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发现,山东地区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中,常见诸侯随周王征战的铭文。而该地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数量和铭文虽然大大增加,但并未见到诸侯与周王室互访的记录。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室对地方控制有所松动 B.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诸侯割据局面已初步形成 D.青铜冶炼技艺提升
2.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 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
C.战乱有利于文化发展 D.中原地区文学与艺术繁荣
3.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代之以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政区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华夏认同是历史主旋律 B.少数民族文化的落后性
C.民族喜好决定政区设置 D.门阀世族力量不断衰亡
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5.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程朱理学的产生 D.四民社会的瓦解
6.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说明( )
A.中国手工业保持活力 B.官营手工业较发达
C.景德镇摒弃传统工艺 D.中国瓷器历史悠久
7.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这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朝廷官员外交灵活务实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防范地方官吏胡作非为 D.主动融入国际条约体系
8.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改良思想,信奉者日众”。这体现了( )
A.梁启超的主张日益倾向于革命派 B.维新派在学术上的革命彻底性
C.维新派希望得到更多人支持变法 D.维新思想颠覆了传统文化
9.1934年11月~1936年5月,党中央及其领导的军队颁布了系列民族工作政策文件。如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红四方面军发布《告川西北藏彝民族书》《回民斗争纲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对回族人民的宣言》。这些文件的发布有利于中国共产党( )
A.国民革命运动赢得民族支持 B.在西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C.进一步维护苏维埃政权稳定 D.减少战略大转移遇到的阻力
10.1937年12月开始修建的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一条重要国际通道,连接云南昆明与缅甸腊戍,全长约1146公里。我国滇西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凭着一腔报国热情,仅用9个月,日夜奋战,抢修出了西段长达547.8公里的交通干线。为了修筑滇缅公路而献出生命的人数不少于三千人,平均每公里死亡三名民工。据材料可知( )
A.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B.云南各民族与缅甸人民有相同文化认同
C.抗战胜利离不开我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D.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反法西斯主战场
11.下图为1949年到1959年《人民日报》有关国内工商业发展广告宣传数量变化表。此表数据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借助广告宣传提升经济发展潜力 B.左倾思想导致广告数量大幅下降
C.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告业快速发展 D.我国不断加强对经济的计划统筹
12.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助推企业转型 B.我国产业结构布局日益失衡
C.国家放松对企业的计划管理 D.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完成
13.世界上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这表明古代文明( )
A.共同发展、多元一体 B.相互依托、彼此借鉴
C.特点突出、亮点明显 D.多元格局、独立发展
14.下表是近代早期欧洲学者对诺亚洪水的研究观点。据此可知( )
时间 研究观点
16世纪 洪水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与元素失衡和占星术的天体运动相关。
17~18世纪 提出哈雷彗星轨迹受上帝预设,其外部蒸汽受地球引力引发洪水。
18世纪末 从地质学角度探讨洪水对地球地貌的塑造。
A.天主教神学与科学实现调和 B.科学技术发展助推认知进步
C.宗教改革改变对上帝的信仰 D.地质学不断成为系统性学科
15.莱茵河作为“自然疆界”最早可以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1813年,德意志学者阿恩特提出“语言才是构成真正有效的自然边界”。阿恩特的认识( )
A.体现德国迫切需要统一市场 B.源于宗教改革解放人的思想
C.表明德意志有军事扩张野心 D.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16.下表为1965年与1985年美国市场汽车销售占比变化统计(单位:%)。这可用来说明( )
类别 1965年 1985年
国产汽车 95.7 72.3
进口汽车 4.3 27.7
其中来自日本的汽车 0.8 21.4
A.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联动 B.美国制造业技术落后日本
C.政府对经济干预普遍减少 D.马歇尔计划对日经济援助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粮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掺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 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品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
——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吸引了明朝士绅的注意和好奇。同时,他带回的中国小说、戏剧、山水画、园林艺术等对欧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17、18世纪,法国王公贵族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以使用中国的轿子、扇子和服装为荣。凡尔赛宫的家具、日用器具、装饰品有不少来自中国。狄德罗说,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政治、哲学均非其他亚洲人可及,可以和欧洲最开明的人争先。当时许多法国人认为法国能否得救,全赖于是否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高尚的精神。
——摘编自李晓丹等《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学西传”》
材料二 “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致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回国,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件原文(节选)
“英国并不是唯一希望与我们帝国建立贸易关系的野蛮国家(barbarianland)。假设其他国家都仿效你的坏榜样(evilexample),要求我给他们每个人都提供一个交易场所,我怎么可能同意呢?”
——英国某教科书在讲述鸦片战争起因时转译的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王的信件(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与法国对彼此文明的态度,并简析法国对中国文明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英国教科书对信件的转译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作者这一历史叙述所潜藏的动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初,美国针对中国开始挑起贸易争端,不断单方面升级冲突,酿成近30年来激烈度罕见的贸易战。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命令,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开启了关税战,中国运用关税手段进行反制。2019年8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把46家华为实体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公司认为,美国此举是利用打压手段来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2019年8月,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目的是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推动人民币升值,从而减少贸易逆差,促使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
——摘编自柳惊耀、陈琪《大国贸易冲突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于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发展鸿沟日益凸显,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正是基于对世情的科学判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的认同度不断上升,已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在成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
——摘编自双传学《从历史经验看科学判断形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贸易冲突中,美国对华采取了哪些遏制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中国给世界局势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面对霸权主义行径时可采取哪些对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4以上的产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9个省区,除山西、云南、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产业得到小幅度发展外,其他六省基本没有近代产业。
1953~1990年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表
时间 投资总额/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
东部 中部 西部 备注
“一五”时期(1953~1957) 612 41.8 26.6 21.2 其余部分为不分地区的投资所占份额
“二五”时期(1958~1962) 1307 30.7 30.6 26.8
“三五”时期(1966~1970) 1209 24.9 28.2 38.5
“七五”时期(1986~1990) 16184 56.5 28.8 14.7 投资总额含外资和民间投资
——摘编自沈立《中国产业区位分布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二 2000年中共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产生效益,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柏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2000~2013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投资年平均增长比东部地区快4.6个百分点。2012~201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加强区域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积极构建东西南北纵横联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均衡发展”为视角,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5.B
6.A
7.B
8.C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D
16.A
17.(1)特点: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法律惩罚与道德教化相结合;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2)演变: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介入;从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从单一立法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
18.(1)态度:中国对西方文明好奇,法国对中国文明崇拜。原因:法国启蒙运动需要借鉴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先进性;法国社会矛盾尖锐,希望从中国文化中寻找解决办法。
(2)问题:将“西洋诸国”译为“野蛮国家”,将“恳请”译为“仿效你的坏榜样”,歪曲了原意。动机: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制造借口,美化侵略行为,体现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
19.(1)遏制手段:加征关税,开启关税战;打压中国科技企业;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不利影响: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激化了中美之间的矛盾,影响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2)对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综合国力。
20.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推动均衡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前,产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近代产业匮乏。“一五”到“三五”时期,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布局。“七五”时期,东部地区投资占比上升,中西部地区占比下降,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扩大。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加强区域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
总之,国家通过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政策调整,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