方面提供借鉴。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尚书》版本流变为核心,通过对比敦煌遗书与传世文献,展现了古籍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一是版本学价值(如P.2533残卷的避讳断代),二是文本校勘意义(如P.2748补足“公曰”脱文),三是语言演变特征(传文“也”字使用)。材料二补充的子弹库帛书,则暗示了战国文献对重构早期学术史的关键作用。两则材料共同凸显了出土文献在补正传世文本、还原历史语境方面的独特价值。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内容是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错,子弹库帛书一共包含3卷,内容上不相同。材料二明确指出子弹库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3卷”,其中“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的是《五行令》,而非整个帛书内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表明经部文献在古人眼中具有与织布之经纬同样重要的地位”错, 材料一①段中,许慎对“经”的解释是“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强调经部文献如“经”(织物的纵线)般是根本,而非“与织布之经纬同样重要”。
B.因果关系错误。材料一③段提到“永嘉之乱之后,孔壁《古文尚书》也失传了,反而又冒出一本后世所称伪《古文尚书》”,选项中的“导致”于文无据。
C.“推断其写成时间应在唐高宗李治之前”错误。材料一④段指出 P.2533 不避讳“世”(李世民)、“民”(李世民)、“治”(李治),可推断其写成时间在唐太宗、唐高宗之前(即唐初及以前),而非仅“唐高宗李治之前”。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仅说明《尚书》与《诗经》的文体差异,与“敦煌本《尚书》的版本价值”无关。
其他三个选项分别从版本年代古老、涵盖篇目丰富、填补历史空白等三方面来凸显敦煌本《尚书》的重要版本价值。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红楼梦》中林黛玉避母名“敏”、《捕蛇者说》中“民风”改“人风”避唐太宗“民” 字,具体阐释了“避讳”的含义——古人对尊长名字的缺笔、改字习惯,使读者直观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②通过实例说明“避讳”是文献断代的重要依据,为下文分析敦煌残卷 P.2533“不避讳‘世’‘民’‘治’”提供逻辑支撑,从而推断其写成时间在唐太宗、唐高宗之前。
③选用读者熟悉的文学作品和古文例子,使抽象的“避讳”知识具象化,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丰富研究材料,填补文献空白。材料一指出《尚书》是“研究上古历史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而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材料二)。作为战国时期的原始文献,它可为战国史、楚文化研究提供全新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传世文献对这一时期某些领域记载的不足。
②推动文献校勘,厘清流传演变。材料一以敦煌本《尚书》为例,通过与今本互勘,如 P.2748补全今本脱落的“公曰”二字,揭示文献在流传中的变异。子弹库帛书作为早期文本,可与后世涉及“四时令”“五行”“军事策略”的文献(如《礼记》《孙子兵法》相关篇章)互校,揭示文献的流传、演变。
③探究时代特征,发掘楚文化独特面貌。材料一提到敦煌本《尚书》的异文“显示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如传文中的“也”字反映断句习惯。子弹库帛书“包含楚国独有的月名”,《攻守占》“融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与军事兵法,反映了战国时期楚人对战争规律的独特认知”(材料二),可借此发掘楚文化在文字、天文、军事等方面的独特性。
④启发现代社会,提供实践借鉴。子弹库帛书《四时令》《五行令》涉及“四时十二月的宜忌”,与农业劳作、生活作息相关;《攻守占》的军事策略,可为现代农业劳作、生活作息、军事战略等方面提供借鉴,体现古代智慧的现实意义。
6.C 7.D 8.①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叙事者,也是亲历者,写“我”的经历和感受,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通过七岁灯子的眼睛观察北极村的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对周围的人和事做出判断和评价,体会到世间的温情。
③叙事节奏舒缓,不追求紧张刺激的情节,叙写日常化的生活场景。
④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童年往事,将读者带入到“我”小时候在北极村的生活经历中。 9.观点一:做到了。
①情感逻辑真实,灯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都符合七八岁儿童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表达。
②细节描写真实,如捏泥人时偷拿西瓜子和胭脂膏子,表现出孩童的顽皮。
③时代背景真实,文中写晚饭后邻里间的聚会闲聊、奶奶小脚走路像扭秧歌等情节,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观点二:没做到。
①本文是小说,具有虚构的本质,无法还原“我”的真实的个人经历。
②小说虚构的细节与“我”童年的亲历的细节具有偏差,如“西瓜子”“泥人”可能只是情感象征,而非真实物件,意在借此传递深刻的亲情体验。
③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是要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仅是想借此表达童年的回忆与温情。
④真实感依赖于读者的主观解读,而非文本本身。城市读者可能觉得文中的农村生活“不真实”,如对“小脚姥姥”“姥爷打更”等缺乏直接体验,只能通过想象补全。
【导语】本文以童真视角展现乡村生活图景,通过灯子与姥姥家的日常互动,细腻刻画了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迟子建用质朴语言构建双重张力:表层是孩童的顽劣天真(偷西瓜子、编童谣),深层暗藏成人世界的隐痛(姥爷的思念、姥姥的辛劳)。云朵意象与民俗细节(小脚、秧歌步)形成诗意对照,西瓜子事件巧妙串联起三代人的情感纽带,在生活流叙事中完成对亲情羁绊的温柔叩问。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具有象征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本文中的“云”无象征意义,“像兔子蜷在那睡觉,像猫在捕捉老鼠……自由自在地游着、飘着”,是儿童视角下对自然景物的天真想象,主要渲染氛围,烘托灯子离开母亲后的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不仅渲染紧张气氛,还象征社会环境的险恶与林冲命运的转折,两者并非“异曲同工”。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D.“可见姥爷对灯子仍心怀不满”错误。姥爷的情绪源于“想大舅了,大舅已经三年没回来了”,其“阴沉”是内心对大舅难以言说的思念和悲伤,而非“对灯子仍心怀不满”。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用第一人称叙事:全文以“我”为叙事者,讲述“我”的经历,如“我真想哭”“我不愿意看她”“我又想哭了”,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这种视角使读者直接代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委屈、顽皮与孤独,让回忆性的故事更显真实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通过七岁灯子的眼睛观察北极村的世界,语言与思维充满孩子气。如对姥姥的调侃(“鸭子、鸭子快快走”)、对云的想象(“像兔子蜷在那睡觉,像猫在捕捉老鼠”),符合儿童的联想方式;白天的“恨”(“恨这夏天的白天”),源于白天无人陪伴的无聊,直白表达孤独感……儿童视角过滤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使亲情中的温暖(姥爷的示好、姥姥的疼爱)更显纯粹。
③叙事节奏舒缓,不追求戏剧冲突,聚焦生活化场景:妈妈离开后的失落、与姥姥的互动、捏泥人的日常、西瓜子事件的小波澜……如流水般铺陈,细腻平缓,如同真实的童年回忆,充满烟火气,让“北极村”的生活图景更具代入感。
④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发生在七八岁柳芽般年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明确采用倒叙,以成年后的视角回望童年。这种方式自然引出对北极村生活的追忆,奠定怀旧、温情的基调,引导读者进入“往事”的情境中。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观点一:做到了。
①情感逻辑真实:灯子的行为符合儿童心理——被母亲留下时的爱恨交织(“我恨你”却又“想哭”)、对姥姥的顽皮调侃、因无聊“恨白天”、偷西瓜子后的惶恐与掩饰,均贴合七八岁儿童的认知与情感表达,情感发展自然可信。
②细节描写真实:捏泥人时“偷偷用姥爷的小木盒里的西瓜子当眼睛”“把小姨的胭脂膏子抹在小泥人嘴巴上”,表现出孩童的顽皮;姥爷对大舅带回的西瓜子“逢人就要打开说”“小心翼翼地放好”等细节具体生动,如临其境,还原了童年生活的真实质感。
③时代背景真实:文中写晚饭后邻里间的聚会闲聊,描写姥姥一家:“姥姥是小脚”“小舅上学”“小姨到队里干活”“姥爷打更”等,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如集体经济、传统习俗),使故事扎根于特定历史语境,增强了现实感。
观点二:没做到。
①本文是小说,具有虚构的本质,文本必然包含艺术加工:如对灯子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仰头望着天”的联想)、情节的选择性呈现(聚焦西瓜子事件等),并非对真实经历的机械记录,无法还原“我”的真实的个人经历。
②小说虚构的细节与“我”童年的亲历的细节具有偏差:“西瓜子”象征姥爷对大舅的思念,“云”象征自由与孤独,这些意象更多承载情感意义,而非单纯的“真实物件”,其虚构性服务于主题表达(亲情与童年)。
③故事的“真实性”无关紧要,关键是其中蕴含的被陪伴的温暖、无忧无虑的状态是真实的童年情感,让不同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实现情感连接,引发读者共鸣。
④真实感依赖于读者的主观解读,而非文本本身:不同读者对“真实”的感知不同。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城市读者可能对“小脚姥姥”“打更”等场景缺乏体验,仅能通过想象补全,其“真实感”依赖个人经验,而非文本能绝对还原现实。
1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爱”:吝惜,舍不得。句意: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百姓都以为大王很吝啬。
B.正确。句意:考虑到这样做合理,然后采取行动。/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C.错误。“具”:准备。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
D.错误。“速”:招致。句意: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
故选B。
1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活”,使动用法,使……活命。句意:项伯杀人,我使他活下来。
②“膏泽”,名词作动词,施恩惠。句意:通过施加恩惠让百姓受益。
③“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句意:项羽燃起了一把大火,可惜(豪华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④“鉴”,意动用法,以……为鉴(镜)。句意: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
⑤“兄”,名词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句意:我必须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⑥“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见。句意:想要开辟疆土,使秦楚来朝拜。
⑦“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句意:更加觉得它奇特。
⑧“夜”,名词作状语,连夜。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
⑨“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句意: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 。
综上,①⑥使动用法,②③名词作动词,④⑦意动用法,⑤⑧名词作状语,⑨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A。
1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被动句,语意被动,“被攻下”。句意:戍边的士卒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商议法律制度并在朝中修订。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
④省略句,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句意: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⑤被动句,标志是“为……所”。句意:却被秦国人积久的威势胁迫。
⑥省略句,应为“为(吾)击破沛公军”。句意:给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同。
⑧判断句,标志是“者……也”。句意: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呀。
①⑤为被动句,②⑦为状语后置,③⑨为宾语前置,④⑥为省略句,⑧为判断句。
故选B。
13.CDF 14.C 15.C 16.(1)他们二人都是有道之人所不屑的,哪里值得称道呢?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很困难,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7.①李贽认为王安石是执拗的君子,正因为问心无愧,胆壮志坚,所以误国更深。
②李贽认为王安石是执拗的君子,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变法的坚持是可以看出来的。
③李贽认为王安石误国带有主观评断,完全抹杀变法除弊的意义,是不够客观公正的。
【导语】本文展现了王安石的多面性:材料一通过“斗鹑案”体现其执法严苛,与神宗对话反映其刚愎自负;材料二李贽则从“君子误国”角度,批判其变法的偏执后果。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呈现历史事实,后者进行哲学反思,共同构建了“固执改革家”的立体形象。文章深刻揭示了理想主义者在政治实践中的困境——过于自信的执拗可能造成更大危害,这种辩证思考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我常说贪官危害尚小,清官危害更大;贪官之害仅连累当代百姓,清官之害却会祸延子孙。
“故”为句首关联词连词,引起后面句子,“予”是主语,“云”是谓语,“贪官之害小”与“清官之害大”是并列对比关系,结构一致,都作“云”的宾语,故CD处断开;
“贪官之害但及于百姓”与“清官之害并及于儿孙”结构一致,分别独立成句,故在F处断开。
故选CDF。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正确/这。句意: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决是正确的。/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
B.正确。于是/依靠、凭借。句意:于是神宗说。/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用法相同”错误。使动用法,“使……屈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句意:众人无法使他屈服。/成名因为它个头小,认为它不好。
D.正确。表原因/表推测。句意:因为他们自认为是君子而问心无愧。/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连苏洵也肯定他不会是奸恶之人”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原文是“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恶”,苏洵认为“这种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彼”,他 、他们;“羞”,感到耻辱;“道”,称道。
(2)“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焉”,哪里;“陪”,增加。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中,“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李贽认为王安石是执拗的君子,这种“自信”“胆壮”的“执拗”使其在变法中听不进任何异议,固执己见,“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最终“误国”更深。
②李贽认为王安石是执拗的君子,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逐条反驳,坚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进一步体现李贽所说的“主意利国而误国者,执拗之君子也”。
③李贽认为王安石误国带有主观片面性,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如青苗法、募役法等),有革除积弊的初衷;李贽仅强调“误国”,未认可其动机与部分成效,完全抹杀变法除弊的意义,是不够客观公正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个年轻人抓到了一只斗鹌鹑,他的同伴向他索求,年轻人没有给,那同伴仗着与年轻人关系亲密就强行拿走了,年轻人追上去把他杀了。开封府判处那个杀人者死刑,王安石反驳说:“按照法律,无论是公然抢夺还是暗中偷窃,都算是盗窃。这个人不给,而那个人却强行拿走,这是盗窃;(年轻人)追上去杀他,这是追捕盗贼,虽然杀人也应当不论罪。”于是弹劾开封府官员判案不当。开封府的官员不服,此事交由审刑院、大理寺审理,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决是正确的。朝廷下诏免去了王安石的罪责,让他到阁门谢罪。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去谢罪。御史举报了他,朝廷搁置了此事不予追究。
有一天讲席结束后,群臣都已退去,神宗皇帝留下王安石坐着,说:“我想和你悠闲自在地讨论一些事情。”于是神宗说:“唐太宗一定要有魏征,刘备一定要有诸葛亮,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两个人确实是不同凡响的人才啊。”玉安石回答说:“陛下如果真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那么就一定会有皋陶、夔、后稷、契那样的贤臣;如果真能成为殷商高宗那样的君主,那么就一定会有傅说那样的贤臣。他们二人都是有道之人所不屑的,哪里值得称道呢
王安石未显贵时,名声已震动京师,他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生活极其节俭,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世人多称赞他的贤德。唯独蜀地的苏洵说:“这种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他写了《辨奸论》来讽刺王安石,说他是王衍、卢杞两个奸恶之人的合体。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了议论变法的时候,朝廷中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王安石便引用经书大义,提出自己的见解,每次辩论都长达数百言,众人无法使他屈服。他甚至说“天象的变化不值得畏惧,祖宗的规矩不值得效法,人们的议论不值得忧虑。”他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全部罢黜,而大量任用门下的轻浮聪慧的年轻人。
材料二:
(有人说)“王安石祸乱国家的罪行,本当罪不容诛;然而他绝无祸国之心,天地可证。那些存心祸国而贻害天下的,是奸邪小人,自然死不足惜。那些立志利国却终致祸乱的,是固执的君子,尚值得怜悯。”
李资说:“各位只知小人能误国,却不知君子更能误国。小人祸国尚有挽回余地,如果是君子误国,便彻底无可救药。为什么呢?正因他们自诩君子而问心无愧。故而愈发胆壮志坚,谁能阻止?朱熹这类人也是如此。因此我常说贪官危害尚小,清官危害更大;贪官之害仅及当代百姓,清官之害却会祸延子孙。我反复考证史实,此论百无一失。”
18.A 19.①《过洞庭》中“细斟北斗”,指用天上的北斗舀取长江水细细品酌。作者将“北斗”想象为酒器,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尽显意境之恢弘,情感之豪迈。
②《次剑门》中“晓斗”指清晨的北斗星,作者实写遥望空山上悬挂的北斗星,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表达归乡途中的落寞无奈之情。
【导语】本诗以今昔对比开篇,通过“千骑”与“五鱼”的意象转换,展现仕隐抉择的复杂心境。“老销髀”用典自然,“春风”“晓斗”的景物描写暗含时空流转之思,尾联以郑玄自况,在归隐姿态中仍透露出儒家士大夫的责任焦虑。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A.“诗人居住于此”错,“次剑门”中的“次”是停留,不是“居住”的意思。诗题“次剑门”意为诗人在剑门关停留。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形象的意蕴的能力。
①张词中,“北斗”出现在“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中。北斗作为“酒器”是诗人主观创造的浪漫意象,“细斟北斗”,指用天上的北斗舀取长江水细细品酌。词人泛舟洞庭,以北斗七星为勺、西江水为酒,邀天地万象共饮,想象之奇、气魄之大。词人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与浩渺的自然融合,尽显恢弘意境,展现了自己旷达的襟怀。
②宋诗“晓斗挂空山”中的“斗”,即北斗星,“晓斗”指清晨的北斗星。“晓斗挂空山”是归途中目之所及的实景,诗人借空山寂寥,残星孤悬的景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与诗人“解五鱼还”(罢官归隐)的黯淡心境相映衬,强化了诗人归乡途中的落寞无奈之情。
总之,同一“北斗”意象,一虚一实、一豪一悲,分别承载了两位诗人对宇宙人生的不同感悟。
20.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抱、钩、谦冲、呼晴、侵、坼、撼、涵虚、螺。
21.A各式各样/突如其来/意想不到/评头论足;
B忐忑不安/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22.②“虽然”放“他们”之后;
④“AI对青少年”改成“青少年对AI” 23.甲:为何更愿意跟AI交朋友呢
乙:AI的共情能力和及时反馈(或“AI的包容理解和及时回复”) 24.①可以与AI交友,因为虚拟的朋友可以缓解压力,感到安全、放松,容易掌控。
②但AI交友毕竟是虚拟存在,作为现实中的人,更要积极投身现实社交,学会解决朋友间的矛盾冲突,包容他人,悦纳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