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五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水平能力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天门市五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水平能力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1: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八年级第三次水平能力测试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为班级同学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2分)下图是小雯展示的“明”字的甲骨文写法(由“日”字和“月”字组成)。
请你据此猜想这两者结合表示:
(2分)下面是小雨整理的关于“明”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明”字的词语。
“明”的本义 “明”的引申义 含“明”字的词语
《说文解字》明:照也 明白、清楚 (1)
光线充足 月明风清
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 (2)
(2分)小雯模仿古人,从诗歌中选取不同的字词组合成对联,这是文文同学选好的下联,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备选词,补全上联。
备选词:两岸 秋色里 伊人 苍苍水 蒹葭
上联:
下联:满庭梧叶月明中
(8分)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生活,不是简单的生存。它,是白居易《卖炭翁》中哪怕生活悲苦依旧要有坚持下去的希望:“可怜身上衣正单,① ”;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从政心愿:“② ,端居耻圣明”;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以克服空间阻隔的真挚友情:“③ ,④ ”;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⑤ ,⑥ ”;是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对理想的坚守:“⑦ ,寂寞沙洲冷”;是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香气不改、精神犹存的人格写照:“⑧ ,只有香如故”。生活是一条平凡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3分)在“网络中的语文”活动中,小雨说:“现在某些软件在用户卸载或关闭时,弹出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要‘狠心卸载’或‘残忍离开’。”她请你阐述对此语言现象的看法。
(3分)八年级(1)班的校园广播站主持人将本次的活动撰写成了一篇通讯,在修改稿件时她发现了三类错误,请你从下列每类中选一处修改。
(1)读错的字:A.褶(zě)皱 B.风雪载(zhǎi)途
(2)写错的词:A.振耳欲聋 B.怒不可扼
(3)说错的话:
A读诗不仅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还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八年级各班在举行本次活动时,很多老师也光临现场观摩。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7-8题。(4分)
【甲】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分)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B.甲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C.乙诗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乙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8. (2分)常建的诗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与王维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圣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
【注释】①篡:掠夺。
9.(4分)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故人不独亲其亲 根据语境推断
货恶其弃于地也 成语印证法:深恶痛绝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查阅词典法:①哪里;②什么;③为什么;④怎么;⑤哪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人之与人之相贼 课内迁移法: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2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分)请为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用“ / ”标示,限三处)
君 臣 不 惠 忠 父 子 不 慈 孝 兄 弟 不 和 调 此 则 天 下 之 害 也。
12.(2分)甲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甲文强调理想社会的核心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阐明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必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13. (2分)从古至今,我国人民都在追求着理想的社会。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古代人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会有着怎样的特点。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6小题。(8分)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李方恩
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 A 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 B 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⑦从古代各种各样的类书,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
(摘自《知识窗》)
14.(2分)为了准备演讲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你应该分别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下列三句?请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①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A.①子②经③集 B.①经②子③史
C.①子②经③史 D.①经②子③集
15.(3分)下面这句话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更适合?为什么?
好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3分)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2分)
阅读记
李娟
①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们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最早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②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向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我都饥渴地阅读。最大的来源是捡垃圾的外婆拾回家的旧报纸。邻居家则是最渴望的去处,他家有一面书架,密密麻麻的书籍对我来说无异于阿里巴巴的宝藏。可惜他家总是不被允许进入。每年新开学是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到两个星期就读完了整学期的内容。
③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开始做收购废纸的生意,怕淋雨,专门腾了一间房子堆积。所谓废纸,大都是书籍和报纸。于是那个暑假我幸福惨了。天天从那间房子的窗户上爬进去(门锁着,我妈不让随便出入),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书海上看书。那才是真正的书山书海啊!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 下一本, 不错,甜甜地看到天黑……只可惜,我妈的收购生意很快就倒闭了。
④六年级回到四川,发现了全城最幸福的一处所在:公园里的租书摊。那可比买书划算多了!于是整个暑期里,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那里。夏天结束时,摊位上差不多所有书都被我看完了。
⑤上初中后,学校有小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些文学经典及报纸期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看。
⑥全部是毫无选择地阅读,全然接受,鲸吞海纳,吃干抹净。然而阅读的海洋中渐渐浮起明月,能记得的语句暗流涌动,认准一个方向推动小船,扯动风帆。
⑦直到现在为止,我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特别枯燥都能看下去。而且在我如今的年龄上,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诸如此类了。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到烂书也并不排斥。况且烂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何以烂 何以不能避免烂 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 还有那些没啥天赋的作者们,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他们的努力……历历在目。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他,理解了他,并且原谅了他……阅读不但带来共鸣的乐趣,也带来沟通的乐趣。
⑧对了,之前说的都是少年时期的阅读,那么后来呢 惭愧,后来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各种原因。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重新大量地读。而且,对现在的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成为日常习惯了。什么都是“读”,什么都是学习与获得。世态百相,人间万状,阅读行为没法停止。我仍稳稳当当行进在当年的航道上,明月已经升至中天。
⑨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总感觉一切仍然刚刚开始。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
( 选自《记一忘三二》,有删改)
17.(3分)请梳理作者阅读经历,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 阅读对象 阅读感受
小学一年级 旧报纸 ①
② 印有汉字的东西 幸福满足
成年后 ③ 开阔明朗
18.(3分)同学们在朗读选文时,对下面句子中的重音处理产生了分歧。下面两种读法,你更赞成哪一种 说说理由。
【A】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
【B】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儿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
19.(3分)请联系语境,赏析文章第①段划线句子。
那可能是我最早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开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3分)在阅读之路上,相信你也有和选文作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请结合具体书目的相关内容来谈一谈。
(五)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9分)
【甲】
①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②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的,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用说还能够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上,打入了一个楔子。我走马西北的时候,朱德在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乙】
①保尔来到大海边。
②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航行的轮船冒出一片片黑烟,像黑云似的散步在大海的上空。一群群海鸥尖叫着在大海上飞翔。
③现在,他身体彻底垮了,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他该怎样对待自己呢?他终于使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这个女医生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可怕的事情等着他。怎么办?这个恼人的问题就摆在面前,逼着他解决。
④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又有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呼吸吗?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
………
⑤他的手摸到了口袋里光滑的勃朗宁手枪,手指习惯地抓住了枪柄。他慢慢掏出手枪。
⑥“谁想到你会有今天?”
⑦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你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任何一个笨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开一枪。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诺沃格勒—沃伦斯基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藏起来吧,永远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2分)【品书名寓意】书名,名著之眼。一个好的书名,往往内涵丰富。请结合名著的内容与主题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书名表达的寓意。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名寓意 “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2.(2分)【赏人物精神】英雄永远与时代同行。从选文【甲】看,朱德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概括出来。
人物 朱德 保尔
精神品质 保尔面对病魔,不向命运屈服,决心克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继续战斗,展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3.(2分)【析名著写法】不同体裁作品塑造人物方法有不同。请分析选文【乙】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品类型 纪实作品 自传体小说
塑造人物方法 访谈,对话。
24.(3分)【探阅读专题】《红星照耀中国》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能给人以极大的鼓舞,请探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小雯在《诗经》的阅读中发现了具有诗意之美的风物,如桃花和蒹葭。她请你任选一项写一段写景文字,展示风物之美。(100字左右)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6.(50分)(50分)从下列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成为压在我们心头上的那座山。只有努力跨过那座山,跨过那些坎坷与磨难,我们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到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请以“跨过心中的那座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高山,与白云相约,山更巍峨峻峭;碧海,与蓝天相约,海更壮观辽阔;花儿,与蝶相约,花更娇媚动人;青春,与奋斗相约,青春更精彩纷呈…请将“我与 相约”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三:“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想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请你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