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节课,地位显而易见。主要内容包括①信息;②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刚刚升入高中,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仍属于经验型,通过学习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会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增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能列举身边的信息实例, 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信息的描述。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协作交流、探究思考。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小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各种信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能更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更快捷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思 考进行新 课
老师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提问:
什么是信息?
①信息是现在才有的吗?
②信息从哪里来?
③信息能看的见摸得着吗?
学生了解问题后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先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或遭受挫折,然后教师再对存在的问题详细讲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
针对问题老师分别列举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信息实例进行分析 :
例一:手机上的一则短信
①手机本身是信息吗?
②文字本身是信息吗?
③文字中蕴含的内容是信息吗?
④信息从哪里来?
例二:法文“大禹治水”
①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②文字本身是信息吗?
③文字中蕴含的内容是信息吗?
④信息是从哪里来的?
通过比较例一和例二,说明信息来自于文字却不是文字本身,文字只是信息的载体。同时引出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之上。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信息来自于一切事物,信息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引导学生理解书中给出的三个关于信息的描述,并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信息。
学生从具体的例子出发,通过比较逐步分析并领会信息的含义。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提炼知识的能力。
启发引导,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实例出发理解信息的特征
提问: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信息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些难,没关系老师有个方法你看行不行.我们找找信息有那些特征,从特征出发就会容易很多。比如有一个人身高2米26,上海人,篮球界的小巨人,谁?
我们来找一找信息有哪些特征?
2、信息有哪些特征呢?
传递性
共享性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可存储性、普遍性、相对独立性、感知性……
比较活动:
①教师走到一位同学前不说话。
②教师走到一位同学前给他一张纸条(请你站起来)。
③教师走到一位同学前说:“请你站起来。”
讨论:你找到了信息的那些特征?
小结:给出书本上没有介绍到的信息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特征不止课本中给出的几点,还有很多。
学生认真配合,积极思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通过探究思考理解信息的特征。
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思考。
通过活动引出信息的传播过程
分析:在刚才的活动中信息是怎样传播的?是谁发出的信息,是谁接收的信息,用的是什么途径和载体形式?
小结:信息的传递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之上。途径和载体不同,信息接收和处理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 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活动中体会信息的传播过程。
总结
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来源于一切事物。虽然信息看不见也摸不着,可是它有许多特征,认识它也不难!不过虽然人类的感觉器官是相当灵敏,可以感知到许多信息,但是人的感官大多只能对外界事物作“定性”感知,而不能作“定量”感知,例如我们可以感知到一杯水的凉和热,可我们无法感知到水的准确的度数,而且有许多的信息人是感知不到的,像红外线、紫外线、超声波、次声波等。怎么办?发展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要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利用好信息资源, 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
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通过总结,承上启下。
实践练习
选择一种软件(WORD,PPT,网页)以“信息及其特征”为题,完成以下问题
(1)制作一份个人简介。
(2)你对信息的理解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学生通过上机实践体会信息的含义和特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辅助学生上机实践并完成作业评价。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使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达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课件27张PPT。信息及其特征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什么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1、什么是信息?
2、信息有哪些特征呢?1、什么是信息?
● 信息是现在才有的吗?
● 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呢?
● 信息是看的见摸得着的吗?
信息有定义吗?信息是现在才有的吗?(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 Mother宝贝,中午回家吃饭,妈妈做了你最爱吃的 …… 信息从哪里来?例一:
①手机本身是信息吗?
②文字本身是信息吗?
③文字中蕴含的内容是
信息吗?
④信息从哪里来的?
例二:
①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②文字本身是信息吗?
③文字中蕴含的内容是
信息吗?
④信息从哪里来?
文字本身不是信息,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大禹治水】例三:
如果有一天当你推开厨房门时闻到一股很难闻的液化石油气的气味,你收到了什么信息?
● 这个信息你看的见摸得着吗?● 气味是信息吗?● 这个信息从哪里来?从标志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呢?例四:例五: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都有
一 定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
● 一切事物都产生信息。
● 信息来源于一切事物。
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摸不着也看不见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信息”一词古已有之,但关于它的定义至今仍未取得共识,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描述。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它。你也试试看吧? 什么是信息?◆传递性
◆共享性
◆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价值相对性
◆时效性
◆真伪性
◆可存储性、普遍性、相对独立性、感知性……
(2)、信息有哪些特征呢?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上的传递称为存储,空间上的传递称为通信。共享性 萧伯纳名言:“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世界公认的三大量:质量、能量、信息量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之上,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不同信息
可以依附于同一个载体。价值相对性 信息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信息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信息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原有效用,成为历史记录。相对独立性 信息来源于物资,又不是物质本身,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被主体所感知,脱离了源物质而寄生于媒体,相对独立存在。 信息来源于精神世界,被主体感知,脱离了源精神世界而寄生于媒体,相对独立存在。可存储性 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信息是可以通过人的感官被接收和识别的,其感知的方式与识别因信息的载体不同而不同(看、听、闻、摸、尝等)。人的各种器官就是信息的接收器。感知性 耳口心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
人的感官大多只能对外界的信息作“定性”感知,而不能作“定量”感知,而且有许多信息人是感知不到的,像红外线、紫外线、超声波、次声波等,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快捷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我们该怎样做呢?信息技术 选择一种软件(WORD,PPT,网页)以“信息及其特征”为题,完成以下问题:
(1)制作一份个人简介。
(2)你对信息的理解是什么(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
实践练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