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短小文言文--暑假提升练 2025年暑假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短小文言文--暑假提升练 2025年暑假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11: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暑假提升练
2025年暑假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一合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注释】①饷:赠送。②魏武:魏武帝,即曹操。
1.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魏武啖少许: (2)题“合”字:
(3)众莫能解: (4)修便啖: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盖 头 上 题 “合” 字 以 示 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从故事中,我了解到杨修具有 的特点。(填四字词语)
阅读下面有关古人求学的故事,完成练习。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时疲寝①,以绳系头,悬屋梁。苏秦读书欲②睡,引锥自刺其股③,血流至足。【注释】①睡觉 ②将要 ③大腿
5.小古文讲的是古人读书不倦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 )。(填序号)
①囊萤夜读 ②悬梁刺股 ③手不释卷 ④凿壁偷光
6.下面的说法对不对,对的打“√”,错的打“×”。
①该故事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 )
②“苏秦读书欲睡”,是说苏秦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睡着了。( )
7.孙敬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 ”,解决办法是“ ”。
智断羊皮案
人有负盐负薪①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②背之物。久未果,遂讼③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群下④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⑤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薪:柴。②藉:垫;衬。③讼:打官司。④群下:部下。⑤咸:都。⑥其实:事情的真相。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同释重担: (2)以杖击之:
9.联系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
10.下列对“群下咸无应者”的原因,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家害怕李惠,不敢作声。 B.李惠说话声音太小,大家没听见。
C.大家都不知如何断案,无法回答。 D.大家不想告诉李惠羊皮的主人是谁。
11.根据提示,分析李惠的思维过程:二人都说羊皮是用来 的,他们一人背着 ,一人背着 ,羊皮上肯定会沾上所背的东西,可以通过 羊皮,看看上面沾了什么东西的办法来找出主人。
12.面对文中的负薪者,我想用《左传》中的一句话告诫他:“ , 。”面对李惠,我想对他说:“你真是一个 的人。
阅读。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②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约定
13.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14.通过阅读,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15.吴起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这样评价他:“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以下词语能够恰当称赞吴起才能的是( )
A.老黄牛 B.小蜜蜂 C.千里马 D.纸老虎
小古文阅读。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共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乃种芭蕉万余株 ( )
(2)盘板皆穿 ( )
17.怀素在零陵时,因为没有纸写字,他做了哪两件事?
18.从文中可以看出怀素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小古文《文徵明习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①书,未尝苟且②,或答人简札③,少④不当意,必再三易⑤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于:对,对于。②苟且:敷衍了事,马虎。③简札:信件,书信。④少:同“稍”,稍微。⑤易:改换,更换。
19.“尝”在词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四项,“未尝苟且”中的“尝”应选哪个意思?(  )
A.试吃一点,辨别味道; B.经历,感受;
C.试,试验; D.曾经。
20.对“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B.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C.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D.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千字文》就书写得更加精致巧妙。
21.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什么呢?(  )
A.人聪明,练得多。 B.有兴趣,好表现。
C.练得多,不随意。 D.人聪明,有兴趣。
22.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23.今人习字,往往求速成。书店里“七日速成法”之类的书籍琳琅满目。文徵明若活在今日,不知当作何想?相信你一定也有自己的顿悟。写一写。
参考答案
1. 吃 写 理解 立即、就 2.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3.“主公是让大家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4.聪明机智
【导语】这篇《一合酪》以精妙的语言艺术展现了魏晋时期的人物智慧。曹操“题合字”的行为既是权力象征,又是智力测试,体现了其深沉霸道的性格特征;杨修“便啖”并解字的情节,则生动刻画其“思维敏捷”的特质。文章通过“酪”这一日常物象,构建了“一字藏玄机”的叙事张力,在简练对话中完成人物塑造。典故本身兼具历史趣味性与文化隐喻性,既可作为语言教学范本,也蕴含着中国传统"字谜文化"的深层韵味。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魏武啖少许:曹操吃了一点儿。“啖”是吃的意思。
(2)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是在盖子上写“合”字给大家看。“题”是写的意思。
(3)众莫能解: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解”指理解。
(4)修便啖:杨修就吃了。“便”是就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盖子上写“合”字来给众人看。“盖头上”是一个整体,表示位置,“题‘合’字以示众”是具体的行为,所以在“盖头上”后停顿。
故为: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3.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中“教”同“叫”;“啖”吃的意思;“复”又的意思;故答案是“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文章内容可知,众人都不理解曹操在盖子上写“合”字的意图,而杨修马上就明白是“一人一口”的意思,这体现出他聪明、反应快,能用四字词语“聪明机智”或“才思敏捷”等来形容 。
【点睛】参考译文:
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众人没人能够理解写这个字的原因。轮到杨修时,他便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5.② 6. √ × 7. 眠时疲寝 以绳系头,悬屋梁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悬梁刺股”的典故,生动展现了古人刻苦求学的精神。选材典型,语言简洁,注释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特点。题目设计层次分明:第一题考查典故识别,第二题检验细节理解,第三题训练信息提取能力。整体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阅读能力。建议可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如两位主人公的最终成就,以增强学习榜样的感染力。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囊萤夜读”讲的是车胤用萤火虫照明读书的故事。
②“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就是由孙敬悬梁和苏秦刺股两个故事组合而成,用来形容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③“手不释卷”说的是吕蒙勤奋好学,书本不离手的故事。
④“凿壁偷光”是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
读句子“以绳系头,悬屋梁”可知,讲的是孙敬头悬梁的故事;读句子“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可知,讲的是苏秦锥刺股的故事。由此可知,故事的名字为悬梁刺股。故选②。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阅读小文可知,讲的是孙敬头悬梁与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悬梁刺股”由此而来。
故本题叙述正确。
②“(苏秦)读书欲睡”的意思是苏秦因为长时间读书,十分困倦,想要打瞌睡。
故本题叙述错误。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读句子“及至眠时疲寝”可知,孙敬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到了睡觉时疲劳犯困”;“以绳系头,悬屋梁”可知,孙敬的解决办法是“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将另一头拴在房梁上”。
【点睛】参考译文:
孙敬,字文宝,十分好学,从早到晚不停地学习。等到疲倦了,想睡觉的时候,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将另一头拴在房梁上。苏秦因为长时间读书,十分困倦,想要打瞌睡,这时他为了保持清醒,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流了很多血,一直到脚踝处。
8. 放下 击打 9.拷打这张羊皮能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吗? 10.C 11. 藉背(或“垫背”) 盐 薪(或“柴”) 拷打 12. 多行不义 必自毙 有智慧
【导语】这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智断羊皮案》展现了古代司法智慧的生动案例。文本结构完整,包含典故原文、注释和分层设问。文章巧妙融合了文言阅读与品德教育,既考察字词理解、句意把握等基础能力,又引导学生体会“以物证断案”的司法智慧。李惠“击皮见盐”的断案方法体现了古人观察入微、注重实证的思维特点,负薪者“伏而就罪”的结局则传递了诚信做人的道德价值。整体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兼具知识性与人文性。
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同释重担:一同放下沉重的担子。其中“释”的意思是卸下。
(2)以杖击之:用木棍击打它。其中“击”的意思是敲打。
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以:介词,可译为“用、凭借”。
此: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羊皮”,译为“这张、这块”。
拷:动词,结合语境指“通过检验、拷问(物品)来查明真相”,此处可译为“检验、查明”。
知:动词,译为“知道、知晓”。
主:名词,指“主人、所有者”。
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译为“吗”。
将上述字词含义串联,结合上下文语境(李惠面对两人争夺羊皮的案件,思考断案方法),整句翻译为:用这张羊皮(来检验),能够查明它的主人吗?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文中无“害怕”依据,李惠是“谓群下曰”(和部下讨论),不是威慑。故错误。
B.文言中“咸无应”是“都没人回应”,和声音大小无关。故错误。
C.李惠问“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部下没人想出办法,符合“都不知咋断案,答不出”。故正确。
D.部下是想不出办法,不是故意隐瞒。故错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各言为己藉背之物”可知二人都说羊皮是用来藉背的。
“人有负盐负薪者”可知其中一人是背盐,另外一人背薪。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可知李惠让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用木棍击打它,看看上面沾了什么东西的办法来找出主人。
12.本题考查名言警句、分析人物形象。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 隐公元年》,意思是:频繁做违背道义的事情,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他巧妙用击打羊皮显盐屑断案,体现聪明机智、善断疑案。
示例:你真是一个明机智、善断疑案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一同放下沉重的担子,在树荫下休息。两人准备起身离开时,争夺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用的东西。争执了很久没有结果,于是就到官府打官司。当时雍州刺史李惠对部下说:“用这张羊皮(的检验),能查明它的主人吗?”部下们都没有回应。李惠让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用木棍击打它,看到有少许盐末掉下来,说:“找到事情的真相了!”让争夺羊皮的人看,背柴的人于是认罪。
13.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14.吴起是一个守信、执着的人。 15.C
【导语】这篇短文以极简笔触勾勒吴起守诺场景:遇故人邀食,故人失约至暮,吴起竟不食待之,次日寻得故人才共餐。文字无华丽辞藻,却以“不食待之”的细节,将“信”字具象化。借日常小事显人物品格,于平淡中见风骨,尽显文言文“以事载德”的叙事智慧,让诚信之美跨越时空,余味悠长。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故人”指老朋友,前文提到吴起遇到的旧相识。“至暮”的“至”是到的意思,“暮”指傍晚、日暮时分 ,即到了傍晚的时候。“不来”就是没有到来 ,说明老朋友没能在约定时间抵达。“起”指吴起,是句子的主语,表明行为的发起者。“不食”不吃饭 ,体现吴起为等故人,放弃进食的行为。“待之”的“待”是等待,“之”是代词,指代老朋友,即等待老朋友。
整句话的意思是“老朋友到了傍晚时分还没有来,吴起就不吃饭,一直等着老朋友。”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通读文本可知,从“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可知,吴起与故人约定等故人回来一起吃饭,故人到暮不来,他就不吃饭等待;第二天还派人去寻求故人,直到故人来了才一起进食。这种行为充分展现了他对承诺的坚守,不轻易违背自己的约定,体现出他守信的品质;同时,他不顾自己饥饿,一直等待故人,也表现出他的执着。
15.本题考查惯用语。
A.老黄牛:通常用来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强调的是踏实、肯干的品质,与吴起高超的军事才能无关。
B.小蜜蜂:一般形容勤劳的人,侧重于勤劳这一特点,不能体现吴起的军事才能。
C.千里马:常用来比喻有才干的人,吴起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用“千里马”来称赞他很恰当,说明他是一匹在军事领域有着卓越才能的“千里马”。
D.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这与吴起实际的军事才能不相符,吴起是真正有军事才能的人,并非“纸老虎”。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我返回后再吃饭。”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饭。”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16. 于是,就 都 17.一是种芭蕉万余株,用蕉叶来写字;二是用漆涂刷盘子和木板,在上面反复写字。 18.怀素是一个热爱书法、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人。
【导语】这篇小古文以简洁的笔墨生动展现了唐代书法家怀素刻苦练字的轶事。文中通过“种芭蕉万余株”“漆盘书之”两个典型事例,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怀素在贫寒中坚持书法艺术的精神。“绿天”的典故、“盘板皆穿”的细节描写,既体现了文人雅趣,又凸显其勤奋。全文语言凝练,虚实相生,既保留史料价值,又富有文学韵味,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艰苦条件下仍执着追求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形象。
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乃种芭蕉万余株”意思是 于是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乃:于是。
(2)“盘板皆穿”意思是木盘和木板都被(写)穿了。皆:都、全。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共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可知,怀素在零陵时因无纸写字,先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蕉叶挥洒书写,还把他的庵命名为“绿天”;蕉叶不够书写了,就又漆了一个盘、一方板,在盘和板上反复书写,把盘和板都写穿了。故怀素在零陵时,因为没有纸写字,他做的两件事是:一是:种芭蕉万余株,用蕉叶来写字;二是:用漆涂刷盘子和木板,在上面反复写字。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怀素他身处零陵,贫无纸可书,却并未向困境低头,而是积极开拓书写新径,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为纸肆意挥洒,此等举动足见其对书法爱之深切,为书法创作不惜付出大量精力。当蕉叶书写亦不足时,他又漆盘、漆版而书,且书之再三,直至盘板皆穿,这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不懈,没有因条件的艰苦和重复的劳作而有丝毫懈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在无纸的困境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书法天地,这般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故怀素是一个热爱书法、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家境贫寒,没有纸可以用来写字,于是他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笔书写,还把自己的庵堂命名为“绿天”。芭蕉叶不够书写了,他就又漆了一个木盘来写字,再漆了一块木板来写字,在盘和板上反复书写,最后木盘和木板都被写穿了。
19.D 20.B 21.C 22.文徵明是一个勤奋刻苦,对书法艺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 23.文徵明若见今日“七日速成”之说,定会抚须长叹。书法学习没有捷径可走,速成的心态难以练就真正的功力。文徵明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严谨认真的态度。今人追求“七日速成”,或许只能学到皮毛。真正的进步,需要像文徵明一样,沉下心来,重视积累与打磨,才能在技艺上有所精进,无论是习字还是做其他事,踏实、专注、精益求精都是成功的关键。
【导语】这篇小古文《文徵明习字》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了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的治学态度。文章通过“日以十本为率”的量化描述和“再三易之不厌”的细节刻画,生动展现了他严谨自律的习字精神。“愈老而愈益精妙”的递进式总结,既是对其艺术造诣的评价,更暗含“功到自然成”的哲理。文章结构紧凑,注释详实,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了人物塑造和道理阐发,是典型的传统劝学文本。通过古今习字态度的对比设问,巧妙引导读者思考治学真谛,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文道统一”的特点。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未尝苟且”意思是从来没有随便马虎过。“尝”在这里是“曾经”的意思。
故选D。
2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故”是“因此”,“愈老”指年纪越大,“愈益精妙”指越发精致巧妙,整句翻译为“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故选B。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可知,是因为他练习得多(日写十本),对待书法不随意、不马虎(未尝苟且,不满意就反复修改),即“练得多,不随意”。
故选C。
2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文徵明是一个勤奋刻苦、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从原文细节中可清晰看出:
勤奋刻苦:文中提到“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日以十本”体现了他每日坚持大量练习,从未间断,这种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执着和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这份勤奋让他 “书遂大进”。
严谨认真:“平生于书,未尝苟且”直接表明他一生对待书写从不含糊敷衍,无论是正式创作还是日常书写,都保持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没有丝毫马虎。
精益求精:“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更是生动体现了这一点——即便是给人写书信这样的日常小事,只要有一点点不满意,他就会反复修改,从不厌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不满足于 “差不多”,而是力求完美的态度,让他的书法“愈老而愈益精妙”。
正是这些品质,让文徵明在书法上不断精进,成为后世典范。
2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先从《文徵明习字》中“日以十本为率”“再三易之不厌”的细节入手,明确其成功源于 “慢积累” 而非“快速成”,以此为参照批判“七日速成”的浮躁心态。思考“七日速成法”为何不可取——书法的精髓在于笔法、气韵的沉淀,短期训练只能模仿外形,无法触及内核,就像文徵明若只练十日便停,绝不可能 “书遂大进”。从习字拓展到其他领域,说明任何技艺或成就的取得,都需要如文徵明般“未尝苟且”的严谨与坚持,速成思维违背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强调真正的进步在于“日拱一卒”的踏实,而非急功近利的捷径,呼应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因果——时间与态度的积累,才是最好的“速成”。
示例:文徵明见此定会摇头。书法无捷径,他靠的是“日十本”的坚持与“再三易之”的较真。速成只得皮毛,唯有踏实打磨,方能得精髓。做事亦如此,慢下来的坚守,才是最快的成长。
【点睛】参考译文:文徵明临摹书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于是就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一生对于书法,从来没有随便马虎过。有时给别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称心,一定多次更改而不感到厌烦。所以越到老年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氧化还原反应重点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
1.不同的温度下,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Ⅰ和Ⅱ都有NaCl生成
B.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C.反应Ⅰ和Ⅱ中,每参与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D.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Ⅰ<Ⅱ
2.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后排放。反应原理为:(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
B.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C.可用替换
D.若生成气体,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3.以铜阳极泥[含Cu、Ag、Au等单质为原料分离回收金和银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已知HAuCl4是一元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
B.“浸取2”中使用的酸提高了H2O2的氧化性
C.“还原”步骤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
D.S2O离子中心S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S原子
4.一种制备粗产品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纯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空气稀释到体积分数为10%以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过程中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
B.流程中做还原剂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氧化剂
D.吸收塔中温度不宜过低,否则会导致产率下降
5.已知,向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可以提炼Au,反应为:(未配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原性:
B.X表示
C.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从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As2O3、As2O5和Pb5O8,其中Pb5O8中的Pb为+2价或+4价,As2O3、As2O5均为酸性氧化物)中回收制备砷酸钠晶体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浸出液的主要成分为Na3AsO4和NaAsO2)
A.As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ⅣA族
B.“碱浸”时,Pb5O8发生的反应:。其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主要发生反应:
D.系列操作为:加热蒸发、趁热过滤、洗涤、干燥最终得到砷酸钠晶体
7.S8在液态SO2中可与SbF5反应,生成[S8][SbF6]2,其中[S8]2+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
C.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发生了断裂 D.[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8.磷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元素。白磷(P4)中毒可用CuSO4溶液解毒,发生如下反应:P4+CuSO4+H2O→Cu3P+H3PO4+H2SO4(未配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4只发生了氧化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pH增大
C.11molP4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0mol
D.皮肤接触到白磷,用CuSO4溶液清洗后,应再使用NaOH溶液清洗
9.下列文字叙述,用方程式解释错误的是
A.丁烷裂解:
B.牙齿釉质层长期被侵蚀溶解:
C.工业废水中含有,常用绿矾做处理剂:
D.“每炉甘石()十斤…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锻红…”火法炼锌:
10.以为催化剂,碘甲烷为助催化剂,利用甲醇合成乙酸(Monsanto法)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已知:铑(Rh)与钴(Co)在周期表中上下相邻,但Rh的最外层电子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位于周期表的ds区
B.①→②过程中,Rh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被还原
C.⑤为,在反应中作中间产物
D.此合成原理生成和,原子利用率小于100%
11.可以催化脱除,脱除反应为,脱除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中催化剂对的吸附强度强于图甲
B.脱除过程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D.催化剂的活性在脱除过程中不会改变
12.CuCl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以碱性蚀刻废液中的为原料制备CuCl的部分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于水所得溶液中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硝酸易挥发
C.“还原”后溶液的pH增大
D.“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降低产品的纯度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 Cl2溶于水,溶液中、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为NA
B.12g石墨中含有的碳碳单键数目为2NA
C.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A
D.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14.三氯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纯硅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是强还原剂且易水解。实验室通过反应Si(s)+3HCl(g)SiHCl3(l)+H2(g)制备SiHCl3,已知电负性:Cl>H>S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1mol H2,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
B.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C.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该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自发进行
15.三氯乙醛(CCl3CHO)是无色油状液体,常用于制取农药。其纯度的测定如下(杂质不参与反应)。已知:I2+2S2O=2I-+S4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Ⅰ,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
B.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2OH-=2I-+CO+H2O+H+
C.步骤Ⅳ,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D.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
16.RbAg4I5是一种只传导Ag+的固体电解质,利用RbAg4I5可以制成电化学气敏传感器。某种测定O2含量的气体传感器如图所示,被分析的O2可以透过聚四氟乙烯薄膜,发生反应:4AlI3+3O2=2Al2O3+6I2,I2进一步在石墨电极上发生反应,引起电池电动势变化,从而测定O2的含量。下列关于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 B.银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C.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Ag+减少 D.当O2浓度大时,电动势变大
17.将60.05的溶液与10.05的溶液混合,滴加溶液后变红色。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
B.5.6g中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0.5
C.0.05的溶液中含有的的数目小于0.05
D.的空间构型为V形
18.下列变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推动盛有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压缩气体,气体颜色变深
B.将酸性溶液滴入乙醇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C.将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
D.向包有粉末的脱脂棉上滴几滴蒸馏水,脱脂棉燃烧
19.科研团队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制苯酚,反应机理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中,钒基催化剂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
B.随着的加入,只形成单过氧钒物种
C.反应过程中,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
20.某小组进行“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实验研究。分别取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溶液于试管中,再依次向试管中滴加酸性溶液,通过色度计监测溶液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1)溶液透光率与溶液中显色微粒的浓度成反比。
(2)酸性溶液与溶液反应时,某种历程可表示如图。
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从图1可知,该实验条件下,葡萄糖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理论上,和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
C.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有关
D.图2中溶液浓度不同时,数据呈现的原因是:随浓度增大,反应历程中①、②、③、④速率均减小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C C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B C B A B D
1.D
【分析】由图可知,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冷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在热水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氯酸钠和水,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都有氯化钠生成,A正确;
B.里中心原子Cl的价层电子对数为,孤对电子对数为1,则其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B正确;
C.反应Ⅰ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1mol电子,反应Ⅱ中存在关系式:,1mol氯气参加反应,反应转移mol电子,则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3:5,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反应Ⅰ和Ⅱ中,参加反应的氯气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都为1:2,D错误;
故选D。
2.B
【详解】A.由题中信息可知,利用可将废水中的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X后排放,则X表示,仍然是大气污染物,A错误;
B.该反应中,还原剂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升高了6个价位,氧化剂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到0价,降低了5个价位,由电子转移守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B正确;
C.中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4价,是该反应的还原剂,有强氧化性,通常不能用作还原剂,故不可用替换,C错误;
D.未注明气体状态,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B。
3.B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向铜、银、金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铜转化为硫酸铜,银、金不反应,过滤得到含有硫酸铜的浸出液1和含银、金的浸渣1,则酸1为稀硫酸;向浸渣1中加入盐酸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浸取,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过滤得到含有氯化银的浸渣2和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则酸2为稀盐酸;向浸渣2中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将氯化银转化为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过滤得到含有二硫代硫酸根合银离子的浸出液3;浸出液3电沉积得到银;向含有HAuCl4的浸出液2中加入肼,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
【详解】A.由分析可知,酸1为稀硫酸,酸2为稀盐酸,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浸取2中使用稀盐酸的目的是将银转化为氯化银、金转化为HAuCl4,不是提高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加入肼的目的是将溶液中HAuCl4转化为金,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AuCl+ 3N2H4 =4Au+3N2↑+16C1-+12H+,故C正确;
D.硫代硫酸根离子的结构式为,离子中中心原子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0,端基硫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为=2,所以中心硫原子配位能力小于端基硫原子,故D正确;
故选B。
4.B
【详解】分析:在稀硫酸中溶解,通入在发生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通过鼓入空气,防止浓度过高,还可以将其吹进吸收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再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粗产品。
A.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则溶解过程中不可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错误;
B.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流程中做还原剂,正确;
C.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浓度过高,因为纯易分解爆炸,错误:
D.在吸收塔中与双氧水、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和氧气,温度过低反应速率慢,但是不一定会导致产率下降,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Zn能够置换出Au,说明还原性:,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反应配平后的方程式为:,即X表示,B正确;
C.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转移电子总数为,C错误;
D.由B项分析可知,根据配平之后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氧化产物ZnCl2与还原产物Au、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正确;
故答案为:C。
6.C
【分析】根据题干和流程图:高砷烟尘(主要成分为、和,、均为酸性氧化物),加入氢氧化钠和硫化钠进行碱浸,沉淀为和S,发生反应:,浸出液主要成分为和,加入过氧化氢进行氧化,发生反应:,得到溶液,然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据此分析;
【详解】A.As是第33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ⅤA族,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碱浸”时发生反应:,其中氧化产物(S)与还原产物(5PbS其中3个化合价由+4降到+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B错误;
C.浸出液“氧化”过程中,发生反应:,C正确;
D.“氧化”后得到溶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砷酸钠晶体,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S8中S元素得化合价为0,[S8]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不再为0, 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所以S8和SbF5反应时有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S8和SbF5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S8]2+的结构中,硫原子之间存在不同的硫硫键,包括单键和双键,所以[S8]2+中存在不同的硫硫键,故B正确;
C.S8中是一个8元环结构,反应后生成[S8]2+,其结构仍是8个S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所以反应过程中硫硫键并未完全断裂,而是发生了重排(如单键和双键的形成),故C错误;
D.[S8]2+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加上硫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每个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S8]2+中所有S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C
【分析】反应中P由0价歧化为+5价和-3价,Cu由+2价降为+1价,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配平方程式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氧化剂为P4和CuSO4,还原剂为P4,氧化产物为H3PO4,还原产物为Cu3P,据此解答:
【详解】A.P4、Cu3P、H3PO4中P的化合价分别为0、-3、+5,即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反应生成硫酸和磷酸,H+浓度增加,pH减小,故B错误;
C.据分析,根据氧化反应计算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11molP4参与反应生成24molH3PO4,则转移24×5=120mol电子,故C正确;
D.皮肤接触到白磷,虽然用稀CuSO4溶液清洗后生成了H3PO4、H2SO4,但由于NaOH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NaOH溶液清洗,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D
【详解】A.丁烷裂解生成甲烷和丙烯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配平正确,且裂解产物合理,A正确;
B.牙齿釉质层(羟基磷酸钙)被侵蚀的反应式为:,电荷守恒、配平正确,B正确;
C.绿矾处理的反应式为:,该反应式电荷守恒,且氧化还原过程配平正确,C正确;
D.炉甘石()与碳高温反应生成Zn和CO,而非CO2。正确反应式应为:,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Rh的价电子排布式为,为第Ⅷ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区,A错误;
B.由图,①→②过程中,Rh多结合了I-,Rh化合价升高,被氧化;③→④过程中,Rh和CO形成配位键,没有被还原,B错误;
C.根据转化关系→ +⑤,可推出⑤为,在甲醇合成乙酸反应中作中间产物,C正确;
D.由图,此合成原理总反应为甲醇和CO催化反应生成乙酸,,原子利用率为100%,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A.Fe2O3中铁元素为+3价、氧元素为-2价,图甲Fe2O3中带正电荷的铁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斥力较大,而图乙Fe2O3中带负电荷的氧元素和H2S中带正电荷的氢元素之间的引力较大,则图甲中Fe2O3对H2S的吸附能力弱于图乙,故A正确;
B.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至+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至0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有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过程,故B错误;
C.根据脱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故C错误;
D.脱除一段时间后,析出的硫单质附着在催化剂表面,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活性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D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二氯化四氨合铜经多步转化得到氧化铜,向氧化铜中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酸溶,将氧化铜转化为硫酸铜,向反应得到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氯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将硫酸铜转化为氯化亚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SO+2Cl—+H2O=2CuCl↓+SO+2H+,过滤、用乙醇洗涤得到氯化亚铜。
【详解】A.配合物中四氨合铜离子为内界、氯离子为外界,配合物在溶液中电离出四氨合铜离子和氯离子,不能电离出氨分子,故A错误;
B.“酸溶”时不用稀硝酸的主要原因是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导致亚硫酸根离子无法将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氯化亚铜沉淀,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还原”发生的反应为2Cu2++SO+2Cl—+H2O=2CuCl↓+SO+2H+,反应生成的氢离子会使溶液pH减小,故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氯化亚铜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洗涤”时先用水再用乙醇会使氯化亚铜被氧化,降低产品的纯度,故D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A.Cl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溶液中还存在氯气分子,则、和HClO的微粒数目之和小于NA,A错误;
B.石墨片层结构为,平均每个碳原子的碳碳单键数为,则12g石墨中含有碳碳单键1.5NA,B错误;
C.Na2O2与H2O的反应方程式为,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O2为氧化产物,由可知,共生成0.2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C正确;
D.Cl2与消石灰反应的方程式为,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1mol Cl2与足量消石灰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D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A.电负性:Cl>H>Si,Si-H中,电子对偏向于H,则SiHCl3中Si为+4价,根据方程式:Si(s)+3HCl(g)SiHCl3(l)+H2,转移了4个电子,故生成1molH2,转移的电子数为4mol,A错误;
B.在该反应中HCl是氧化剂,在参加反应的3个H中,1个化合价降低到-1价,2个化合价降低到0价;Si化合价由0升高到+4价,做还原剂,故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B正确;
C.SiHCl3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SiHCl3在足量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NaCl、和H2O,C错误;
D.上述生成SiHCl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向是熵减反应,,则该反应自发进行需,可知需要在低温条件下,D错误;
故选B。
15.B
【分析】将样品溶于水配制100mL溶液,从中取出10mL溶液加适量的Na2CO3进行反应将CCl3CHO反应生成CHCl3和HCOO-,加入溶液调节pH值后加入25mL0.1mol/LI2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淀粉作指示剂并用0.02mol/LNa2S2O3溶液,消耗VmL最后计算出三氯乙醛的纯度,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步骤Ⅰ是将样品配成100mL溶液,故需用1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A正确;
B.已知CO与H+不能大量共存,故步骤Ⅲ,发生的反应为:HCOO-+I2+3OH-=2I-+CO+2H2O,B错误;
C.步骤Ⅳ原来溶液时I2和淀粉溶液呈蓝色,当滴定终点的时候I2消耗掉了,所有蓝色消失,故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加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中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C正确;
D.根据题干流程图中可找到关系式:CCl3CHO~HCOO-~I2,I2~2Na2S2O3可知,过量的I2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V×10-3L×=V×10-5mol,则与HCOO-反应的I2的物质的量为:(25×10-3L×0.1mol/L- V×10-5)=(25×0.1-0.01V)×10-3mol,故三氯乙醛(摩尔质量为Mg·mol-1)的纯度为,D正确;
故答案为:B。
16.C
【分析】由题意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多孔石墨电极为正极,银离子作用下碘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碘化银,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
【详解】A.传感器工作过程中银离子通过固体电解质迁向正极,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银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银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电极反应式为Ag-e-=Ag+,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电池的总反应为2Ag+I2=2AgI,则测定一段时间后,固体电解质中银离子个数不变,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氧气浓度增大时,反应生成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导致在正极放电的碘的物质的量增大,外电路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增大,电动势变大,故D正确;
故选C。
17.B
【详解】A.n(KI)=,,由反应可知,不足,根据的物质的量计算转移电子数,转化为,1个得到1个电子,n()=,则转移电子数为,又因为滴加溶液后变红色,所以溶液中含有,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A错误;
B.的电子排布式为,3d轨道上有5个未成对电子,5.6g的物质的量为n=,含有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为,B正确;
C.只知道溶液的浓度为,没有溶液体积,无法计算的数目,C错误;
D.与是等电子体,是直线形结构,所以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错误;
故答案选B。
18.A
【详解】A.推进盛有NO2的密闭针筒的活塞,增大压强,反应2NO2N2O4的平衡正向移动,NO2的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变深,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
B.乙醇有还原性,高锰酸钾有氧化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紫色褪去,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Fe2+与NaOH生成Fe(OH)2白色沉淀,Fe(OH)2被氧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Na2O2加水生成氧气,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B
【详解】A.如图所示,V的化合价包含+4和+5,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故A正确;
B.根据反应机理可知,随着的加入,可能形成双过氧钒物种,故B错误;
C.根据反应机理可知,存在V-O键裂解生成过氧钒自由基,如图:→,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反应为苯、过氧化氢,产物为苯酚、水,反应式为,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0.D
【详解】A.由图1,葡萄糖浓度越大,透光率上升越快,由已知(1),即高锰酸根浓度下降越快,故反应速率越大,A正确;
B.高锰酸钾氧化草酸,生成二价锰离子和二氧化碳,锰化合价从+7变为+2,得5个电子,碳化合价+3变为+4,1个草酸分子失2个电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KMnO4和H2C2O4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n(KMnO4):n(H2C2O4)=2:5,B正确;
C.由历程图,Mn2+可以作为高锰酸钾和草酸反应的催化剂,故图2中曲线甲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可能与反应生成Mn2+有催化作用有关,C正确;
D.随H2C2O4浓度增大,草酸根浓度增大,反应历程①中,草酸根是反应物,随浓度增大,历程①速率是增大的,故D错误;
本题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