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类文--暑假迁移提升练 2025年暑假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类文--暑假迁移提升练 2025年暑假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1: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类文--暑假迁移提升练
2025年暑假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高采烈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我把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咕咕地叫个不停。吃一个吧!我犹豫不定地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我那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老把好东西让给我和妹妹吗?这么想着,我便……
⑤等我回到家时,手中只剩下了一片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星儿了。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怎么进的家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看着我笑了笑,没吭声。
⑥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⑦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竞奇迹般地蒸着三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
⑧二丫娘就这样被娘应付过去了,而我却悔恨交加。
⑨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百感交集,哇的一声哭了。
⑩就是从那天开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照顾妹妹和娘的责任。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故伎重演:
2.用简洁的语言,把“我”童年经历的这件事填完整。
有年“六一”,我想把学校的馒头留给妹妹和娘吃,
3.阅读3-9自然段,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填在括号里。
( )→犹豫不定→( )→( )→百感交集
4.文中两次写到娘笑了,第一次“娘也笑了”是因为 ,第二次“娘看着我笑了笑”是因为 。
5.第4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对“我”的 描写。
A.语言 B.神态 C.动作 D.心理
6.你认为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写一写。
把一切献给党
①吴运铎爷爷是革命老前辈,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②有一次,吴运铎爷爷从废旧的炮弹里挖取雷管时,雷管突然爆炸。吴爷爷的左手被炸掉四根手指,左眼被炸瞎,全身伤痕累累。战友们非常着急,赶忙把他送进了医院。吴爷爷昏迷中还在喊:“我要去挖炮弹!”
③1943年,吴运铎爷爷在兵工厂工作。他听说有一种叫“枪榴弹”的武器,可以利用步枪发射小型炮弹。吴爷爷反复琢磨,尝试着研制起来。他把粗铁棍锯断,掏空,然后套在战士们常用的步枪枪口上,最后又用铸铁造出了迫击炮炮弹形状的“子弹”。实验那天,“枪榴弹”射了出去,只见尘土冲天而起,惊得野兔四下逃窜……
④后来的一天,吴运铎爷爷接到农民的报告,说是发现了敌人埋藏的定时炸弹,就赶忙亲自拿着工具走下了弹坑。当看到弹坑里8颗一人多高,双臂合围才勉强抱得过来的大炸弹时,吴爷爷有说不出的高兴。[A]这8颗大炸弹能取出多少炸药啊!可是,谁又知道它们什么时候爆炸呢?[B]于是他迅速拿起工具卡住了引信,咬紧牙,一使劲,将引信从炸弹上取了出来……[C]就这样,吴爷爷终于把8颗炸弹上的引信都拆掉了。[D]后来,战士们从炸弹里取出了上千斤的炸药,为兵工厂解决了炸药不足的困难。
⑤后来,吴运铎爷爷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并出版了《把一切献给党》一书,这本书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7.阅读短文,补全小标题,理解文章内容。
挖取雷管被炸残→ → →写书并出版
8.画“___”的句子主要是对人物的 描写,从中我感受到了吴爷爷 的品质。画“ ”的部分是对人物的 描写,我感受到 。
9.下面这段文字,放在第④段中的 处最合适。(填序号)
在死亡面前,吴爷爷想:如果我拆掉引信时没有发生爆炸,那就是我的胜利;如果爆炸了,我甘愿为党的兵工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课外阅读。
《砖缝里的春天》(节选)
作者:贾平凹
①院角的砖墙裂开一道细缝,不知哪阵风捎来一粒种子,竟在缝中生了根。起初,它只是一截拇指高的嫩芽,两片瘦小的叶子蜷缩着,像怕冷的孩子裹紧衣衫。
②路过的老猫用爪子拨弄它,麻雀啄食墙头的草籽时溅落泥土盖住它的头顶。砖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只有碎石和干涸的沙粒。可这株无名的小苗,偏把根须钻进砖石的缝隙,一寸寸向上攀。
③春雨浇不透坚硬的墙砖,它使用叶片接住每一滴雨水;夏日的烈日烤焦了砖面,它却将蔫黄的叶子卷成筒,夜里再悄悄舒展。秋霜降临时,它的茎秆已泛出深褐色,顶端竟鼓起一粒青豆般的花苞!
④清晨,砖缝里绽开了一朵浅紫色的小花,五片花瓣薄如蝉翼,花蕊上还沾着夜露。扫院子的老人蹲下身,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这花啊……长在砖缝里,比牡丹还金贵!”
10.无名小花最终能开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选项( )
A.砖缝里的环境特别适合生长 B.老猫和麻雀帮助了它
C.它顽强地与困难抗争 D.老人每天为它浇水
11.结合上下文,解释“蔫黄”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意思:
造句:
12.文中画线句“两片瘦小的叶子蜷缩着,像怕冷的孩子裹紧衣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小花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用原文中的两个例子回答。
14.如果用一个事物(如小草、星星等)比喻“努力的人”,你会怎么写?仿照文中句式写一句话。
例句:它把根须钻进砖石的缝隙,一寸寸向上攀。
仿写:
15.文末老人说“这花啊……长在砖缝里,比牡丹还金贵!”这句话表达老人对小花的 之情。读完短文,你想对小花说点什么?(注意人称)
讲述爱国人士故事。阅读短文。
让《东方红》响彻太空
①1946年,留学英国的陈芳允被派往曼彻斯特学习雷达技术。他深知雷达是国防的“千里眼”,对祖国意义重大,便日夜钻研,最终掌握了核心技术。
②测试成功时,陈芳允突然感到左脚大脚趾剧痛——趾甲深深嵌进肉里,脚趾红肿发炎。医生责备他来迟了。原来,他曾多次感到疼痛,却因醉心工作一直无暇顾及。无奈之下,医生只能将他的半个趾甲削除。
③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刚回国的陈芳允被分配到了上海空军机场。他看到国民党飞机准备轰炸同胞,心如刀绞。几天后便带着家人出逃,回乡“养病”。然而,他每天坐立难安:自己在曼彻斯特苦学,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如今却只能蹉跎时光吗?
④于是,他托好友帮忙调入无线电研究室。刚安顿好,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就追来电话,命令他去南京参与战事准备。情急之下,他只好再次出逃,直奔湖州岳父家。
⑤一见到岳父,陈芳允就急切地问道:“您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马上生一场大病?”岳父是当地的名医,一听这话,瞪大眼睛嚷道:“我只知道怎么给人治病,不知道怎么让人得病!”陈芳允叹了口气,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这可难煞了这位名医岳父,在自己孩子身上动破坏性的刀子,他实在下不去手!突然,陈芳允想到在英国时曾因趾甲问题动过手术:“要不,再拔一次趾甲?”岳父听完后,沉默了许久,最终狠下心,颤抖着给陈芳允打上麻药,将他左脚大脚趾的整个趾甲拔掉了!
⑥陈芳允一瘸一拐地回到上海,住进医院。好友探望时,见他脚裹厚纱布、鲜血渗出,叹了口气:“你这样去不了南京,安心养病吧。”于是,他便在医院“小病大养”起来。
⑦1965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地面跟踪测量任务交给陈芳允。他深知,要让卫星发挥作用,必须掌控其运行轨迹和位置,这与他当年的雷达测距技术相通。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历经五年反复推敲论证,终于攻克难题。
⑧1970年4月24日,上海外滩灯火璀璨。陈芳允漫步江边,突然,激昂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夜空。他循声望去,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传来播音员喜悦的声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了!”泪水瞬间模糊了他的双眼……此刻,陈芳允听到了,外滩的百姓听到了,全中国人民听到了,全世界都听到了——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中国向太空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所有的坚持,终在这一刻绽放!
16.照样子,按照时间顺序把事件补充完整。
17.填空。
(1)陈芳允两次“出逃”与“养病”是为了
(2)联系上下文,第5自然段中岳父“沉默了许久”,可能是因为 ,还可能是因为
18.选择。
(1)1946年,陈芳允的脚趾发炎严重是因为( )
A.英国医疗条件很差 B.醉心工作忽略伤病
C.故意拖延治疗时间 D.战争受伤一直未愈
(2)短文结尾段中三次写“听到了……”是为了( )
A.突出音乐播放的音量非常大 B.强调乐曲循环播放了三次
C.表现出全民喜悦和世界关注 D.说明广播设备覆盖范围广
19.陈芳允听到《东方红》乐曲时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那一刻他会想到什么呢?联系全文,至少说出两点。
20.读了陈芳允的事迹,你会想到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呢?请简要写出理由。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按要求做。
蜡梅
①有这样一种植物,总在严冬腊月悄(qiǎo)然绽放。它的花朵呈现蜜蜡色光泽,宛若蜜蜂采蜜制蜡、精雕细琢(zhuó)的艺术品;它的花香甜美芬芳,一丝一缕都能撒起满心的愉悦,令人陶醉,它,就是蜡梅。
②蜡梅最初被称为黄梅,主要产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和武当山等地,尽管蜡梅的名字里带有“梅”字,但从植物学上看,与梅花并无亲缘关系。蜡梅和梅花虽然花期相近,且都散发香气,但是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蜡梅是灌木,花色以蜡黄色为主,香气浓郁而梅花则是小乔(qiǎo)木、花色多样,香气清淡。不仅如此,蜡梅的花期较梅花更早,开花时间更长。
①蜡梅作为冬季少数开花的植物之一,其花朵、叶片、枝干等对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活动的场所。蜡梅的花蜜清甜,为冬季活动的昆虫们提供了食物,蜡梅的根系发达,可以围着(zhuó)土壤(rǎng),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④蜡梅不仅在冬季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文人墨客心中有着特殊(shū)的地位。正像宋代诗人所写的“不肯皎(jiǎo)然争腊雪,只将孤艳付幽(yōu)香”,蜡梅既是自然之美的化身,又是诗词书画中永恒(héng)的主题,承载着文人墨客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对生命韧(rèn)性的赞颂。
③时至今日,蜡梅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冬日里别有风趣的点缀(zhuì),腊月时节,人们常选几枝蜡梅插入瓶中,甜香漫漫,为冬季带来温暖与喜悦。
2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①自然段中“陶醉”的意思,写下来。
陶醉:
22.结合短文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蜡梅是艺术品,由蜜蜂采蜜制蜡雕琢而成。( )
(2)蜡梅全部生长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和武当山。( )
(3)文人墨客常借腊梅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对生命韧性的赞颂。( )
23.蜡梅和梅花有很多不同,请结合短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写出两处不同。
第1处不同:
第2处不同:
24.短文第③自然段,从为生物提供场所、 和 这三个方面介绍了蜡梅在冬季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5.短文第④自然段画“ ”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承上启下 C.激发想象
26.蜡梅是自然之美的化身,又是品格之美的象征。人们常用“坚韧不拔”“朴实无华”“低调谦逊”“不求回报”等词语来赞颂蜡梅。如果请你选几枝蜡梅赠送他人,你最想送给谁?再联系生活实际把理由写清楚。
阅读
柿子,家乡的记忆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质朴的小山村,每到秋半,秋风就好像( )。把山坡上的柿子树染上了斑(bān)斓(lán)色彩,红彤彤的柿子像( ),远远望去,整个山坡宛若( ),美不胜收。
②秋天是柿子成熟的季节,带给我和家乡人民无限的欢乐,每到放学,我们一群孩子总是急切地扔下书包,呼朋引伴地奔向柿子林,我们像小猴子一样,在树林间穿梭(suō),寻觅着最红最大的柿子,找到目标后,胆大的孩子三两下就爬上树,小心翼翼地摘下柿子,一脸得意地扔给下面的伙伴。有时,为了摘到高枝上的柿子,我们不得不搬来青石砖垫(diǎn)脚,大孩子站在上面,把身子挺得直直的,使劲伸长胳膊,时间久了,膝盖不受控制地打着颤,可那枚橙红的柿子还在更高处泛着油光,眼着手就要碰到柿子了,可还是……终于,柿子在长竹竿的帮助下脱离了枝丫,我们慌忙去接,当接住柿子的那一刻,就像接住了一颗温热的太阳,我们的脸上漾起笑意。
③每到柿子成熟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都忙碌起来:男人们握着长竹竿、爬高枝,小心采摘柿子;女人们用粗麻布兜(dōu)住坠落的柿子,腰间的针线包晃出细碎的声响,好听极了;孩子们在树下欢快奔跑,帮忙拾起掉落的柿子;老人们则坐在柿子树旁,不停地传授着自己的经验,看着眼前的一切,堆满皱纹的眼角漾起笑意,大家一边劳作,一边分享(xiǎng)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欢乐与和谐的场景,让我至今都历历在目。
④乡亲们还把柿子制成了各种美食,有的柿子被晒成柿饼,经过阳光与时间的沉淀(diàn),覆盖在表面的那一层薄薄的糖霜如同雪花般美丽;有的柿子被制成柿子饼,熟软的柿子被捣成泥,与糯(nuò)米粉、红糖混合成团,或蒸或煎……夜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食,每咬一口,柿子那甜蜜的滋味就会在唇齿间慢慢散开。一天的疲惫(bèi)也在欢笑与回味中消散了。
⑤如今,我已离开家乡多年,仍时常想起儿时的柿子树,回忆起那漫山的欢乐……
27.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短语,将序号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枝头 B.一个挂满灯笼的集市 C.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28.短文第②、③自然段都写到了“漾起笑意”,第一次是因为 ;第二次是因为 (至少写出两个原因)。
29.短文第①-④自然段,作者回忆了 、 和 三个内容,表达了自己对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30.联系上下文,选出对第②自然段中加点部分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写出了孩子们呼朋引伴地奔向柿子林
B.写出了孩子们的动作灵活,心情愉悦
C.写出了孩子们摘柿子的动作十分敏捷
31.短文题目为《柿子,家乡的记忆》,你觉得这是一份怎样的记忆?再结合短文内容写出理由。
参考答案
1.在文中指“我”之前因饥饿咽口水、肚子叫的情况再次出现,即老花招、老办法又重新施展。 2.但回家路上因饥饿难耐,把三个馒头都吃光了,娘用蒸的馒头应对二丫娘,我悔恨交加,自此懂得担当。 3. 兴高采烈 忐忑不安 悔恨交加 4. 娘因“我”说要把馒头留给妹妹和娘,为“我”懂事欣慰 娘猜到“我”吃光馒头,用笑包容、理解“我” 5.D 6.娘是善良、宽容、有智慧,心疼孩子又善于维护孩子自尊的人。
【导语】《童年的馒头》以质朴文字勾勒童年苦难与温情。“我”从想分享到偷吃馒头的挣扎,娘用无声包容与智慧圆场,将贫苦岁月里的母爱、成长阵痛细腻呈现。以小见大,借馒头串联起家庭的艰辛、亲情的厚重,在简朴叙事中,让读者触摸到人性的柔软与成长的力量,余韵悠长。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从文中第④自然段“又走了一段路,我那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找到词语“故伎重演”。结合语境,“我”之前有过咽口水、肚子咕咕叫的情况,这里是说这种因饥饿产生的表现再次出现 。故“故伎重演”的意思是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文中指“我”饥饿时咽口水、肚子叫的情况再次出现。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需梳理“我”在“六一”当天与馒头相关的行为和后续发展。从文中第③段可知“我”起初想留馒头,第⑤段“手中只剩下了一片空空的荷叶”表明“我”因饥饿吃光馒头,第⑤-⑧段“娘看着我笑了笑……我却悔恨交加”体现回家后娘的态度及“我”的心情,第⑩段“就是从那天开始……责任”说明“我”的成长。
示例:有年“六一”,我想把学校的馒头留给妹妹和娘吃,但回家路上经不住饥饿,把三个馒头都吃了,回家后娘用蒸的馒头应对二丫娘,我悔恨交加,自此懂得要照顾家人。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看第③自然段“我兴高采烈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兴高采烈” 直接体现此时“我”的心情,所以在情节起始,“我”因期待给娘和妹妹馒头而心情是兴高采烈的,故第①空填:兴高采烈。
看第⑤自然段“等我回到家时,手中只剩下了一片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星儿了。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怎么进的家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忐忑不安”呈现出“我”吃光馒头后,回家时内心的不安,所以在“犹豫不定”(吃自己馒头时的心情)之后,“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故第②空填:忐忑不安。
看第⑧自然段“二丫娘就这样被娘应付过去了,而我却悔恨交加”,“悔恨交加”体现出 “我” 看到娘为自己圆场,因自己吃光馒头而产生的后悔、愧疚,在“忐忑不安”之后,“我”的心情是悔恨交加,故第③空填:悔恨交加。
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看第③自然段“我兴高采烈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我”满心欢喜地要把学校发的馒头分给妹妹和娘,娘感受到“我”的懂事、有分享的心意,所以因欣慰而笑,故第一次“娘也笑了”是因为娘听“我”说要把馒头分给妹妹和自己,为“我”懂事、懂得分享而欣慰地笑 。
看第④-⑤自然段,“我”原本想留馒头,却因饥饿吃光了,回家时只剩空荷叶,娘看到后“笑了笑,没吭声” 。娘猜到“我”吃光馒头的事,但没有指责,而是用宽容、理解的笑,无声地包容“我”的过错,所以第二次“娘看着我笑了笑”是因为娘猜到“我”吃光了馒头,用笑来表达对“我”的理解与包容 。
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看第④自然段“吃一个吧!”“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老把好东西让给我和妹妹吗?”这些都是“我”内心的想法、思索,是在心里进行的活动。
故选D。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要判断娘是怎样的人,需从文中找娘的行为、语言等内容。比如看娘面对“我”吃光馒头后的反应,还有应对二丫娘时的做法,以及对“我”和妹妹的态度,从这些情节里提炼娘的品质,像宽容、善良、维护孩子自尊等。
示例:娘是宽容、善良且懂得维护孩子自尊的人。“我”吃光馒头,娘没指责,还用蒸馒头应付二丫娘,保护“我”的自尊,平日也总把好东西让给孩子,尽显对孩子的爱。
7. 研制枪榴弹 冒险拆炸弹 8. 语言 吴爷爷即使受伤也不忘炮弹事业,不怕牺牲 动作 吴爷爷对待炮弹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9.B
【导语】这篇《把一切献给党》通过截取吴运铎的典型事迹,塑造了一个“中国的保尔”的立体形象。文章以“受伤—创新—冒险—著书”为叙事链条,既展现了兵工专家的专业素养,又突出了革命者的牺牲精神。第②段“昏迷中呼喊”的细节和第④段拆炸弹的心理描写形成强烈反差,前者体现本能的职业执着,后者彰显理性的牺牲觉悟,使人物形象既有血性又具深度。波浪线标注的动作描写与下划线标注的语言描写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出一个将个人命运完全融入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形象。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拟写小标题。
第③段“1943年,吴运铎爷爷在兵工厂工作……实验那天,‘枪榴弹’射了出去,只见尘土冲天而起,惊得野兔四下逃窜……”可知,该段主要讲吴运铎在兵工厂研制“枪榴弹”并实验成功的过程,所以可提炼小标题:自制“枪榴弹”获成功。
第④段“后来的一天,吴运铎爷爷接到农民的报告……后来,战士们从炸弹里取出了上千斤的炸药,为兵工厂解决了炸药不足的困难”可知,该段围绕吴运铎发现敌人埋藏的定时炸弹,然后拆除引信,最终取出炸药展开,故提炼为 “拆除炸弹取炸药”。可提炼小标题:拆除炸弹取炸药。
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和分析句子含义。
第②段“吴爷爷昏迷中还在喊:‘我要去挖炮弹!’”可知,这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从这句语言描写中,能感受到吴爷爷不顾自身伤痛、一心投身革命工作、把党和兵工事业放在首位、英勇无畏且极具奉献精神的品质,即便身受重伤昏迷,心里念着的还是挖炮弹的任务,彰显对革命事业的执着担当。
第③段“他把粗铁棍锯断,掏空,然后套在战士们常用的步枪枪口上,”可知,这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锯断、掏空、套”等一系列连贯动作,展现出吴运铎在研制“枪榴弹”时的专注、实干,让我们感受到他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为兵工事业肯钻研、愿付出的奉献精神与聪明才智。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句子排序。
要判断这段文字放在第④段何处最合适,需结合上下文分析:
A 处:前文讲吴爷爷看到8颗大炸弹时的高兴,以及对炸药量的期待和对爆炸风险的担忧。此处若插入心理活动,会打断“发现炸弹—担忧风险”的自然过渡,衔接生硬。
B 处:第④段中,A句“这8颗大炸弹能取出多少炸药啊!可是,谁又知道它们什么时候爆炸呢?”体现了吴爷爷对炸药的渴望和对炸弹危险性的认知,引出拆除引信的必要性;而补充的文字“在死亡面前,吴爷爷想:如果我拆掉引信时没有发生爆炸,那就是我的胜利;如果爆炸了,我甘愿为党的兵工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是吴爷爷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心理活动,恰好承接A句对爆炸风险的担忧,解释了他为何能“迅速拿起工具卡住引信”(B句后的动作),为后续成功拆除引信(C、D 句)提供了情感和动机支撑。既承接了对爆炸风险的担忧,又解释了他为何能果断行动,是“担忧—决心—行动”逻辑链的关键衔接,放在此处最恰当。
C 处:此时吴爷爷已开始拆除引信,动作正在进行中。插入心理活动会打断动作的连贯性,且与“终于把8颗炸弹上的引信都拆掉了”的结果衔接不自然。
D 处:引信已全部拆除,炸药问题也已解决。此时插入面对死亡的心理活动,与后文“解决炸药不足的困难”的积极结果脱节,不符合逻辑。
因此,放在B处最恰当。
10.C 11. 植物因缺水或暴晒而发黄萎缩。 烈日下,忘记浇水的绿萝叶子变得蔫黄。 12.比喻。将叶子比作“怕冷的孩子”,生动写出小苗初生时的脆弱与挣扎,让读者感受到它的不易。 13.①老猫用爪子拨弄它,麻雀溅落的泥土盖住它; ②砖缝里只有碎石和干涸的沙粒。 14.他像石缝里的竹子,迎着狂风也要一节节拔高! 15. 惊叹、赞美 小花你虽生长条件艰苦,却以顽强生命力创造出比富贵牡丹更值得敬佩的价值,在逆境中的坚持比顺境中的成功更可贵。我要向你学习!
【导语】这篇短文以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花为意象,通过细腻的拟人化描写(如“怕冷的孩子”“蔫黄的叶子卷成筒”),生动展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坚韧。作者以四季时序为叙事框架,用“春雨”“烈日”“秋霜”等自然元素烘托生存环境的恶劣,最终以浅紫色小花的绽放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平凡中的伟大”这一主题。老人“比牡丹还金贵”的感叹,既是画龙点睛的抒情,也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存条件,而在于突破困境的勇气。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有误。文中第②③段明确描述砖缝环境极其恶劣:“砖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只有碎石和干涸的沙粒”“春雨浇不透坚硬的墙砖”“夏日的烈日烤焦了砖面”。这些词句直接说明砖缝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条件(土壤、水分、适宜温度),并非“适合生长”。
B.理解有误。文中第②段提到“路过的老猫用爪子拨弄它,麻雀啄食墙头的草籽时溅落泥土盖住它的头顶”。“拨弄”是对小花的破坏,“溅落泥土盖住头顶” 是无意的阻碍,并非帮助,因此该选项与文本内容矛盾。
C.理解正确。文中详细描写了小花的抗争行为: 面对贫瘠土壤时,“偏把根须钻进砖石的缝隙,一寸寸向上攀”;面对缺水时,“使用叶片接住每一滴雨水”;面对烈日时,“将蔫黄的叶子卷成筒,夜里再悄悄舒展”。这些连续的行动体现了它主动克服困难、顽强求生的精神,是最终开花的核心原因。
D.理解有误。全文未提及“老人浇水”的情节,老人仅在花开后“蹲下身”观察并赞叹,并未参与其生长过程,因此该选项无文本依据。
故选C。
1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造句。
“蔫黄”的原意是指植物因缺水、暴晒等原因而失去生机,呈现出萎缩、发黄的状态。 文中结合第③段 “夏日的烈日烤焦了砖面,它却将蔫黄的叶子卷成筒”,这里的“蔫黄”具体指小花在烈日暴晒下,叶子因缺水而变得萎缩、发黄,体现出它在恶劣环境中受到的伤害。
造句:好几天没浇水,窗台上的绿萝叶子都蔫黄了,看着毫无生气。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第①段句子“两片瘦小的叶子蜷缩着,像怕冷的孩子裹紧衣衫。”可知,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蜷缩的叶子”比作“怕冷的孩子裹紧衣衫”,用熟悉的“孩子裹衣”形象来比喻叶子的形态。通过比喻,将叶子“瘦小”“蜷缩”的样子具体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幼苗初期的柔弱、娇嫩,仿佛能看到那株在砖缝中艰难求生的小苗模样。用“怕冷的孩子”来类比,既写出了幼苗的脆弱,也暗示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砖缝中可能温度较低、缺乏保护),为后文描写它顽强生长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其生命力的可贵。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
文中能够体现小花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很多,如文中第②段提到“砖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只有碎石和干涸的沙粒”。这表明小花生长的地方缺乏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和适宜的土壤条件,生存基础极其恶劣,给它的扎根和汲取营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第③段还提到“春雨浇不透坚硬的墙砖”“夏日的烈日烤焦了砖面”。春雨无法渗透墙砖到达根部,导致小花缺水;夏日烈日直接炙烤砖面,进一步加剧了它的干旱和高温压力,这些都是来自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
这两个例子从土壤条件和气候影响两方面,具体展现了小花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艰难处境,反衬出它顽强生长的可贵。
1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阅读句子可知,例句以“事物+动作1+动作2”的句式,通过连续的、有方向性的动作(“钻进缝隙”“向上攀”),展现事物在困境中持续努力的状态;“砖石的缝隙”体现环境的艰难,“一寸寸”突出努力的过程缓慢却坚定,整体传递出“在逆境中坚持奋进”的内涵。仿写时,选择“小草”比喻“努力的人”,可以环境设定为“坚硬的石板下”,体现生长的阻碍,类似例句的“砖石的缝隙”。
例:它把嫩芽顶开石板的边缘,一点点向外探。
15.本题考查主旨情感和语言表达。
通读文本可知,牡丹通常被视为富贵、艳丽的象征,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需要精心养护。而文中的小花生长在“砖石缝隙”中,面临“没有肥沃土壤”“烈日烤焦”“老猫拨弄”等多重困难,却能顽强扎根、开花。老人说它“比牡丹还金贵”,并非比较花的外形,而是赞美它在极端逆境中展现出的生命力——这种不向困境低头、努力生长的精神,比温室中娇养的牡丹更可贵。“金贵”一词直接体现了老人对小花的珍视与敬佩。
语言表达时,需结合小花的生长经历(砖缝扎根、接雨水、卷叶抗晒等),用第二人称“你”直接对话,表达对其顽强精神的认可,并联系自身感悟。
例:小花,你在砖缝里克服这么多困难还能开花,真让我敬佩!我要像你一样,不怕困难,努力成长。
16.留学英国被派往曼彻斯特学习雷达技术,因醉心工作脚趾发炎剔除半个趾甲
带领团队承担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地面跟踪测量任务,历经五年攻克难题,见证卫星发射成功 。 17. 逃避为国民党效力,寻找机会报效新中国。 不忍心伤害女婿的身体。 被陈芳允的爱国决心所震撼。 18. B C 19.①想到多年科研攻关的艰辛,终于换来成功(如第⑦段五年攻关);
②回忆起为避战不惜拔甲的牺牲(如第⑤段);
③感慨祖国航天事业迈出历史性一步的激动。 20.会想到《为人民服务》中的张思德。理由是陈芳允一心为祖国科研事业奉献,为祖国发展努力,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都具有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爱国科学家陈芳允的典型事迹,生动展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文章以时间轴展开叙述,选取“带伤钻研雷达技术”“自伤拒赴内战”“攻克卫星测控难关”三个典型场景,通过细节描写(如拔趾甲的手术场景、外滩听《东方红》的泪目时刻)立体呈现人物形象。文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交织,在“技术报国”的主线下,既体现科学研究的艰辛,又彰显历史洪流中知识分子的抉择,结尾以卫星升空的民族自豪感收束,形成强烈的情感升华。
1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概括。
逐段扫读文本,找对应时间点的关键行为。
从第①段和第②段的“1946年……因醉心工作,脚趾发炎,最后被剔除半个趾甲” ,提炼出留英学习雷达技术,因醉心工作脚趾发炎被剔除半个趾甲 。
从第⑦段“1965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地面跟踪测量任务交给陈芳允。他深知,要让卫星发挥作用,必须掌控其运行轨迹和位置,这与他当年的雷达测距技术相通。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历经五年反复推敲论证,终于攻克难题”和第⑧段的“970年4月24日,上海外滩灯火璀璨。陈芳允漫步江边,突然,激昂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夜空。他循声望去,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传来播音员喜悦的声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了!’”可概括为 带领团队攻克首颗人造卫星地面跟踪测量难题,见证卫星发射成功 。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掌握。
(1)从第③段“几天后便带着家人出逃,回乡‘养病。然而,他每天坐立难安:自己在曼彻斯特苦学,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如今却只能蹉跎时光吗?”可知两次“出逃”与“养病”是为了是拒绝为国民党参与内战服务,坚持回国为祖国做有益之事 。
(2)结合第⑤段“陈芳允叹了口气,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这可难煞了这位名医岳父,在自己孩子身上动破坏性的刀子,他实在下不去手!突然,陈芳允想到在英国时曾因趾甲问题动过手术:‘要不,再拔一次趾甲?’岳父听完后,沉默了许久,最终狠下心,颤抖着给陈芳允打上麻药,将他左脚大脚趾的整个趾甲拔掉了!”,一是要在女婿脚上动“破坏性手术”可知岳父“沉默了许久”,可能是因为内心不忍、纠结;二是明白女婿拒绝为国民党做事的决心,既心疼又无奈,不知如何回应。
1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掌握。
(1)从第②段的句子“趾甲深深嵌进肉里,脚趾红肿发炎。医生责备他来迟了。原来,他曾多次感到疼痛,却因醉心工作一直无暇顾及。无奈之下,医生只能将他的半个趾甲削除”可知陈芳允的脚趾发炎严重是因为醉心工作忽略伤病。
故选B。
(2)结尾重复“听到了……”,从“全中国人民听到了,全世界都听到了” ,能看出 强调卫星发射意义重大,全国关注、世界瞩目,突出全民喜悦与事件影响力。
故选C。
1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掌握。
结合他为卫星事业的付出(攻克难题、多年努力) + 成果意义(祖国航天突破、民族自豪)。
示例:他会想 “这么多年带着团队啃硬骨头,无数个日夜的钻研没白费!《东方红》响在太空,咱中国人在航天领域真的站起来了,为祖国骄傲,这一切太值了!”
20.本题考查开放性题目。
本文以科学家陈芳允的爱国事迹为主线,通过留学苦研、忍痛拒战、攻关卫星等典型事件,展现其舍身报国的赤子之心。
找课本中“为国奉献、坚守信念”的人物(如《詹天佑》詹天佑、《邓稼先》邓稼先等 ),结合品质(陈芳允爱国、敬业、坚守原则;课文人物同理) 。
示例:想到《詹天佑》里的詹天佑。他为修建京张铁路,顶住压力、创新设计,和陈芳允一样,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家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拼尽全力的品质,用行动为祖国争荣光。
21.指被蜡梅甜美芬芳的花香深深吸引,沉浸在愉悦、满足的美好感受中,无法自拔。 22. × × √ 23. 蜡梅是灌木,梅花是小乔木。 蜡梅花色以蜡黄色为主,梅花花色多样;蜡梅香气浓郁,梅花香气清淡;蜡梅的花期较梅花更早,开花时间更长。 24. 为昆虫提供食物 保持水土 25.B 26.最想把蜡梅送给我的老师。老师就像蜡梅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在学习上,老师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知识,无论我们遇到多少难题,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解,不求任何回报。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为我们备课、批改作业,很晚才离开。他们低调谦逊,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只希望我们能够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这种品格和蜡梅十分相似。
【导语】这篇关于蜡梅的短文结构精巧,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笔触,展现了植物的多重价值。文章以"蜜蜡色光泽"的感官描写开篇,巧妙引出主题;随后运用对比手法区分蜡梅与梅花,体现严谨的科普态度;继而从生态功能过渡到文化象征,完成由物及理的升华。最妙的是结尾处"甜香漫漫"的意象,将自然物候与生活美学自然融合,使科普散文兼具诗意与温度。全文语言雅致,既有"孤艳付幽香"的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科普的准确表达。
2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陶醉”出现在第①自然段,描述蜡梅的花香“一丝一缕都能撒起满心的愉悦,令人陶醉”。联系上下文语境:前文提到蜡梅的花香“甜美芬芳”,后文用“令人陶醉”承接,说明“陶醉”是花香带来的感受。“愉悦”一词直接提示了“陶醉”的情感基调——因美好事物(此处指蜡梅香气)而产生的沉浸、满足的状态。
所以“陶醉”的意思是:指被蜡梅甜美芬芳的花香深深吸引,沉浸在愉悦、满足的美好感受中,无法自拔。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第①自然段提到“它的花朵呈现蜜蜡色光泽,宛若蜜蜂采蜜制蜡、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句中“宛若”表明这是比喻手法,将蜡梅花比作蜜蜂雕琢的艺术品,而非蜡梅本身是蜜蜂制作的艺术品。因此该说法错误。
(2)第②自然段指出“蜡梅最初被称为黄梅,主要产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和武当山等地”。“主要产于”说明秦岭和武当山是蜡梅的重要产地,但并非“全部生长”于此,存在其他产地。因此该说法错误。
(3)第④自然段明确提到“蜡梅……承载着文人墨客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对生命韧性的赞颂”。原文直接表述了文人墨客借蜡梅表达的情感和追求,与题干说法一致。因此该说法正确。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内容,找出蜡梅和梅花的两处不同,因此需重点阅读该段落中对比二者的语句。第②自然段明确提到“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随后列举了具体差异:
植物类型:“蜡梅是灌木……梅花则是小乔木”;
花色与香气:“蜡梅……花色以蜡黄色为主,香气浓郁;梅花……花色多样,香气清淡”;
花期:“蜡梅的花期较梅花更早,开花时间更长”。
从上述差异中任选两处即可,如植物类型、花色和香气的区别。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③自然段开头总述“蜡梅作为冬季少数开花的植物之一,其花朵、叶片、枝干等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活动的场所”,这是第一个作用。后文继续介绍“蜡梅的花蜜清甜,为冬季活动的昆虫们提供了食物”,这是第二个作用;“蜡梅的根系发达,可以固着土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这是第三个作用。
所以短文第③自然段,从为生物提供场所、为昆虫提供食物和保持水土这三个方面介绍了蜡梅在冬季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蜡梅不仅在冬季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文人墨客心中有着特殊(shū)的地位。”这句话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蜡梅不仅在冬季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应前文第③自然段对蜡梅生态作用的介绍;后半部分“更在文人墨客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引出后文第④自然段对蜡梅文化意义的阐述。
A.句子并未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而是连接前后不同的内容,故此说法不正确。
B.“承上”指承接上文关于蜡梅生态作用的内容,“启下”指引出下文关于蜡梅在文人心中地位的内容,符合句子的功能。
C.句子是过渡性表述,没有引发读者想象的作用,故此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选择赠送蜡梅的对象,并结合蜡梅的象征意义及生活实际阐述理由即可,如:我最想把蜡梅送给邻居张奶奶。张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儿子又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生活却从未抱怨过。去年冬天,张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骨折,医生说要好好休养三个月。可她刚能拄着拐杖走路,就又像往常一样,每天清晨把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楼上行动不便的王爷爷取报纸。
张奶奶就像这蜡梅一样,朴实无华,从不计较自己付出了多少。寒冬里的蜡梅不要人精心照料,默默绽放散发香气;张奶奶也总是默默帮着邻里,从不要大家说一句感谢。她面对生活的难处时那份坚韧,就像蜡梅顶着风雪开花的韧劲,让我觉得把蜡梅送给她再合适不过了。
27.CAB 28. 孩子们成功摘到柿子,感到兴奋和满足 老人们看到丰收的场景,感到欣慰;村民们一起劳作,气氛欢乐和谐 29. 孩子们摘柿子的场景 村民们摘柿子的劳作场景 村民们制作柿子美食并享用的画面 30.B 31.这是一份温暖、欢乐的记忆,因为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孩子们和村民们摘柿子的温馨场面令人感动和怀念,大家制作柿子美食后一起分享的画面温暖、祥和。
【导语】这篇散文以柿子为情感载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乡村生活的诗意画卷。作者运用多感官描写(视觉“红彤彤”、听觉“细碎声响”、味觉“甜蜜滋味”)构建出立体的秋收图景,比喻修辞(如“温热的太阳”)赋予平凡物象以情感温度。行文采用时空双线结构:横向铺陈采摘场景的热闹,纵向贯穿童年至今的思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劳作场景的生动刻画,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乡愁,最终以味觉记忆收束全篇,实现情感升华。
27.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秋风就好像……”这里需要形容秋风的神奇力量,能够“染上斑斓色彩”,“魔术师”最符合这个意象,因为魔术师能变出各种颜色和景象。此处填写为:秋风就好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故选C。
“红彤彤的柿子像……”这里需要比喻柿子的样子,“小灯笼”既形象又贴切,能生动表现出柿子红彤彤、圆润饱满的特点。此处填写为:红彤彤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枝头。故选A。
“整个山坡宛若……”这里需要形容整片山坡的壮观景象,“集市”能表现出数量之多、场面之热闹,与“挂满灯笼”搭配最合适。此处填写为:整个山坡宛若一个挂满灯笼的集市。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当接住柿子的那一刻,就像接住了一颗温热的太阳,我们的脸上漾起笑意。”这个比喻生动表现了孩子们内心的喜悦。前文详细描述了孩子们摘柿子的过程,包括“一脸得意”等神态描写,都为最后的“漾起笑意”做了铺垫。这种笑意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后的自然流露,体现了童真童趣。因此,第一次“漾起笑意”是因为孩子们摘到柿子的开心与满足。
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老人们则坐在柿子时旁,不停地传授着自己的经验,看着眼前的一切,堆满皱纹的眼角漾起笑意。”“眼前的一切”代指前文男人们摘柿子、女人们兜柿子、孩子们拾柿子。文中明确提到“老人们则坐在柿子时旁,不停地传授着自己的经验”,说明老人们参与其中。“看着眼前的一切”表明老人们是在看到整个丰收场景后露出的笑容。“堆满皱纹的眼角”这个细节描写特别突出了老人们的欣慰之情。题干要求至少写出两个原因。因此,第二次“漾起笑意”是因为看到男女老少一起采摘柿子的温馨画面;老人们传授经验,分享生活点滴的欢乐与和谐。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第②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放学后孩子们摘柿子的全过程。该段包含动作描写,如“爬上树”、“伸长胳膊”,以及神态描写,如“一脸得意”,生动再现了童年趣事,结尾用“接住了一颗温热的太阳”的比喻深化情感,展现童年纯真的快乐。第③自然段具体描写不同年龄村民摘柿子的分工协作。第④自然段详细叙述制作柿子美食和享用的过程,包含集体劳作的场景描写和美食制作的细节,文末的“欢乐与和谐的场景”直接点明主题。因此,作者回忆了孩子们摘柿子、村民们分工协作摘柿子和制作柿子美食并享用三个内容,表达了自己对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30.本题考查加点短语的作用。
“我们像小猴子一样,在树林间穿梭”,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比作“小猴子”,“穿梭”一词体现动态,既体现动作灵活,符合猴子攀爬特性,又隐含活泼快乐,展现轻盈灵巧的身姿,与后文“寻觅”“爬上树”等动作描写形成连贯画面,通过一个简短的比喻句,既写实又传神地再现了童年场景的生动画面。而选项A是前文内容,选项C是后文内容,这里还没开始采摘。
故选B。
3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整篇文章都是围绕家乡的柿子所展开,描述柿子成熟后村民们的行为活动,展现其乐融融的农村氛围。因此,这是一份欢乐、温馨、甜蜜的记忆。理由是:“欢乐”可以从文章第②自然段儿童活动场景体现出来,抓住“小猴子”的比喻,体现童真童趣,再使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展现欢乐无比的场面。“温馨”可以从第③自然段集体劳动场景体现出来,把握“其乐融融”的群体氛围,分工描写“男人们摘柿子,女人们兜柿子,孩子们拾柿子,老人们分享经验”。“甜蜜”可以从第④自然段美食制作体现出来,由味觉体验升华到情感记忆,通过“甜蜜的滋味在唇齿间散开”感受出来。
氧化还原反应重点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1.不同的温度下,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Ⅰ和Ⅱ都有NaCl生成
B.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C.反应Ⅰ和Ⅱ中,每参与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D.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Ⅰ<Ⅱ
2.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后排放。反应原理为:(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
B.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C.可用替换
D.若生成气体,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3.以铜阳极泥[含Cu、Ag、Au等单质为原料分离回收金和银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HAuCl4是一元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
B.“浸取2”中使用的酸提高了H2O2的氧化性
C.“还原”步骤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
D.S2O离子中心S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S原子
4.一种制备粗产品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空气稀释到体积分数为10%以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过程中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
B.流程中做还原剂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氧化剂
D.吸收塔中温度不宜过低,否则会导致产率下降
5.已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可以提炼Au,反应为:(未配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原性:
B.X表示
C.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从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As2O3、As2O5和Pb5O8,其中Pb5O8中的Pb为+2价或+4价,As2O3、As2O5均为酸性氧化物)中回收制备砷酸钠晶体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浸出液的主要成分为Na3AsO4和NaAsO2)
A.As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ⅣA族
B.“碱浸”时,Pb5O8发生的反应:。其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反应:
D.系列操作为:加热蒸发、趁热过滤、洗涤、干燥最终得到砷酸钠晶体
7.S8在液态SO2中可与SbF5反应,生成[S8][SbF6]2,其中[S8]2+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
C.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发生了断裂 D.[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8.磷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元素。白磷(P4)中毒可用CuSO4溶液解毒,发生如下反应:P4+CuSO4+H2O→Cu3P+H3PO4+H2SO4(未配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4只发生了氧化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pH增大
C.11molP4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0mol
D.皮肤接触到白磷,用CuSO4溶液清洗后,应再使用NaOH溶液清洗
9.下列文字叙述,用方程式解释错误的是
A.丁烷裂解:
B.牙齿釉质层长期被侵蚀溶解:
C.工业废水中含有,常用绿矾做处理剂:
D.“每炉甘石()十斤…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锻红…”火法炼锌:
10.以为催化剂,碘甲烷为助催化剂,利用甲醇合成乙酸(Monsanto法)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已知:铑(Rh)与钴(Co)在周期表中上下相邻,但Rh的最外层电子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位于周期表的ds区
B.①→②过程中,Rh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被还原
C.⑤为,在反应中作中间产物
D.此合成原理生成和,原子利用率小于100%
11.可以催化脱除,脱除反应为,脱除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催化剂对的吸附强度强于图甲
B.脱除过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D.催化剂的活性在脱除过程中不会改变
12.CuCl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以碱性蚀刻废液中的为原料制备CuCl的部分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于水所得溶液中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硝酸易挥发
C.“还原”后溶液的pH增大
D.“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降低产品的纯度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 Cl2溶于水,溶液中、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为NA
B.12g石墨中含有的碳碳单键数目为2NA
C.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A
D.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14.三氯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纯硅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是强还原剂且易水解。实验室通过反应Si(s)+3HCl(g)SiHCl3(l)+H2(g)制备SiHCl3,已知电负性:Cl>H>S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1mol H2,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
B.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C.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该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自发进行
15.三氯乙醛(CCl3CHO)是无色油状液体,常用于制取农药。其纯度的测定如下(杂质不参与反应)。已知:I2+2S2O=2I-+S4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Ⅰ,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
B.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2OH-=2I-+CO+H2O+H+
C.步骤Ⅳ,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D.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
16.RbAg4I5是一种只传导Ag+的固体电解质,利用RbAg4I5可以制成电化学气敏传感器。某种测定O2含量的气体传感器如图所示,被分析的O2可以透过聚四氟乙烯薄膜,发生反应:4AlI3+3O2=2Al2O3+6I2,I2进一步在石墨电极上发生反应,引起电池电动势变化,从而测定O2的含量。下列关于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 B.银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C.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Ag+减少 D.当O2浓度大时,电动势变大
17.将60.05的溶液与10.05的溶液混合,滴加溶液后变红色。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
B.5.6g中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0.5
C.0.05的溶液中含有的的数目小于0.05
D.的空间构型为V形
18.下列变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推动盛有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压缩气体,气体颜色变深
B.将酸性溶液滴入乙醇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C.将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
D.向包有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几滴蒸馏水,脱脂棉燃烧
19.科研团队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制苯酚,反应机理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中,钒基催化剂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
B.随着的加入,只形成单过氧钒物种
C.反应过程中,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
20.某小组进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实验研究。分别取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溶液于试管中,再依次向试管中滴加酸性溶液,通过色度计监测溶液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1)溶液透光率与溶液中显色微粒的浓度成反比。
(2)酸性溶液与溶液反应时,某种历程可表示如图。
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从图1可知,该实验条件下,葡萄糖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理论上,和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
C.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有关
D.图2中溶液浓度不同时,数据呈现的原因是:随浓度增大,反应历程中①、②、③、④速率均减小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C C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B C B A B D
1.D
【分析】由图可知,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冷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热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都有氯化钠生成,A正确;
B.里中心原子Cl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孤对电子对数为1,则其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B正确;
C.反应Ⅰ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1mol电子,反应Ⅱ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mol电子,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3:5,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氯气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都为1:2,D错误;
故选D。
2.B
【详解】A.由题中信息可知,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X后排放,则X表示,仍然是大气污染物,A错误;
B.该反应中,还原剂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升高了6个价位,氧化剂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降低了5个价位,由电子转移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B正确;
C.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是该反应的还原剂,有强氧化性,通常不能用作还原剂,故不可用替换,C错误;
D.未注明气体状态,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B。
3.B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向铜、银、金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铜转化为硫酸铜,银、金不反应,过滤得到含有硫酸铜的浸出液1和含银、金的浸渣1,则酸1为稀硫酸;向浸渣1中加入盐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过滤得到含有氯化银的浸渣2和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则酸2为稀盐酸;向浸渣2中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将氯化银转化为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过滤得到含有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的浸出液3;浸出液3电沉积得到银;向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中加入肼,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
【详解】A.由分析可知,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浸取2中使用稀盐酸的目的是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不是提高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加入肼的目的是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故C正确;
D.硫代硫酸根离子的结构式为,离子中中心原子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0,端基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2,所以中心硫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硫原子,故D正确;
故选B。
4.B
【详解】分析:在稀硫酸中溶解,通入在发生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通过鼓入空气,防止浓度过高,还可以将其吹进吸收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再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粗产品。
A.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则溶解过程中不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错误;
B.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流程中做还原剂,正确;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浓度过高,因为纯易分解爆炸,错误:
D.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温度过低反应速率慢,但是不一定会导致产率下降,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Zn能够置换出Au,说明还原性:,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反应配平后的方程式为:,即X表示,B正确;
C.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C错误;
D.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化产物ZnCl2与还原产物Au、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正确;
故答案为:C。
6.C
【分析】根据题干和流程图: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和,、均为酸性氧化物),加入氢氧化钠和硫化钠进行碱浸,沉淀为和S,发生反应:,浸出液主要成分为和,加入过氧化氢进行氧化,发生反应:,得到溶液,然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据此分析;
【详解】A.As是第33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ⅤA族,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碱浸”时发生反应:,其中氧化产物(S)与还原产物(5PbS其中3个化合价由+4降到+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错误;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C正确;
D.“氧化”后得到溶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S8中S元素得化合价为0,[S8]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不再为0, 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所以S8和SbF5反应时有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S8]2+的结构中,硫原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硫硫键,包括单键和双键,所以[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故B正确;
C.S8中是一个8元环结构,反应后生成[S8]2+,其结构仍是8个S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所以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并未完全断裂,而是发生了重排(如单键和双键的形成),故C错误;
D.[S8]2+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加上硫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每个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C
【分析】反应中P由0价歧化为+5价和-3价,Cu由+2价降为+1价,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配平方程式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氧化剂为P4和CuSO4,还原剂为P4,氧化产物为H3PO4,还原产物为Cu3P,据此解答:
【详解】A.P4、Cu3P、H3PO4中P的化合价分别为0、-3、+5,即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反应生成硫酸和磷酸,H+浓度增加,pH减小,故B错误;
C.据分析,根据氧化反应计算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11molP4参与反应生成24molH3PO4,则转移24×5=120mol电子,故C正确;
D.皮肤接触到白磷,虽然用稀CuSO4溶液清洗后生成了H3PO4、H2SO4,但由于NaOH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NaOH溶液清洗,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D
【详解】A.丁烷裂解生成甲烷和丙烯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配平正确,且裂解产物合理,A正确;
B.牙齿釉质层(羟基磷酸钙)被侵蚀的反应式为:,电荷守恒、配平正确,B正确;
C.绿矾处理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电荷守恒,且氧化还原过程配平正确,C正确;
D.炉甘石()与碳高温反应生成Zn和CO,而非CO2。正确反应式应为:,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为第Ⅷ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区,A错误;
B.由图,①→②过程中,Rh多结合了I-,Rh化合价升高,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和CO形成配位键,没有被还原,B错误;
C.根据转化关系→ +⑤,可推出⑤为,在甲醇合成乙酸反应中作中间产物,C正确;
D.由图,此合成原理总反应为甲醇和CO催化反应生成乙酸,,原子利用率为100%,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A.Fe2O3中铁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图甲Fe2O3中带正电荷的铁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斥力较大,而图乙Fe2O3中带负电荷的氧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引力较大,则图甲中Fe2O3对H2S的吸附能力弱于图乙,故A正确;
B.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至+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至0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过程,故B错误;
C.根据脱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故C错误;
D.脱除一段时间后,析出的硫单质附着在催化剂表面,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活性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D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二氯化四氨合铜经多步转化得到氧化铜,向氧化铜中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酸溶,将氧化铜转化为硫酸铜,向反应得到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氯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将硫酸铜转化为氯化亚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SO+2Cl—+H2O=2CuCl↓+SO+2H+,过滤、用乙醇洗涤得到氯化亚铜。
【详解】A.配合物中四氨合铜离子为内界、氯离子为外界,配合物在溶液中电离出四氨合铜离子和氯离子,不能电离出氨分子,故A错误;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导致亚硫酸根离子无法将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氯化亚铜沉淀,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还原”发生的反应为2Cu2++SO+2Cl—+H2O=2CuCl↓+SO+2H+,反应生成的氢离子会使溶液pH减小,故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氯化亚铜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使氯化亚铜被氧化,降低产品的纯度,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Cl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溶液中还存在氯气分子,则、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小于NA,A错误;
B.石墨片层结构为,平均每个碳原子的碳碳单键数为,则12g石墨中含有碳碳单键1.5NA,B错误;
C.Na2O2与H2O的反应方程式为,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O2为氧化产物,由可知,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C正确;
D.Cl2与消石灰反应的方程式为,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电负性:Cl>H>Si,Si-H中,电子对偏向于H,则SiHCl3中Si为+4价,根据方程式:Si(s)+3HCl(g)SiHCl3(l)+H2,转移了4个电子,故生成1molH2,转移的电子数为4mol,A错误;
B.在该反应中HCl是氧化剂,在参加反应的3个H中,1个化合价降低到-1价,2个化合价降低到0价;Si化合价由0升高到+4价,做还原剂,故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B正确;
C.SiHCl3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C错误;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向是熵减反应,,则该反应自发进行需,可知需要在低温条件下,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将样品溶于水配制100mL溶液,从中取出10mL溶液加适量的Na2CO3进行反应将CCl3CHO反应生成CHCl3和HCOO-,加入溶液调节pH值后加入25mL0.1mol/LI2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淀粉作指示剂并用0.02mol/LNa2S2O3溶液,消耗VmL最后计算出三氯乙醛的纯度,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步骤Ⅰ是将样品配成100mL溶液,故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A正确;
B.已知CO与H+不能大量共存,故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3OH-=2I-+CO+2H2O,B错误;
C.步骤Ⅳ原来溶液时I2和淀粉溶液呈蓝色,当滴定终点的时候I2消耗掉了,所有蓝色消失,故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C正确;
D.根据题干流程图中可找到关系式:CCl3CHO~HCOO-~I2,I2~2Na2S2O3可知,过量的I2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V×10-3L×=V×10-5mol,则与HCOO-反应的I2的物质的量为:(25×10-3L×0.1mol/L- V×10-5)=(25×0.1-0.01V)×10-3mol,故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D正确;
故答案为:B。
16.C
【分析】由题意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多孔石墨电极为正极,银离子作用下碘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碘化银,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
【详解】A.传感器工作过程中银离子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电极反应式为Ag-e-=Ag+,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则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银离子个数不变,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氧气浓度增大时,反应生成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导致在正极放电的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外电路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增大,电动势变大,故D正确;
故选C。
17.B
【详解】A.n(KI)=,,由反应可知,不足,根据的物质的量计算转移电子数,转化为,1个得到1个电子,n()=,则转移电子数为,又因为滴加溶液后变红色,所以溶液中含有,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A错误;
B.的电子排布式为,3d轨道上有5个未成对电子,5.6g的物质的量为n=,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B正确;
C.只知道溶液的浓度为,没有溶液体积,无法计算的数目,C错误;
D.与是等电子体,是直线形结构,所以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错误;
故答案选B。
18.A
【详解】A.推进盛有NO2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增大压强,反应2NO2N2O4的平衡正向移动,NO2的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变深,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乙醇有还原性,高锰酸钾有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紫色褪去,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Fe2+与NaOH生成Fe(OH)2白色沉淀,Fe(OH)2被氧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Na2O2加水生成氧气,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B
【详解】A.如图所示,V的化合价包含+4和+5,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故A正确;
B.根据反应机理可知,随着的加入,可能形成双过氧钒物种,故B错误;
C.根据反应机理可知,存在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如图:→,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反应为苯、过氧化氢,产物为苯酚、水,反应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0.D
【详解】A.由图1,葡萄糖浓度越大,透光率上升越快,由已知(1),即高锰酸根浓度下降越快,故反应速率越大,A正确;
B.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生成二价锰离子和二氧化碳,锰化合价从+7变为+2,得5个电子,碳化合价+3变为+4,1个草酸分子失2个电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KMnO4和H2C2O4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n(KMnO4):n(H2C2O4)=2:5,B正确;
C.由历程图,Mn2+可以作为高锰酸钾和草酸反应的催化剂,故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Mn2+有催化作用有关,C正确;
D.随H2C2O4浓度增大,草酸根浓度增大,反应历程①中,草酸根是反应物,随浓度增大,历程①速率是增大的,故D错误;
本题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