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1: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龟裂(jūn) 晦暗(huì) 吁气(xū) 目眩神迷(xuàn)
B.寒噤(jīn) 褶皱(zhě) 骤然(zhòu) 戛然而止(jiá)
C.萦绕(yínɡ) 剥削(xiāo) 缄默(jiān) 怒不可遏(è)
D.斡旋(wò) 陨石(yǔn) 矗立(zhù) 挑拨离间(j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磅礴 乌蓬船 招摇撞骗 周而复始
B.震撼 暖融融 销声匿迹 天衣无缝
C.辐射 茂腾腾 草长鹰飞 不修边幅
D.静穆 湿漉漉 目空一切 格物至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这道复杂的数学题,他漫不经心地思考着,终于得出了正确答案。
B.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接到命令,奔赴抗疫一线,他们的事迹令人潸然泪下。
C.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栩栩如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D.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信天游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民谣形式,其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常以比兴等手法来表达。
B.《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C.《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迅速兴起的网络购物,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B.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C.元旦节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更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对手机的使用能否自我控制,是学生改掉手机成瘾的关键。
二、综合性学习
6.在“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聚焦“和”活动:班长围绕“以和为贵”主题,已经设计出活动一,请你设计活动二和活动三。
活动一:举行“以和为贵”征文比赛
活动二:
活动三:
(2)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谈谈你对活动主题的理解,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以和为贵,是一种尊重,是允许对方拥有不同观点的权利;以和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和为贵,是一种成长,是帮助彼此提升换位思考的能力。
(3)“中国人讲究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有人说:“在人际交往中,不管对方做什么说什么,你只需要附和他,就是“和”的一种表现”,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50字以内)
三、名著阅读
7.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小说阅读后,某同学做了“保尔的反抗精神”为主题的摘抄和笔记,请协助他补充好未填完的部分,并完成探究任务。
主题 保尔的反抗精神
地点 反抗对象 情节举例
家乡 恶势力 ①
战场 敌人 保尔得知师长牺牲,与骑兵连战士们一起砍杀波兰敌军。
工地 恶劣环境 保尔克服环境恶劣等困难,顽强地投入到筑路工作当中。
病榻 病魔 ②
探究:从表格的整理当中,我们发现,促使保尔这块“钢铁”炼成有哪些因素? ③: 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学记》)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B.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思
C.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D.舍问,其奚决焉 舍:放弃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五、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人们借诗文书写自己的生活。有人寻自然美景,“日光下澈,① ”(《小石潭记》);有人写理想追求,“② ,道阻且长”(《蒹葭》);有人抒离别之情,“无为在歧路,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人发现规律,“野马也,尘埃也,④ ”(《北冥有鱼》);有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寒士,“⑤ ,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在阿勒泰。在陌生的城市里,外婆很孤独,她对我很依赖。
②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后我一进小区,远远地就能看见外婆正在阳台上等我回家。只见外婆弯腰趴在阳台上,目不转睛又小心翼翼地盯着小区大门方向,一看到我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③每到周六和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外婆的世界是奇异的世界,和我出来闲逛时,她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她喜欢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好奇。
④在水族馆橱窗前,她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外婆就是这样惊奇和童真。水族馆工作人员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砸坏了。”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她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还要来……”进入超市,她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只要是不加班,每到周六和周日,我就是这样,带外婆出去闲逛。
⑤大部分时间里,外婆总是糊里糊涂的。她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她总是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外婆只知道火车是她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再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外婆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世界,她总是糊里糊涂的,也记不住回家的路。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看着门上的布条,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解开,没收了她的钥匙。转天早晨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很着急,在门内绝望地大哭,喊着要回四川。我站在门口,想了想,还是就这样把她反锁在了家里。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回到她熟悉的地方。
⑧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外婆去车站。从车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家里,我看到门上又被外婆系了一块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2.文章②-⑧段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
(2)
“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没收了她的钥匙。
(3)
“我”送外婆去车站,再回到家里,看到外婆系在门上的布条,痛哭出声。
13.请结合语境,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外婆弯腰趴在阳台上,目不转睛又小心翼翼地盯着小区大门方向,一看到我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14.“我”很不喜欢外婆往门上系红布,曾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可是为什么文章最后在外婆走后“我”会“看到门上又被外婆系了一块布条”痛哭出声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从手指到AI,人类如何算出
①人类是如何计算的?
②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小朋友们喜欢掰着手指数数。对于进化程度尚不高的人类祖先,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
③不久前,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携手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以“运筹”“机巧”“掣电”3个单元,展示了80件东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计算器具。
④其实,该馆目前已经收集到4000多件科学仪器藏品,并对历史上实物已经失传、带有文字记录的中外著名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进行研究性复原。此次展览的80件计算器具中,博物馆研究制造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用乐高搭建了古希腊安提凯希拉装置,研制了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和莱布尼茨计算器的互动模型。
⑤计数是算数的基础,人的10个手指成为最简单方便的技术工具,这大概也是十进制计算的根本原因。在古代世界,“手指计数法”被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人们可能想象不到,欧洲中世纪的手指计数方法,甚至可以用两只手来表示多达9999的数字。直至今日,手指计数仍然在口语、手语和手势交流中广泛使用。
⑥作为人类早期计算实践的起点,除手指,我们的祖先还利用绳结、算筹、算数等来代表离散数的单元,以移动和排列这些单元的方式来实行简单的运算。对于较为复杂的运算和函数,人们会将计算结果排列成表格或采用比例规、计算尺、列线图等模拟计算装置,这些早期的计算工具主要依赖手动,没有分化出明确的输入和输出装置。
⑦在我国,2017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算表》,并在同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算表》呈表格形态,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乘法表。《算表》还可以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换为4个交叉点数字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⑧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样的计算器具已经不够用了。
⑨17世纪,机械计算器的构想首次付诸实践,19世纪中叶真正实现商用。机械计算器的广泛使用,符合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差分机和分析机是机械计算器发展的顶峰,分析机已经具备了程序控制的思想,也预示着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⑩但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电子计算机则是科技史上的一次伟大综合。把电力引入计算机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计算速度。从此,计算不再只算术,而是智能活动,计算机也不再只是计算工具,而成了人工智能。
如今,到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不再被称作“计算器具”。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世界的数字化也让一切问题都化为计算问题。
计算器具无处不在,但却隐而不彰,预示着人类或将进入智能计算的AI时代。
(选自《中国青年报》)
15.人类计算器具的发展“从手指到AI”之间经历了哪些变化?
16.选文第⑥段“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7.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形象地说明了手指是人类计算历史上第一个工具。
B.“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中用词准确,“复制”与“复原”不能调换。
C.“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这句话中的“遗忘”含蓄地表达了现代人因过于依赖机器而退化了人类的计算能力。
D.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博物馆目前收集到的科学仪器藏品之多。
七、作文
18.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尝试着帮助他人、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拒绝诱惑、尝试着宽容他人......在尝试中我们总有收获。
请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不少于600字;
(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B
6.(1) 举办“以和为贵”演讲比赛 召开“以和为贵”主题班会
(2)示例:是一种善良,是理解他人难以言说苦衷的悲悯。
(3)不赞同。理由:“君子和而不同”,赞美与否要根据具体情况,如果盲目赞美,反而不利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和事物的发展。
7. 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面团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保尔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 生长环境艰苦,朱赫来的教导。 与革命战士的接触,还有内心强大的信念。
8.C 9.(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喜爱学习却不勤于提问,不是真正能好学的人。 10.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11. 影布石上 溯洄从之 儿女共沾巾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2. 外婆每天弯腰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 “我”带她出去闲逛,她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我”上班时将她反锁在家里,她在门内大哭要回四川。 13.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期盼“我”回家时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她看到“我”后的满足和喜悦,表现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和对“我”的依赖。 14.①“我”没有能力带外婆离开这里,却希望她陪在“我”身边,忽视了她的孤独与无助,忽视了她对故乡的思念。②看到外婆留下的布条,“我”被外婆对“我”的关心与牵挂深深感动。③外婆离开看到空荡荡出租屋,引起了“我”对外婆的思念。
15.手动器具——机械计算器——电子计算机 16.不能删。主要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人们早期的计算工具大部分依靠手动,如果删去就成了指人们早期计算完全依靠手动,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7.C
18.例文:
在尝试中成长
美术课代表抱着画纸走过时,我总忍不住盯着她笔下的紫藤花看——那些淡紫色的花瓣像被春风吻过的蝶,在宣纸上轻轻颤动。当老师宣布要办班级画展时,我攥着铅笔的手心突然沁出了汗:或许,可以试试画一幅?
铺开画纸的那个傍晚,晚霞把书桌染成橘红色。我学着画册里的样子调颜料,毛笔却像故意捣乱的小鱼,在纸上洇出一团模糊的紫。第一次落笔就毁了半张纸,我盯着那团难看的色块,突然想把画具推到地上。这时窗台上的薄荷草被风掀动叶片,我想起上周看见美术课代表在画室练习,她的废画纸能装满半个纸篓。
第二天我换了张更小的画纸,先在草稿本上练了三十遍花瓣的轮廓。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第一笔时,手腕还是抖的,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像条小蛇。我深吸一口气,盯着窗台上那盆薄荷的叶片——它们边缘有细碎的锯齿,却各自舒展得很自在。或许不用刻意模仿别人,画出自己眼里的花就好?
我开始观察真正的紫藤。早读课后跑到操场边的花架下,看阳光穿过花瓣时的光影;午休时把调色盘放在石桌上,对着花苞调深浅不同的紫。第五张画纸上,花瓣终于不再是僵硬的色块,它们带着我反复修改的痕迹,像一群刚学会飞翔的小蝴蝶。有次调色时不小心打翻了洗笔的水,淡紫色在画纸上漫开,我忽然觉得那像紫藤花飘落时的样子,干脆顺着水痕添了几笔,倒生出几分意外的灵动。
画展那天,我的画被贴在最角落的位置,旁边是美术课代表那幅惊艳的紫藤。有同学停在我画前:“这花瓣上的水痕好特别,像真的沾了露水。”我摸着衣角笑了,忽然明白成长未必是成为最优秀的那个,就像那些在画纸上不断尝试的笔触,每一笔笨拙的修改,都是朝着更好的自己靠近。
现在我依然画不好标准的紫藤花,但每当拿起画笔,心里再没有最初的慌张。原来所有的成长都藏在“试试看”里——像初春的嫩芽试着顶开冻土,过程或许带着疼,却能在某天突然发现,自己早已站在了阳光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